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诗歌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有关祖国在我心中诗歌【2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雄伟的山峰俯瞰历史的风狂雨落,
暮色苍茫,
任凭风云掠过。
坚实的脊背顶住了亿万年的沧桑从容不迫。
我的祖国,
大河奔腾,
浩荡的洪流冲过历史翻卷的漩涡,
激流勇进,
洗刷百年污浊,
惊涛骇浪拍击峡谷涌起过多少命运的颠簸。
我的祖国,
地大物博,
风光秀美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
大漠收残阳,
明月醉荷花,
广袤大地上多少璀璨的文明还在熠熠闪烁。
我的祖国,
人民勤劳,
五十六个民族相濡以沫,
东方神韵的精彩,
人文风貌的风流,
千古流传着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
这就是我的祖国,
这就是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我爱你源远流长灿烂的历史,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上的花朵,
我爱你风光旖旎壮丽的河山,
我爱你人民的性格坚韧执着。
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
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
那就是中国!
那就是中国啊,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搏动的心脏跳动着五千年的脉搏,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涌动的血液奔腾着长江黄河的浪波,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黄色的皮肤印着祖先留下的颜色,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黑色的眼睛流露着谦逊的笑窝,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坚强的性格挺拔起泰山的气魄,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辽阔的海疆装满了我所有的寄托。
我的祖国,
可爱的中国,
你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你养育了伟大的民族。
我自豪你的悠久,
数千年的狂风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
我自豪你的坚强,
抵住内忧外患闯过岁月蹉跎。
我自豪你的光明,
中华民族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
我自豪你的精神,
改革勇往直前开放气势磅礴。
可爱的祖国啊,
无论我走到那里,
我都挽住你力量的臂膊,
无论我身居何方,
你都温暖着我的心窝。
可爱的祖国啊,
你把住新世纪的航舵,
你用速度,你用实力,
创造震惊世界的奇迹。
你用勤劳,你用智慧,
进行了又一次更加辉煌的开拓!
祖国啊,祖国,
你永远充满希望,
关键词:中西交融;借鉴;继承;民族化建构;民族性;民族历史;生存;命运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3-0124-03
中国新诗发展初期,新诗人们大喊着废弃文言诗,创造白话诗的口号,世界各种新思潮、新理论蜂拥般涌入了他们的期待视野,于是,全面吸收西方文化的营养,彻底扬弃传统诗论成为当时新诗的发展潮流。一时间,欧化之风日起,古典文学传统遭到了“慷慨”的否定。新诗人们在摆脱旧的诗歌传统的同时,却又误入了一个西化的藩篱。
在这种风气下,能够保持清醒头脑,真正做到对中西文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当推闻一多。他始终认为,新诗必须是中国的新诗,是既借鉴西诗特色又要保有自身民族风格的新诗,他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个中国人,并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我总以为新诗径直是新的,不但新于中国固有的诗,而且新于西方固有的诗,换言之,它不要做本地的诗,但还要保存本地的色彩,它不要作纯粹的外洋诗,但又尽量的吸收外洋诗的长处;他要做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1]
“新的种子从外面来到,给你一个再生的机会,那是你的福分。你有勇气接受它,是你的聪明,肯细心培植它,是有出息,结果居然开出很不寒伧的花来,更足以使你自豪。”[2]闻一多留美期间,多方研究西方各派诗家诗论,兼收并蓄,融会贯通。通观闻一多的诗作,内中的繁缛浓丽、赤诚热烈、清新淡然,以及奇崛,瑰艳,沉郁……都可以分辨出济慈、拜伦、华兹华斯、波德莱尔、佛莱琪、哈代等的影子。
