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分影音(优秀3篇)

《六分影音(优秀3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六分影音】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分影音 篇1

【关键词】老北京;地域文化;《老炮儿》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123-03

“老炮骸保就是“顽主”的意思。电影《老炮儿》讲述了当年名震京城一方的六爷被时代所抛弃,现在孤身一人跟他的几个老哥们固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他的儿子晓波得罪了人被私扣了,为了救出儿子,他与老哥们狠狠地教训了那帮人,是一部亲情、兄弟情交织的影片。

影片中,为了救出儿子,并偿还当年对儿子的愧疚之情,六爷决定重出江湖。六爷用自己的规矩,试图摆平事件,却无奈地发现,无论是这个时代,还是自己的身体,早已今非昔比。一场父子恩仇、新旧势力的对决无法避免。

影片的主题紧紧围绕“规矩”两个字展开,六爷的人生追求和道德准则也体现在这两个字上。“规矩”对于六爷来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说的简单直白些,这是六爷的“命”,是新旧时代的思想交锋。影片结尾,没有直现六爷倒地的瞬间,而是通过小飞的眼泪告诉观众,六爷为了规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融化了小飞尖锐的内心,六爷用生命完成了对“规矩”的诠释。

一、地域文化之人物

(一)六爷。电影以冯小刚饰演的六爷张学军为主线,叙说了老北京胡同里的故事。六爷的人物形象也塑造得极其丰富,其骨子里带着与生俱来的侠骨义气。

在整个故事的叙述过程中,六爷首先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稳重、深沉的父亲形象出现。他本是北京胡同里的一个普通老百姓。前些年因为犯事儿,蹲了牢房,从监狱里出来后生活一直很贫苦,虽然开了一间小卖部,但还是要靠一套老房子来养老,和儿子关系很紧张。

电影开篇部分,六爷在那条北京的老胡同里,提溜着鸟笼出场。其性格特点和身份,也是在喂鸟的过程中,通过一对迷路的情侣问路而展现出来的。他把自己养的鸟儿取名叫“波儿”,而随着故事的推进,观众发现,这个“波儿”其实是他儿子的小名。从他给鸟儿起的名字及对鸟儿的态度中,观众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父亲,六爷对儿子深切的爱。

而后,因为搭救儿子,鸟儿被人摔死。他沉重的心情不言而喻。从这一事件中,观众不仅可以感受到六爷对儿子浓浓的父爱,还展现出他在养鸟儿的过程中,对鸟儿也倾注了一定的情感,体现了他对小动物的怜悯之情。

其次,六爷在搭救儿子的过程中,四处向朋友、哥们借钱,可见他的家境并不是很富裕。但是,当他路过一个在路边乞讨的女孩时,没有漠然视之,而是选择了同情和信任。他不管眼前的这个女孩是真有难言之隐还是苦心设计的一个骗局,都慷慨地从兜里拿出救命钱,来帮助这个女孩,与来往路过的行人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是他在继父亲形象之后,又塑造并展现出一位有责任、有担当的好男人形象,一个对社会弱势群体尽自己微薄之力给予关爱、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人物形象。

最后,通过一件件小事的描写,将六爷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逐一展现在观众面前。在他所出现的场所中,大家都喊他“六爷”“六哥”,而他身上的“规矩”在影片中也得到很好体现。在影片的开头部分,他叫小偷寄回身份证,他讲究“盗亦有道”,这也无疑让观众对六爷这个“在黑暗中出现的人”产生了好奇和好感。随即他教育一对向其问路却不懂规矩的情侣;在街边帮老哥们“灯罩”交罚款,却让警察给“灯罩”赔礼道歉;搭救儿子晓波要和小飞讲规矩、摆道理;当他看到有人在楼顶上寻短见,围观群众说着唾弃、无情的话,六爷对着这群冷血的人破口大骂;“话匣子”为六爷筹钱治病,六爷把房产证交给了“话匣子”,也许,六爷是抱着一去不复返的想法,又或许,六爷在拿房产证跟“话匣子”做抵押,总之,六爷做的每一件事,都暗含着一定的规矩、原则在里面。反之,这些小事的背后也体现了六爷多年来固守的规矩和原则。他颇具梁山好汉的侠肝义胆,原则、气度、良知,以及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所拥有的那份善心。

