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通用35篇)
主体部分: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研究方法 这部分的写作内容与课题研究方案的相关内容基本相同,写作时注意参考相关内容。
(二)课题的研究过程
这部分是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的主体部分。主要写明课题研究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各个研究阶段的具体情况。
1.准备阶段。主要写本阶段做了哪些基础性准备工作,包括课题的选题与论证、研究方案的制订、责任分工、开题会等情况。
2.进入研究阶段。主要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规定,在各个实施阶段都做了哪些工作,包括各个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做法、采取的措施、开展的观摩教学、进行的研讨活动等。这部分在写作时,要注意参照“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和“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3.总结结题阶段。主要写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获得的奖励等),研究档案建立的情况,进行结题的组织准备等。
这三个阶段在课题研究方案中都作了规定,在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时要同研究实施过程的具体情况和做法结合起来,真实地反映课题研究工作过程的客观情况。
(三)课题的组织与管理
主要写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组建、管理制度及落实情况、领导的重视和专家的指导情况及经费的投入情况等。
(四)结尾
概括地介绍课题研究取得的基本经验和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署名和日期
把报告单位(或个人)名称(或姓名)写在标题的正下方;在文章的末尾右下方注明报告的日期。
一、课题的提出
几年来,国家教育部门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行素质教育,不断地进行教材方面和课程体制方面的改革。早在1*9年市教科所组织推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候,我校就积极响应市教科所号召,认真学习和探索的研究性学习。20*年学校派部分教师到上海青浦县实验中学学习,然后由这些老师向大家汇报学习的情况,印发有关的学习材料,提高了思想认识。邀请了市教研室和市教科所的专家到我校讲座、做示范课等,使大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思想上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20*至20*年我校紧跟改革的步伐,积极实践和探索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的探讨上,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二、课题组的组成
我校申报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后,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使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了保证。我校采取的是在校长的领导下,由教务处牵头的课题组负责制。在老师们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组成了以校长为课题组长的课题组,初一年级组的全体教师就是课题组的成员,教务处王春霞主任和李晖老师为课题负责人。
三、主要研究和实践过程
1、动员与学习
学校的主要领导首先从思想方面对全校教职工开展素质教育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的教育。一方面多次派教师参加由开封市教科所组织的有关研究性学习的学习 班和专家讲座,提高认识,以点带面;另一方面对全校的教师,进行了有关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方面的教育并提出要求,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做出了安排。学校的教科室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和对实验教师的培训指导工作。
20*年我校先后派课题组的*老师、*老师、*老师分别赴*、*、*等地参加中央教科所组织的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研讨会。他们听取了来自全国专家的汇报、经验介绍,考察了一些中小学的实验基地,研讨会从各个方面都使我们受到启发,对我校的研究工作是一个非常好的促进。
在教研室的协调组织下,我们也充分利用了本地的学习资源,不断地学习外校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的经验,尤其是十四中的河大附中把研究性学习融于课堂的观摩课、13中和实验中学开展综合实践的展览汇报和创新学习观摩课,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2、实践与探索
(1)利用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
课题立项以后,我们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有关的课程,安排李宗领老师专职上研究性学习课。课堂教学的开展主要分这样几个阶段进行。
1、动员学习阶段;了解什么是研究学习,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怎样做课题的知识,和如何选题等,宣讲一些案例。
2、选题(包括初选,交流后再复选)。
3、研究如何做课题,写出计划;班内交流,进行开题。
4、各课题组收集资料、开展研究阶段;不断地进行反馈和调整。
5、各班进行结题报告会,交流研究成果。
6、总结评价阶段,整理出我校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论文集。
研究性学习纳入教学计划是学生能够全员参与的保证,开展这门课的教学是一个开创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内容上要侧重综合性和多样性,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重过程,重体验,不急于求成;注重克服困难精神的培养,懂得没有困难就没有研究,没有研究就没有科学。
研究性学习课的课堂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利用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能够开展的活动除了开题、结题交流活动外,还可以开展利用网络的探究活动;辩论单元活动、演讲单元活动既有学习准备过程又有活动开展过程;以及各种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讲座活动等;例如我们围绕“如何保护城墙”、“如何更好地开发开封的旅游资源”,开展了多次的讲座、讨论和知识竞赛等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十分欢迎。所以,我们认为开设研究性学习课,为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
(2)利用假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20*年和20*年的寒假我们都组织了初一年级的全体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于放假前组织动员学习和培训,各班进行开题活动,学生与指导教师交流;待下学期开学后进行课题成果展示、评比。整个活动自始至终,计划完整,工作有条不紊。如20*年4月的课题展示会,学校评出一等奖的课题成果有三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4个,对同学们开展小课题研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和促进。通过这个活动,同学们主动地获取知识,积极动手,参与社会调查实践,同学们的实践能力、认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及体会
1、成果
“黄汴河的环境保护”的课题组研究,是我校组织学生与市环境保护协会合作共同开展的一项研究性学习活动,我校聘请了专家来我校进行环境保护、水源保护讲座,多次组织学生赴实地考察;通过考察和访谈让学生了解黄汴河历史的变迁,探索黄汴河水污染的根源及治理措施,课题组形成的的结题报告获得了市科协评比二等奖的好成绩。由我校李宗领老师带领部分学生组成课题组研究民间泡菜的制作研究论文参加了全市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交流大会;由刘书亭和王春霞老师指导的关跃、范华等同学制做的电子对讲门铃获得了市小发明一等奖,吕颖颖老师指导学生制作的“灯泡更换器”获得了市小发明二等奖。在学校举办的学生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展示会上,同学们制作的菜肴,色香味俱全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高度评价。
我们还组织学生走访走访“SOS儿童村”送温暖献爱心并进行社会调查活动。进行“SOS生态”科技考察活动,亲身体会参加环保科技活动的艰难和乐趣,增强了作为现代人的环境意识、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制作和比赛活动,成绩突出,我校获得了河南省科技示范校的称号。
我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在青少年航模比赛中我校获得两个全国一等奖,五个省一等奖,三个省三等奖。在课题研究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整理出版料了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学生论文集——-《放飞梦想》。
课题研究有力的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去得了突出成绩。近几年,每年第一志愿选报我校的小学毕业生人数均居全市局属学校第一位。每年都有逾百名毕业生升入重点高中,并有多人在历年中招考试中进入全市前十名。毕业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思维活跃,升入高中后发展潜力大,苏强、柳超,孟进等同学曾取得全省高考理科状元或前三名的好成绩。章颖、李楠等十几位同学在高中即光荣入党。在20*年的中招考试中,有200人被省、市重点高中录取,两个实验班的126名学生中有118名学生升入省、市重点高中,王震、张喆两位同学同时以总分462分并列全市第一名。在河南省实施的“百、千、万工程”中,二十七中有教育专家1人,学科带头人3人,骨干教帅6人,人数之多,层次之高,居全市乃至全省同类学校前列。李克铖老师被评为教改新星,李学勤老师获得园丁奖,黄海燕、冯东辉、姜峰基等老师曾在比赛中荣获大奖,姜峰基老师被聘为我市初级中学的一位省级“课件制作评审专家”,田香梅、王春霞等五位同志被评为市尖子教师。娄和彦、董彦、王瑞忠等数十人先后受到国家、省、市级表彰,其中先进10多人,省级先进20多人,市劳模3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近几年来,先后有周雅娟、俞维静、石莹、魏晓敏、李祖阳、董雪玲、李洁、何云、郭椅、徐剑、姜峰基、丁锋、张喜凤等十八位同志在开封市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体育、计算机等11个学科优质课比赛中获奖,并代表我市在河南省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丁淑华等十位老师录制的示范课已面向全省发行。我校老师在全国、省、市有关比赛中的成绩居全市同类学校前列。全校教职工爱岗敬业,拼搏奉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最近两年二十七中学先后获得了中央教科所素质教育优秀实验学校,“全国知心家庭学校”;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省“师陶学陶”先进集体、省“推普”工作先进集体;市“综合评估优秀学校”“优秀基层党组织”、“依法治级’先进单位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2、体会
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因为历任何一项创造发明,都是在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结果。
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应该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融合在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因此,它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师组织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发的;可以与课程教材内容有关,也可以无关;可以是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合作完成的;可以是无人指导的,也可以是教师或者其他人指导的;可以是“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也可以是对未知的探索;结果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甚至可以没有结果。
研究性学习内容上即可以是学科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方面的。不论是哪个方面都可以使学生较快的理解内容。我们进行了三年的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启发、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的探索和实践,证明了开展研究性学习课对推行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课堂的活动不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是有限的,充分的利用假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使整个过程更加完整。
一、课题的实际背景和意义
1、是同学个性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每个人在后天都能得到充沛的发展。而现行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诸多弊端,已严重束缚了同学的个性发展,主要表示在:
①评价主体单一,我们过去对同学进行评价就是教师说了算,不允许同学说话,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同学假如就某些问题向教师说明会被认为是不老实,是错上加错。
②评价功能单一,过去我们对评价功能的理解仅限于甄别与选拔,较少从同学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动身。
③评价途径单一,过去的评价是一张试卷定终身,把书面纸笔考试作为评价同学的惟一途径。
④评价内容单一,过去的评价主要是书面考试,而书面考试的内容又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缺乏对同学情感的关注,缺乏对同学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关注。
⑤评价方式单一,过去注重纸笔考试,过于注重定量评定.而忽视定性评定,久而久之,同学成了考试的机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被淹没在浩瀚的题悔中,课程评价改革刻不容缓。
2、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新的《数学课程规范》对数学学习评价和时地提出了新的理念。
该理念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同学的学习历程,激励同学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同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示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协助同学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种评价强调发展性评价,强调关注同学的学习过程,关注同学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别性,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以人为本,以促进同学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对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实施进行了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改革原来的对“双基”的评价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保守的教学和考试中都很重视。但是保守考试的命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考试内容程式化,(不外乎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计算题和应用题)脱离同学生活实际;考试形式单一,多为“笔试”,缺少口试、操作性、课题性等测试方式;考试时只重视结果,对考虑过程比较忽视;在考试时同学只能被动地接受检查,机械地再现所学知识……;根据新《课程规范》的要求,对同学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同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同学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而对技能的评价也不只是考察同学技能的熟练程度,还要考察同学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以和不同的解题战略的运用。通过对“双基”评价的改革,做到变“重结果,轻过程”为“结果、过程的统一”;变“单一过高要求”为“多重适度要求”;变“重知识,轻能力”为“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
(二)改革评价主体和方式教师在评价同学的学习时,并不只仅局限于教师对同学的评价,还可以让同学开展自评和互评,也可以让家长等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评价的手段和形式也应多样化,既可以采用口试、笔试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课堂观察、课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也可以以小课题、活动报告、数学日记、生长记录袋等多种手段进行全面考查。通过对同学全方位的评价,评价结果将会更客观、更丰富、更真实,使教师、同学、家长能更好地了解同学数学的学习历程,同时也有助于激励同学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三、课题研究所遵循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小学数学学习的评价应体现新《课程规范》的精神,体现出“基础性、普和性和发展性”的正确导向,使同学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主体性原则。同学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同学自身的“再发明”活动,才干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因此,在评价时要尊重同学,以同学的基础和年龄特征动身,投其所好,使他们主动地得到发展。
3、可行性原则。教学评价的目标要多元性,评价方法要多样性。但它们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评价要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在保证科学性、针对性、发展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简便易行。
4、差别性原则。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标明,同学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别的,要求没有差别就意味着不要求发展。我们要尊重这个差别,应该让评价为同学自由发展发明足够的空间,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5、激励性原则。评价首先要对同学的作业或学习做出正面评定,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或进步,使同学的自尊和需要得到满足,从而唤起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古人云“数子之短,不如赞子一长”。
6、趣味性原则。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同学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同学学习时发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同学对该知识或作业感兴趣,他就学得认真,做得用心;因此,在设计作业时,要符合同学特点,要有趣、要贴近同学的生活实际。
四、课题研究的措施和方法
(一)转变教师旧观念,树立课程新理念要对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一切为了同学,为了一切同学,为了同学的一切”。从发展的眼光去看到教育的未来,消除多年来以考试为核心的心理,认真学习新《课程规范》和相关理论,放开手脚,投身到改革的浪潮中去。
(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用新的理念武装了自身的头脑后,就应该把它与实际相结合。不要一边学习新理念,一边还是依照老的教学方法去教,走一步、看一步,前怕狼、后怕虎。对保守的评价方式应坚持“扬弃”的科学、理性的态度。“扬”能使我们脚踏更为坚实的大地;“弃”使我们拥有更加广阔的天空。
(三)注重平时经验的积累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分阶段进行组内交流、汇报,发挥小组的作用,克服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对胜利的评价方法进行总结、推广。对同学也进行分阶段的调查,了解新实施的评价方法的可行性。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一个根本措施。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提高实效性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教学的主要过程在课堂,课堂上用什么模式去学习、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和发展。几年来我们围绕提高初中物理实效性的这一中心,进行了备课、上课策略的研究,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和“30---15”课堂精讲精练模式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提出了有效教学的观点,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以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依据现代教学价值论,运用现代教学结构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教学现状的调研,经过学习培训,开展研究课研讨活动,以点带面,总结研究成果,摸索创新教育中提高初中物理实效性的有效方法,体现出“让你充分发展”的办学理念,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呢?
第一、目前,在一些中小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苦干有余、巧干不足、有效性不高的现象,这已经制约和影响了中小学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客观上也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深入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很有必要。
第二、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处,学生及家长的文化素质差别越来越大.随着中学生就近入学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生源中的“不同智”现象越来越突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最大难题就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或策略使这些学生能得以提高,我们认为,学校的现实要求我们做这方面的实践和研究。
第三,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越来越注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注重了人文主义的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是仅注重知识研究的结果,而是更重视研究知识的过程;不是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不是课堂上教师为中心,而是重视师生的互动性学习。新的课程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和培养。与时俱进的形势要求我们冷静思考,如何进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
第四,任何教科研都应该为教学实践服务。我们的实践阵地是教学的
第一线,也就是说,要通过我们教师的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提升我们整体水平,在郑州市素质教育中,取得实质性的好成绩,不辜负开发区父老乡亲对我们的厚望。从这一点上说,我们更应该实事求是,认真地去进行新课程教学中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课题的理论依据
这一课题的提出的理论基础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克服“普洛克洛斯威斯之床”(又名“魔鬼之床”)现象。“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据此,我们提出“有效教学”即“提高初中物理教学实效性”。这一课题的提出的理论依据是,著名教育家的理论阐述。1、皮亚杰的“认知学习”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对外界的认识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造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创造、发明和发现。”
2、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理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
3、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它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诱发学生自主合作、主动求知。
4、布鲁克斯的“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必须主动“投入学习”。死记硬背的知识是“无用知识”。学生必须在情境脉络下与问题互动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必须积极建构意义,通过内在对话与思考过程,与他人互动,来理解脉络与解决问题。
5、现代教育家、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也说过,教师的工作就是有效地教育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许多教育家的著作为我们的实践与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以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学价值论,运用现代教学结构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进行研究,取得了有益的成效。
课题的界定
所谓“提高初中物理教学实效性”就是指通过老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
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这就向教师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们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因此,“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研究内容
1、备课研究。这是上课的第一步。老师的备课,再也不能象过去单纯的为传授知识而上课,而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而备课中,就应当重视上课过程的设计。例如,标明所教课文的题目;从知识能力、情感等诸方面提出教学本课的要达到的目标;突出重点难点;教学中所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以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讨论、解决以及课时安排等。
2、上课研究。“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有充分的合作,教法与学法要有很好的融合,师生心心相印,情感交流的统一,凡良师必深谙其理。
“教育要心理学化”,如果学生的心理(大脑的功能)没有参与教学、就不能接受任何教育、教学的信息,就有可能把教师的讲授当做“耳边风”,或者“心猿意马”“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者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或者不买老师的“帐”,导致“厌学、弃学、辍学”。 要消除学生的知识障碍。由于过去的知识没有学好、没有弄懂、或者产生遗忘,学生在学习后面知识时,产生这种障碍。教师要进行知识补救、知识沟通,或者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与联想,或者简介过去的旧知,或者提示有关的旧知,或者有针对性的进行补救等等,对新知学习进行铺垫,都是很好的方法。
要消除学生的方法障碍。学生自主学习指导不好,往往使学生一筹莫展,常不知从哪里入手。对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从方法上给予指导、点拨开窍,既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也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甜头。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也有“点金的指头”,随时学习,随时都能“点石成金”。
要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一切学生思维不活,或凝滞、僵化,有时由于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思维常不能突破固有的模式,因而显得思维迟钝。对此教师要进行思维沟通,使他们能从多种思维种类中,爆发
出智慧的火花,领悟到“思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要消除学生的意志障碍。《墨子·修身》云:“志不僵(强)者智不达”。任务重、作业多,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有时学生对疑难问题缺乏钻研精神;有些学生上课坐不住等都属于学习中的意志障碍。
意志与情感、认识有密切关系。认识是意志活动的前提,情感对克服困难、达到预期目的的立志活动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讲课时,要巩固他们学习的信心,多鼓励他们微小进步,这样才能排除学生立志障碍。
消除学生行为习惯障碍也是像我们这类学校必不可少的一种工作。行为习惯比较固定、机械、有特殊倾向。如写字潦草,答题不推敲等,对这些,教师要随时矫正。
一句话,教师上课一定要研究学生。“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就没有教育。”古诗云:“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教师在课堂上也要推心置腹。
3、自主学习的研究。
在教学活动这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教师是不能包办代替的。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认识者。教师组织任何教学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认识,是为了使他们掌握知识。离开了学生就不可能有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具有能动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就是学习过程发展的内因。只有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出来,才能掌握教材,思考,融会贯通,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落实教学要求,保证教学质量。 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育思想的更新。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显著特征是“惟书惟上”,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谓更新教育思想,集中到一点,就是必须认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4、“30--15”课堂精讲精练教学模式的研究
“30--15”是针对我校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一种切合实际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应当在全校进行广泛的研究和推广。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学习的主体,改变教师的一言堂的局面,扩大学生的训练和研究性学习机会。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教的客体。教师既是教的主体,又是学生学习的客体。主客体对立统一,构成了新型的教师与学生关系。把“30--15”教学模式定为我校进行研究探讨的一项课题,是十分正确的。
子课题
(一)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
1、备课策略的研究
2、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3、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
4、反馈策略的研究
5、“30·15”精讲精练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
(二)教师指导下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1、怎样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
2、培养合作学习品质和能力的研究
3、如何从合作学习中提高效率?
(三)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新型的师生关系心理因素的分析
2、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中如何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运用?
1、怎样以知识为载体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2、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策略的研究
3、如何进行科学、技术、社会(STS)结合的教育?
4、如何进行各学科知识的有机渗透?
