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但人们对它的了解却不多。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回族风俗习惯通用7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回族是以东来的穆斯林为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吸收和融合了 多种民族成份而逐渐形成的民族。
关于东来的穆斯林,除我们前面介绍的唐宋时期的穆斯林“蕃客”及元代东来的“ 回回人” 外,明代还有中亚等地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入附中原,他们被安插在西起甘肃,东极海表,北自辽东,南至滇桂的大部分省份中,成为回族族源的一部分;此外,还有南洋的穆斯林来中国而定居下来的。
例如山东德州市北营村之回族温、安二姓,祖先原系苏禄国(分属 菲律宾)人,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国东王巴都喝·叭答刺 率领庞大使团到北京访问,归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附近。
永乐皇帝命按王礼将其厚葬于北营村,留下王妃和次子温答刺、三子安都鲁等守墓,因而定居下来,娶妻生子,人丁繁衍,后来逐取温、安二姓,成为德州回回之大姓。
除东来的穆斯林外,回族族源中,还有汉、蒙古、维吾尔等族 的成份,甚至还有犹太教人的成份。
这些人的加入,促进了回回民族的形成。
原来,东来的穆斯林,特别是元代的回回人,绝大多数由于交通遥远或是战时条件的限制,是无法携带家眷的。
当他们在中国各地定居下来以后,势必要和当地的各族妇女通婚。
这些和穆斯林成家立业的妇女,在夫权为中心的中国封建社会,也就很自然信仰了伊斯兰教,成为回族来源的一部分。
又由于东来的穆斯林进入内地后,多与人口众多的汉族杂居在一起,因而与汉族通婚就更为普遍
特别是明初,朱元津曾在洪武五年( 1372年)下诏说:“蒙古色目人现居中国,许与中国人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
这一诏令,实际上不一定能完全执行,但却为回汉通婚增加了便利,有利于回回人口的增长。
泉州《林李宗谱》中曾谈到明代当地色目人(主要指回回人)之多时写道:“而其间有色目人者,有伪色目人者,有从妻为色目人者。有从母为色目人者”。
这说明不只是汉女嫁回男可以成为回回,汉男娶回女也可以成为回回人了。
回汉通婚历史上不乏记载。
事实上,历史上回汉通婚的事实,要比文献记载的多的多。
至今在一些回族地区仍流传着“回爸爸汉妈妈”的“汉亲说”,就是这种情况的历史痕迹。
这说明回汉具有古老的姻亲关系,东来的穆斯林与汉族成员同为构成回回民族的重要来源,但东来的穆斯林是其中的重要成份。
没有东来的穆斯林这一主要成份,回回民族是根本不会出现的;当然,没有回汉通婚这一重要条件,回回民族也是难以形成的。
在回回民族形成的过程中,还融合了蒙古人和维吾尔人的成份。
元代,蒙古人从宗王贵族到所属军民,有因接受伊斯兰教而日益融合到回回人中的。
如据《多桑蒙古史》记载,元世祖忽必烈之孙阿难答,自幼为一穆斯林抚养长大,笃信伊斯兰教并潜心研究攻读阿拉伯文,年长继安西王位之后,在其辖地及所部蒙古军民中广布伊斯兰教,“所部士卒十五万人,闻从而信教者,居其大半”。
以八万计,为数就相当可观。
除此之外,元明两代归附伊斯兰教的蒙古人还有不少,如瓦刺部落中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归附中原后被安插在中原和江南而逐渐变为回回人。
此外,明代文献中曾提到,明初哈密地区有三种人杂居,“一是回回,一是畏兀儿,一是哈喇灰”。
“哈喇”一词在蒙古语和阿尔泰语系诸语族中,均为“黑”或“黑色”之意,“灰”即“回”的译音。
“哈喇灰”原为蒙古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他们曾两次迁至肃州(今甘肃酒泉),由于受到回族的影响,他们逐渐“不食猪肉,与回回同俗”,后来也就融于回族之中。
明代维吾尔人已普遍信仰伊斯兰教。
由于种种机缘,其迁入内地的人也不少。
他们在内地多自称“回回”或回族。
15世纪30年代,明英宗先后迁徙肃州的“归属回回” 702人于浙江。
这此人原来都是维吾尔人;明初哈八世在常德驻军,也是以维吾尔人为主。
这些人后来都融于回族中,只有少数人从历史上考证,其族属出自维吾尔族。
犹太人迁居我国开封等地的时间较早,一般认为在北宋徽宗年间(1100-1125年)由印度孟买经海路而来,元代称他们为“术忽回回”等。