(二)“话匣子”。与此同时,和六爷在剧中搭戏的另一位女主角“话匣子”,其性格展现也尤为突出。这个角色对整部影片的调节与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演员许晴鲜活的艺术表演也为该角色赋予了灵魂。片中的“话匣子”透着一股地道的北京味,这种北京味不仅体现在“话匣子”彪悍的性格中,还藏匿于她作为女人所特有的柔情里。许晴高超的演技也让观众再次领略到了她作为演员的可塑性和多面性。

影片一开始,六爷就以一系列的为人处世风格向观众展示了他刚毅的性格,紧接着,出现了六爷与“话匣子”暧昧的片段,这也是很多人质疑“话匣子”形象的地方。作为一部商业电影,这种镜头的存在很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冯小刚和许晴在娱乐圈的影响力也是十足,作为观影者,我们要摆正心态,单纯从电影的叙述情节和人物性格展现需求来看,通过这个片段,“话匣子”及六爷的人物形象丰满了许多,这处情节安排得非常成功。

在“话匣子”面前,六爷的性格大变,他的锋芒似乎被“话匣子”的气场彻底掩盖住了。她的只言片语、举手投足,以及眉目间都折射出十足的女人味,这与生俱来的女性魅力让胡同里“混”的六爷不得不心服口服。起初,观众可能误以为“话匣子”是六爷的老相好,随着老哥们“灯罩”和“闷三”,以及儿子晓波等一系列角色的出现,剧情跌宕起伏,我们感受到的是“话匣子”对六爷浓浓的、深深的爱意。她对六爷的关心和担心溢于言表,虽不是夫妻,却宛如在幽深的北京老胡同里,相依为命的一对灵魂伴侣。

当“话匣子”发现六爷患了重病,需要立刻手术时,她细心地向大夫询问病情;当发现六爷逃跑时,她不顾自己的形象,拼命地在医院里追赶六爷,直到六爷上了出租车,她愤怒地爆了一句粗口,体现出她对六爷真切的担心;在六爷急于凑钱,想要卖了自己的老房子时,“话匣子”挺身而出,凑了八万元给六爷,她宁愿自己身无分文,负债累累,也绝不让六爷流落街头。

影片没有刻意表现“话匣子”有多爱六爷,观众也没有看到“话匣子”在六爷面前故意献殷勤。相反,影片中展现更多的是六爷不听劝阻时,“话匣子”对其大声呵斥,以及一声声发自内心的叹息。

“话匣子”对六爷的爱深深地埋在心里,这些细小的情节无不展现出她对六爷满满的爱意。“话匣子”既有身为大女人的魅力,又有作为小女人的细腻,可谓是六爷身边贴心的好女人。

“话匣子”虽然表面看似大大咧咧,但她在处理事情上还是非常冷o、理性的,她热情却不冲动。起初,她要调和六爷与晓波的父子关系,随时观察六爷的一举一动。“话匣子”在处理六爷父子关系上,一直是苦口婆心劝说六爷,还要绞尽脑汁为缓和父子关系制造机会,她单纯地希望父子和好,希望晓波不再伤害作为父亲的“六爷”的心。

在影片结尾,当她发现,她已竭尽全力去规劝六爷,但六爷依然无动于衷时,她选择了默默地站在六爷的身后,给予六爷精神上的支持。六爷拿着军刀冲向河岸,她毅然地站在寒风中,眼神呆滞地注视着眼前的六爷,任凭寒风吹打脸颊,一动不动。但她的内心是汹涌澎湃的,早已追向河中央的六爷。从她眼角中滴落的那颗泪珠中,我们足以感受到“话匣子”对六爷沉甸甸的爱意,她愿意用自己的身躯换走六爷的疾病,让六爷去完成那场被赋予规矩及正义的搏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话匣子”既是六爷身边伟大的女人,也是最懂六爷的一位女人。