(五)“提高初中物理实效性”中过程评价的研究
1、过程评价的目标研究
2、课堂教学评估的研究
3、过程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计划安排
1、深入学习有关新课标文件,学习有关理论,认识这一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以学校为单位,各领取一个小课题进行研究,并结合学校特点,制定出相关的研究方案或计划。
3、以一个学期为一个阶段,进行阶段性小结。小结分三部分:(1)研究的过程和实施方法;(2)研究的成果或经验;(3)理论的上升或论文。
研究方法
1. 运用群体优化法,课题组成员分工负责研究内容,有分有合。
2. 调查法:通过听课、座谈、问卷调查等手段搞清目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并经过综合分析,找出影响物理实效性的症结所在。
3. 资料法:利用图书馆和教育网,查阅有关资料,借助前人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的实验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详尽的背景资料,并更新了课题组成员的教育观念。
4.培训学习:首先由部分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参加新教材培训与观摩课学习;然后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共同学习他们带回的学习内容及体会,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教育思想。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口语交际”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型。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能力、交际能力、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的培养等等。听人说话能领会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其中重在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礼貌,养成良好的听话态度和语言习惯,听人说话要认真,倾听要认真耐心,要边听边想,理解主要意思。要坚持说普通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而有礼貌,不理解的地方要向别人请教,有不同的意见与别人商量,能主动积极的进行口语交际。然而在实际口语交际的课堂上,有许多学生嘴巴很“紧”,不是他们不会说、不能说,而是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被老师批评,害怕一旦说错被同学笑话。这些问题已成为不少学生口语交际中的心理阴影,严重影响了课堂互动氛围的形成。“口语交际”这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口语语言和内部语言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学习新课标后,使我领悟到口语交际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在当前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1、口语交际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口语交际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交往,消除学生交际时的羞怯心理。使学生无论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或者班级的小环境中,都能达到敢说,大大方方地说。
3、口语交际使学生在相互的说、练、演的过程中,感受到别人的关爱,同时也学会了去关爱别人。这样的交流,孩子们收获的不但是知识,是表达能力,更是具有了良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三、研究的目标
1、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双向互动进行交流,把话表达清楚,让对方听明白。
2、培养学生态度大方,有礼貌,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别人讲话时要认真倾听,不要随便插话,提建议要委婉,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
3、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通过情感交流,促使课堂充满生机,体现人本主义思想和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潜能。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四、研究内容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找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多种切入点,创造各种机会,生动活泼、扎实有效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开放教学思想,树立大语文观,开拓口语交际训练渠道,让学生时时处处乐于交际;开放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会交际;促使教学主体的开放,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善于交际,乐于交际。
五、研究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学生已有交际能力的差异,以及《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达成的不同要求。把自己所带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并确立相应的对照班,展开课题研究。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根据课题的需要,查阅、分析、整理小学“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全面、正确地了解和掌握所研究的问题,进而总结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
2、调查问卷法:结合小课题和教学实际,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口语交际的实际水平。
3、行动研究法:在实施课题计划的`行动中,注重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对计划及时作出调整和修改,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的处理,得出研究所需要的结论。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常性地进行反思、交流、讨论、总结,不断提升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时间:20xx年5月—20xx年12月
(一)准备阶段:(20xx年5月-20xx年8月)
查阅相关文献,前人关于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家庭背景、学生口语能力、用语习惯等)作问卷调查分析,制定实验方案。
(二)实施阶段(20xx.9~20xx.12)
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举行口语交际教学活动。
准备教学素材,制定相应的课堂教学方案组织课堂教学。根据课堂教学方案的内容设定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的内容,定期组织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以检验教学效果。根据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
(三)总结阶段(20xx.11~20xx.12)认真总结实施阶段的教学情况,初步形成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模式。撰写实验报告,组织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今年5月份我将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上传于博客后,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指导,通过研究和分析,针对专家的建议,我认真的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重新修改和调整。
6月份,在前段做好充分理论准备的基础上,结合小课题和教学实际,给一年级学生和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主要从学生对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方面进行调查,为了得到可信数据,所有问卷均记真实姓名。我对本班57名学生的口语交际现状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
1、在调查“你喜欢上口语交际课吗?”这一问题时,有76%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很喜欢”,有23%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碰到感兴趣的我就喜欢”,还有1%的学生选择了“不喜欢”。
2、在调查“你认为口语交际就是看图说话吗?”这一问题时,34%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是的,66%的学生认为不是的。
3、在调查“上口语交际课时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话吗?”这一问题时,63%的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能”, 36%的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偶尔能”,1%的学生选择了“不能”。
4、在调查“你觉得看书和看电视,哪个你更有兴趣?”这一问题时,63%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看书”,25%的学生选择了“看电视”, 12%的学生选择了“两个都没兴趣”。
5、在调查“在家里,你是用普通话与家人交谈吗?”这一问题时,54%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是”,45%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有时用普通话,有时用方言”,1%的学生选择了“用方言”。
6、在调查“你希望老师多开展些口语交际活动吗?”这一问题时,68%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非常希望”,18%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随便”,14%的学生选择了“不希望”。
7、在调查“上课时,你踊跃举手发言吗?”这一问题时,37%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是的”,54%的学生选择了“有时”,9%的学生选择了“不怎么举手回答问题”。
8、在调查“你喜欢和别人交谈吗”这一问题时,13%“很喜欢,和陌生人交谈一点也不害怕”,68%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如果对方是我熟悉的人,我就喜欢和他交谈”,19%的学生选择了“不太喜欢说话”。
9、在调查“在和别人交谈时,能做到态度自然大方并且注意文明礼貌吗?”这一问题时,74%的被调查学生选择“能”,14%的被调查学生选择“有时能”,12%的学生选择了“没太注意”。
10、在调查“别人讲话时你能认真听吗?能明白别人讲的是什么吗?” 这一问题时,77%的被调查学生选择“能”,19%的被调查学生选择“有时能”,4%的学生选择了“不能”。
通过这次调查,让我对低年级口语交际课的现状有了一个更为全面和客观的了解。
1、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口语交际课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活泼生动的形式受到绝大部分学生的喜爱,他们大多数都希望老师多开展些口语交际活动。
2、从调查中可以发现,自己对待口语交际课较为重视和认真,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断改变学习方式,从而使口语交际课更为生动有趣。
3、在调查学生上“口语交际”课时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话吗?这一问题时,发现一小半被调查学生选择了“偶尔能”,分析原因,可能自己在课堂上的引导和对联系学生生活上存在一些问题。
4、在调查学生“上课时,你踊跃举手发言吗” 一半的学生选择了“有时能”,说明自己在引导学生说话还存在一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便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以后需做进一步的调整。
5、《大纲》开设口语交际课最主要的目的便是更好地为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提供服务,不过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效果不是特别好,首先自己在这方面重视还不够,日常中指导联系的较少;其次由于自己在联系实际这方面对学生渗透不多,从而使学生自身也不太会把口语交际课所学的内容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建议自己今后在这方面要进行一定的修整,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7-8月份,利用暑假时间学习了相关书籍和资料,及时整理,将好的思路和方法运用到我的课题之中。
9月份至今我积极准备上好每一节口语交际课,激发学生喜欢口语交际课,使“口语交际”教学联系儿童生活实际。
1、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多赏识儿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2)多让儿童体验生活,留心生活,观察大自然,鼓励他们大胆地说生活。(3)多和儿童聊聊他们喜欢的生活话题。
2、营造口语交际的和谐氛围,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小学生大胆进行口语交际的前提。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走向民主,宽容,对学生的发言要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观点要给予尊重,要允许他们出现错误,理解他们的不足,尽量采取表扬或奖励的方式,鼓励他们进行口语交际。教师可以作为一个听众、朋友,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交流。营造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生生关系。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然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果有学生在说或表演时,其它学生不屑一顾、窃窃私语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试问有几个学生能顺利、轻松地完成口语交际呢?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合作。既要学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要学会倾听、补充和帮助。
3、利用生活实践活动,增加口语交际的机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交际活动,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活动将“口语交际”引入学生的生活实践。如参加学校组织的重大节日庆祝活动,参加课本剧表演、讲故事比赛;参加校干部、班委竞选;每周一的国旗下演讲……这些活动将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以锻炼和展示,他们将用自己的智慧、口才学习与别人打交道、请求帮助、解决问题。生活是大课堂,教室是主阵地,我们做教师的要处处留心,做“口语交际课”的有心人。如教《教你学一招》一课时,通过观察,我发现班里近来男生喜欢玩溜溜球,女生喜欢编绳子等。于是抓住机会让孩子互学本领。课堂上首先让学生展示自己学的本领,其次让学生说说学本领的过程,然后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看谁的本领最高,看谁把学的过程讲得最清楚,最后鼓励本领高的学生当老师教大家。这样一来学生在快乐地玩中不知不觉进行了口语交际。
八、研究结果与成效
1、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提高。特别是一些不爱说,不敢说的孩子有了表达的信心。
2、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为练习写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初步形成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模式。
九、存在问题及改进
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这段时间里,虽然经历了很多困难、迷惑,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同时在教研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第一次尝试小课题研究,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显得力不从心,还需要加强学习。本学期我带一个班语文兼班主任,还带两个班的思品课,繁杂的工作让自己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好好做教学研究工作。而且所带班级学生人数偏多在进行研究时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所以本学期小课题的研究时间非常紧张。针对这一情况,解决的办法就是要求自己克服困难多辛苦一些。合理规划时间,及时收集课题研究资料,积累教育资源,总结研究成果。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遇到的问题做好记录,斟酌对策,不断完善。对于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仅仅通过结题报告进行了一些经验总结与探索,还远远不够,这个工作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口语交际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徐颖 小学语文教育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论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韩艳梅 教育评论
4、《小学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5、《构建小学生口语交际的互动环境》 姜亚杰 上城教育研究
6、《做最好的老师》 李镇西 漓江出版社
7、《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理论与示例》 费蔚 浙江教育出版社
8、《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孟庆茂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日期:20xx年X月XX日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
和新的中小学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核心。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务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
1、方案的制定
语文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以个性化教学理论和思想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研究主渠道,从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和学生入手,关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建设,力求师生和谐互动互进,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教出个性,学生学出个性,实现“以科研促提高,以提高赢发展,以发展求质量”的目的。
2、研究的重点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传统教学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精于分析,教学形式单一,很显然,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束缚,更谈不上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采取何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提高教学质量,亟待研究解决。基于此,我们确定以下几方面作为研究的重点:
(1)写作教学现状和对策。
(2)个性化阅读写作教学和语文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
(3)个性化写作中科学的思维训练体系。
(4)写作教学和语文课堂的交融、整合。
(5)个性化写作过程中资源的开发。
通过重点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1)课堂教学:师生民主,氛围宽松,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形成自、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个性;
(2)队伍建设:积累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经验和教学案例,提高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的业务素养和学科科研能力水平,为学校培养学科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
(3)学生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水平,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健全人格的形式和发展。
3、主要研究方法:
①调查研究法:我们在课题的研究中,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和把握学生、老师在教学中的现状和感到的困惑,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②文献分析法:课题组及时搜集、整理、借鉴国内外教学的相关理论、实践经验和教学案例。
③行动研究法: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观察和感悟,注重挖掘材料和积累素材。
④经验总结法:将在实践中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并从中总结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方法。
4、课题实验的组织与实施
课题起止时间从20__年至20__年,具体分三阶段开展:
(1)从20__年10月至20__年9月为起步阶段: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制订方案,明确思路,做好计划,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个性化教学”课题相关理论,要求教师教学时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自身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2)20__年10月至20__年9月为攻坚阶段:理论创新,有所突破。探索语文个性化教学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系。
(3)20__年10月至20__年10月为总结阶段:运用整合,总结结题。对各阶段的测试数据、资料统计进行分析整理,撰写实验报告,介绍实验做法。
现将各阶段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起步阶段:转变观念,更新理念
1、领导重视,骨干参与,更新理念,深化认识
课题开题后,语文组成员人人参与,深入学习和新的,认真研究“新课程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总方案及实施方案”;课题组教师一起交流谈心得,认识传统教学带来的弊端。通过学习讨论,深化了对课题的'认识,在沉重的反思的同时,打开了教学的一扇新窗户。
2、结合本校实际,制订课题方案,明确实验研究思路。
课题开题之初,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从上好第一堂实验课开始,课课落实,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自身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明确要重视语文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校语文教研组围绕“新课程下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这一课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作为课题的领衔人,我带领全组人员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开展“经典重温”阅读工程
阅读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认为是传播人类文化、吸取思想精华、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精神境界的最佳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强调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300万字”。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新高考也明确地将十部名著列入江苏省高考考查范围。因此,为学生开列书目,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积累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我校语文教研组经过认真研究后,决定三个年级一盘棋,高中三年学生必须有整体阅读的计划。
除阅读教育部推荐的经典著作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天天三个“一”:要求学生每天诵读一首古诗;课前交流一句座右铭;回家向父母背诵一句格言。
2、周周三个“一”:每周写一篇读书心得;举行一次读书会,在交流中互相促进和积累;每周一次专题讲座,由语文组教师分工协作,就写作中的基本理论进行指导。
为配合读书计划,各年级在平时及寒暑假的作业布置上特别注重阅读、写作的安排,例如:20__年高一年级布置的寒假作业是
(1)阅读:完成新课程推荐篇目阅读任务——罗贯中的;阅读时需做读书笔记,开学后将举行读书报告会,进行交流。
(2)写作:完成四篇小作,其中两篇为的读后感或文学鉴赏。
(3)积累:完成20首诗歌及其欣赏内容的背诵任务,一天一篇,开学前的作业检测将从中挑选五首进行考查。
为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高二语文备课组于20__年推出文学名著导读系列校本课程。老师们带给了同学们一份红楼大餐,解说了的经久魅力,诠释了。让高二学生走进了文学的殿堂,享受了一次文化的盛宴。20__年12月,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我校举办了“弘毅读书报告会”,学生们就自己的读书经历与思想感悟作了交流。一项项活动的开展让阅读真正成为了“悦读”。经典的重温,让学生陶冶了情操,放飞了思想,积累了素材,拓宽了视野,成了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20__年由语文组陆纪登老师参与编写的名著出版,成为文科学生阅读名著的辅助资料。
二、营造语文课堂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1、创设个性化课堂教学情境
学校在教室墙壁上张贴古今中外名言警句,并开设图书角,让学生家中的书籍流通起来。2、挖掘教材中写作素材
高中新教材精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既是很好的课文,又是很好的素材。整合课本材料,指导学生运用到作文中去是提高学生作文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此,我校高三语文备课组做了,大量工作,编写了独特的校本作文材料。高三备课组长在20__年我校对外公开教学中展示了这一成果,得到了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
三、课堂内外的整合行动
1、20xx年高一备课组开设了“快乐作文”校本课程,20__年开设了“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在校园网、校报上开设专栏,并定期印发刊物,将学生习作结集出版。
2、邀请专家来校讲学。王力群教授的讲座提高了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作家毕飞宇、祁智、范锡林的讲座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校电视台定期播放名著的讲解,如“百家讲坛”的精彩节目的播放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提高升华,这些都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3、重组骥江文学社,不定期举行作文讲座、作文竞赛等,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语文组20__年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三次省作文大赛。在江苏省第六届“中学生与社会”现场作文大赛中,我校顾碧阳同学荣获高中组特等奖,朱葭同学荣获二等奖;在省教育学会主办的“高考作文杯”江苏省首届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中,我校徐天娇获特等奖,展楠、田晓贝、秦晴荣获一等奖;蔡慧、郭煜、周逸人荣获二等奖,我校被授予了优秀组织奖;在教育厅主办“镇中杯”第七届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决赛中,朱葭、田晓贝、鞠云三位同学荣获省一等奖。语文组辅导学生参加省中学生现场作文大赛,我校高三(19)班戴唯、三(21)班常晓丹获首届“高考杯”创新读写大赛一等奖,取得了南京大学自主招生的资格。在江苏省第七届“中学生与社会”中学生现场作文决赛中,高一(3)班赵宸艺同学荣获高中组一等奖。20__年11月23日我校组织部分学生参加了由江苏省教育学会主办的“高考作文杯”江苏省第二届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我校选手钱梦姣获特等奖,赵宸艺、唐燕、黄诗婕、孙燕霏、周晗5名同学获一等奖,二等奖4名,三等奖8名的好成绩。我校被授予“优秀组织奖”。20__年组织学生参加“我与经典有约”征文比赛,高三(7)孙熙伟、魏艳波同学获省一等奖,另有二十位同学获省二三等奖。
4、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内知识得以拓展延伸。20__年5月,结合高二所学,全年级举行了诗词名句默写比赛,又举行了“走进经典”唐诗宋词朗诵比赛,学生自己写串台词,自己主持,自选朗诵篇目和配乐,经过激烈的竞争,高二(7)班陈靖雯同学脱颖而出,先后参加了靖江市、泰州市“雅言经典朗诵比赛”,获得了泰州市二等奖。
5、20xx年,在语文组的团结协作下,第二届“高考”杯(华东地区)创新读写大赛复赛在我校成功举行。我校高三两位同学获读写大赛一等奖,取得了名牌大学自主招生的资格;我校两位同学在“苏教国际杯”第九届江苏省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一位同学在“新语文学习杯”第八届“中学生与社会”现场作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七名同学在江苏省“高考作文杯”现场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赵宸艺同学代表泰州参加了首届全国中小学生“中华诵”夏令营活动,我校被评为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学校。
四、走进生活,重在实践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考察活动。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考察家乡名胜古迹和地名由来、传统习俗、饮食文化等,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众多的写作素材。20__年高一学生利用寒假对靖江店铺名折射出的文化现象作了深入调查研究并撰写了调查报告。20__年汶川大地震后,语文组配合校团委在高一、高二年级中发起了“写给灾区孩子的一封信”征文活动,倡导学生将视野投向社会,关注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一)攻坚、发展阶段:理论创新,有所突破
1、理论学习是基础,创新是根本。课题组所有成员认真交流探讨,并结合学校的课题科研实际做了认真反思。正是沿着这条教改科研的思路,每学期语文组成员积极撰写论文,三年来,有数十篇在国家级论文比赛中获一二等奖。
2、我们以课堂教学为研究主渠道,抓住重点,探讨个性化教学的新模式,探讨个性化教学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关系。
教学模式是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最好桥梁,我们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将个性化教学理论贯彻到个性化教学中去,这样才能达到经验普及的目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老师及时总结,并将成功的经验运用到教学实践。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的教学,展示了语文课堂的魅力,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20__年我组羊琳老师在省语文优课评比中获二等奖;20__年我组荣雪飞老师在省语文优课评比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20__年羊君老师在省语文优课评比中获二等奖;丁杰老师获泰州市语文优课评比一等奖。黄越前、荣雪飞、羊君、曹成玉、羊琳等老师胜任高中循环教学。
(二)课题总结阶段:运用整合,总结结题
艰辛的探索产生了可喜的实验效应。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实验教师乃至其他教师的教学观念变了,意识到教学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能逐步意识到以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教学方法灵活了,教学手段丰富多了,青年教师也由一个高起点迈入,在实验中成长起来,能够熟练的驾御课堂,实施个性化教学。课题实验所带来的教学教研成果是明显的,成绩是可喜的,教师业务素质水平提高了,教学科研能力增强了,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高考成绩稳中有升。然而,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这只是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良好开端,在接下来的教学科研过程中,我们将把“语文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写作教学”课题实验研究精神继续延伸,深入挖掘,拓展课题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训练思维,个性发展的内涵。
三、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该课题进行了三年,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但还有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怎样促进学生由获取知识到形成能力的转化,怎样在语文个性化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个性化教学的评价问题等等,都是我们今后继续要研究的问题。
教改的路是艰辛的,但也唯有这种艰辛才能带给我们快乐和欣喜。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这只能作为我们今后继续课题实验的基础,我们将以此为动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赤峰三中教育科研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课题名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优化与指导结题时间20xx,12,25课题组成员张雪艳,张秀川,祁长青,肖立莉,蔡黎黎,张艳芬结题报告关键词阅读理解,阅读训练,阅读材料,方法指导结题报告摘要加强阅读训练可以为学生创造大量获取语言知识和大量运用语言的机会和条件。在课内外的阅读中既可培养学生对语篇进行分析、综合并从中获得信息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也是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英语教学目的之一,同时,阅读理解,对于中考可是重中之重,要想取得中考英语的好成绩,必须重视阅读理解训练。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要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和策略,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概括的顺序要求阅读。
结阅读理解是英语学习中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有助于巩固和扩大词汇、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可以训练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加强题报告阅读训练可以为学生创造大量获取语言知识和大量运用语言的机会和条件。在课内外的阅读中既可培养学生对语篇进行分析、综合并从中获得信息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英语文学作品的美,通过自然渗透,陶冶学生良好的情操。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也是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英语教学目的之一,同时,阅读理解,对于中考可是重中之重,要想取得中考英语的好成绩,必须重视阅读理解训练。通过反思和总结,现有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阅读材料的选取在初中阶段,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找一些与每单元主题相关的小文章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了解基本的语法、句法知识。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课外材料的选择要根据所练阅读技巧以及学习阶段的不同,选取难易适度、长短适中、题材不同的阅读材料,作为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利用课外阅读材料增加词汇量、巩固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兴趣,最终达到培养阅读能力的目的。
二、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要用各种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使学生具备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要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和策略,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概括的顺序要求阅读。主要的阅读方式有: 1、略读:通过整体粗读,领略内容大意,帮助理解,为细读作准备。在进行阅读课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找出主题句,抓住中心,使学生理解主题句与文章的具体事实细节的关系,没有主题句的段落就引导学生依靠段落中的衔接、句际关系来分析、推断和概括段落的大意,从而达到整体理解的目的,获得文章表达的正确的信息。
2、跳读:寻找所需信息,如年代、数字、人名、地名等把握住关键词,利用语法过渡词,语气转折词及时态等,抓住文章脉络。
3、细读:
分段细读,注意细节,注意语言结构,处理语言点,抓住主要事实,关键信息,揭示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帮助深化理解。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段落与段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而每段的内容都与主题有着很重要的联系,所以弄清文章结构上的问题,对于把握文章主题、文章大意非常重要。