在闻一多看来,新诗人的历史使命是创作一种新的艺术,这种新艺术既要不同于旧的中国诗歌的艺术,又要有别于中国之外的世界诗歌艺术,这种新艺术,是有着中华民族的本位精神,有着自己的本质和精神的中国的新诗,正如诗人所说:“技术无妨西化,甚至可以尽量地西化,但本质和精神却要自己的。”[3]
闻一多“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三美理论,从新诗形式上构建了民族化的体系,从诗歌的色彩、格律、结构三方面展示了中国新诗的民族色彩。在闻一多看来,“新瓶装新酒”,新诗的形式要新,内容和精神更要新,这里所谓的“新”,更强调的是中西诗歌的融会贯通,强调的是“中国的”新诗,即既要保存中国艺术的本色,又要融汇世界诗歌的气味。
诗是来源于诗人心灵的歌,作为人民精神和感情上的代言人,闻一多的诗歌表现出了对人民的深深关切,表现出了一份血浓于水的精神联系,他勇敢地为人民代言,为人民呼喊,对民族的文化、祖国的命运、人民的疾苦给予了发自内心的关注、理解与同情。
一、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理解与关注
闻诗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闻一多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诗人,应该对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有一个彻底而深入的认识,有一种真诚而热烈的追思,有一种为本国历史与文化代言的胸怀。在他的新诗创作中,闻一多也正是这样努力的。
闻一多在他的诗作中,用充满深情的笔触,畅写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的华胄,畅写长江、黄河、洞庭、西子,笔触真切朴实而又感人至深。《红豆》中,粉墙、双喜、洞房、花烛……一个洋溢着喜洋洋之气的婚礼跃然纸上;《也许》中,土坟、松树、纸钱……一个充满着悲催之情的葬仪又使人潸然泪下。《秋色》一诗,诗人面对芝加哥的多彩之秋,想念的却是“紫禁城里的宫阙”、“百宝玲珑的祥云”。
《忆菊》一诗,作者通过一连串富于民族色彩的词语,如“长颈的虾青瓷瓶”、“六方的水晶瓶”、有“鸡爪菊”、“绣球菊”、“江西腊”,有“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各种各样的,五彩缤纷的颜色,展示出了的雕金镂玉,婀娜风采。这篇诗作是诗人留美期间怀念祖国之作,他用充满亲切感的民族语言,酣畅淋漓地表达着对祖国文化的赞赏以及对家乡的一份悠悠的思念。
闻一多留美期间,呼吸着美国的空气,感受着美国的风土人情,但内心始终无法释怀的,是对祖国的那份刻骨铭心的思念。无法融入西方文化的痛楚使诗人更加对祖国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朝思暮想,这份思念融入诗作之中,又外化为对祖国文化的高度认同与赞赏,使其诗作充溢着民族特色与地方色彩,表现出诗人在中西文化碰撞时,能够始终立足于传统文化的一份爱国激情,一颗挚爱之心。
二、对祖国的热爱与对祖国命运的忧虑
1925年6月诗人带着这份浓浓的思念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但面前的现实又不得不使诗人充满了深深的忧虑和悲壮的沉重,梦想中的凄美的乡思与文化被一扫而尽。面对内忧外患、疮痍满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面对祖国的落魄与沧桑,他惊颤了。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闻一多《发现》)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诗人发现曾经在梦中百转千回,痛苦思念的美丽的祖国,如今却已经是面目全非,这怎么能不叫人感到失望和悲哀!诗人捶胸顿足,哭着追问,我的中华在哪里,情至深处,竟至 “呕出一颗心来”,原来祖国就“在我心里”。
痛定思痛,诗人没有抱怨,而是始终抱定一种坚定的信念,“我知道海洋不骗他的浪花,既然是节奏,就不该抱怨歌。”(闻一多《一个观念》)浪花永远要追随海洋,节奏永远与歌相依,而他,也永远会对祖国怀着敬意与温情,不离不弃。
这样,闻一多怀抱着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的敬意,义无反顾地把民族的荣辱存亡融入自己的诗歌生命中,并坚定地承担起了民族喉舌的历史使命,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化而为满腔的激情与愤怒。 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座时刻都在孕育爆发的火山一样,时刻在寻找着时机炸开一切禁锢,爆发出强烈的光和热,来摧毁面前的一切黑暗。他要像熊熊燃烧的大火一样,燃起对罪恶的旧中国的怨毒,燃起对光明的新中国的追求。在他的《死水》集中,愤怒的呐喊,澎湃的激情随处可见,诗人犀利的笔触直指罪恶的旧中国,表现了一个中国诗人的正义感。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擎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闻一多《一句话》)