二、地域文化之镜头

影片自始至终一直在用冷静的镜头语言讲述着老北京胡同里的故事,没有超炫的特效和迷人的光影。几个简单的长镜头,足可以把北京胡同里的沧桑巨变展现出来。影片中偶尔会将远景进行一定的虚化,其实也在告诉观众,眼前的一切都是虚无的。

在影片中,与老北京胡同里六爷一系列人相对峙的是新一代年轻人的代表――晓波。晓波的年轻气盛以及时代气息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六爷和晓波在饭馆里吃饭,六爷喝的是北京二锅头,儿子晓波手里拿的是洋酒威士忌,通过爷俩所喝的酒,体现了两代人之间的差距;在爷俩碰杯的时候,镜头给了爷俩酒杯一个特写,六爷告诉晓波,在跟长辈碰杯时,晚辈的酒杯要低于长辈的,这体现了六爷骨子里的传统观念。

六爷的真实身份不过是个小店的店主,但他内心却不这样认为,这也是将主题自然而然展现出来的重要一点。而爷俩再次碰杯的时候,他们手里的酒已经换过来了,儿子晓波手里拿的是二锅头,父亲六爷则拿起了威士忌,这体现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已被亲情抚平,爷俩的关系也由亲情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影片的主题也再一次得到了升华。

影片中,六爷一直以自己眼中的规矩来为人处世,而结局,六爷也即将踏上一条未知路。在前去挑战的那个早晨,六爷为驻足在胡同口的白发苍苍的老大爷点上了一颗烟,他的规矩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逾越和践踏。此刻六爷或许心里明白,他这帮穷困潦倒、上了年纪的哥们已经不管用了,早被那些非富即贵的年轻人所取代了,这里再也没有规矩道理可言,只有金钱和权力可谈了;在影片的结尾处,在空旷冰冷的湖面上,六爷躺在湖面中央,将故事推向高潮,一种苍凉、孤寂、悲怆的情感涌上观众心头。

除此之外,虚焦镜头在影片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对情节的叙述也起到了回应主题的作用。在影片的整个拍摄过程中,首先是对人物虚焦的运用。观众应该早就注意到,影片开场时,一对情侣问路,一直是虚焦,镜头对准了六爷;还有一个则是在剧情发展到高潮部分时,六爷和“闷三”在修车厂打斗中,持续长时间的一段虚焦镜头。这种拍摄手法观众或许不能理解并且不能适应,按照常理,应该是先虚焦,后对焦,而这里虚焦的运用,主要是想把六爷这个形象展现到极致,也是想把六爷身上透露出的“规矩”,即影片的主题思想展现出来。

三、地域文化之艺术手法

《老炮儿》除了在人物刻画上独具特色外,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成为吸引观众的亮点。影片在艺术手法上表现得炉火纯青,例如影片中插入的音乐。

音乐在影片中可以起到渲染及烘托气氛的作用,电影中,不同的情节,所采用的音乐也是截然不同的,这也对展现影片的主题思想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影片《老炮儿》引用了两首歌曲,一首是崔健的《花房姑娘》,其音乐干净利落、有力气;另一首是《如果没有你》。在六爷和小飞约定茬架后,六爷坐在公园里,在和“闷三”的谈话过程中,影片首先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和时代气息的音乐;其次,淡淡的背景音乐为影片注入了一定的感情,反映了人物内心的变化,也给观众带来一丝伤感和无尽遐想。尤其是片尾部分音乐的运用,一阵阵鼓声重重敲打在观众的心里,此刻,冰面上迸发出的寒气与背景音乐融为一体。六爷挥着军刀奔向对岸,他急促的呼吸、刚毅的眼神,配上强健有力而又密集的鼓声,展现出他欲拼尽全身力气奋战到底、永不服输的决心,随后,伴随着军刀摔在冰面上的声音,六爷再也站不起来了。与新生代的这帮年轻人相比,尽管“老炮儿”们的那个风光年代已经过去了,但他们的规矩、原则仍旧是闪闪发光的,音乐在此期间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从影片的整体叙事结构和艺术表达技巧来说,还是很合理的。但是,在以晓波为代表的新一代年轻人,在人物刻画方面还是有待提高。影片中对老一辈人无论从情感、哥们义气,还是生活现状,都面面俱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但对年轻人的表现还是略微缺乏,例如,可以从人物的生活方式、表达情感的形式、处理问题的态度等方面进行详细刻画。这样,在老北京的胡同里,地地道道的北京地域化色彩才会在新旧两代人的强烈对比下凸显出来,以此才能将影片的主题表现得更为突出。