4、概读:要求学生从每篇标题,到各个部分都进行概读、以归纳出要点,概括作者的主旨、意图、观点、态度,这样就能了解全文的概貌。概读还有助于学生把握上下文之间的意义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5.英语阅读模式的尝试,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例如复述课文、把课文改编成情景剧、阅读竞赛等活动,提高学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达到自主积累、综合运用英语的目的。
6.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手段,以课内为基础,增加课外阅读的量,指导学生借助信息手段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
7.以复述课文、回答问题、判断正误、通过上下文线索猜词义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技能,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8.计时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结题报告所以通过英语阅读学习,我们认为我校每位学生都有了不小的收获。通过英语阅读学习,孩子词汇量猛增,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英语的理解能力提高了,通过阅读技能的培养,语感也增强了,学生对英美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家长对我们英语阅读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都相当满意,并鼓励我们继续实践和研究下去。当然,我们的英语阅读教学目前还不是很成熟,有待于总结和提高。针对工作中的不足,我们会尽快使它完善。以后在英语阅读教材的选择上能考虑到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更多地给学生进行语言输入,尤其是英美文化知识的提高,为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而努力。我们还将继续深化阅读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在已取得的教学模式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如何在课堂上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增加语言的输入量。
我们相信,经过不断的调整优化阅读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我们的阅读教学研究一定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主办20xx《英语辅导报》通化师范学院RA九年级教师版20xx已经取得的成果及1,通过英语阅读学习,孩子词汇量猛增,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英语的理解能力提高了。
2,通过阅读技能的培养,语感也增强了,学生对英创新之处美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3,家长对我们英语阅读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都相当满意,并鼓励我们继续实践和研究下去。
4,为了弥补课堂阅读量的不足,我们精心编辑了导学案,帮助并指导学生课下自主定时定量完成练习。当然,我们的英语阅读教学目前还不是很成熟,有待于总结和提高。
存在的问题
1.阅读材料单一教师教学中使用的阅读材料除了教材中的阅读内容外,其余的大多来自阅读练习题,内容主要是阅读类试题。
2.阅读时间不够充裕,阅读量不足根据新《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九年级的阅读量每篇 300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因忙于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作业,根本没有时间看课外书,繁重的作业并没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做的练习册一本又一本,试题集一套又一套,做得头昏眼花,兴趣全无,可英语水平并没有实质性提高”今后努力的方向针对在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对策1.重视课外阅读材料的补充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不同年龄的阅读速度、收集和编辑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具有时代特点、内容丰富的阅读材料,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教学。《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初中阶段阅读的生词率不超过3%。常见的《英语辅导报》《学生双语报》等就比较适合学生,这些报纸有一些时事新闻、小故事、人物专访、每日一星等栏目,难度也较适中,便于学生阅读和培养英语阅读习惯。此外,还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英语学习网站的资源,分主题或类别整理、印发,指导学生阅读。
2.合理利用课本阅读资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现行教材每个单元都安排了适当的、有一定代表意义的阅读材料,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保证阅读时间,培养阅读习惯从七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资料,还为其安排课外阅读时间。比如每节课留出几分钟让学生读英语课外书,布置英语作业时有意识地少布置笔头作业,而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等,使学生有时间读,有东西读。同时,每周安排1~2节自由阅读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条件。
评审组组长签名:张xx20xx年12月30日
评审意见
一、目的任务
计划的实施,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通过开展实施计划,带动广大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施原则
1.兴趣驱动。参与计划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有浓厚兴趣。在兴趣驱动下,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实验过程。
2.自主实验。参与计划的学生要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自主管理实验。
3.重在过程。注重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
三、计划内容
1.计划的组成。计划由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学校创新性实验计划组成。其中,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是本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的'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学校创新性实验计划包括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对其项目的管理。
2.计划的运行方式。教育部负责批准申报学校,监督学校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学校申请参与计划,负责组织评审和管理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本科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向学校申请项目,并接受学校的管理。
3.计划的资助范围。主要面向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一部分有较强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地方大学。资助这些学校的在校本科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共资助15000个学生项目,每个项目资助1万元。
四、计划管理
1.计划采取学校申报、专家评审、教育部批准的方式选定参与学校,分两个年度评审和批准学校,20xx年和20xx年各批准50所左右参与学校。学生项目的名额由我部按照专家评审意见,分四个年度分配给参与学校。20xx年和20xx年,我部每年总共资助3000个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20xx年和20xx年,我部每年总共资助4500个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
2.学校在评审出本年度的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后,要将本年度的本校创新性实验工作计划和评审出来的学生项目报我部备查,我部对学生项目进行备案并予以公布。
3.学生项目执行时间为1~3年,学校需每年向我部报告项目进展情况。我部将对项目运行情况进行抽查。项目结束后,由学校组织项目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报我部。验收结果中,必需材料为各学生项目的总结报告,补充材料为论文、设计、专利以及相关支撑材料。
五、学校工作
1.学校要成立校级的组织协调机构,包括教务、科研、设备、财务、学生、团委等职能部门的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提供支撑条件。
2.学校要为参与项目的学生配备导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学校要认定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
3.学校的示范性实验中心、各类开放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要向参与项目的学生免费提供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
4.学校要给予项目总经费不小于1∶1的配套经费支持,经费由学校代管,由承担项目的学生使用,教师不得使用学生研究经费,学校不得提取管理费,不得截留和挪用。项目团队人数不超过5人,人均经费不低于1万元。
5.学校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搭建项目学生交流平台,利用项目学生俱乐部等形式,定期开展相关活动。
6.学校要为参加项目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相关配套措施,包括学分认定、选课、考试、成果认定等。
7.学校要组织项目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参加学术团体组织的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研究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学校还要定期组织项目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
8.学校要鼓励学生参加项目,对参与项目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对项目申报、实施过程中弄虚作假、工作无明显进展的学生要及时终止其项目运行。对更改项目内容、更换项目成员、提前或推迟项目结题等事项要制定规范的管理办法。
六、学生要求
1.参与项目的学生一定要出于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的浓厚兴趣,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是项目的主体。每个项目都要配备导师,但导师只是起辅导作用,参与项目的本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在导师指导下,一定要自主选题设计、自主组织实施、独立撰写总结报告。
3.学生项目选题要适合。项目选题要求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学生要对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
4.参与项目的学生要合理使用项目经费,要遵守学校财务管理制度。
5.参与项目的学生要处理好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创新性实验和创造发明的关系。
自从我校学习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向各省市自治区下发了《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之后,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活动,保证了我校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使学生从繁忙而又紧张的室内课堂中解脱出来,参加体育活动,达到真正的育人育体的宗旨。可是,对于一所西陲边缘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团场学校来说,我校的体育设施资源非常有限,根本满足不了现有学生的需求。但是,我校的课程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有很大的开发和利用的空间。可见,合理开发体育活动资源尤为重要。为此,我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具体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各种课程资源。我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正是利用了校内课程资源(包括老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体育场地等),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加强了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以下是我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资源开发与课外体育活动拓展的一些见解:
一、合理开发教师资源,实现学科资源整合。
老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老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大课间体育活动除了开发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实现各学科教育资源的整合。例如,活动期间,学生对于音乐节奏的把握,离不开音乐教师的教导;在编排民族舞蹈的时候,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掌握,也离不开舞蹈教师排练;大课间期间,对于班级秩序的管理,离不开班主任老师。可见,开展这些活动光靠体育学科是不够的。此外,还要积极开发校内场所和设施,如图书室、实验室、老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社团活动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没有校内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奢谈。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热情参加体育活动。
新课程强调,学校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按自己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很好地利用了学生这一重要资源。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学校的团队精神,增强学校凝聚力,增进师生情感,团结奋进,丰富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同时对发展学生体能,增进身体健康,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学生积极向上和豁达乐观的健康生活方式,消除脑力疲劳,减轻紧张的课堂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三、开拓课外体育活动,创造活动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兴趣,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养成锻炼的习惯,我们安排了长短跑,篮球、羽毛球、踢毽、乒乓球、体育游戏等。通过参加活动学生得到了锻炼。小型竞赛是非常适合少年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深受学生欢迎,不仅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且活跃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荣誉感及集体主义精神,我们根据季节变化开展比赛,以单项分散为主,有班级队列比赛,小足球比赛,跳绳,长跑比赛,广播操比赛等。
四、合理安排校园场地,严格监督学生安全。
每班班主任必须到本班活动场地,选择、设计分散活动内容,组织安排本班学生站队和活动。分散活动时以推荐内容为主,各班可根据实际情况操作,尽量做到顾全点面,让每个学生活动起来,并注意安全。体育老师负责本年级班级的场地安排,并对学生的站队、广播操、分散活动进行指导与监督。活动必须由班主任到场负责管理,做必要的技术指导。加强安全防范管理。班主任必须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安全、文明、有序的参加活动。如果遇到小型体育竞赛,体育老师必须提前到达比赛场地。各班快速、有序地进入比赛场地进行比赛。遇到阴雨天不能进行正常室外活动时,各班由班主任自行在教室进行室内游戏(器材自备)。
以上所述是我的一些见解。总之,开发校内课程资源,要遵循实效性、因地制宜等原则,尽可能多地用最少的资金和精力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一切有利于有效达到教育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培养创新精神;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真实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因此本次课题研究主要价值在于让学生从小养成有想法、有思维、有逻辑、大胆想像,能通过美术语言勇于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创造性思维。
二、研究目标:
我将积极对校园及校外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考察、开发,并通过关于水粉、水彩等绘画颜料的实践、运用与研究,系统地开展课题研究,有效地开发利用资源,拓展学生的眼界,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供直观的条件。
1、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2、欣赏美术佳作,结合作品分析,评价充分调动学生想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3、学习简单的色彩、图案、手工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他们动手、动脑习惯。
4、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为培养学生想象力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研究内容:
1、小学美术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的方式。
(1)观察生活可以想象。
(2)内容情节可以想象。
(3)物体形象可以想象。
(4)图案可以想象。
(5)色彩也可以想象。
2、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联想的方法。
3、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想象力的要点。
4、观察生活中喜欢的感兴趣的各种事物特征。
5、让课堂更加生动的和生活联系起来。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通过作品欣赏激发想象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分析,创设情景,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想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头脑中产生的丰富的意象,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2、通过多媒体教学,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生活经验少,阅历有限,知识面也不广,脑中的基础的图象信息少,限制了想象思维的拓展面。而想象和创新必须有一定的知识,一定的生活阅历为基础。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充实学生的图像信息,丰富学生的阅历,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的感性思维得以发散,极大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3、联系实际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力不是自然产生的,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美术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在写生中观察要细致,并通过体验生活等方式来丰富他们的直观感受,让学生不断积累有关写实方面的知识,获取清晰和富有记忆的想象,以增加想象的储备。
4、通过图画创作,训练想象力。
英国画家雷诺兹认为,艺术仅仅关系着头脑的两种功用,即想象力和感受力,儿童的精神世界远比我们想象得丰富。他们常常用想象代替思维,把幻想现时交织在一起。在教学中,我们不要不切实际地要求小学生注意人物、动物造型准确和真实性,只要他们在结构比例上反映出空间的关系,透视表现大致反映出空间关系和思想就可以,色彩上只要清晰、明朗,不要过多地加以限制,允许他们的想象,自由发挥。
5、组织学生去户外写生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加强对学生作品的辅导,促进学生绘画技能的提升,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美,创设良好的美术氛围。
6、定期对学生的作品展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绘画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
学习相关理论与技能、参加业务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申请立项,报有关部门审批。
2.实施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4月
农村小学美术辅导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作业作品进行各种形式的展览参观,及时发现实施方案中的不足和启动过程中的失误,进一步完善方案;努力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国内外优秀辅导经验,在实际教学辅导过程中不断创新提高;总结先进经验,拓展研究,重点解决研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不断深化并提高,不断反思和开拓创新。
将前期的计划、反思、论文及活动开展的图片收集整理为结题收集资料,完善课题工作。根据计划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研究活动要渗透课题精神。
3.总结阶段:20xx年5月
形成总结性成果:过程资料、活动实录、学生作品、专题总结、研究论文。
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呈现方式
1.结题报告。
2.论文,案例。
七、研究过程:
1、完成教师问卷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为了解我学校美术活动开展情况,经课题组成员商议,了解我校开展美术活动的现状,了解教师对美术活动的认知、重视程度、教师的指导水平、以及开展美术创意活动所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特设置了本次调查。通过调查,真实地反映了我校教师自身的美术专业素质及对美术教学的认识程度,进行统计、分析了问卷结果,撰写了具体措施,形成了调研报告。我校班共6个班,18名教师,采取不记名方式如实填写问卷涉及的10个问题。此次调查问卷全园共发放10份,大多是三年级学生,收回率100%。
2、多种渠道,打造小学生创意美术特色,从生活中总结创意灵感。
(1)倾力打造创意美术特色班级
通过创意美术活动,加强了师资的培训,教师的美术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校园室内外环境蕴含教育价值,有彩泥、线描、水粉画、综合材料画等等;教研活动层层递进,进行了创意美术活动现场展示,利用节日举办创意美术作品展。
(2)定期开展课题组成员、教师研讨会针对本班创意美术开展情况进行讲述、反馈,达到经验交流,共同进步。
(3)开展“创意美术教学组织与指导经验交流座谈会”。大家谈体会、谈经验,共同认识到,创意美术活动在校园开展的意义,教师们撰写了相关教育随笔,论文,案例分析等,提高了我园教师组织与指导创意美术活动的能力。
(4)归纳、整理小课题研究中学习资料相关的文字、照片、录像等各种资料,搜集、整理研究过程中所积累教案、论文、案例分析篇、照片等。
八、研究结果与成效
1、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从教学的设计、方法的改变、评价的多元,都体现了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提高了,能根据班级幼儿的能力选择相关材料设计完成创意美术作品,改变了作品单一化。
2、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通过开展各种各样创意美术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注力,增强了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
3、完成了小学生创意美术活动问卷调查(教师问卷)
4、完成了小学生创意美术活动问卷分析报告
5、收集小学生创意美术作品、形成研究成果。
6、《让美术教学生活化并充满创意的研究》结题报告。
九、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我们在与学生共同建构创意美术活动的过程中,为幼儿提供最大限度的创造空间,但由于教师队伍普遍年轻化,教师队伍的不断更新,新任教师的增加导致教师整体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希望以后通过进一步培训、学习加强师资建设,从而促进我校生活创意美术活动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小学教育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师范大学
2、《7--12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内容提要】
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两种倾向:
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
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的教学状况。特进行“感悟—积累—运用”三层次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品读悟词等感悟四法,完形填空、关键语词串联等积累六法,情境造句和移用活用造段运用五法,此外还构建我校“三层次”基本语文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课内外自觉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长足的进步。
【关键词】
感悟积累运用 教学三层次 读写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后,语文教师开始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观念与行为,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离不开学生亲身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感悟语言材料中的人文内涵,积累、内化语言,从而获得提高。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研究方向。
但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存在两种倾向:
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
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无论哪种倾向,学生多难于真正感受语言的美。究其原因,可思考几方面因素:教师是否准确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否认识到学生必须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以及实施“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等。
从语文教育的特点看,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和实践性强,并对识字写字、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形成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转向“感悟、积累、运用”——这个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途径。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情移心动的前提下,易于他们自觉进行知识、情感积累、语言内化。有积累作为基础,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可能得到更快的提高。由此也看出,“感悟、积累、运用”具有学习的层递性,构成了语文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
课改关注教学中的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中的“感悟、积累、运用”不仅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也在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这一点上与三个纬度是相同的。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点滴积累,决定着能力的逐步形成:知识塔基的宽度和厚度,决定着能力金字塔的高度和强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华晔”(韩愈《答李翊书》)说的是同一道理。学生在对文本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文本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又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精点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开讲,即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讲的过程中,还重视学生的自悟,引导他们借助吟咏,从而“披文入情,缘情语文”。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的背诵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教学的一条途径,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我校语文教研组因而提出了《关于“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研究》这样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如何通过科研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素质。
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构建乐学机制,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语文。
③.从大量的阅读入手,探索促进学生感悟、积累的方法并规范学生语言积累,为内化和迁移语言打下基础。
④.探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多种途径。
⑤.探索“感悟、积累、运用”的交合点及交合方式,构建有理论支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①. “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内容:
感悟,即感受领悟。“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积累,指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两方面。
运用,指学生能把积累的语言在生活、学习中灵活的运用
②. “感悟”、“积累”和“运用”的相互关系:
感悟语言是基础,是前提;积累语言是准备,是保证;而运用语言才是终极目的。我们只有把语言的感悟、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有机地融和于阅读教学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教育教学公理、《纲要》《课标》的有关论述以及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江苏李尊栋和李郭忠两位老师研究的“四读、四培养”等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
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对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要凸显语文本色,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语言和知识的“积累”——厚实学生的底蕴;强化感悟积累后的“运用”—— 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
1.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原为我校8个教学班,即本课题组8位执研教师所在的教学班。中途三位教师调离我校,又有一位教师参入研究,一年后,这位教师也调离我校。20__年课题组横向发展,把研究成果向全校语文教师推广,课题研究普及全校。
2.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课题定位在对“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所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
3.变量及其操作定义的具体界定:
(1).自变量
①.在实验教师中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具体方式:每月收集一定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名言警句,并熟记在心;每月开展课题小组的学习活动;上科研研讨课;参加实验设计等。
②.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精心设计并开展各种的教学活动。具体方式:
鼓励学生进行摘抄、写读后感、做手抄报等,上用于交流展示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进行各种主题的语文竞赛等。
(2).因变量
①.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能力的提高。
②.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品词、品句、品读的能力;语言、生活积累;说写结合)
③.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1.参加本课题实验的人员:庾群若(副校长)、曾海霞(副教导主任、语文教研大组长)、彭素香(副教导主任)、江冰(语文教研组长)、黄彩琼(语文教师)。
2.实验程序
①. 研究实施前期阶段(20__年9月——20__年8月)
召开课题开题,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班、观摩学习活动,转变执研教师教学观念;研究具体的研究目标,制定详细务实的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原始资料;进行第一阶段相关内容的研究。
②. 研究实施的中期阶段(20__年9月——20__年12月)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教师自身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学科教研活动,结合学校举办的课堂教学研讨、展示、竞赛等活动,积累研究事例和资料,根据研究的进展,进行阶段性总结。
a.立足以人为本,构建课题管理机制。
课题组以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按照“教导处——课题组——教师”的运行体系,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制定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
b.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和知识。
在调查中发现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内容认识不足,为此,我们印发资料,采用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提升对“感悟、积累、运用”的理论认识,开拓视野,放飞思想,丰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使课题研究深入、有机地展开。帮助教师提升科研理论水平,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性的支持。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c.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
近两年来我们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从平时课堂教育中反思,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在课堂中带着研究的眼光,带着全新的理念走进新课程,实现由职业向专业的转变。
③. 研究的总结阶段(20__年12月——20__年8月)
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迎接结题工作。
在课题研究中,多次组织教师到拉堡实验小学参观学习,吸取经验指导课题组开展研究;积极参加每一次总课题组举办的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写学习体会,或者开展“沙龙”研讨等等。
三、研究的成果
(一)、 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课题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在学校举办的各类赛教课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彭素香老师获柳北区青年教师赛教课二等奖,董燕老师获柳州市的赛教课二等奖。同时,实验教师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也不断丰富,撰写的十几篇论文、案例、教案分获国、省、市级一、二、三等奖。
(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四年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阅读方法得当,阅读面及阅读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前测中,有50%的学生阅读兴趣不大,阅读是父母逼着读,为了完成作业而读;60%的学生只阅读卡通故事、动画故事、武侠小说、战斗故事等,而且只看情节,不重文采;70%的学生一、二个星期只看一本书,也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90%的学生没有阅读方法。而后测中,100%的学生都喜欢主动阅读,阅读面广泛,几乎涵盖所有体裁的文学作品,阅读量达到每周三本以上课外书籍;而且学生都能有意识地感悟生活、感悟文学作品、感悟名家名篇的表达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通过“说真话、真事、抒真情”系列训练,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验班学生的习作质量高,每学期作文比赛都能获前三名,远远超出对比班的习作水平。20__年参加全国创新杯作文赛有四十多人获奖。
(三)“教研”、“科研”一体化