由于其信”一赐乐业教”(亦称“挑筋教”,即犹太教)用于宗教仪式之缠头及靴皆青蓝色,与回回人不食猪肉、行割礼、每日礼拜等习俗略同,因而明清时外人混视为一,称之为“蓝帽回回”或“青回回”,他们有的与当地回族通婚,有的也自称“回回”逐渐融合于回族中的也不少。
以上对融合为回族的多种族源做了介绍,从中可以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回族的来源在时间上有先有后,回族形成为一个族体是经过了相当长的时期的。
在伊斯兰教纽带的凝结下,这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并扎根于华夏大地。
他们在中国地域上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这种特点是元明两代随着回回军士的到处屯田、垦牧,经商者的贸易往来,官吏学者的宜游,宗教人士的传教活动而逐渐形成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回族在中国的分布呈愈来愈分散的居住特点。
尽管如此,回族还是有自己较集中的居住地区:西北和云南是回回民族主要的居住地区,在其它地区,回回居住的情况虽然分散,但与汉族或其他民族居住地区仍然有明显界限,在农村他们往往自成村落,在城镇则自成街道或居住在某个关厢。
而且在内地的回民居住区,多分布在交通线上或靠近交通线,保持着与邻近地区的联系。
在经济上,回族建立了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同时兼营手工业、牧业,且以善于经商著名,这是回族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语言是民族文化诸因素中最重要因素。
多种来源的回回人,当初使用的语言多种多样,来自中亚的突厥语族的各种语言,来自西亚的使用波斯语和阿拉伯语,中国境内的民族成份,使用汉语或其它语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回回人在全国与汉族杂居,经济生活与汉族有密切联系,加上回汉通婚而汉族的成份日渐增多等原因,使原来的各种语言已不能运用于日常生活,因而势必要使用汉语。
事实上汉语已成了回回民族的。共同语言。
共同语言的形成,是一个族体内部联结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回族使用汉语,也是这个民族在发展水平和文化风格上与汉族比较接近的一个重要条件。
更为突出的是,随着回族的形成,回族的民族意识,即回族人民确认自己归属于回族这个共同体的“心理感觉”也形成了。
这种民族意识是回族民族特征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回族形成的标志。
从此,回回人在中国不再是“化外”之人,他们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同时,这种民族意识是建立在伊斯兰教信仰基础上的。
所以,历史上回族的民族意识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或者说,伊斯兰教信仰构成回族民族意识中极重要的一面。
对回族来说,宗教感情和民族感情难解难分,因为伊斯兰教不仅在回族的精神世界中占重要地位,是一种沟通回族成员之间社会关系的主要渠道,而且它已成为回族世俗生活的准则,形成回族特殊的风俗习惯。
即使是原来已有的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一经改信伊斯兰教或与回族通婚,由于伊斯兰教有严格的约束力,也得按照伊斯兰教的经典、教义、教规行事,重新建立一种符合伊斯兰教的风俗习惯。
因此,伊斯兰教使原来的一些汉、蒙等民族成份改变其信仰、风俗习惯,变成了回族,并形成了回族的民族意识。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
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约有40万人,信仰伊期兰教。回族人死了叫“归真”。即“回到真主那里”之意。人死了,家属不能过度悲伤,更不能捶胸顿足,嚎啕大哭。也不能给死者下跪磕头,只能下礼(俯着单腿曲跪)。安葬死者,不用棺材,实行软葬。回族人,不论什么原因,死在何地,都要抬到清真寺,然后从那里发葬。凡是在回族居住地死亡的人,不管他的国籍、肝胆色、官职大孝富贵贫贱,回民们只要耳闻目睹,都要去帮助料理丧事,安葬死者。
回族同胞非常讲卫生,无论是去礼拜、赞圣,还是与死者遗体告别,人人都要认真沐浴,随时保持内外清洁。人死后三天之内,丧家不生火做食。丧主和吊唁的人们皆由邻居和近亲接待。这样既安抚了丧主、减轻了悲伤,又加强了团结。若借死人之机大吃大喝,将会受到人们的谴责。丧葬仪式,程序严谨。人将停止呼吸时,亲属将他的头朝北,脚朝南,面向西,同时口念头“讨白”。其内容是回忆、总结死者一生的善恶功过。