分影音 篇2

关键词:影视剧音乐 《上海沧桑》 叶小纲

文章试图分析电视剧《上海沧桑》的同名主题曲,对这首歌的创作特点、调式调性的特点、配器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浅析这首作品对电视剧情节的发展、气氛的渲染所起到的作用。力求把握音乐内容与剧情相统一,针对当前影视剧音乐发展的趋势提供一些见解。

现阶段电视剧音乐的研究中,很多学者都注意对音乐风格的研究和演奏、演唱技巧的掌握,中国的影视剧音乐创作不够成熟,关于这类的分析也较少,且有许多局限性。

一、《上海沧桑》的五声性调式

《上海沧桑》是一首声乐作品。为表现出上海民族经济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作曲家在歌曲中呈现了许多转调的部分,但基本都是五声性的民族调式。《上海沧桑》在前奏、间奏、主歌、副歌部分的调性各有不同。歌曲先出来的是伴奏,为D羽调式。

通过分析前奏部分的旋律可以得知,其音节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加入了变宫的六声调式。从第十小节开始,有四个小节离调到了C宫系统的五声调式。前奏的后半部分落在降B宫调(六声加清角)。

羽调式的音乐风格清丽,又具有自然小调凄婉的色彩,加入变宫音之后,不协和性的二度音程的增加使得前奏部分呈现出一种悲叹凄清的味道。但中间又离调到它的属关系调C宫系统。作曲家在调式调性上用的民族五声性调式,但在创作中又运用了西方近关系转调的手法。C宫调的调性感觉与自然大调有些相似,气势磅礴雄伟,为前奏部分增加了历经沧桑后的沉稳感,与《上海沧桑》的剧情发展相呼应。

歌曲从第二十小节开始进入主歌部分,为E羽调的五声调式。民族风格特点鲜明。歌曲的伴奏织体为各和弦分解演奏。

第二十六小节至三十三小节为歌曲的间奏,间奏与前奏的开头相同,都为E羽调式(六声加变宫),间奏的后半部分是以模进方式转到B徵调式(五声)。

第三十四小节至四十八小节是歌曲的第二部分,前四小节的调号是1=D,它的调性为B羽(六声加变宫),第三十八小节开始至这一部分的结束都转为G大调的调号,调性为E羽(七声清乐),从四十九小节开始是主歌的再现,调性为E羽(六声加变宫)。最后的尾声又转为E商(五声),最后的结尾落在E徵调五声。

二、《上海沧桑》中转调的应用

《上海沧桑》从头到尾一共转了七次调。前奏部分为D羽(六声加变宫)转到它的下属关系调――降B宫(六声加清角),中间还有四小节离调到C宫五声。C宫五声运用“清角为宫”手法引入降B宫调式。《上海沧桑》的旋律具有明显的五声性风格,但旋律并非在某一五声宫系统内进行,而是不断变化、游走在不同的五声调式之间。间奏中的转调是模进关系转调,间奏部分的第一句仍沿用A部分的调性,第二句以两个乐汇连续模进两次最终落在B徵调。间奏到B部分是同主音系统转调,B徵转为B羽。B部分的内部转调也是模进关系转调,“风吹花落心枉然,涌浪淘尽旧时模样”是“百年的钟声起波澜,只叹往事旧风霜”上四度模进的转调直至再现部的结束。再现部至尾声运用“变宫为角”从E羽转到E商调,尾声在最后收尾的部分用模进关系转到E徵。

三、歌曲的曲式结构

《上海沧桑》歌词简短,但也分为三个部分。再现部分由高音起始,以低音结束,最后的尾声可以看作是一个扩充乐句,落在商音上,意犹未尽而抒感,乃点睛之笔,象征着电视剧中唐家大家族由兴盛到衰落再到崛起的过程。

