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关联词语通用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1、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关联词语。
①( )多读多练,作文( )会进步。
②( )风吹雨打,我们( )要坚持到校学习。
③雨来( )牺牲生命,( )泄露秘密。
④( )要努力读书,( )要关心政治。
⑤( )走到哪里,他( )听到乐声。
⑥( )我俩住得很远,( )不常见面。
⑦( )困难再大,我们( )要按时完成任务。
⑧( )你答应去,( )该准时去叫他。
⑨( )别人的意见不对,我们( )要虚心听取。
⑩弟弟( )年纪小,( )很懂事。
2、加上适当的关联词语,把两个小句合成一句话,使句子更简洁。
① 小华的字写得很快。 小华的字写得很好。
② 革命的道路上有千难万险。 千难万险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③ 我们多赶几里路。 我们要去看一看精彩的武术表演。
④ 你没有告诉我。 我知道了。
⑤ 我们发动群众。 我们很好地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
3、从下列句中关联词使用的正误,错误的在原句上改正。
① 即使石块有多重,小草也要从下面钻出来。( )
② 因为同学们信任你,你所以应该勇敢地接受这份工作。( )
③ 虽然太阳离地球太远了,但是我们并不感到它有那么热。( )
④ 这件好事是李晓华做的,也是我的同学张晔做的。( )
⑤ 只要平时从严从难地刻苦训练,就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
[关键词]单句 关联词语 连接成分 辨误
连词与具有连接作用的副词和相关短语统称为关联词语。关联词语是判断复句类型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不一定就是复句。因为关联词语除了可以连接分句之外,还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甚至段落。特别是其中有些关联词语,如“无论……都……”、 “只有……才……”、“就是……也……”等,既可以用在复句的分句里面,也可以用在单句的句子成分之中。因此,含有关联词语的单句容易同含有关联词语的复句相混淆,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乃至一些中小学教师在分析讲解这类句子时颇感困惑。
一、关联词语连接主谓两部分的单句
关联词语通常可用于连接主语和谓语两部分组成的单句,连词引进的主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单个名词(代词 )或偏正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二是并列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此时句中的连词主要是对主语起强调作用。
1.连词引进由单个名词(代词)或偏正式名词短语来充当主语的单句。例如:
(1)只有热爱工作的人,才能热爱生活。
(2)除非他,才能把这件事情办好。
例(1)的“只有”放在主语前,强调了主语的唯一性,并同谓语中的“才”相呼应,从而凸显了主语的重要性;例(2)将“除非”置于主语前,从反面强调不能缺少句中的主语这唯一的被陈述对象。以上例句都是由关联词语连接主谓两部分的单句,但在某些语法论著中却把类似的句子当作复句来处理了。如:
(3)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条件关系的复句)(彭先初《现代汉语语法浅讲》141页)。
(4)虽说有经验的人,这时也不免有些紧张。(转折关系复句)(李翼群《现代汉语语法资料选萃》47页)。
例(3)中的“人们的社会实践”是一个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在此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分句的;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一个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两者通过“是”这个判断动词连接而成,全句只是一个主谓式的单句,把它作为条件关系的复句显然是错误的;例(3)中 “有经验的人”是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不能自成分句,况且它仅有一套主谓结构,所以这句也不应该是复句。上述几个句子都是由连词和副词连接主谓两部分的单句,连词所引进的主语都是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它们对全句的主语主要起强调作用。
2.连词引进并列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的单句。例如:
(1)因此竞赛结束的时候,无论纺得多的还是纺得少的,得奖的还是没有得奖的,大家都感到胜利的欢乐。
(2)不但全体职工,而且大部分家属,都参加了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
例(1)中的“纺得多的还是纺得比较少的,得奖的还是没有得奖的”,是一个有两个层次的并列结构所组成的“的”字短语,它与“大家”一起组成复指短语来充当全句的主语,“感到胜利的快乐”是句子的谓语部分,而“竞赛结束的时候”只是一个表示时间的状语,整个句子是由复指短语来充当主语的单句,全句以关联词语“无论……都……”来连接主谓两部分;例(2)中的“不但……而且……”连接了“全体职工”和“大部分家属”两个偏正式名词短语,它们组成一个较长的并列关系名词短语来充当整个句子的主语,全句仅有一套主谓结构,因此,虽有关联词语但仍然仅仅是一个单句。事实上,类似这样的单句在某些著述中也常常会被误做复句来处理。如:
转贴于
(3)(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更精神。(无条件条件关系复句)(《小学语文知识手册》123页)。
(4)不管是山樱也好,吉野樱也好,八重樱也好……向它旁边的日本三岛上的人民,报告了春天的振奋蓬勃的消息。(无条件条件关系复句)(《中师语文基础知识》138页)。