回族服装大体与汉族相近,但在头饰上仍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回族男子一般戴白色无沿小帽,表示清洁不染;妇女头戴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一般把头发、耳朵、脖子都掩盖起来。盖头有少女、媳妇和老年妇人之分,少女戴绿色的,媳妇戴黑色的,老年妇人戴白色的。老年妇人的盖头较长,少女、媳妇的较短,只披到肩上。盖头上有的还绣有花边和图案。妇女服装为右衽大襟短上衣,着长裤。年轻人喜欢在前襟、胸前绣花,在衣服上镶色、滚边。男的头戴回回帽,有白的和黑的两种。上着对襟短上衣,穿白长裤、白袜子,喜欢在白衬衣外套坎肩。回族男子很注意胡须的修饰。男子一般在二十几岁开始留胡须,因教派不同,形式不同,有的只留下巴相,也叫山羊胡,有的留全脸胡。
妇女护头面的头巾,源于阿拉伯国家。遮住两耳、脖子和头发,只将面孔露出。青年妇女一般戴绿色的,盖头较短,只披到肩上;老年妇女一般戴白色的,盖头较长,直披到腰际。
我国回族同胞的先民在古代时大都居于我国西北区域,从事游牧业,并以牛羊肉、乳酪为主食。故其对茶之消食除腻效果独特注重。在平常生计中,特别喜好喝茶,并以茶代酒。因此长期以来,回族的各种茶)●(俗甚盛。民间有待客敬茶、三餐泡茶、馈赠送茶、聘礼包茶、斋日散茶、节日宴茶和喜庆品茶等许多茶俗,且长盛不衰。
回族喝茶的一大特征是都喝盖碗茶,即俗称的"三件套"、"三炮台",由茶碗、茶盖、茶托组成。有的茶盖上还绘有蓝色的斑纹或赤色的小花朵,有的还绘有绿色或黑色的阿拉伯文"清真"字样,精巧漂亮,便利经用。
用盖碗茶喝茶,既防尘又保温,又能边喝边"刮"(茶汤、茶叶),回族人不光本人喝,还用盖碗茶款待客人,以示欢送的最高礼遇。"客人远至,盖碗先上"。回民家中来客,都以盖碗茶款待。先将盖碗擦拭洁净,放入茶叶和佐料,掀开茶盖(半遮半掩)将沸水写入,在茶碗中冲出一圈一圈的浪花,冲泡5分钟后,双手递给客人,并说"请喝茶"。客人边饮边用碗盖刮茶局面,还得注重不必嘴吹或吸出响声,否则视为不懂礼貌,无教养。喝茶时不得一次将茶喝干,要留存茶汁,边喝边由主人续水。"刮"时,用左手捧托盘,用右手大拇指和二拇指捉住盖顶,用第四指卡住盖口,"刮"一下喝一次,茶要露汤色,常喝常有,幽香爽口,接二连三。
回民以茶待客,注重"轻、稳、静、洁"的喝茶礼节。"轻",指冲、刮、喝要轻,不得作声。"稳",指沏茶要稳要准,落点准,似"蜻蜒点水",不溅不溢、不漫不流。"静",指环境幽雅,明窗净几,无搅扰,无噪音,凝思品尝。"洁",指茶碗、茶水清洁卫生,一干二净。回族的茶谚说:"吃油香要掰呢,喝盖碗子要刮呢!"回族人吃油香要用手掰开,一小块一小块地吃,切忌囫囵吞咬,否则为不懂礼貌。而喝茶时要用碗盖一下一下地"刮"动,使茶叶和佐料加快溶解,使汤汁赶快变温,喝时不烫嘴。回族茶谚又说:"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便是说,"刮"榜首遍时只能喝到最先溶化的糖甜味,"刮"第二遍时,茶叶与佐料通过泡制,香味则彻底发出,当时滋味最佳。而"刮"第三遍时只剩下茶叶淡淡的汤色,只能起解渴效果。
回族饮的盖碗茶十分赋有养分。盖碗茶亦茶亦药。因其不光放置茶叶,还要放入糖、红枣、核桃仁、枸杞、元肉等多种养分果品,养分价值较高,故常饮盖碗茶对健脾生津、强身健体大有裨益。"回回白叟寿数长,早上礼拜喝茶汤"。回族白叟长命的较多,仅宁夏区域的百岁回族白叟就达50人之多。这同他们戒烟酒,嗜喝茶,讲卫生有较大联系。
住在宁夏南部和甘肃东部六盘山一带的回族,除了与汉族一样的“盖碗茶”、“八宝茶”饮俗以外,还有与回族杂居的苗族、彝族、羌族一起有喝罐罐茶的风俗。在当地,每户农家的堂屋地上,都挖有一只火塘(坑),上置一把水壶,或烧森柴,或点炭火,这是熬罐罐茶必备器皿。清晨起来,主人榜首件事,就是熬罐罐茶。
喝罐罐茶,以喝清茶为主,少量也有用油炒或在茶中加花椒、核桃仁、食盐之类的。
因为罐罐茶的浓度高,喝起来有劲,会感到又苦又涩,好在倾入茶杯中的茶汤每次用量不多,不行能大口大口的喝下去,但对当地少量民族而言,因世代相传,也早已习以为常了。
喝罐罐茶仍是当地迎宾接客不行短少的礼俗,假使亲友进门,他们就会一起围坐在火塘边,一边熬煮罐罐茶,一边烘烤马铃薯、麦饼之类,如此边喝酽茶、边嚼香食,野趣横生。
对于回族人民来说,有很多事物都是绝对禁止的,他在平时的生活,乃至饮食上,完全杜绝任何的肮脏,贪婪,污秽和懒惰等,而这所有的特点都可以在猪这种动物身上体现出来,所以对于回族人们来说,是完全杜绝食用猪肉的,而且也不会养猪,但凡是能体现出这些丑陋一面的动物,回族人民一般是不会食用它的肉类的,也很少接触,不吃的同时还要避免接触,远离懒惰,贪婪的动物。