教师科研源于常规教学,因此,近两年课题研究向全校语文教师铺开,与常规教学水乳相融,同步进行。课题组还聘请原教科所副所长黄耀光老师做专业引领,开展了“周五研讨日”活动。全体语文教师围绕专题“语文教学的三层次感悟、积累、运用”进行教研,每一教研组先在组内备课——大组备课,专家指引——小组反思,再次备课——执教老师上课、听评课、反思——修改教案——在同行班内继续执教,反思——形成精品教案。例如《梅兰芳学艺》、《小露珠》、《乌鸦喝水》、《伊索寓言》等已形成我校的精品教案。“周五研讨日”受到老师们的极大欢迎和兄弟学校的关注。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我们学校处在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山区,学生的家长大多都外出打工,“留守儿童”非常多。父母为了工作,没时间监督和管理孩子;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缺乏自觉性;如此的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落后。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作为老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学。只有提高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才能限度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不断增长,知识陈旧率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现阶段各学校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根本满足不了未来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培养课前自学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当前,有很多教师不注意数学课的课前自学,还没有体会到课前自学的真正意义,根本没有有安排学生去自学的概念。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能有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课前自学并不重要,等上了初中再去自学也不晚。其实不然,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因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翻读一下科学文化界的名人传略,大家就会明白,他们所建造的科学文化大厦的根基都无一例外地坐落在小学时养成的自学习惯上,良好的课前自学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为此,我确定了以“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课前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作为实验课题。
二、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中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数学。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既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2、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不是简单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3、情境主义的学习理论
在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中,有关学习的理论经历了三个转变,即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到情境主义的转变。情境主义主张按照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探索活动改造学校教育,使学生在真实或逼真的活动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境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促进有意义学习,而且有助于知识向真实生活情景的迁移。
三、课题的界定
农村:学生家长素质普遍较低,培养学生的意识不够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学生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学习欲 望不够强烈。
中年级学生:包括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萌芽阶段,生理、心理都在不断的酝酿而走向成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理想,一个人一旦有理想和想法他就又会产生叛逆心理。
数学课前自学: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数学课前的自学。数学课前自学能力,是以数学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多方面、多因素的一种综合能力,它主要包括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科学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旨在“让学生养成数学课前自学的习惯,培养数学课前自学能力,主动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达到无师也能自通的境界,培养一批会学习的人才。
2、通过探索与研究,使本校教师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组织教学,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的地位,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活动。
五、研究方法
本实验采取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教育科研方法,注重各种方法的相互协调与对比,采用问卷法,访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反馈法等各种实验法,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实践活动。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数学课前自学的意义
课前自学是指教师在上课之前就针对不同学习材料或课型提出不同的课前预习要求,使学生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课前自学可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前自学时学生对上课内容提前进行思考,甚至收集相关信息,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收集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课前自学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意义
课前自学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之一。数学课前自学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有效的课前自学,能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也能提高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能帮助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常识的联系,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方法去观察、理解、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可见课前自学是必不可少的。
(三)培养学生数学课前自学能力的方法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课前自学能力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特别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初始阶段以指导学生课前自学方法和培养学生课前自学习惯为主要切入点,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1、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
对于概念性的知识,他们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划一划、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例如预习《圆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就把关键词划起来、把重点词圈起来:先在纸上确定一点作为圆心(打上×),把圆规的两只脚分开,使两脚之间的长度为r,再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圆心上,把另一只装有铅笔的脚绕圆心旋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通过预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画圆的过程。
2、巧用课前自学方式,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这是课前自学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1)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例如对“约数和倍数”的理解,课本上只有一句话:“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就a叫做b的倍数,就b叫做a的约数。”学生就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6能被2整除,6就是2的倍数,2就是6的约数;15能被5整除,10就是5的倍数,5就是10的约数等。表面上看,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际上学生是在用具体的例子理解概念。当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会有质的飞跃。
(2)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课前自学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圆的初步认识》中对“圆心”、“半径”的预习,我带领学生到操场,给他们绳子和细木棒等,让他们自己想办法画圆,让他们感知什么是圆心、确定圆心的意义,以及绳子的长短与所画成的圆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画一画、做一做,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很自然的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求知欲。
(3)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指导学生怎样自学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看答案的想象。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4)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如预习《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时,可以指导学生将它与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进行对比。再如预习《分数基本性质》时,可以指导学生将《商不变的性质》与它进行对比。使用对比不仅可以揭示两个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内涵及新知;还能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3、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课前自学的重要一环。
对课前自学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发现问题才是课前自学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例如:在教“商不变的性质”时,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进行标注的: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他的疑惑是为什么要“零除外”,如果不要这三个字,可以吗?在课堂里,针对自己的疑惑,他听课越发仔细了,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也因为是有了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课题于20xx年三月立项,经过两年的实施,取得了必须的效果。学生改正作业的进取性提高了,学生作业质量明显提高了,各年级的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现就课题做出总结。
一、如何培养学生订正作业的习惯
(一)研究现状
此刻很多教师都比较注重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学生及学生家长都重视听课和完成作业,往往都容易忽视订正作业这一环节。订正作业其实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能够查漏补缺,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小学数学组以培养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习惯为研究课题,开展小课题研究。经过前阶段的研究,我校教师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1、更改了现有的作业评价体系:2、更改了作业布置模式;3、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加强课后反思。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经过教学,教会学生知识,大多数教师把着眼点放在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方法上。我们认为,如果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让学生对自我的学习结果负职责,养成对作业中所产生的错误及时订正的好习惯,会到达对当前教学效果增值的目的。从长远来说,好习惯养成了,会让他们的后续发展更为顺利。新一轮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师已逐渐由只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的思维本事和创新本事等课题上,我认为我们忽略了对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的研究:订正作业。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往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教育就是培养各种良好习惯”。习惯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不仅仅与学生的智力有关,更重要的还是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关。所以俗话说:“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好习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决定一个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在学校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自主互助新教学模式下,我们小学数学组结合实际情景进行“如何培养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习惯”的研究。及时订正作业是学习效果反馈的重要途径,也是预防和矫治学生“学习误差”积累的必要手段。及时订正作业是课外作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景,并且对强化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订正作业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情景,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培养这些习惯,从而为提高学生作业质量和发展学生心理供给良好的条件。
学生在校内所学的数学知识掌握了多少,能应用多少,往往是经过作业来反馈、衡量。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对教学结果的检验、巩固,也是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当前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从学生的数学作业情景来看,一方面作业的资料更加灵活、形式更加多样,练习的综合性、开放性更强。另一方面学生作业中错误的现象也增多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每一天订正的作业也多了。仔细审视当前学生数学作业的订正情景,及时订正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指当天订正当天清。第二层指及时有效地订正,区别于那种“为了订正而订正”、“不及时订正”、“反复订正”的现象。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道练习题,学生在平时练习做过了,批改后教师也讲评过了,做错的同学也订正过了,但当类似的练习再次出现时,许多学生仍会出现与第一次练习时一模一样的错误。分析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与学生作业订正效果不佳相关。
二、概念的界定
作业订正是学生在教师作业批改后,对自我所做作业中的错题进行改正,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影响学生课余生活的时空,对学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查漏补缺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是学生成绩提高的关键。效率是指对时间的利用率,学习效率高的'人不会让每一分钟闲过,不会总犹犹豫豫,这道题该不该做?这个难点该不该问?这个知识讲过没有?仅有效率高,才能在有限的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要想效率高必须做到:
1、要精神高度集中,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条件,学习的时候就应当全神贯注,心无杂念,把精力集中在本子上、笔上,全身心投入进去。
2、就是有良好的习惯,好习惯才能利用时间,提高效率。
作业订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减少错误累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及时订正:一是从时间上来说,得到批改后的作业,在他的第一时间改错,就叫及时订正。第二从学生本事来说,只要他把经过努力能订正的订正了,就叫及时订正。第三从学习态度的角度来说,如果他发现自我不懂的知识,能想各种办法主动去解决的,那更是叫及时订正作业。
习惯:人的行为倾向,一种稳定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心理学上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
三、研究的依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订正,在关注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在作业订正中所折射出来的思维过程与方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是消极的容器,要使学生把人类知识转化为自我的财富和技能,必须自我学会学习,学会评价,学会反思。作业订正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把培养学生本事及作业订正的有效性放在重要地位。
1、有效性理论
有效性是一种价值属性,不论“效”的大小如何,“效”之代价多少,均须以该活动结果,作为客体是否贴合活动主题需要的依据。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性必须研究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收益可看做学习的结果,安全可看做学习体验,能够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衡量学生有效性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
2、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我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其核心是对人知的认知。元认知实质上是描述了人类自我意识在认识调解上的一种功能,活动对象是认知过程。所以说他核心意义是人知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有三点十分关键:第一,元认知是一种认知活动或者心理活动,这种活动包括两个成分,1、认识、了解、理解、分析等,2、这是一种监控活动,管理性活动。第二、这种活动的对象是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而不是知识本身,第三、认识的对象不是别人的学习活动,而是自我的。不是一般的学习活动,而是特殊的具体的学习活动。我们能够通俗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结果的再认识,是对原先构成的认知结构的认知体验,进行元认知调控、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并不断重复这种认知活动的一种认知活动。
3、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二胎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到达的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能独一的完成任务,但在人的帮忙下,在团体活动中,经过模仿却能完成这些任务。能加速学生的发展。最近发展区主要是智力而言,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各个方面都存在最近发展区。教师应围绕“最近发展区”大做文章,经过联系薄、周记、作业本、期末鉴定等。让学生看到成功的期望,明确努力目标,获得动力。不断完善自我。加速自我的发展。
四、研究的目标,资料,方法,对象
研究的目标:
1.经过本项目的实施,探索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促使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学习本事,增强学生的自觉纠错本事,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辨析本事,让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变得更加聪明,到达“不犯同样的错误”的目的,促进数学成绩的提高。
2、经过本项目的实施,减少或避免重复机械的练习,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本事。
研究的资料:
1、分析学生的订正作业现状与不及时订正作业的各种原因。
2、讨论并制定出及时订正作业的要求。
3、寻找各种提高学生数学作业订正有效性的措施,培养过程中分层进行,持续观察各类型学生的行为,并做好记录。
研究方法:
1、运用代币制原理,进行正面强化。
2、分年级段研究,1-2年级为低段年级,三四年级为中段年级,五六年级为高段年级。
3、自然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行为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
研究对象:小学1-6年级学生、
五、实施研究措施
(1)进行课题申请、论证,
(2)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研究学生订正作业的习惯,做好前测工作。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4)实验尾声,进行实验后测,检验实验成果。
六、研究结果
在实施培养学生订正作业习惯的小课题中,给教师的执教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带来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先说教师行为的一些变化。原先教师批改完学生的作业后及时返还给学生,学生能否改错全凭学生自愿。学生能主动改错,教师心里当然很高兴。不能改错或不去改错也不会去深究。此刻教师会给孩子提出明确的改错要求,会检查学生的改错结果。对于没有能按时完成改错的学生,会找寻原因,然后针对性地供给帮忙。在每次批改作业时,会有意识地查看前次作业的完成情景。这样在教师的坚持下,学生订正作业错题的行为也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再说学生行为的一些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绝大部分的学生有了自觉改错的习惯。他们养成了得到作业本后,先看教师的批改意见,发现有错及时改正。学习成绩本身比较差得学生改错困难极大,偶尔不能完成改错是自然的事。适当降低对他们的改错要求,只要能把力所能及的那部分题完成了就算过关,不要给这部分学生太大的心里压力。
最终说说教学效果的变化。因为教师和学生每一天都注重检查自我的教和学的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不要小看这样每一天改正一两道错题,久而久之,每一天都尽量地没有存留问题,所以带来了教学效果的可喜变化。上期我校数学组的期末考试成绩,在我们片区的五校联考中,各个年级基本是取得了名列前茅的好成绩。这不能不说是课题研究取得的一点小小的成绩。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不要以为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订正错题的习惯,就能够一劳永逸。事实证明,如果过一段时间,教师不在这方面提要求,学生的这个习惯会慢慢弱化的。所以小课题实验虽然告一段落,但对学生订正错题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结束,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七、研究结论
如何培养学生及时订正的习惯呢?
首先,要分析学生不及时订正的原因:
1、不会订正,知识点不懂;
2、忘记订正,或没时间;
3、不想订正,反正教师未作要求,不检查。
然后,要耐心细致抓实学生的订正,促使其养成习惯。我谈几点自我的做法:
其次,强调及时订正的重要性,讲清订正的意义和具体要求,每次学生作业前,提醒他们先订正再做。必要时,能够采取强制手段,或者小惩罚一下,让孩子们明白,作业错了必须要订正,否则就无法过关。
最终,在作业或试卷讲评过程中,一般要求学生用醒目的颜色笔如红笔进行订正,色彩比较鲜明,便于查对,也便于日后的复习。
重视订正作业的批改,批改作业时先检查前一次的作业,如有未订正的,暂时不改,叫来学生当面补完订正再批改。我常问:“你是愿意认真订正呢,还是要教师罚你重新做一遍?”百分百,他们会选择前者。
定期自查互查作业订正情景,一般我每隔两三周布置一次,能够让优秀生与学困生结对互查,或组成四人小组合作互查,避免不订正作业越积越多的现象。
这样做,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比较麻烦,需要投入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久而久之,学生就渐渐养成了及时订正的习惯。
八、问题与反思
1、存在的问题,以后注意订正作业要因人而异,分层要求,个别辅导要尊重个别差异。
2、研究工作应进一步深入,应落实到提高教学成绩上来。
九、参考资料
姚玲芳新课程下学生数学作业订正的研究《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xx年03期
李志自动作业“当堂订正法”《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4年12期
刘兼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王先姣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订正质量的有效途径《小学教学参考》20xx年26期
胡扬红小班化教育中学生订正作业习惯的养成之我见《江苏省教育学会20xx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20xx年
郑福芬论如何批改与订正小学数学作业《新课程(小学版)》20xx年7期。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要把语文学习伸向生活,在生活中融入语文学习,首先要认识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语文教育名言,揭示了语文和生活的深层联系。语文学习向生活伸延,尤其向生活言语实践伸延,更符合母语学习的特点,既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又能为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提供实践机会。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找准课内外知识的联系点,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书本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生活言语实践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建构自己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的必要性
尽管我们已经走进了新课程,但在读学生厌学现象也相当严重。语文教育面临挑战,这种挑战,一来自一些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枯燥无味,二是因为学生的课余时间大都被大量的作业以及各种形形色色的强化辅导班占据,语文学习的时间基本框定在课堂里,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占去了。这样,学生学语文被束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语文教材里。学生远离社会生活实践,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历练。这是极具有害的。其实我们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直接的社会实践,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经历,而且对学生意会大量的语文模糊性知识,对学生积累审美经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旅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他曾说“宁静的夏季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朝霞那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彩上的细微差别。”(苏霍姆林斯基:《帕大雷什中学》)在苏霍姆林斯基这里,对生活的直接观察活动充满了情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致,不仅体验到生活的经验,而且获得了美感经验。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传承文化的工具,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操,培养“悟性”的有效途径。因此,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既能增加学生的生活历练,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以消除厌学情绪,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
二、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的方向
人从呱呱坠地开始,要生存,要发展,第一学吃饭,第二学言语。要学习言语,就必须在生活中学习,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人的一生可以不学其他,但不能不学语文。但事实上,一个人学习语文并不是从进入学校开始的,也不是离开学校就结束,而是随时随地都有着语文学习。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也是语文学习的补充和伸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课程,语文学习是一种母语学习”。依据母语学习的习得规律和语文能力形成的特点决定语文学习应该向生活言语实践伸延。学习母语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就是在母语环境中通过使用母语来提高读写听说能力,这一过程在语言学理论中被称作母语习得。学生学习言语,说到底,就是为了运用母语更好地生活。因此,学习言语,就要遵循母语的习得规律,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提高,而不能仅限于课堂之内。事实证明,课外社会生活中的言语活动,不论言语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就数量和范围说,都大大超过课堂的学习。据研究,学生一天生活中的说话量抵得上两个学期的课堂说话量;学生课外的阅读量超过课堂阅读量10倍以上。这说明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仅靠现有的课堂活动量是远远不够的。
三、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的内容
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也可以说,处处留心皆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能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语文学习能否向生活伸延,关键在于有没有一双发现课外语文学习资源的眼睛。
语文学习再也不是仅仅“读教材”,再也不只锁定在教室里。有语言文字存在的地方就会有语文学习活动;有社会交往的地方,就能进行语文实践。语文教育不能在沸腾的社会生活面前关上大门,画地为牢。语文教育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吕淑湘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有广告牌;买东西,附带有说明书。到处可以学语文。”显然,学生的语文学习就要在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动态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而这种环境不能单从表面的时间和地点上交换方式,还要从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上有利于学生的言语学习。如让学生从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告、标语、地名、歌词、风俗等方面感受,分析后获得知识。
四、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的意义
茅盾先生有句名言:“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生活的人生中获得知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并不局限于课堂语文学习,通过课外阅读、写作、口语文交际、社会实践以及各种传媒等,都能够为学生语文索养的建构提供一个发展平台。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虽然语文学习可以与生活相联系,但并不就等于生活。学生的生活言语实践多是在无意识、无目的的状态下进行的,有些言语甚至是不健康的,不科学的,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如在学生中传开的灰色流言:“学习苦,学习累,学习还要交学费!……。”因而,必须对学生的生活言语实践加强指导,拒绝灰色信号对学生的言语干扰,不能只顾及课堂语文学习,而置课外生活言语实践于不顾。
语文学习向生活言语实践伸延,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生活言语实践提供了一个与现实生活,与他人交往对话的情境。学生在历练中积累经验和体验,满足和发展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施展。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求真、去扬善、去审美、去探索、去创造,并且能用理性的眼光去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达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就要拓宽语文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参加生活言语实践,体验生活,扎根于现实生活。
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在课外的天地里,学生得到语文训练的机会很多很多,是课内所不能比的。”只要我们善于把面临的时空与事物和语文学习相联系,朝着语文学习向生活言语实践伸延的方向去开展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1.题目:本地饮食文化的研究
2.成员:王智慧·孙雪锋·邹鑫丽·金滢慧·凡梦婷·张子杰·侯垒
3.课题的由来:本地的饮食文化丰富,地方特色小吃多,而多样的饮食文化让我们大饱口福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饮食。我们开展此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在享受美味的时候也要吃的健康,也要注意饮食平衡。
4.课题的目的·意义本地饮食口味重多,十分丰富,但食品安全更为重要。那些不健康的饮食都会给人们的身体带来伤害,通过这次的研究和调查,让健康饮食的观点深入每个课题研究者心中,并期待能够通过这种方法让更多的人们都健康饮食。
5.小组分工
王智慧,孙雪锋负责活动记录、资料整理、撰写和陈诉报告。
侯垒,张子杰负责网上及图书资料
邹鑫丽。金滢慧,凡梦婷负责走访和统计周围同学的饮食习惯和结构。
6.方法和步骤:采用走访调查的方式
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组织建立研究小组队伍,开始制定方案,确定从四个方面展开调查研究,并实地考察
(2)实施阶段:
将研究组成员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对学校,餐馆,地方小吃进行实地考察:
第一组同学对附近的中小学学校进行调查,对学校餐馆的饭菜的多样性和膳食的合理性进行观察
第二组同学在每个餐馆展开调查,部分同学采访餐馆厨师,关于本餐馆食品种类的多样性是否合理,是否健康和是否卫生进行调查
第三组同学在本地繁华的小吃街上做调查和走访
各小组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提出对饮食文化的健康·安全·卫生的合理性建议。
a.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在学校里,学生都正处于一生中发育生长旺盛的时期,生理方面变化也比较大,又面临着艰巨的学习任务,脑力和体力活动的频率,是长身体的关键时刻,需要健康合理的膳食来补充能量和动力,来增强体质。因此中学生的饮食和健康问题已成为现代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
b.通过对餐馆的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在大部分餐馆的厨房都明显存在着不卫生的情况,这就对餐馆中炒出来的菜的卫生安全有一定不好,不卫生的菜中有细菌会随着菜进入人体内,从而产生疾病,会对人产生影响。此外餐馆食物的新鲜程度和制作过程对食物的质量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c.我们在最繁华的小吃街中发现,吃油炸类的东西较多。但这些东西的卫生却不能保证,通过了解资料发现小吃摊上存在的安全隐患很大,所以,还是尽量少吃。
d.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我们向学校·餐馆·街边小吃都提供了合理的改善建议:
1)学校里人多食物的消耗量,卫生安全也越难保证,所以加大对学校食堂的卫生清洁力度,把学校的卫生状况提高。
2)在餐馆中一定要保证食物的卫生质量,和环境卫生。
3)使用清洁餐具。
4)保障环境卫生。
(3)总结报告
把个小组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汇总,整理制作成为调研报告。
7.结论:健康的饮食既可以让我们吃的开心更能够吃的放心。本地的风味小吃众多,可是不健康的食物对人的身体影响很大。当我们在食用那些干净健康的食物时总是很开心,多种风味小吃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在满足食客食欲的同时我们却忽略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我们从学校里了解到,合理地膳食结构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餐馆的调查,发现餐馆厨房里面存在卫生安全隐患,不注意卫生就有细菌产生。
各位幼教界的专家:
你们好!