把例(3)当作无条件的条件关系复句是值得商榷的。因为综观全句,它仅有一套主谓结构,并列关系的名词短语“花朵和叶子”是全句被陈述的对象,是主语;而“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更精神”是陈述主语怎么样的,是句子的谓语部分,因而这句话应该是单句。在这里,连词“无论”引进并列关系的名词短语充当主语,并对其有所强调。例(4)中,若把“是……也好”抽取出来,全句表达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使用了以后只是起到了增强语气的作用。该句看似繁复,其实只要运用紧缩法提取了其主干以后就成了:“山樱,吉野樱,八重樱,……报告……消息。”通过这样的分析,不难发现全句只有一个主谓句法结构,因此也应把它看作单句而不是复句。
二、含关联词语的复句形式充当句子成分的单句
含关联词语的复句形式来充当句子成分,特别是充当句子中的宾语,这在复杂单句中是比较常见的,能带这类复句形式宾语的谓语一般是判断动词或者是表示感知以及心理活动等方式的动词。例如:
(1)我相信,雷锋的榜样不仅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生活道路,而且加强了我们同一切旧思想、旧习惯坚决斗争的勇气。
(2)马克思主义思想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例(1)中“雷锋的榜样不仅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生活道路,而且加强了我们同一切旧思想、旧习惯坚决斗争的勇气”表示的是递进关系,而在这个句子中,它却是以复句的形式充当心理感知动词“相信”的宾语;例(2)的主语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谓语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认为”,宾语从“人类”直至句末,它是由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形式来充当的。这些句子看似复杂,但其内部只有一套主谓句法结构,其中的复句形式不论复杂与否都仅仅是充当了某些句子成分,因而都是单句。然而在某些著述中,这类单句也常被误做复句举例。例如:
(1)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递进关系复句)(《中师语文基础知识》273页)。
(2)我认为不消除这种野蛮和不文明的现象,我认为不消除这种对待科学和有文化的野蛮态度,我们就一步也不能前进。(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135页)。
关键词:新语,认知过程,相关原则
1.引言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语言的内部变化主要通过语音、词汇、语法三大基本要素的外部变化形式表现出来。它们能够最大限度、最直接、最敏感、最迅速地反映出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近三十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较大数量的新词语相继出现,如人们可以在网上购物,创建自己的博客(blog), 闲暇时练练瑜伽(yuga)。许多人购买价值正在上升的股票,于是股票市场上出现了牛市,如果股票大跌,则熊市登场。这种现象,无非是受人脑思维特点的制约,是人们追求简单、高效心理的反映。然而这些新范畴、新概念是如何闯入人们的生活中的呢?人们又是如何在语言交际当中使用和理解新词语的呢?“语言分析的目的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文旭2002:90)。
2. 新词语
新词语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它必须具有使用者之间公认的普遍性原则与时间性原则。新词语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工具,如果得不到普遍的认可就失去了交际功能。新词语的形成有它赖以产生的条件,即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以及与此相关的思维活动,和以本民族的语言系统为内容的语言基础。客观事物一旦在人脑中形成印象,人们就倾向于用语言将其表达出来,人们利用语言系统中的某些已有的成分,或者是创造新的能给人以新鲜感的词语去表达他们认识和思维活动中取得的新成果,这样便产生了新词语。
新词语具有以下特点:(1)构词过程大量类比化。类比构词法合乎人们的思维习惯,操作简便,构词范围广。(2)语言能指走向缩略化。这是高效率、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要求经济省力、准确精炼的反映。(3)内部结构趋于短语化。因为社会的发展以及新事物、新概念和新思想的不断涌现,人们的思维也日趋精细。为了准确反映这些新变化,词汇的内部结构不得不趋向复杂化。(4)符号所指多为一化。这是由语言的一般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因为新词语产生伊始多为单义词,即新词的词义和构词的语素义通常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新词的词义有明显的表面化倾向。(5)语用过程多呈口语化。新词语大多创造并流行于追求时尚的青年人当中。由此可见新词新语的基础是人类的心理活动。
在语言交际中,一些新的词语在新的语境下产生的语用意义经过反复使用慢慢的被固化成为词语的固有意义如:经常会听见有人说:“他都说了N 遍了,没见过一回。”Nthdegree 原义是数学上的“N次(幂)”,但在日常用语当中它突出了“极度地”,“无穷地”。又如:“劈腿”原指一种武术或舞蹈动作,系将两腿撑开成一字贴于地面。论文格式。但在2005年7月1日的《江南时报》中写到:“小S不理未婚夫劈腿传闻。”“劈腿”指的是脚踏两只船,用情不专,移情别恋。但同时有的是因为说话者的语用需要临时创造的。又如:大哥,只要您肯穿,别说是西装,就是天装我也能替你弄到手。(陆文夫《清高》)。虽然新词新语“新”的特点,表面上造成了一种任意性的特征,但是它实质上遵循了语用原则——关联原则
3.关联理论与新词新语
按关联理论,交际的者的目标是寻找最佳相关,而不是寻找“真值”。论文格式。对新词的理解需要两个步骤,一是识别,二是含意推理。识别更多地依赖解码意义和语境不相关或矛盾,,而新词的推导更多地借助于认知语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对同一个新词会有不同的理解,但人们居住和工作的环境、社会文化、认知能力具有共性使不同文化的人对同一事物有着趋同的相似联想,具有趋同的推理能力。论文格式。以上因素越接近的人,认知语境越趋同,交际也就越容易成功。因此受话者如何寻找能充分理解新词的共同认知语境的呢?