一个“爆”字,形象地展示出了诗人对祖国的一份深沉的爱,一份深深的忧虑,一份深切的关注。“爱国”是诗人新诗的主旋律,正是因了这份爱,诗人的诗作中才有了那种浓浓的民族情意,诗作的民族性因此彰显。
三、对人民命运的同情与对黑暗势力的控诉
看着伤痕累累的祖国,看着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的人民,闻一多深深意识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尤其是作为一个中国新诗人的责任。因此,闻一多的诗作中充溢着对受苦受难的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作威作福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犀利谴责。
我知道今日个不早了,没有想到一下子睡着了。这叫我怎么办怎么办?回头一家人怎么吃饭?老头拾起来又掉了,满地是白杏红樱桃。(闻一多《罪过》)
望着撒了一地的白杏红樱桃,老头绝望了:回头一家人怎么吃饭?看似平淡的叙述,却是一曲强烈的血泪控诉。这数不尽的人间疾苦,一桩桩一件件都在控诉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罪恶。
你说洗衣的买卖太下贱已肯下贱的只有唐人不成?你们的牧师他告诉我说:耶稣的爸爸做木匠出身,你信不信?你信不信?(闻一多《洗衣歌》)
在帝国主义的眼中,唐人只能做一些洗衣之类下贱的工作,这种昭然若揭的种族歧视使诗人愤然,他连用两个“你信不信”,指出耶稣的爸爸同样是做木匠出身,咄咄逼人,义愤填膺,控诉着帝国主义对中华儿女的种族歧视与。
他们都上那里去了?怎么虾蟆蹲在甑上,水瓢里开白莲;桌椅板凳在田里堰里飘着;蜘蛛的绳桥从东屋往西屋里牵?门框里嵌棺材,窗棂里镶石块儿!这景象是多么古怪多么惨!(闻一多《荒村》)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投射出诗人对农村十室九空、农民流离失所的现实的揭露,对军阀战争所造成的生灵涂炭的谴责,更抒发了诗人在如此现实中理想破灭的悲哀。
有压迫的地方必定会有反抗,诗人在描绘另外一些诗作如《泪雨》、《春光》、《飞毛腿》中,受苦受难的人民不甘逆境,奋勇抗争,他们用行动向世人证明了他们那种坚不可摧的顽强的生命力,使世人于黑暗中感受到了一道光明的曙光。
闻一多时刻不忘对民族历史、生存和命运的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熔铸于诗人内心并外化于诗歌创作中,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对祖国的至诚之爱,对祖国人民的“血浓于水”的真情铸造了其新诗的民族之魂,使他的新诗在内容与精神上具有了鲜明的民族性。
闻一多的诗,有对西方诗论的借鉴,有对中国诗歌传统的继承,更有对中国新诗的民族性的建构。带着“时时刻刻想着我是个中国人”的信念,闻一多的诗,描写的是中国人民的生活,展现的是特定时代中国人民的苦难与挣扎,表达的是对中国的热爱与对中国命运的忧虑,闻诗既汲取了世界诗歌潮流的精华,又葆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是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是既具有世界风情,又不乏民族特色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的新诗。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4]在闻一多看来,中国新诗要屹立于世界诗歌之林,要在世界文学大潮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汲取西方先进诗论营养的同时,建构新诗的民族性是第一大要义。
于欧风美雨中张扬民族个性,于中西交融中尽显民族本色,闻一多开辟的是一条以艺术审美为旨归,以时代精神为内容的中西交融的新诗创作之路,他的诗论在提倡全球化的今天仍然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他的诗歌,无论在思想上、内容上还是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建树,在新诗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1]闻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闻一多全集第3卷[M].开明书店,1948 .
[2]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闻一多全集第3卷[M].开明书店,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