今天,我作为我园美术科研组的教师代表,来谈谈在这一轮美术科研实践中,所取得的点滴收获。我发言的题目是《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
绘画活动是孩子们较喜欢的活动也是发展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手段,然而怎样充分利用绘画活动激发幼儿的创新能力呢?新《纲要》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这一轮的科研实践中,我们依据新《纲要》的精神,尽量避免呆板单纯学习绘画技巧的教学方法,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教学上,我们是这样做的:
1、幼儿的知识和能力是由经验中来的,特别是绘画活动更离不开幼儿的直接经验,他们的绘画内容来源于自然,贴近幼儿的真实生活,所以我们注重创设让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动手动脑,去观察、体验和感受,去获得很丰富的直接经验。以意愿画《太阳》为例,为了能使幼儿在绘画太阳造型的时候有所创新,我在前阶段的绘画活动中注意帮助幼儿积累太阳的多种简单造型,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丰富的形象资本,还引导幼儿在原有记忆的基础上,从太阳的主体及光芒入手,加以想象,创造出许多造型独特的太阳来。幼儿的作业交来以后,有的把太阳的光芒设计成了小女孩头上的麻花辫;有的把太阳想象成美丽的家,光芒是由一座座造型简单的小房子组成,太阳的主体是一个大花园;有的在太阳的表情上做文章,设计成太阳的爸爸、妈妈和太阳孩子,还有的在色彩上添姿生彩,总之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思考,教师则尊重幼儿的兴趣,并在幼儿的兴趣点上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使幼儿获得有关经验,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在日常工作中我有这样的体会,当幼儿对教师安排的内容不感兴趣时,即使老师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其结果都不得是不很理想,把孩子的注意力硬拉到自己确定的内容上来,表面上看似乎完成了教育目标,但实际上幼儿并没有真正学懂。相反,如果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许多幼儿常常会在各场合自发地,旁若无人地作画,并会长时间陶醉于这种充满乐趣的想象中,当我让幼儿作意愿画的时候,孩子们的表现很投入,也是最开心的时候,因此,我努力使画画成为幼儿喜欢和感兴趣的活动,并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幼儿绘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统一模式的指导会让幼儿画出统一模式的画来,因此,在绘画活动中,我从来不会将画面内容全部画出来,规定幼儿照着范画绘画,因为那样的教学严重扼杀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我常将幼儿有创意的作品展示出来,并当众表扬该幼儿,以此激发幼儿画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作品”。如画《蝴蝶》,目标是用点、线、面、对称的方式来装饰自己心中的蝴蝶,我画出基本线条如:曲线、直线等,基本形状如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等,让幼儿用形状组合成不同的蝴蝶,再用点、线、面来装饰蝴蝶,背景幼儿自由添画,这样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
总之,要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教师尽量少干预,强调创造的过程,注意幼儿的情感体验,不能太在意幼儿的创造结果,教师在交流中要多了解孩子,善于观察、分析孩子的各种情况准确把握,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孩子技能技巧,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一、准备充分目标明确
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阶段,我们组员都感到有点不耐烦,遇到研究学习的困难的时候,刘老师一直在我们身边鼓励我们,并且耐心地为我们进行指导。还告诉我们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调查什么内容,调查的具体对象是谁,调查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想取得什么样的调查结果,采用什么样的调查方式等等这些具体的事项,才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调查研究。这令我们顿时恍然大悟,于是收拾好心情,调整好心态,安下心来做准备。终于,过了近一个月,我们终于完成了这个研究性学习任务。
二、团队精神合作至上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单凭一人之力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合作,是整个团队,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这让我们深有体会,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一开始大家都忙着各自分头寻找相关资料,没有分配任务,开会讨论,等到组内开会召集时,才发现,不是有的资料没找到,就是同样的资料找了好几份。组员们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互相埋怨,而是赶快聚到一起开会商议补救之策。我们将任务分割成几份,派给组员,大家同时工作但侧重点不同。比如这个组员负责找关于贾宝玉的,另一个找林黛玉的,还有一个又找薛宝钗的,等等。如果有的组员提前完成任务,也会热心主动的帮助别的组员。正是因为大家共同合作,互相帮助,以集体的利益为主。在四个人之间,合作的关系依然紧密,如果查找到与其它组员要找的有关的资料,大家都会拿出来共享,正是由于这样,虽然研究任务很重,我们却也没有耽误很多学习时间。团队的精神在每个人心中,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
三、体会其中的好处
原以为高中生活只是紧张的学习,其实非也。
高中生活原来是如此多彩的。就以“研究性学习”这个课题来说吧,开始还不知道它有何意义,自开学到现在,这个过程带给我们许多学习的情趣和全新的感受。
从一定角度看来,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完美人格。以往的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它的表面性,片面性局部性和机械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主体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学习过程的创造性与多样性,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等特点,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特点恰恰可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的,自由的`,宽松的,向上的学习氛围,这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研究性学习转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和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以我的小组而言吧,说它简单,最终成果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但是,真是搞起来,要多方面考虑,还要收集有关资料,再加以运用,这自然会遇到许多麻烦,它给我们很大创新空间和实践机会,转变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新发现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这对学习科学文化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同时,研究性学习也促进同学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这个我在学习研究中有切身的体会,像哪个同学有何特长、爱好,对事情处理的态度,协作能力如何,这都很容易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我作为本组的组长,有时在分配工作过于疏忽,执意按自己的意愿去做,结果造成某些缺漏和过失。幸好还不算严重,否则我真无地自容,组员也没有责怪于我,反而给我补遗拾漏。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还有我们感情的桥梁在起着作用吧。这段日子,我们一起外出调查,一起查阅资料,一起总结分析,一起解决问题。经历了如此之多,组员之间不知不觉中建立了友谊,加深升华了友谊,这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无疑会起巨大的作用。
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激发了自由创新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我们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我想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大学的四大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主体功能,为了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充分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教育部20xx年起推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借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创新创业项目来源
大学是学习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为学生毕业后服务社会积累必要的技能和知识。近年来国家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支持措施,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创业经验,因此很难在毕业后短期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为了积累大学生创业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学期间应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项目来源主要有三类。
1、教育部推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项目逐步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创新创业项目不仅会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和灵活应用理论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交际能力。
2、学校设立的大学生创新项目
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然后设立一些校级学生创新项目,可分为重点项目和普通项目来支持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验研究,尤其支持行业特点明显,转化能力强的项目,项目产品市场化,实现以项目推出产品市场化,以产品保障项目进一步完善。
3、企业设立的科研项目
企业针对生产经营过程出现的产品需求、技术难题、经营困境等具体问题,联合高校设立科研项目。一方面收集到了一些创意性很好的信息,从而促进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另一方面起到了宣传企业的作用。
二、“新价值”二手书籍与用品代卖平台项目的建设内容
申请立项了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新价值”二手书籍与用品代卖平台,项目成员主要由会计学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组成。近年来国家提倡环保、绿色经济,秉着“服务学生,低碳校园,奉献社会”方针,旨在最大限度对在校大学生闲置二手书籍与用品进行循环利用,方便学生,同时建设低碳环保校园的共享性服务平台。
1、项目主营业务
项目将建立网络和实体两个平台,废品代售和寻找货源两个方向,然后主营二手书籍与用品的代售代买和出租两项业务,兼营物品寄存和后期捐赠,主攻二手书籍市场,并以专业化的视角将其分类管理,从而达到创办初衷,兼顾企业效益和社会责任。
(1)代售业务。与闲置物品物主联系,对物品进行估价,然后与物主确定物品交易价格区间,达成物品保管代卖协议。将收集物品统一保存,按照使用价值分类存放。具体分为:二手书籍、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类别。其中,将二手书籍具体分为:各专业各学科教辅书籍;英语等级考试书籍;计算机等级考试书籍;各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书籍;优秀学生学习笔记;课外阅读书籍等多个针对性专区。同时对包含笔记重点等附加值的书籍进行特殊标记,适当调高估价。在网络交易信息平台于实体店面中发布交易信息,卖出物品,获得代卖提成。
(2)出租业务。对非专业书籍,及其他二手购买价值不大的物品,进行情况分析,将适于出租的物品分类存放。在信息交易平台上发布相关信息,完成出租,然后获得佣金。若存在物主不愿出租的现象,可预期进行协商,低价买进,进行出租。
(3)后期捐赠。定期清查库存,将长期未卖出物品统一存放,与物主联系,提出捐赠意见,征求物主意见,将物品捐入慈善机构和附近贫困地区,如遇物主不愿捐赠的,将物品低价买入进行捐赠,或归还物主。
2、项目特色
(1)针对大一新生与大四毕业生提供针对性服务。大一新生“省钱省事入学快车”、毕业生“一站式旧物安置安心离校平台”等特色板块。
(2)建立“安心回家”假期寄存服务专区,对假期寄存物品进行统一管理。
(3)建立“城乡校园手拉手”互助版块,然后将长期无人购买物品,或有捐赠意向物品统一捐赠。
3、项目运行效果
项目平台搭建后,发布二手资料信息,一个月内发布需求信息46条,销售信息62条,成交35笔,取得135元的佣金。试运行期间,信息发布界面较为美观,交易信息平台运行正常,基本功能能保证项目实施。
三、创新项目实施的收获
1、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新价值”二手书籍与用品代卖平台项目,从选题、可行性论证、资料收集、二手资料收集、平台试运行,项目成员全面感受了创业流程,将以前所学的分散的知识有机融合到实际项目,打破了课程的限制,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对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大综合。学生在实践中训练灵活性思维、求异型思维、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开发思维的灵活性、精确性、敏捷性及变通性,激活了创新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综合素质。
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发挥自身潜能,分工协作,统筹兼顾,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从而克服自身毅力不足而可能半途而废的缺陷,在共同商讨下得到一个一致认可的可行性解决办法。团队成员有效沟通,使整个团队协调一致,有条不紊地运转,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最终完成项目建设。
3、增加学生学习热情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原来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得比较模糊,知识原理停留在书本上,一些概念结论感觉比较抽象,缺少感性认识,因此学生在推动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动脑筋,查阅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搭建交易平台,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所涉及的概念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为以后创业积累经验。
四、结语
大学生通过参加创新创业项目,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学生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掌握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开阔了思维,增强了参加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尽快的适应工作环境提供了条件。
尊敬的课题鉴定组专家、老师们:
下午好!
作为课题主持人,我对 课题能顺利范文网结题感到由衷的高兴,这是各位领导、专家、同仁扶持和老师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山为本,水自强,民为本,国自强”这是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歌词,形象地说明了人的因素的重要作用。在这里,我要说“师为本,校自强”,正是这种理念,使我们意识到,五小要发展,教师必须先发展。可以说,这是我们制定实施《个案学习与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研究》课题的初衷。近三年来,我们以该课题研究为载体,创新校本培训模式,通过组织教师学习个案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个案学习方式和教学实践智慧生成与提升策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坚定了我们走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让每一个教师成为“智慧型”教师成为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正如刚才的教师代表所言:“课题结题只是在形式上告一段落,我们来到了新的起点。”课题研究得出的经验性成果,尤其是结题鉴定组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将是我们用之不尽的“财富”,必将引领我们的研究更深入,更有效,也将会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在这里,我表态:在前期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本课题的研究,求真、求实、求精、求新,力争获得新方法,取得新经验,新成果。为开发区五小打造一支“学者型”、“智慧型”、“专家型”的教师而不懈努力。
1.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以中学数学课程教材开发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初、高中数学“课标”教材的编写和实验为载体,以新中学数学教材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模式为切入点展开。课题研究分为四个部分:
1.1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
通过研究,认清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大趋势,认清我国数学教育的优势与问题所在,提出新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当把握好的基本关系。研究成果是一组有新意的、能指导教材编写的论文。
1.2新初中数学课程教材的创新设计、编写和实验。
通过研究,探索新初中数学课程教材的创新点,如探索创新的开放的数学课程教材结构体系,探索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自主学习方式的数学课程教材设计机制,数学课程教材设计中积极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设计等。研究成果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九年级)》、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教学资源等以及一组相关论文。
1.3普通高中新数学课程教材设计、编写和实验。
通过研究,寻找具有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高中数学课程教材设计模式,探索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接受式与活动式有机结合的学习方式的数学课程教材的设计与编写途径,数学课程教材设计中积极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设计等。研究成果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教学资源以及论文。
1.4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通过研究,探索信息技术在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本质、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特别是数学探究能力上的作用和途径。研究成果是《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本)》、信息技术支持系统和论文。
2.研究思路
本研究按照“文献研究——建构理论——教材编写实践——教材实验——归纳、反思——修正教材”的路线进行,从对数学教育改革的历史分析开始,在分析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以当代数学课程理论、数学教育心理学理论等为依据,构建数学教育改革中应当把握的基本关系、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以及数学课程教材的创新等理论;在文献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新初、高中数学教材的编写,将理论付诸于教材编写的实践,并通过教材实验以检验理论构想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再通过多种方法收集教材实验数据和实验区师生对教材的反馈意见,经过认真分析、归纳,作为教材修订的依据,落实在教材修订过程中。
3.研究方法
以中学数学教材的编写与实验为载体进行数学课程教材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特点。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质与量相结合的形式,重视资料的采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借鉴国外课程行动研究的手段,理性思考和实践行动相结合,重视案例收集和分析工作,研究工作及其成果的运用力求能够运用于课程教材改革的实践,使研究工作在理论和实践的交叉点进行,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
综合运用访谈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以及内省法等收集实验数据和实验师生意见。由于研究对象的个体性较强,我们采用了自编的《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实验调查表》和《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实验调查表》收集数据。调查表的制作过程中进行了一定的标准化处理。采用随机发放的方法选择被试。数据管理和分析采用统计分析中最常用的SAS软件。
摘要:数学反思能力是在数学反思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分析数学反思能力的基本含义、特征、发展特点以及与其他数学能力的关系是准确把握数学反思能力的实质,是提高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重要保证,对提高教学效益、推动数学课程改革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数学反思;数学反思能力;特征;关系
一、数学反思能力的基本含义
数学反思能力是在数学反思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从理论的高度思考与研究数学反思能力的本质及其相关问题,对数学教学与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价值。由于数学反思能力与反思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我们先讨论反思的含义。反思的思想由来已久:我国古代就有“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经典说法;西方哲学史上从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再到笛卡儿、康德,都随时在自己的思想园地里检讨种种思想问题,在进行反思。在现实的教育研究与学术讨论中,反思也是一个高频词,但是人们对反思的含义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常有以下几种见解。
(一)反思是一种心理活动
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谈到“反省”是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返观自照。在这种返观自照中,心灵获得不同于感觉得来的观念的观念。洛克所说之“反省”(即我们所说的反思)是人们自觉地把心理活动作为活动对象的一种认识活动,是对思维的思维。反思的结果是得到不同于感觉得来的观念的观念,他强调的是观念的来源。这里把反思看成了一种“内省”的心理活动。
(二)反思是一种认识论方法
斯宾诺莎把自己的认识论方法称做“反思的知识”,而“反思的知识”,即“观念的观念”是认识所得的结果,它本身又是理智认识的对象。对于认识结果的观念的再认识和对于这种再认识之观念的再认识──这种理智向着认识深度的不断推进,即“反思”。他以既得观念为对象,通过不断反思抽象使既得观念不断升华形成新的认识。因而思维的结果是他“反思”的对象,获得新的观念是其反思的目的。
(三)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有“思考”之意
杜威的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它包括“这样的一种有意识和自愿的努力”,即在证据、理性和坚实基础上建立的信念。杜威所说的“考虑”即是一种反思思维活动。
(四)反思是一个过程
博伊德与费勒斯认为反思是“一个变化的理性观念的自我(与自我联系的自我和与世界联系的自我)澄清经验的意义的过程”。[1]博伊德和费勒斯的反思突出了“自我价值”,明确了反思的对象是“自我”,反思的目的是“澄清经验的意义”构建“自我”连续体,突出了反思的完整过程。
(五)反思是一种能力
伯莱克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性地考察自己行动及情景的能力,它与思维的批判性是一致的”。
(六)反思是元认知
熊川武教授用“元认知”这个术语来代替反思这个概念。他指出,从元认知理论的角度来看,反思就是主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涉及的有关的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的特征的反向思考,通过调节,控制自身的认知过程,以达到认知的目的。
尽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场合人们理解和应用反思的含义不同,但对反思所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反思的对象和反思的目的的认识是共同的。反思的对象是思维本身,而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未来的思维活动。因此,我们认为从元认知的角度来研究数学反思和数学反思能力,能比较全面地透视数学反思及数学反思能力的本质。数学反思就是认知者对自身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自我探究、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而数学反思能力就是在数学反思活动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元认知在数学思维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形式。因此数学反思能力就是认知者在数学思维活动中对自己数学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探究、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能力。它是以反思的体验、反思的知识和反思的技能为基础,并在对数学认知过程的评价、控制和调节中显示出来的高层次思维活动,它对数学认知活动起指导、支配、决定、监控的作用。因此,数学反思能力中的核心就是进行数学反思。
二、数学反思的核心要素
通过分析数学反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数学反思的知识、技能与数学反思的内容是数学反思的核心要素。这些要素是在数学反思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一)数学反思的知识
1.数学反思的陈述性知识:掌握有关数学反思过程中通常有哪些策略和技能可以应用,而且了解这些技能和策略的“长处”和“短处”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应用比较合适的知识。2.数学反思的程序性知识:有关如何使用各种策略、技能进行数学反思的知识,即掌握各种策略和技能的操作方法。3.数学反思的情景性知识:它告诉人们应该在什么情景之中运用什么知识和技能,即时间、地点、环境(包括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等)以及为什么要采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知识。
(二)数学反思的技能
1.经验技能:认知主体借助于经验对认知过程、结果及相关事物的直觉的反思能力。
2.理论技能:认知主体以特定的理论为根据进行相对理性的反思能力。
3.分析技能:是理解解释描述认知过程、结果必需的,是指能够选择最优的策略,对数学思维活动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
4.评价技能:主体根据不同的认知目的对认知过程及结果以及所采用的策略等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即能够对分析的结果进行效能判断并正确归因的能力。
5.策略技能:能够恰当地应用各种策略进行反思的能力,即对反思中找出的问题设计改进的途径和方法的能力。
6.实践技能:能够将反思得到的结果付诸实践以达到调节和控制目的的能力。
其实,数学反思的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动机、兴趣、毅力等因素的维持与推进。认知主体能在数学反思过程中长期坚持不懈地保持充沛的精力,并能坚韧顽强、不屈不挠地去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形成并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是与这些因素息息相关的。
(三)数学反思的内容
1.从数学反思活动发生的时间来看
数学反思的主要作用是对数学思维活动的监察、评价、调控,因此它可以发生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前、中、后:在数学思维活动之前,反思思维计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数学思维活动中反思思维的严密性、准确性、开放性等;在数学思维活动后,反思整个思维计划的执行结果,对得与失进行总结。其实,数学思维过程中随时都有诱发反思的因素,而数学思维过程中的反思是一种内隐的过程,无法从外表觉察,故只有采用口语报告法或事后回忆法方能体会到。因此数学思维活动前和中的反思一般很难引起注意,而对数学思维活动结束后的反思都比较重视,研究的也比较多,这是由于数学思维活动结束后,活动的结果已经很明显,问题也很容易暴露,而且事后回忆往往比较好操作。
2.从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来看
数学思维活动有三个要素:对象、过程、结果。因此数学反思也可以相应地分为对数学思维活动对象、过程和结果的反思。对数学思维活动对象的反思包括:对数学问题的问题特征进行反思,对数学问题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反思,对数学命题、数学语言以及与数学思维活动有联系的问题的反思。对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反思包括:对思考的过程、理解的过程、推理的过程、运算的过程、想象的过程(即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对数学思维活动结果的反思包括对解题思路的反思、对语言表述的反思以及对数学结论进行的反思。
3.从数学反思问题的性质来看
(1)经验性反思:旨在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着重反思问题涉及了哪些知识,哪些能力。
(2)概括性反思:旨在对同一类数学问题的解法进行筛选、概括,形成一种解题思路,进而上升为一种数学思想。
(3)创造性反思:对数学问题的重新认识,以及推广、引申和发展。
(4)错误性反思:注重对解答问题的失误的纠正、辨析,从而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如果对整个数学反思的过程作一剖析,反思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三部分:
第一,对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数学技能或技术的有效性进行反思;第二,对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策略的合理性进行反思;
第三,对数学思维活动的目标以及思维活动的动力──非智力因素进行反思。
前面所谈的反思的大部分内容都可归入经验性反思中去,而(2)(3)是更深层次的反思,是给数学思维活动提供持久的动力和更高的有效性的反思。
三、数学反思能力的基本特征
(一)强烈的问题意识
数学反思能力使认知者在数学思维过程中有了心理上的一道“警戒线”,使得主体对“问题”的出现有一种敏感性,能主动地去监视思维过程,收集有关信息,一旦可疑即进入反思的状态,这是他们主动关心思维的目的与结果以及解题技能技巧的有效性而形成的直觉的自我觉察意识。
(二)高度的责任心
数学反思能力表现为反思者对自己学习和前途高度负责的精神,因而能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能够以更高的标准检查思维活动过程中的得与失,能够纵横比较地分析与思考思维过程中的一些现象,正确地评估思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动地调节认知过程,支配数学思维的发展方向。
(三)执著的精神
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数学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在数学思维的过程中更易产生困难,并且更深层次的反思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过程,是一种诱发痛苦的行为,有时会动摇其信念、改变其态度、削弱其意志以及影响其价值观,因而较高水平的数学反思者有忍受挫折、克服困难、长时间反思的执著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能够为进行反思的思维活动提供不竭的动力。
(四)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主要表现在:1.更易接纳新信息,对思维过程产生的信息敏感并能及时吸收,在制订改进措施时能够听取别人的建议;2.对现成的结论如课本知识及别人的建议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不机械地接受、盲从或拒绝,而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分析比较,有选择性地吸收;3.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缺点能够正确地进行估计并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五)深刻的探究性
多方面多角度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收集的各种改进方案进行评价、估计,按反思的结果去行动,有选择地进行最优处理,而不满足于一般性地解决。
(六)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和认知结构
数学反思能力水平较高者,由于对思维过程有很强的觉察、调节、控制能力,因而表现出良好的具有批判性、深刻性、广阔性的数学思维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力,从而对学习产生更高的期望、更高的坚持性和更多的投入,最终成为一个自律性的终身学习者。[3]
四、数学反思能力发展的一般特点