袁毓林曾在《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思考》一文中这样写到:“语言形式的意义只能就说话人的背景知识来加以刻画,理解一个语言形式的意义必须激发相关认知领域中的其他认知结构”,还写到:“一个语言形式是通过对相关的认知领域的某一个特殊部分加以突出而获得其意义的。”理解话语的关键一步是将其与存在于演绎机制中的经过选择的认知语境相结合。那么,选择和建构认知语境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关联理论认为,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具有关联的直觉,而交际是以关联为取向的,关联原则是言语交际的一条基本原则。根据该原则,说话者的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受话者在交际中也总是追求和遵循着最佳相关的目标,即在认知过程中力图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受话者要在话语理解的过程中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选择最佳相关的语境,以期对信息进行最优化的处理。选择处理话语最佳语境的过程就是寻求话语最佳关联的过程。而认知语境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语境的选择必定会导致语境的扩大。为了对话语做出关联性的解释,就不得不在交际者的现有语境中加入能够使话语具有关联性的假设。受话者对语境的选择不是随意的。首先,“听话者对语境的选择和利用过程是有序的。先是具体场合因素然后是工作记忆因素,最后是知识结构因素”。一方面新词语的创造总是在很大程度上受语言结构规律、语言习惯和修辞手段等的制约。可以说新词语是在既有的语言材料和旧词语的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在创新过程中,人们还必须遵循一定的语用原则。人们在进行社会交际,在向他人表达意图时,为了能更快更简洁传达说话者的思想从而使所用语言产生预期效果,说话者总是遵循最佳关联;而另一方面听话人根据关联原则,旧信息和新信息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构建认知语境,借助演绎推理而获得说话人的话语意图。
如:皮特:你想开奔驰吗?
玛莉:我不会去开任何豪华小车。
这里“奔驰”激发了皮特和玛莉共同的认知语境:跑车、高档豪华型、德国产等等。所以“奔驰”这一新词一方面使说话者能够用最简洁最关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意图,另一方面受话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语境效果。同时也说明了新词在语言交际中的使用和理解不是任意的,它是以交际双方的共享的认知语境为基础。新词只是对语言运用原则的富有创造性的利用。发话者为了达到最佳关联的目标可以在不同的场合选用从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到最具有创造性的表达方式之间的任何等级上的话语。随着受话者付出的努力不断增加,取得的语境效果也就越强。所以,新词不需要特殊的解释能力和程序,而是一般的认知推理能力的自然发展。对于发话者来说,交际是对话语的一种选择,他要根据自己的目的,根据他对受话者认知语境的假设和对当前情景的了解,以他认为适当的方式进行交谈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对于受话者来说,他是在发话者最佳相关的语言基础上,寻求一种最佳相关的理解,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4. 总结
本文用Sperber 和 Wilson 关联理论分析了新词新语在言语交际中的生成和理解,从而说明了新词新语不是任意的,而是受交际双方的认知心理支配,遵循着最佳相关原则。新词新语本身富含精练、简洁的语义,契合主体心理机制使得说话者能够充分发挥创新心理,以简洁新颖的语言表情达意,达到所期待的效果;同时受话者也能够以最少的努力达到最佳的认知效果。
参考文献:
[1]Sperber , D. &D. Wilson. 1986P1995.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Blackwell , Oxford.
[2]Ungerer,F.&H.J.Schmid.1996.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Addison Wesley LongmanLimited.
[3]何自然,1995,Grice语用学与关联理论[J]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四期。
[4]何兆熊,2002,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彭建武,2005,认知语言学研究[M]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6]王晓惠,2003,旧识与新知[J] 《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九期。
[7]袁毓林,1996,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思考[M] 北京:语文出版社。
[8]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Relevance Theory inComprehending New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