四、交替拍子的运用

《上海沧桑》歌曲以四四拍为主,前奏与间奏主要的四三拍子,如波涛般一层层推进。中间交替着四二拍子,都只占用一小节,变换拍子前后的单位拍的时值一样,所以《上海沧桑》变换拍子前后的速度不变,主要起过渡搭桥的作用。主歌部分都是四四拍子,旋律与歌词之间是起-承-合的关系。变换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依据着它所变换的拍子本身的强弱规律的,与这首作品的情绪息息相关。

五、结语

职业音乐人及其作品,长期占据着电视等现代化媒体的中心位置。造成许多影视剧作品缺少故事情节与内容的整体性,而彰显了商业性。目前,电视剧音乐质量个体水平层次不齐,总体水平还不高。

《上海沧桑》这首影视音乐作品是依附于电视剧剧情而创作的,观众可以根据具体的剧情来阐释音乐的具体内容。真正的音画对立能起到潜台词的作用,引人深思,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希望其他影视音乐也能够像电视剧《上海沧桑》的音乐一样,在创作时紧扣作品主体,注重音乐与原作品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何晓兵。从中心到相对――电视剧音乐传播价值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姚恒璐。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3]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奥]鲁道夫・雷蒂。调性、无调性、泛调性[M].郑英烈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5]伦兵。叶小纲:音乐表达生命的追问[J].北方音乐,2007,(10).

[6]曾田力,雷伟。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分影音 篇3

关键词:唐建平;圣火;打击乐协奏曲;配器;渲染;节奏;力度

唐建平是当代中国乐坛上一位具有深厚影响力的作曲家。这些年来,他创作出一系列内容题材丰富、独特,技法高超、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在国内、国外乐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打击乐器节奏变化对《圣火2008》情绪的渲染作用

第一乐章: 12—19小节,(火焰主题)短笛、长笛、竖琴做快速、自由的九连音上下级进演奏,音色细腻、轻快,仿佛是奥林匹克山上那不断翻滚、跳跃着燃烧的火焰,焕发着勃勃生机。这时的打击乐器通过节奏的逐渐变化,由12、13小节的切分节奏到13、14小节的八分音符音型再到16小节的三连音、最后17、19小节转变为12连音的节奏性。营造出一种越来越激烈,越来越紧张的气氛,这种气氛对火焰主题进行了烘托、渲染39—46节中,39小节为六连音音型,40小节转变为八分音符音型的节奏,41小节为六连音音型,42小节则又变为八分音符音型的节奏,相互呼应,以此进行反复演奏,这种节奏型仿佛是一问一答,使乐曲的渲染出一种复杂矛盾的情绪。(如图1)

第二乐章:第一部分, 天使的号角。一开始,所使用颤音琴独奏,节奏是平稳,一小节演奏一拍。音乐时断时序,来回摇摆,颤动着的旋律声声传情。银铃一般,营造出一种安静,飘渺的背景,并赋予乐曲一种额外的深度而发人深思。(如图2)

第三部分,希望的火苗闪烁。56—61小节,打击乐器颤音琴部分,以三连音对八分音符的形式,做轻快地,节奏感较强的演奏。音色跳跃、摇曳、银铃般很好地呈现出了火苗闪烁的动机。(如图3)

第四部分,希望之火。76—107小节,整体情绪是较为平稳的,没有太大的波动。三连音音型的节奏与六连音型节奏交错演奏,欢快摇曳的节奏,清脆颤抖的音色,呈现出充满温情的舞曲风。(如图4)

第三乐章:34—263小节,这一部分是火热的、稍快的运动的。277—296小节是马林巴的独奏部,这部分马林巴不断地做九连音、七连音、六连音节奏型的演奏,密集的节奏,更烘托出第三乐章的不断积聚的热量,在不断地加剧。331—334小节,作品的全曲尾声部分中,打击乐器马林巴的节奏激烈到了极点,六连音不断地重复演奏着,推动着乐曲不断高涨的气氛,如狂欢般演奏着,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

二、打击乐器力度的对比对《圣火2008》情绪的渲染作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