数学反思能力的发展与数学思维水平有关。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是有区别的,尽管初中生开始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和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学习上和生活上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但批判性还是不够的,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在运算过程中虽能自觉地检查和发现错误并进行纠正,但是不善于寻找错误的原因,也不能及时地调整解题步骤和方法;运算的正确率较高,但不能正确地选取一些结论和有用条件;在推理过程中虽能占用数学材料,但推理的目的性不强。在正常情况下,高中生思维的批判性比较强:他们在考虑问题时,不肯盲从,喜欢探求事物表面现象的根本原因;他们在提出争论的观点时,往往要求自己给出具有一定说服力的逻辑论证。但是对高中生而言,反思的意识仍然不强,反思的技能不高,反思的方法欠缺,使得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容易产生死抠教条的毛病。由于反思能力属于认知活动的一种监控能力,它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发展得较晚。林崇德教授研究表明,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直到高中二年级,这种转化才初步形成。[4]这个转化过程是离不开反思思维的,因为抽象逻辑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反思的思维。学生只有在对抽象概括的数学材料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调整思维方法,纠正思考错误,才能顺利实现这一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反思的能力也就逐渐地成熟起来了。学生的反思能力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日常反思阶段:是指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无意识地监控、调节,反思的目的性极弱的阶段。
2.被动反思阶段:是指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中出现的困惑问题被迫进行反思的阶段。
3.主动反思阶段:是指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主动地有意识地监控、调节的阶段。
把教学还给教育 把课堂还给学生 ——万店镇中心学校“提高课堂有效性”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0xx年10月,我们万店中心学校成立了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师为主的课题研究小组,并确立了以“提高课堂有效性”为课题的教研主题。从确立课题研究开始到现在已经历时五个学期的时间,目前我校课题研究已经进入末期结题阶段。为此,将这五个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 前期课题的提出、申报及比较阶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农村中学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高投入低产出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为探讨适合农村中学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模式,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我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于20xx年9月开始酝酿课堂教学改革。
20xx年10月我校成立了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优秀教师为主的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研究小组成立后,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开展“制约我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适时向学校提出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题研究主题。
20xx年11月教务处初步拟定了《课题研究方案》,方案出台后,分别印发至学校领导小组成员、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及备课组长以征求意见。教务处根据征求意见又对该方案作了相应调整并最终定稿。
20xx年元月,我校正式向曾都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提出进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题研究申请。该申请得到了教研室领导的高度重视,教研室领导要求我校制定出严格的研究措施,将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力争在全区推广。
20xx年3月16日,由区教育局杨局长带队,区教研室专家及全区各中心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组成的视导团莅临我校,召开了隆重的课题开题仪式。杨局长在开题仪式上鼓励我校教改:要立足教师的专业成长,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勇力教研教改的潮头。陈校长在会议上对全体教师作了《用课题研究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动员报告。
根据杨局长及陈校长动员报告的知识精神,我校制定了《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实施计划》,该计划明确提出第一阶段应达到的目标,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广度、深度)。并将研究任务落实到每周,做到周周有任务、周周有活动、课课有反思、周周能落实。
20xx年3月18日及25日,陈校长分别利用教职工例会时间对全校教师作了《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改变陈旧教育思想、落实学校课题计划、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真正的有效课堂不应该制造差生,而是转变差生、促进中生、创新优生》的报告,报告明确了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领导小组成员、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各自的任务与职责。
20xx年5月25日,为解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开阔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拓宽教育教学思维,促进我校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学校分学科组织了部分课题组成员远赴河南焦作修武第二实验中学考察学习,深入分析了修武第二实验中学现象,汲取了宝贵的经验,从而更加坚定了我校教改的决心与信心。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校以课题组为研究核心,以落实教学常规为抓手,以课堂教学活动为手段稳步推进课题研究,严格执行了课题组例会制、三级集体备课制、教后反思制、推门听课制度,在备课方式、教学方式上作了大胆的、有益的尝试。
经过半年的研究,我校在教研教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学生参加的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论文、案例、课件制作、学科竞赛等活动中收获颇丰,其中获国家一等奖2人次,国家二等奖15人次、国家三等奖5人次,省级一等奖5人次,学生学科竞赛获市级一等奖20余人次。
但是,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仍然暴露了诸多问题,如:
1、老师们都能高谈阔论课改的理论,也就是说老师们的课改现在大多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缺少的则是实践的操作。
2、班级的学习小组的使用流于形式,表现在教师的要求不明确,留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指导学生探究、交流的思路与方法不到位,学生不能自觉地在组内或组间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探究、交流、思考等只局限在表面的、简单的、直观的内容,而缺乏深层次的思维。
3、部分教师课改的意识不浓,教学观念陈旧,教育理念不转变,课改喊的震天响,应试教育做的实。
二、中期实验、比较学习阶段
20xx年5月25日,为解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开阔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拓宽教育教学思维,促进我校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学校分学科组织了部分课题组成员远赴河南焦作修武第二实验中学考察学习,深入分析了修武第二实验中学现象,汲取了宝贵的经验,结合我校实际,学校决定将20xx-20xx学年度定为课题研究的关键年,定为课题研究的中期阶段。为此,学校做了如下的工作:
1、成立了“提高课堂有效性”课题研究的实验班。
20xx年10月下旬,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在学校领导陈校长的提议和安排下,在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孙校长的亲自参入下,将八(3)班确定为“提高课堂有效性”课题研究的实验班。
在学校领导陈校长和主管教学的孙校长的指导下,在实验班班主任刘友波老师具体组织和各科科任教师具体实施下,实验班确立了以“德育为第一位”的工作方向,将“让每个学生接受公正公平的教育”作为班级工作理念,将“小组合作、小组竞争”作为班级管理和班级教学工作的核心。
在20xx年春,学校决定跟进一个实验班,将七(1)班作为第二个课题研究的实验班。
2、学校以各种形式,利用各种机会多次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
20xx年12月份,学校组织了全体班主任和部分教师到湖北省荆门市象山小学考察学习,观摩了象山小学的周一的升旗仪式,考察学习了象山小学的德育管理,学习了象山小学的班级自治管理,学习了象山小学的“家校”联合教育。学习归来,很多班级在不同程度的仿照象山小学的教育模式参入班级管理,实验班在学习之后成功的组织了一次家长联系会。
20xx年3月,随州尚市桃花节,学校藉此机会组织学校班主任和部分教师到尚市参观,并考察学习了尚市一中,通过与兄弟学校的对比,检查我们自己的不足,改进我们的工作。
20xx年4月,学校委派教务处的万主任和刘友波老师前往山东参加北京创新国基教育中心组织的“山东三大经典教学模式对比解读和课改核心深度研讨会”,在这次会上,他们考察学习了山东三大课改名校:山东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和即墨二十八中。在学习中,他们写下了6000多字的日记,拍摄500多张照片,记录达5个多小时的摄像,学习归来,他们又写下了20000多字的考察报告,针对学校实际提出了十几条建议。学校领导根据他们的考察报告和建议,确立了今后的课题研究方向,即研究“课堂的参与性”为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工作重点和方向。
20xx年5月,湖北省在武汉组织了初中政治优质课大赛,藉此机会,学校委派了全体政治教师到武汉观摩了竞赛全程,通过观摩此次全省优质课大赛,他们受益匪浅,归来后,他们写下了1000字左右的学习报告,记录了学习中的种种体会,并在实际教学中运用。
3、 扎实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思阶段等。
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
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
七、课题的经费估算
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所谓“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一、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局部,它以数学学科课一样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同学的数学素质为核心。它以同学发展为基点,考虑到数学学科知识基础的要求,充沛发挥同学个性特长,强调同学的个性发展。通过数学活动,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扩大视野,增加才干,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同学的思维品质,提高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程基本上是学科本位主义课程,以致于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唯有数学学科课程才是最科学的趋向,不少教师对数学活动课感到茫然,存在着认识上的“盲区”,实践中感到棘手的问题很多。为此,我们选择了“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施”这一课题,试图通过不时地实践、探索,上好数学活动课,提高同学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组把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划分五个方面:
⑴生活中的数学;
⑵生产中的数学;
⑶科学技术中的数学;
⑷与各学科相关的数学;
⑸智力活动中的数学。
课题组在确定小学数学活动课内容时,除了围绕目标考虑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还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性”:
1、趣味性。
小同学好奇、好动、好问,求知欲强,根据小同学的心理特点,尽可能使活动题材新、奇、趣,为同学所喜闻乐见。
在活动过程中做到“五个化”:
⑴活动形式游戏化;
⑵列举范例生活化;
⑶化解疑难故事化;
⑷数的演算奇妙化;
⑸介绍人物传奇化。
例如,根据街头现象设计的“转转糖游戏”和“一元钱摸球中大奖”为题材的数学活动课,就是取材于生活,以模拟的转糖,摸球开始,引导同学用数学知识去揭密,明白了这些都是骗局,使同学不只学习和运用了数学知识,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考虑性。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活动的开展,必需让同学通过活动,明白一个道理,悟出一种思想,掌握一种方法,以而发展同学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五年级“丈量的学问”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启发同学如何利用普通的度量工具,去比较准确、简单地量出一张纸的厚度,一个呼啦圈的周长和一捆乱铁丝的长度等。通过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同学总结出“聚少为多,化曲为直,变长度为重量”的方法。一下课,同学们高兴地说:“我们一下子聪明了许多!”
3、实践性。
在学科课程的知识教学中,小同学往往感到数学知识笼统,学起来很枯燥。数学活动课则测重于指导同学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同学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这种活动应尽可能反映实际的需要,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中具体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尝试或模拟。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带领同学走出校门,组织“小交警”活动,不只在繁华地段协商交通,同时还进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流量统计,回校制成统计图,小朋友们的聪明才智和综合能力得到发挥,同时对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效果
1、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同学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初步形成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设置活动课程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全面推行活动课程和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了经验。
通过研究,课题组总结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做法,可以归纳为两个点: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时要根据小同学的年龄“特点”以和同学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作为对活动内容的“支撑点”;“围绕三个字”活动的组织和展开时要突出一个“动”字,贯穿于一个“趣”字,体现一个“能”字。做到同学寓学于玩,玩中求知;以趣激学,趣中探知,使枯燥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实践化,从而加深和拓宽同学的知识面。
3、数学活动课程教学流程的探索,为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打开了思路。通过几年的实践,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幼稚的教师为主导,以同学为主体的活动课程的教学“流程”。这一在教师主导下同学自主学习的“流程”,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终身学习理论,是在培养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4、使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步更新,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教学效果亦有明显的提高。四、问题研讨小学数学活动课程存在着许多问题,如:
1、缺乏完整、科学的教学内容序列;
2、缺乏对活动课程的有效评价等。
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数量逐年持续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而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容乐观,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院校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社会领域的转变,需要在学校期间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因此,研究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与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概况
(一)问题的提出
有关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的探讨数不胜数,古人曾以“立业成家”作为人一生当中的两件大事,可以看到,职业的成败直接决定着人生的成败。在现代社会,职业的成功与否与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随着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职业院校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职业领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社会所认可的职业素养。同时需要认识到,这种素养的具备绝不是朝夕可获的,因此,职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素养从意识层面包括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从能力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系统的研究,促进大家从“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国家职业教育政策为指导,以现代社会对劳动者职业素养的要求为依据,以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根据中职教育的实际和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形式,优化教育实践,完善教育评价等活动,探索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多种途径和方法,构建一套切实可行,又高效能的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与管理模式。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课题研究思路
通过开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企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等的调查研究,充分认识提升劳动者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以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结合本校实际和中职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六项子课题分类研究,探索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形成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都较强的基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中职育人模式。
2.课题研究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3.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了解企业中人才素养的现状和对人才素养的期待,了解当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和培养方式,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行动研究法。通过开展具体的活动,做到在行动中研究。
(3)个案研究法。以学校各专业为例,把研究点分解到相关班级、学生和相关企业。
(4)经验总结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或成功实例进行系统分析,使研究成果上升为系统、科学的经验和理论。
二、研究内容
(一)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德育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寓德育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寓德育于规范的常规训练之中,寓德育于各项实践活动之中。通过课堂教学(职业指导、职业道德教育等)、常规训练(3Q7S管理活动、道德实践周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思想意识、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行为习惯。
(二)学生职业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根据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落实必须开设的系列课程,如《人文素质系列模块》《职业生涯规划》《沟通与表达》《中职生应知应会知识》《礼仪与人生》《艺术欣赏与美育》《健康与养生》《军旅、草原、校园歌曲演唱》等,并能在教学内容(有用、乐学)、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教学环境(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课时比例(调整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训课的比例)、教材应用(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教学手段(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创设生产服务模拟场景)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校园文化训导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营造一种特质校园文化,一个深厚的学校文化符号,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包含着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热爱生活、敬重生命的生活理念,不计回报、生机勃勃、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不畏艰苦、勇于探索、奋斗搏击、果决刚毅的思想精神。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等的建设,营造职业教育和创业创新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开阔的心胸,吃苦耐劳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崇敬生命和敢学、敢做的健康情怀。
(四)心理健康教育推广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它兼有矫治、预防和发展的功能,但预防和发展重于矫治。通过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健康阳光、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五)以综合考评为导向的学分评价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评价考核的导向作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综合考评包括学业学分和德育学分的考评,这是融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载体于一体,以学分的形式对学生的品德和行为、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的综合评价体系,考评内容体现了学生要努力的方向,考评结果反映了学生的达成状况。通过考评,全面了解和衡量学生的思想表现及其发展水平,职业素养和行为规范达标程度,知识水平和技能状况,促进学生职业思想品质和职业知识技能全面提升。
三、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命题
1.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要求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注重。以前那种一辈子就指望某个专业或一种职业吃饭的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了。中职院校必须将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一样重视,全面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不少中职生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恕淡薄,责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怕苦、怕累,学习懒惰,纪律松弛,挥霍浪费等不良品质。这些学生的职业素养肯定也会受到影响,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目前对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些中职生对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不以为然,不能够认真对待职业技能训练时严格要求,职业素养表现令人堪忧。大众对中职教育的热情,主要是对学生就业期望比较高。如果学生毕业时很难就业,家长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人们对中职教育的不满势必会增加,这必然不利于中职教育的发展。
2.职业素养教育是职校生就业和创业的深层次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家长和学生对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赋予了很高的期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身命运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是中职生最重要的人生诉求之一。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面临着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校园往往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训练基地。虽然各行业都有各自的行为准则,但各个行业对求职者基本职业素养的要求是一致的。
因此,要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和高尚的职业理想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培养中职生树立敬业精神并且养成奉献意识,使中职生深刻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感和伎命感。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较快地适应各个职业的要求,进而成长为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为自己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固的平台。
(二)现状和问题分析和解决思路
1、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问题
(1)职业意识淡薄,职业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如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
职业意识既影响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有调查表明,目前大量高校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知之甚少,不知道目标公司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未考虑过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些学生入职之后不能很快适应公司环境,组织忠诚度较差,频繁出现跳槽现象。职业院校学生求职过程还存在缺乏诚信的问题,如:夸学校习成绩、伪造各类证书、编造工作经验等。这些问题反映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意识比较淡薄、职业价值观模糊、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职业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
(2)职业观念不强
从《职业》杂志等相关的调查来看,有52%的职校生从没有考虑过要找的行业是什么样子;对目标单位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回答“不清楚”的人占23.9%,回答“还行吧,大概能想象”的人占33.9%;同时,有51.4%的人对“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吗?”感到茫然。这些问题反映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观念不强,大部分学生在学校还是为顺利毕业拿到文凭而努力,与社会需求脱节。
(3)职业心理素质较差
很多职业院校学生对自己了解不够,不能够很好地给自己定位。有时自视过高,当不能达到既定目标时,就认为自己没用,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又定位太低,目标很轻松就达到了,这使他们又产生了自负心理。工作中遇到问题和挫折是很正常的,但部分职业院校学生不能很好地正视和处理这些问题,抗挫折能力较差,无法承受所遇到的挫折,有些学生甚至会因此走向极端。种种现象,折射出职业院校学生不成熟的心理素质,它与用人单位所需求的员工心理素质相去甚远,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方面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问题原因分析
学生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如今,在学校里面,大多数同学失败时会认为是自己不具备取得好成绩的能力,这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由于一次的失败可能导致同学失去继续做某件事情的信心,长期下去大家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以至于有的人在一新事情的之前就会打起退堂鼓。正是这种自我效能感的低下,不少同学产生了对学习的厌恶感,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了迷茫。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到社会上必然会影响就业。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与方法,除了集体学习外,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数学的学习当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人人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的老师也尽可能地组织了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环节,但我们也会发现很多时候这个过程很形式化,有的只是走过场,做做样子,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时漫无目的,夸夸其谈;有时只看到个别优等生在唱“独角戏”,学困生无所事事。看似轰轰烈烈的场面,其实这样的小组学习效率是极其低的,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针对以上情况分析,我校教研组提出了研究课题《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分析目前在本校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是本学期读四年级和下学期读五年级的学生,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本课题的最大任务。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1.通过改革小学数学“教”与“学”的方式,努力建构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教学模式,解决目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2.本课题将“面向全体、发展个体和鼓励合作”相结合,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思想和互帮互助意识。
3.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出符合我校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与策略,并能够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4.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探索、反思、研讨等渠道,引导教师有理性地开展实验研究,进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学科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1)学会倾听
(2)学会讨论
(3)学会表达
(4)学会组织
(5)学会评价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研究过程的前期工作之一,是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收集国内外有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为课程研究提供理论支柱。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的有关资料,以此发现问题、探索规律;
对比研究法:通过学生实验前和实验后的成绩、能力表现比较,得出实验成效信息。