他们食用的标准就是佳美,任何一个信奉伊斯林的人民在饮食上都会以佳美为标准要求自己,这是对自己种族习俗的尊重,也是对自身的要求,所以一般回族人民都是食用羊肉,牛肉等食草类动物的肉,而对于猪肉,狗肉,蛇肉等都是避而远之的。其实回族为什么不吃猪肉,这些不仅仅是作为当地人民的习俗,更是人们对于自我的要求,每个种族,每个地区的人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俗,对于不同于我们自己风格习俗的人群,我们应当报以尊重的心态,对于回族人民的尊重就是避免在他们面前食用猪肉,狗肉等食物。
其实说起回族为什么不吃猪肉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首先它的外貌丑陋,并且性格贪婪,愚笨,虽然世界各地的风格习俗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形容一个人的外貌丑陋和性格懒散等方面时大多会采用猪这个词来形容,就算平时开玩笑,我们说一个人笨,智商低,也会用到猪来形容,经常说的是某人太像猪了。第二方面,猪生活的环境很是肮脏,就算是食用饲料也是污秽的,与食草动物完全不同,比如牛羊,回族人民一般都是放在草地上饲养,食用的是青草,环境也很优美。
我们都知道虎毒不食子,但是猪这种动物,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是连自己的幼崽也不会放过的,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照吃不误,一般的动物,不管是否一个种群,只要是饲养过一段时间,就会与之建立感情,尤其是人类忠实的朋友——狗,在民间有很多动物助人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一段段佳话,但是猪却不会有这样的感情,在以前的欣慰就曾曝出,猪将饲养它的婴孩吃掉的现象,它的`凶恶其实一点不亚于豺狼虎豹。
仔细观察猪的话,是可以发现在猪的脖子上只有一根筋,不能轻松回头,也不能看到天,而对于回族人民来说,回心转意这种性质从食物中就能体现,而且他也特别在乎这一性格,但是猪是与他的想法背道而驰的,这也是为什么回族不吃猪肉的一个原因。猪肉虽然是汉族人们的最常用,需求量最大的一种肉类,但是无论是从营养还是健康方面,它都是逊色于其他很多肉类的,猪肉是对人的身体没有多大好处的,所以回族人民的身体素质普遍比汉族人民好,通过上面的描述,相信人们对于回族为什么不吃猪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吧!
回族的禁猪习俗、禁食自死物及其他饮食习俗
猪是回族群众最为敏感的一个问题,也是回族风俗习惯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无论遇到什么压力和阻力,始终未改变回族禁养猪,禁食猪肉的习惯。公元七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为了消除频繁的战争,促进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统一,顺应了当时阿拉伯地区禁食猪肉的习惯,吸收了犹太教《旧约全书》中有关禁食猪肉的戒律,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完善,列入《》中。这些禁令都是以安拉的名义颁布的,信仰穆斯林的回族必须无条件接受和遵守,不能有半点的怀疑。
回族在饮食方面,除了禁食猪肉外,还禁食狗、驴、骡等不反刍动物的肉,禁食凶猛禽兽和自死的牛、驼、羊等牲畜,禁食一切动物与飞禽、家禽的血,禁食非穆斯林和非真主之名屠宰的动物等。
回族对可以食的牛、羊、骆驼、鹿、鸡、鸭、鹅、鸽、鹑、兔等畜禽,也要请阿匐或懂得宰牲规戒的穆斯林来宰,形成了宰牲定制,即宰前要洗大净和小净。如宰牛、羊、驼时,须用绳子捆绑其两条前腿和一条后腿。并将这些可食畜禽摆成头南、尾北、面西的姿势,宰牲时必须先念诵真主名,然后切断畜禽的食管、血管、气管,待控净血液之后方可剥皮或拔毛收拾。禁止用滚水烫皮、烫毛。回族不吃非穆斯林宰杀的牛、羊、鸡等畜禽。
回族人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狗肉,动物的血液等。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每年的这一天,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 另外,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 月定为斋月。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后至落日前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到教历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