行动研究法: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与实践、成果与运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xx年4月至5月),主要完成下列工作: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2)成立研究小组,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并收集相关资料。
(3)对实验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2.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xx年5月至20xx年12月)。
(1)课题组成员依照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
(2)课题组成员之间每月相互听评课一次,课题组每学期推出一节研讨课。
(3)课题组成员每月进行两次交流研讨。
(4)积极撰写实验心得和经验论文,做好阶段小结。
3.课题总结阶段(20xx年1月)。
(1)收集整理实验信息和材料。
(2)开展实验结果的评价、分析。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与表现形式
1.形成独特的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2.积累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等研究资料。
3.成果的推广、应用。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顾问:林运招副校长(指导课题组开展工作)
组长:曾敏(负责课题研究的主持工作,撰写课题方案、课题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等。)
副组长:叶伟琼(负责问卷调查工作,做好每次听评课的记录和阶段小结工作。)
成员:叶玉田、谢先桃、颜映春
八、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需要
向学校申请一定的活动经费,在使用上一是保证研究组成员外出学习与培训,二是保证研究资料的购置等。
我校组织开展的“在小学数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课题是宜昌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课题立项批复:宜教科规计[]2号)市级课题,该课题组于x年3月正式接到批准立项书。两年多来,课题组依照总课题方案,在做到领导到位,人员落实,经费保证的前提下,认真组织开展研究活动,重点对在小学数学中如何运用教材情境和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进行了研究,在小学数学情境运用和创设的有效性方面探索了一点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课题组按期完成了实验任务,现将实验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让同学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战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笼统性和小同学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规范》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从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动身,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同学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2、是同学自身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创设教学情境,不只可以使同学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同学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笼统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发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同学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同学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3、是改变当前数学教学现状与教师专业生长的需要。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已引起普遍重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同学的心灵,充沛调动同学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但遗憾的是,当前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行为现状”与“理念境界”的差异颇大。如教师教学情境的设置过于华丽,“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课堂缺少数学思维含量;情境的设置过于牵强,有的数学教师为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而绞尽脑汁,从而出现了一些情境设计牵强和会甚至影响同学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境图的运用缺少方法,新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情境图,图中所出示的数学信息往往是比较零乱的,缺少连贯性,怎样让同学组织这些较为零乱的数学信息,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情境图,老师手足无措。可见,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同学主动学习,是一个亟需探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1、领导重视,举措得力。该课题组领导高度重视,宜昌市教研中心的罗善彪老师亲自指导该课题研究活动,并多次听取课题研究情况汇报;西陵区数学教研员梅红英老师负责牵头,亲自主持该课题研究;学校校长、教学副校长也亲自参与该课题研究活动。学校保证了该课题的研究经费,研究时间和实验教师的到位,还积极承办区域性该课题研究活动,在校内还建立了一些激励机制,如:建立科研基金,重奖实验取得成果的实验教师;采用了一系列倾斜实验教师的得力措施,如减轻一些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在外出学习、参与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科研活动和在职务晋升、评先、加级等方面优先考虑等等。
2、加强学习,提升水平。课题成员静心学习,品味书中的滋味,研究教育的内涵。注重扩大视野,博采众长,延展知识,积“小流”以成“江海”,不时的厚积拓展课题成员的教育文化视野,增加了底蕴。我们采取了灵活读书形式,自学、集中辅导学、区教研员指导学相结合。学习中,课题成员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围绕研究主题网上学习。学校还定期聘请学者、专家来校讲座,介绍教改动态,以开阔教师视野,拓展知识面,为课题研究获得了良好的理论支撑。建立了互动式反思沙龙对话。每一个课题成员带着感悟、困惑和疑问,作为研究者来参与沙龙。在这里能够自由地进行交流与思维碰撞,在交流碰撞中发现更深刻更精彩的见解,从而建立更高层次的共识,推动课题研究。课堂实践注重:
①课前集体备课——挖掘教材的内涵。备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同学——考虑如何从同学的学动身,教给学习方法;备教师自身,考虑对相关知识的拥有量。
②课中和谐教学——展示天地课堂。课堂实践中,课题成员充沛认识到:只有课堂实践注重“把整个世界当作课程”,即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经验、兴趣喜好,把课程内容和生活结合起来,就能体验课堂的丰富多彩,体现叶澜提出来的“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
③教学反思教学——直面课堂中的缺乏。每一次教学实践后,我们总是组织课题成员进行反思评价,先组员交流反思评价,再请有经验的专家和领导做总结评价。有“同课异构”案例反思、课题重点问题研究反思。反思评价时,课题成员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缺乏。许多中肯的意见在反思评价中不时传出,促进了课题实践的良性循环。
3、课题活动,丰富多彩。在三年多的课题试验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5次作为市、区课题研究的现场会向全市、全区教育局领导和老师们观摩。组织开展实验教师有关课题优秀论文、教学设计竞赛活动;组织开展了实验教师情境运用和创设情境案例搜集活动。组织同学开展了数学日记竞赛、数学小报展示等学科活动。
三、研究效果分析: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教材中教学情境的研究,在如何有效的应用主题图和练习中的情境图方面提供有实际操作价值的胜利经验和具体做法。通过三年多的扎实研究,课题组在小学数学情境运用和创设方面探索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些收获:
(一)正确有效地使用教材的主题情景图
新教材出现的内容,形式新颖,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同学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吸引同学主动观察,更为我们教师的优秀教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那么,怎样才干合理的利用主题图情境呢?有以下几点战略:
1.深入领会内涵,理解主题图情境的意义,掌握教学目标
主题图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深入地钻研主题图,切实掌握主题图的含义是使用好主题图的前提。“主题图”教学要突出数学的特点,充沛挖掘“主题图”中有利于三维目标实现的教学资源。只有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才干创设生动的主题情境,组织有效的主题活动,课堂才是有效的、精彩的。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乍一看,主题图展示的是手工书上做风车的步骤,但结合单元教学,从数学的角度仔细推敲,不难发现,主题图所展示的各个环节就是一个图形变换的过程,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变换过程。理解了这个深意,我们的教学就这样组织:课前让同学在家里做风车,并提出要求,即注意观察自身在做风车过程中图形有什么变化;课堂上,同学边描述,教师边演示。描述时要引导同学从图形变换的角度讲解,例如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把一个角的两条边对折成两个三角形,并把多余的长方形局部剪去,展开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由于圆形的变化比较隐蔽,所以我们可以让同学拿出自身课前所做的风车玩耍,引导同学观察风车转动的运动轨迹,进而总结各种图形是可以互相变换的,这样的教学才是符合主题深意的,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考虑,掌握知识,才是真正达成了教学目标。我们只有深刻地理解并正确掌握了“主题图”的意图,才干有效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充沛挖掘主题图情境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培养同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以主题图的方式设计了与同学生活紧密相连、富有儿童情趣的主题情境,以激发同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这些情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沛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为同学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刚入学的小同学,他们的想法还很天真,他们关注的往往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而忽略场景中的数学信息。因此,教师在运用主题图时一定注意掌握好图中的数学价值。
如第二册第18页练习三的第11题是“老鹰捉小鸡游戏图”,让同学根据图提供的条件和问题“12只小鸡,我已捉住了5只,还有几只?”填算式进行计算。教学时我们是这样进行的:先出示这幅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你们玩过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吗?喜欢玩这样的游戏吗?说说你们是怎么玩的?”一听到要说说自身喜欢玩的游戏,小朋友们兴趣可高了,他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一个人当老鹰,一个人当鸡妈妈,其余的都当小鸡。”“鸡妈妈要维护好自身的小朋友小鸡,不让老鹰捉到。”“老鹰要想尽一切方法抓到小鸡”……接着我告诉小朋友:“你们喜欢玩的这个游戏中有好多的数学问题呢!瞧!书上的扮演老鹰的小朋友正在想一个数学问题呢,她在想什么数学问题呢?”小朋友们积极地告诉我:“她在想‘12只小鸡,我已捉住了5只,还有几只?’”“我们会解决她的问题,12-5=7。”然后我进一步启发同学考虑:“假如你是扮演老鹰的小朋友,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比一比谁想到的问题最多、最好!”
生1:“12只小鸡,我假如捉住7只,还有几只?”
生2:“12只小鸡,我假如捉住9只,还有几只?”
生3:“12只小鸡,我假如捉住12只,还有几只?”
生4:“有12只小鸡,1只鸡妈妈、1只老鹰,一共有多少小朋友参与这个游戏?”
生5:“一共有14个小朋友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1个当鸡妈妈,1个当老鹰,有几个小朋友当小鸡?
……
一幅图中,同学提出了好几个数学问题,列出了算式。假如没有教材的开放性设计,假如教师不去充沛挖掘情境题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假如没有教师将新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哪里会有小朋友们如此之多的思维火花迸发?每一个小朋友都是一粒种子,给他阳光、雨露,就会发芽。
3.选择恰当的时机出现,发明性的使用主题图情境。
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尽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信息,为教学的多样性,为教师发明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能。我们在教学中要仔细钻研教材,对主题图的出现时机需要再三斟酌,选择最有利于教学的时机出现主题图,使它发挥应有的效用。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百以内数的认识”。以“百羊图”为例,王雅蓉老师做了如下教学:
师:(课件展示少于10的小花)这里有几朵花?你是怎样数的?
生:这里有8朵花,我是这样数的1、2、3、……8。
师:你是1朵1朵数的。还可以怎么数呢?
生:还可以两朵两朵地数。
师:课件展示几十朵花,问现在你能很快数出一共有几朵花吗?怎么数?
生:可以5朵5朵数。
生:还可以10朵10朵地数。
师:小朋友说得很好,在数量较少时我们可以一个一个,两个两个地数。数量较多时可以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数,我们下面就十个十个地来数数这里一共有几朵花。
课件演示10个合成一堆,全班一起数出一共有76朵小花。
师:7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生:……
师:你们才100里面会有几个十呢?
生:100里面会有10个十。
师:请大家翻开书,找到这群羊,10只10只圈一圈,数出这里共有几只羊?
生:(活动后汇报)一共有100只羊。
师:100里面有几个十?一起数一数。
(验证100里面有10个十。)
这样的教学使主题图不只仅是导课的“敲门砖”,而成为了既能让同学联系圈十数数,又能让同学在实际操作中直观赶至100里面有10个十,使主题图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又如彭昱老师上“合理布置时间”,由于小同学比较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出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李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同学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同学已有经验,同学处于主动考虑积极动脑的最佳状态,有效地促使同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4.改变出现的方式,发挥主题图情境的潜能,促进有效教学
(1)从静态转向动态。如一年级上册P.72“连加连减”的主题图展示的是一个小男孩在喂鸡,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来了2只,又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静止的画面利用多媒体变成动态的过程,同学就更能深入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
(2)将主题图分层展示。挖掘出主题图中的隐含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关键,基于同学的思维特点,假如将同学一下子置于非常复杂的情境中,会让他们东拉一句西扯一句,无所适从。如聂道琴老师执教二年级下册P2“解决问题”主题图孕含了“看戏、跷跷板、丢沙包、买面包”四个情景问题。教师按各个场景分批出示,引导同学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老师的合理布置,主题图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同学的探索过程提供思维表象,激励同学探究的热情,促使同学生活经验不时数学化。
一、课题背景
阅读是一项获得信息、传播信息、增加知识的活动。阅读得越多,人的能力及适应性也越强。早期阅读并不在于单纯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而更在乎启蒙阅读意识,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各种信息,形成阅读的概念,即要看、要听、要读、通过养成性教育,有力的推动今后的学习。研究表明,3—8岁是人的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儿童需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形成阅读的能力,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尽管他们不识字,但他们能够自己与书对话,成为自主的阅读者。因此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认真培养孩子的早期阅读习惯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问题的提出
我们知道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抓好这个时期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对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和顺利地完成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对进入小学学习书面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幼儿早期阅读水平,探讨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特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三、概念的界定
我们研究的早期阅读是指在幼儿阶段,以图画读物为主要附加文字作品的阅读材料,从幼儿兴趣入手,在看、听、说的阅读过程中、萌发幼儿热爱图书的情感,引起幼儿阅读识字的愿望,养成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提高幼儿观察、想象、思维、表达能力,为幼儿入学正式学习书面语言作准备的一种寓教于乐的语言活动。
四、理论依据
1、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对大千世界非常好奇,总想知道它们之间存在的原因和之间的关系,说明这时期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近年来许多相关研究显示:3—8岁是孩子自主性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语言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文字将与孩子的思维能力相互串联并在生活中发生作用。他们开始认识符号、声音、与意义的关联性,学习如何看待一张纸、一本书、一则新的知识,也尝试用自己所学的语言解释所见的世界,进而自我展现。
2、陈鹤琴的课程理论思想理论,陈鹤琴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论、方法论、目标论,十五条主张,十七条原则,四个教学步骤,五指教学内容等。
3、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充分考虑到不同幼儿的发展差异,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并且有相应的材料提出和指导策略,通过互助式学习及过程评价,支持引导和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和提高。
五、研究目标
1、了解幼儿早期阅读的水平、需求与潜能。
2、梳理有效、多元的早期阅读活动形式与内容。
3、分析幼儿早期阅读的特点,形成系统的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
六、研究内容
1、本园幼儿早期阅读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2、以图画读物为主,有机结合看、听、说、玩、演、画等形式开展早期阅读活动,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形成初步的阅读习惯。
3、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活动指导,梳理指导策略,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
七、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采用文献法和小组研讨法。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和共同探讨的基础上,理解幼儿早期阅读的意涵和结构因素,并对这一概念作出界定。与此同时,通过年级组研讨,了解本年龄段幼儿早期阅读的现状,以此修正和加深理解“界定”的概念。采用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相交融的情景观察的调查方法,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发展的特点。
2、用理性思辨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构建3—6岁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策略。
3、采用行动反思法进行培养策略的实证性研究。
研究对象:3—6岁全体幼儿
研究时间:20xx年9月——20xx年6月
八、课题理论研究步骤
在课题实施初期,研究制定了一套问卷调查(见附页)
从这份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认为孩子的阅读水平比较低,喜欢听故事,但是不喜欢讲故事,表达能力欠缺,对阅读不是很感兴趣,大多数幼儿喜欢在家看电视,玩游戏,或者自由玩耍,只有42%的孩子喜欢看书,但是他们阅读的习惯不是很好,每周阅读五次以上的幼儿只占20%,能仔细观察画面上的角色和背景细节,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的不到10%,由此可见,在家庭阅读观上家长们普遍愿意让孩子提高阅读兴趣与能力,就是不知道如何提高孩子阅读兴趣和指导孩子进行阅读。
之后,我们又在幼儿园各班让教师调查幼儿早期阅读的情况
班级人数不喜欢阅读较喜欢阅读喜欢阅读
人数%人数%人数%小一班48 17 36% 22 46% 9 18%注:较喜欢阅读指不会正确翻书不理解阅读内容,喜欢阅读指能较好掌握阅读方法理解内容。根据这些测试、调查让我们有了一个研究的方向,而后通过收集文献资料,组织教师学习早期阅读活动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使幼儿的阅读兴趣、习惯、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现总结如下: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反应,营造一个相适应的环境对幼儿兴趣的产生至关重要。我们把活动室光线充足的地方,用矮柜隔开,铺上地垫,放几个靠垫,作为阅读区,让幼儿随时阅读。为幼儿提供与我们正在开展的主题活动有关的书籍:有故事书、自然知识、科学知识、社会知识等方面的书,有的是幼儿熟悉的、有的是幼儿不熟悉的。我们幼儿园的图书种类也值得一提,除了故事书、儿歌书、工具书还有自制书。幼儿用绘画、剪贴的形式自己构思制作图书画册,并将其放在书架上,闲时看一看也别有一番感觉。此外我们除了投放以上这些传统意义上的读物,还提供了丰富的电子读物,比如各种音响磁带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生动直观的影视作品中更能帮助幼儿理解水平的提高。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阅读的需要,提高幼儿阅读的兴趣。例如: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桃树下的小白兔》时,幼儿对桃花产生了兴趣,于是产生了主题:桃花是什么样的。我们通过发调查表,收集有关桃花的图片、图书、VCD,共同探索桃花的秘密。我们还根据主题开展得情况及时更换书籍,利用空间与幼儿共同商量、设计布置主题墙饰,创设了主题墙面与图书融为一体的阅读活动区域,扩大了阅读活动的范围,增强了阅读活动的趣味性。在心上故事《桃树下的小白兔》后,我们将故事画成大幅连环画,张贴在走廊里,幼儿在自由活动时经常走去看一看、讲一讲,在这种温暖、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幼儿的额阅读兴趣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开展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阅读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常规的好坏是早期阅读的先决条件,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幼儿终身受益,因而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善于引导幼儿,使幼儿能够正确地拿书、翻书、看书,能按顺序
专心地阅读,并坐姿正确,能够按照欣赏读、跟读、朗读的常规要求进行阅读,但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要坚持一贯地抓,经常的提醒,持之以恒,才能见效果。
三、开展与阅读有关的活动,加强指导,增进幼儿的阅读能力,让幼儿学会阅读
(一)了解幼儿在阅读区的活动特点和活动形式
我们要求各班教师在阅读活动中对幼儿的阅读形式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独自阅读:表现为幼儿独自一人默默地看书或自言自语边讲边看,这种阅读情况表现在小班幼儿和个别特别喜爱图书阅读的幼儿身上居多。
同伴两两一起阅读:指两个人共同阅读一本图书,可共同翻阅,或一方翻阅一方讲述,或两人边看边讲。
小组阅读:指两个以上的幼儿共同阅读一本图书,边看边讲。这种阅读情况表现在大班幼儿身上居多。
师幼共同阅读:即教师和幼儿一起共同阅读一本图书,一般采用教师讲述,幼儿倾听的形式,亦可教师边讲述边提问。这种阅读形式一般用于新图书的阅读指导,教师可以给幼儿的阅读起一个引导的作用。
(二)指导幼儿早期阅读的策略
帮助幼儿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幼儿示范,分组比赛等形式,教会幼儿阅读的有关技能和方法,不如:知道书有封面、内容和封底;阅读时逐页翻阅图书,先看左边再看右边。使他们掌握看书方法并养成习惯。再如,要轻轻地翻阅图书,不撕书不折纸;把书签放在原来的位置不动等。
进行开放性提问。把问题提得比幼儿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保证幼儿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发展区”。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幼儿已有知识基础、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情况,向幼儿提出的问题,其难易程度应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
开展生动有趣的表演游戏活动,通过孩子们自己的创编表演活动加深对幼儿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的印象。
四、开展各种阅读活动,让幼儿体验阅读。
(一)在区域活动中发挥阅读的自主性。
自主性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此,我园以此为切入点,根据早期阅读教育的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系列自主性区域活动,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自主创造提供机会和条件,并通过有效的观察指导,使幼儿产生阅读的兴趣,阅读能力在自身的水平上获得进一步提高。
1、设计早期阅读区域游戏,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
2、早期阅读活动与其他区角相结合,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设计具有不同难易层次的材料,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满足幼儿不同水平的发展需要。
(二)童话剧的排演增强早期阅读的娱乐性
语言活动中我们倡导教师把学过的故事帮助幼儿表演出来,这样幼儿练习角色对话的同时,其他幼儿则可以跟着老师一道复述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幼儿学习使用不同的语气去表现角色语言,用语言的感情色彩表现故事的背景,情节发展和故事角色,潜移默化地提高了阅读水平。
每年“六一”我们都组织幼儿排演大型的童话剧表演,幼儿好模仿,容易进入游戏角色的特点是童话剧表演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前提,这对幼儿的语言如丰富词汇、叙述事件、认识社会及对幼儿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其他幼儿在欣赏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了另外一种阅读形式所带来的快乐。
五、重视家庭阅读,让幼儿感受亲子阅读的快乐。亲子阅读,是培养幼儿良好阅读兴趣,习惯及能力的有力支持,是亲密亲子关系的催化剂,更是开发幼儿早期阅读水平的重要手段,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通过家园联系栏、自主活动、个别交流等不同方式,不定期地向家长介绍亲子阅读观,从而拓展幼儿阅读的范围和内容。
(二)、建议家长在家中为宝贝创设舒适、温馨的阅读环境,指导家长为宝贝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同时为了给予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自身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向家长推荐一些有效的指导方法,如听读启蒙法、讲述提问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等等,让孩子感到阅读也是快乐的,进而引发他们对阅读活动的兴趣。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通过每学年对幼儿阅读水平进行观察测试,我们发现在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后幼儿的阅读兴趣与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1、通过早期阅读的实验研究,提高了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使孩子们自己能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的趣味。
2、通过早期阅读的实验研究,培养了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大提高幼儿的阅读技能。
(1)获得了翻阅图书的经验,学习掌握一般的翻阅图书的方式和规则。
(2)掌握了读懂图书内容的'经验,学会看画面人的表情、动作、背景以及串起来发生事件。
(3)对文字感兴趣,能理解图书画面,文字与口语对应关系,会用口语讲出画面内容。
3、通过研究,大大丰富了幼儿掌握的词汇量,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4、通过早期阅读的研究,提高了幼儿理解思考的能力,并对幼儿在记忆、思维力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通过早期阅读活动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是实施研究的核心,课题的研究探索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舞台。我们通过教育科研,增强了科研意识,提高了研究水平。三年来,课题组坚持定期例会,学习理论,制作教具学具,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每位课题组成员写了数篇论文,
每年我们都要举行园内论文评比和案例设计评比,其中,苏醒老师的“润物细无声——浅谈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被常熟市年会论文录用。
十、课题研究后的一点思考
(一)对幼儿早期阅读教学模式的再完善
教学模式是一种结构,它是基本和相对稳定的,而非僵化、一成不变的。在阅读中,幼儿离不开听,离不开把感受到的音、图转化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而整个阅读教学中,看、听、说、认既是阅读教学活动目标的内涵,又是具体操作化的指导方法。我们在模式运用中,应以强调“理解至先”为基础,灵活交叉地使用多种指导方法,以适当调整活动过程来优化阅读教学活动结构,使幼儿早期阅读教学模式日趋完善。
(二)对教师素质的再提高
教师是早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教师的教育素质直接影响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切实提高教师的基本功、教学素养对本课题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的情感体验与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而且幼儿早期阅读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我们把握好前进的方向,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深入研究,使我们的工作更趋于科学、规范,为我们的幼教事业多作贡献。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 “迷、悟、爱”学习三部曲,明确指出只有引发兴趣,才能使儿童入迷,才能使儿童进入爱学、乐学的境界。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英语这门学科又是学习英语这一交际行语言,而语言的学习现状又单调枯燥,加之农村小学生害羞、胆小、又更增加了学习难度,这就要求教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觉地参与学习活动,激发求知的欲望。
一、问题的提出:
兴趣是人们从事或探究某种事务活动的积极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源。而学习兴趣则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自主掌握学习方法,从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自觉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或技能的心理支持平台,同时也是一种自发的、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情绪体验和内部动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深处形成最优的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佳状态,自发地引起学生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全身心参与学习,投身学习提供最佳的学习心理准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技术支持(方式、方法和习惯)
课题确立的主要原因是:
1、学习兴趣是人生学习的起始动力,为终身学习提供心理支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社会自然人在世界之林中要生存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创新。新的基础教育课改核心就是要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个核心目标的实施与完成,必须以学生学习兴趣(广义)的激发和培养为前提。所以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又是激发求知欲,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当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就能使其整个认识活动活跃起来。兴趣一量旦形成,就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这时,对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吃苦受累,被人强迫的事,而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是一项充满积极情绪体验的活动,达到“乐学――学乐”境界。
2、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让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是外在乐趣,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有所收获,主动发展,就必须引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达到好学、乐学、善学,激活学生思维,体验学习乐趣,形成强烈的出自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和欲望(潜移默化)。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思维学习心得源于学生在某种信息的作用下,突然闪现和顿悟的灵感。而打开这种灵感的工具正是激活信息(教师的引导诱发)。这些被激活的信息所产生的感想、表达及新认识、新见解,使学生潜意识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得以释放和发展,既协调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广泛性和持久性,也发展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3、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开发、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智力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学习,它是一项高度智力化的脑力劳动,它要求学生同时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专心致志,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极大地提高。这种积极脑力劳动本身就是对学生智力的一种有效锻炼,并且,学习的积极性越高,主动性越强,大脑的使用频率和幅度也就越大,相应地学生智力的被开发程度也就越大。
4、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广泛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广泛的学习兴趣会推动学生广泛地猎涉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有益的活动中,从而使他们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潜移默化,融合百家,自成一家。既丰富了知识又使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教育心理学理论:从信息论、控制论、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无论人们进行什么活动(包括学习活动),都必须有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心理活动要有效地进行,又必须保持一定的“觉醒水平”。觉醒水平表明大脑神经细胞处于一定能量状态,它可以吸收、分析、判断、储存信息。这是心理活动的最起码水平。学生的学习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脑力劳动,要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仅需要较好的智力,还需要对学习活动的兴趣、热情以及顽强的毅力,自信心等性格特征。
2、学习心理学理论:小学生贪玩好动、记忆力强、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遇事总好问个为什么?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积极主动参与并能获得心理感应。
快乐教育理论:人类的需要得到满足就是快乐。快乐与人与外界事物或与他人处于和谐境地,使人处于超然自由的状态。而快乐的情境常常伴生兴趣,兴趣使人产生接近或愿意接近事物(的情感),产生钻研、探索、创新的愿望,从而又孪生快乐。也正因为这样,快乐为智慧活动提供了最好的情感背景。在实践中,一旦兴趣衰退趋势出现时,由兴趣引起的快乐情感状态对维持兴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维护、激活作用,用快乐的松懈活动解除兴趣集中带来的紧张,用快乐的向往提供兴趣再生和巩固的动力,而这种效应是一切学习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不可忽视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快乐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三、研究目标
1、探究小学生学习兴趣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2、探究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特征
3、总结农村小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的技术(途径和方法)
4、培养一批骨干教师,推出一批科研成果
四、实验的历程
课题组规划了三个实验阶段:
1、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我们在山阳县教体局领导的指导下,从课题中筛选了“如何激发和培养农村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专题研究作为我校今年科研
攻关的重点课题。课题组成立后,我们一方面进行理论学习。学习相关的现代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素质教育理论和相关的教育教学经验。广泛查阅资料,初步掌握同类课题的研究发展动向;另一方面,组织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课题实验方案、规章制度的制定,实验经费的预算与落实,确保课题实验研究正常开展。其次,我们在“如何激发和培养农村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总课题下制定实验计划,开展实验活动,进行实验小结,并把它们纳入到教师年度考核中。教研组每月开展1次专题研讨,课题组每学期举行一次阶段小结。第三,我们从调查学情入手。确定4个实验班的12名学困生(学习失趣),长期跟踪调查他们的学习行为、心理状态、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个人兴趣。调查结果表明:“学困”原因是爱家庭影响的5人(父母在外打工靠寄读或是单亲家庭);爱社会影响的4人(进网吧打游戏或打工也能挣钱思想影响);受智力因素影响的2人(生理障碍);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的1人(想玩、不想学,对学习缺乏兴趣、信心)。然后我们针对这12名学生的特点施以恰当的学法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扶导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激发成功的信心。学期结束有8人脱困,另4名学生与原来相比,也有不同程度地进步。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时出现学习兴趣下降,成绩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教师只要诊断准“病情”,施以爱心,创设情境,更新教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把失去的兴趣找回来,他们一定会进步。通过第一阶段的调查研究,为我们的第二阶段实验指明了方向,树立了信心。
一、课题背景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同学在合作交流时,总是几个尖子生争相发言,绝大多数同学却变成了光听不说的“机器”,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也经常能够感觉到一些小朋友的考虑问题的方法是正确的、高效的,但其他听众,包括教师在听完小朋友的表达后却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些情况说明了小朋友的语言表达问题已经影响了小朋友学习的质量。《新课程规范》指出:“推理能力表示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测,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考虑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这说明能力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而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连。因此,提高同学的思维、推理、判断能力就必需培养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因而,我校数学组确立了课题,《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同学的思维表述能力》我所承当的子课题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同学的表述能力》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我校四年级同学为个案,探索如何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同学的语言表述能力,使同学的语言更具有准确性、简洁性、严密性、逻辑性等学科特点。
1、四年级同学语言表达的特点。
这一届四年级同学在课下很乐于向其他人交流自身的想法,但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出现词不达意,表达不通畅,不能有条理的紧扣题目自身进行论述。
2、调查和分析影响同学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普遍偏弱的主要原因。
《新课标》强调学习应从同学的实际动身,供认同学是个不时发展的并富有个性的人,同学已有的知识、能力乃至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将影响他们的后继学习,因此,了解同学原有的情况,是我们组织研究的基础。我们可以对教师和同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查和座谈,观察同学课堂发言现状,找出同学上课不愿发言的原因,再研究对策。
3、培养同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1)培养兴趣,激发同学说的欲望。
“兴趣”在教育实践中的巨大作用,已经为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所肯定,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则这样论述教师对同学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身手,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儿童正处在多动期的阶段,他们的注意力往往无法集中,假如没有稳定的兴趣,他们的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激发同学说的欲望,必需培养他们的兴趣。
(2)传授方法,指导同学说的技巧。
①教师做出说的示范。
②训练同学学会听。
③对同学的说作出要求。
数学语言与其它语言不同,因为在数学的“词典”中,只有“记叙”,没有“描写”,也没有“比喻”,更不能有“夸张”。所以我们要求同学把数学语言说的完整、准确、简洁和有条理。一定要言简意赅,干脆利落,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要添枝加叶。
(3)落实训练模式,发展全体同学说的才干。
为了让全体同学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我们必需改变那些形式化的小组合作,灵活运用“独立考虑—————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练习评价”的训练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语言训练为主线、思维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多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并在积极的评价中,使同学说的热情得到激发,说的能力得到提高。
(4)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说的训练。
①概念教学要重视说出实质。
②计算教学要重视说出算理。
③应用题教学要重视说出思路。
④几何形体的教学要重视说出其特征。
(5)和家长沟通,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低年级的小朋友在学习上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和辅导,家长和老师一起努力,给小朋友创设一个和谐的语言表达的氛围,提高小朋友语言表达能力。
三、研究目标
1、经过培养和探索,使同学的数学语言说得准确、简练而有条理。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完整性、条理性和敏捷性的发展,让同学数学语言的口头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
2、通过培养同学数学语言,使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优化,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同学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激发同学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促使同学在数学学科课程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改善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步强化同学责任意识、锻炼责任能力、养成责任行为,提高责任情感,最终形成责任品质。
4、提高数学教师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教育教学水平,并且在承当责任教育的过程中,不时加强自身责任感,率先垂范。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范围
本次研究的范围是我校四年级全体同学,共16名同学。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法,辅以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教师示范,创设良好的语言表达的氛围。
2、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同学完整表达的习惯。
3、实行奖励机制,恰当评价同学。
4、教师间适时的经验交流,分享、总结培养同学语言表达的方法。
5、和家长和时联系,一起提高小朋友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研究的效果
(一)课题的准备
教师学习新课标和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统一认识,落实人员,确立研究课题,收集学习研究有关资料,为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的实施
综合开展有效的活动,提高同学的口头语言表达素养。同学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课堂教学中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作为一种能力,对其从小处于并坚持不懈地加以纵深,注意长期性和长效性。
(三)课题的总结
一学期的小课题研究已经结束,通过这一年里对“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同学的表述能力”这一课题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同学表述的能力,使同学使我受益匪浅。
(一)、注重营造一个和谐、愉快、民主、良好的学习环境
1.培养同学的自信心
有些同学由于紧张,每当教师提问或被选中板演时,原本会做的题目都会想不出来,或者结结巴巴说不出来。所以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消除同学不敢说的心理障碍是让同学畅所欲言的第一步。而且现代教育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这样首先要求我们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使同学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要以自身的主导作用来促进同学主体性地位的具体体现。对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要有符合同学自身客观努力的相应评价,多给同学一些鼓励和支持,不可吝啬。我们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维护同学表达的积极性,促使同学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尝试教师角色,迫使同学学会表达
记得有一次,在期末复习考试前辅导的数学课上,我看到有两三位后进生围在一次中等生的周围听他讲某道习题,我于是上前问他们有什么问题?需不需要我的帮助?让我意外并感到不惑的是,那两三位后进生竟然都希望仍由那位同学为他们讲解。后来我问他们原由?回答是:同学也有他们自身的学习性数学语言。有时候同学之间比师生之间更容易沟通,讲解比教师讲的更容易理解,于是,从新课程实施至今,我坚持采用让同学尝试教师的角色,让他们在课堂上做一会儿教师,来讲解一个题目或某个小知识点,自身坐在同学的座位上和其他同学一起倾听。前提是要让全班尽可能多的同学听懂。在此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提问,让他来解释。这样一来,每个同学都会充沛准备,字斟句酌,生怕自身表达不清或者是表达不好,反复练习。板书也是巧妙设计、精心准备。等所有同学都尝度过后,还要评出谁表示最出色(即使是台下同学听懂率较高)的几位同学,以此来激励他们。这样的活动虽然在组织上要花费很多精力,准备时间较长,活动周期也较长,但同学反映较好。并且我还发现一个小细节,现在只要上黑板讲课的“老师”步伐慢一点,都会受到其他同学的督促和批评,充沛为完成课堂教学节省时间。这说明同学是愿意表示自身的,他们愿意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只要我们教师给他们提供机会。这样的活动能真正提高同学的表达能力,并能使课堂表示出“师生共鸣”的和谐气氛。
(二).用兴趣激发同学求知欲望,鼓励同学参与课堂交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在课堂上,老师的话题假如非常符合同学的兴趣,那么同学自然会集中精力,与老师一起来研讨这些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充沛利用同学的兴趣,以兴趣促进交流,在自然环境下提高同学的表示欲望,从而培养同学的表达能力。另外,同学的主体作用也被充沛利用起来了,也就达成了培养同学愿表达、会表达、善表达的能力。
1、良好开端是胜利的一半。
在新授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同学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同学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胜利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了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同学乐学,愿学,同学自然而然地就乐于表达自身的想法了。
如在教学《找规律》这一节中,在引入新课时,我采用了一种有效的激情导入法,首先,我让同学欣赏了一段歌曲《世界多美好》,同时出示教材第50页的场景图,让同学听一听,看一看,让同学说一说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再让同学把看到的场景图在磁力黑板上再现出来,我和同学又一起唱了唱《世界多美好》,主要目的是让同学记住“间隔距离要坚持”这句话,因为间隔距离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比较重要。最后让同学根据投影出的场景图和再现的场景图,问同学想知道什么?从而引出了今天的新课。对于这样的导入,同学很感兴趣,觉得新新颖,很有趣,因此他们很投入地学习了本节课,都乐于把自身的想法表述出来,在不知不觉中同学的表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2、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表述能力
数学知识的笼统性很强,而小同学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为此,我在教学新知时尽量利用生活中的感情资料进行直观教学,使同学便于理解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时,让同学尽量动手操作。如教学利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节时,我先出示问题,沿着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10棵树,每两棵树中间栽一枝花,可以栽多少枝花。多数同学一看就认为栽9枝花,于是我让同学用手上现在的学具来摆一摆。同学们小组合作起来,七手八脚地摆了起来,很快摆的结果出来了,几个小组都摆了10枝花。于是我问同学,假如共栽8棵树,每两棵中间栽一枝花,可以栽多少枝花?同学又动手摆了起来,很快结论出来了,动手操作不只使同学很快得出了结论。而且使同学能够通过这一途径掌握这一类题。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使每一个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同学都能够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活动时间充沛,同学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通过实际操作演示,使笼统难懂的知识变得形象易懂,为学习利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大大地增加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同学通过动手操作,寻找到了自身的答案,他们都乐于把发现的结果表述出来,从而培养了同学的表述能力。
3、充沛利用多媒体资源的优势,使同学乐于参与,乐于表述自身的想法。
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以有效地开启同学思维的大门,激发兴趣,积极探究,使同学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同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教授《找规律》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蓝猫驾驶着飞船在空中巡逻,忽然发现三个外星小子准备毁灭地球,蓝猫立即向总部汇报,总部传输三种导弹○□×,共发射了20枚,教师然后问同学:蓝猫共发出多少个○,多少个□,多少个×?像这样,播放一段动画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变得活跃,不只极大地激发同学的兴趣,唤醒同学有意注意,而且使同学的思维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激趣他们统计的欲望,促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4、联系生活,体验教学,提高同学的表述能力。
生活中的数学,同学很感兴趣,也容易理解。借助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体验到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让同学联系生活,自身来买东西,亲身经历一下买东西的过程,亲自解决买东西的付钱问题,同学就很容易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了。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道德判断的发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德育往往是旗帜鲜明地提倡或反对某种观念或行为。学生生活环境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学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预想和控制,支配学生行为的是其道德的判断能力。因此,德育教育要把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但是,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走入另外一个误区,就是没有将学生当成德育教育的主体,用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对学生进行标榜式德育教育,让学生以这些人物事例为标本,按照这种模式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检验自己的思想品质,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也难于使学生准确理解,难于接受。对中小学生而言,那些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太遥远,太虚,太大,不可能在自己身边发生,自己无法学习、无法体验,自然就起不到教育效果。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如何更好地对各年段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育,是我校多年来一直探索的课题,针对此种德育教育的状况,我校提出,要利用各种学科教学,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课题实验。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课题的研究中,我校要通过如下学科的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研究,小学语文学科、小学数学学科、小学体育学科、中学历史学科、中学思想品德学科、中学语文学科等。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参加研究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针对所教学科和每个学生的个性来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能够充分发挥他们各自个性的同时又使他们能得到教育。让学生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而向自己提出要求和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从而使学生能够达到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道德判断的发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德育往往是旗帜鲜明地提倡或反对某种观念或行为。学生生活环境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学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预想和控制,支配学生行为的是其道德的判断能力。因此,德育教育要把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但是,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走入另外一个误区,就是没有将学生当成德育教育的主体,用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对学生进行标榜式德育教育,让学生以这些人物事例为标本,按照这种模式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检验自己的思想品质,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也难于使学生准确理解,难于接受。对中小学生而言,那些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太遥远,太虚,太大,不可能在自己身边发生,自己无法学习、无法体验,自然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如何更好地对各年段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育,是我校多年来一直探索的课题,针对此种德育教育的状况,我校提出,要利用各种学科教学,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课题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实验主要是找出在各学科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探究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为重点,突出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进行无处不在的德育教育,使学生立德修身。通过五年的在教学中的有效德育渗透,使我校的中小学生在行为上更加自律、在言行上更加得体、在思想上更加上进、在心理上更加健康。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课题的研究中,我校要通过如下学科的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研究,小学语文学科、小学数学学科、小学体育学科、中学历史学科、中学思想品德学科、中学语文学科等。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参加研究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针对所教学科和每个学生的个性来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能够充分发挥他们各自个性的同时又使他们能得到教育。让学生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而向自己提出要求和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从而使学生能够达到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1)制订《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课题方案。
(2)确定课题主要负责人及参加研究工作的教师。
(3)对全体实验教师进行课题培训。
2、实施阶段
自20xx年5月起,至20xx年10月结束。在这三年的时间内,由所有参加研究的教师在本学科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以达到提高德育效果的目的。
3、总结阶段
所有参与本次实验的教师要撰写与自己研究子课题相关的学术报告,关发表相关学术论文,重点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学的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撰写《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的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次课题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
八、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本课题由刘启军校长负总责,设立总课题组,以刘淑华为组长,成员包括刘晓明、包培龙、孙继霞等三名教师。总课题组全面负责整个课题研究的策划、设计、组织、管理,并以研究工作会议、讲座、论坛等方式部署研究任务,协调研究力量,组织研究活动,评价研究成果,指导和推动研究工作的开展。
2、总课题组下设子课题组。总课题组负责资料的搜集、整理活动的宣传、策划,以及材料收集、汇编等日常事务。开题以后,在全校范围进行宣传,通过座谈、研讨,结合每个人的特点、兴趣,寻找自己的兴奋点,确定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子课题,以子课题为单位实施课题研究,定期交流、研讨、评价、调整。
九、课题保障措施
1、本校有一支素质精良的教师组成的课题组,思想重视,领导支持,加强组织,有足够的经费保证。
2、制定计划,分步实施。
3、具备科学的实践态度和精神,刻苦钻研、改革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接受专家指导逐步修改与完善改革方案。
4、加强实验过程的整理,强化实验过程的监控。坚持定期召开实验总结会,理论研究会。
5、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十、研究成果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从本校实际出发,先后投入资金30万元,对校园环境建设进行全面规划。新建了图书室,甬路、井房,为微机室充实了50台电脑。为教师提供了优越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兴趣的培养,特长的发挥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同时,保证了学生在品德、学习、作风、体质、能力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学生的习惯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意志得到了磨练。优良的校园文化,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品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2、改变了以前重智轻德现象。真正交德育教育做到了实处,也避免了学科德育标签化。将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很多的时候,在各科教学中,德育有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德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德育的途径也避免了以前的单一的弊端。呈现出了多样化,生活化,生动性等特点。
3、充分利用德育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使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陶冶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了学生规范的日常行为,提高了学生自理、自学、自治、自律、自强的能力。学生在家勤动手,能讲礼貌,守社会公德。促进了良好校风、班风的形成。
4、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
由于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习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因此各科成绩和课堂教学效率均有明显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学校其他的工作的开展,我校的运动队在柳河县首界全民运动会中,取得了农村组第四名的好成绩。我校的20xx年迎中秋书画展新闻得以在吉林省教育信息中发表。
5、推动了学校德育科研工作的展开
通过落实德育建设,构建良好的德育体系和扎实的德育科研实践,我们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学生的德育在学科中的有机渗透,进一步明确了德育保障机制。开展德育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进一步加强了德育科学研究,使学校德育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6、教师发表的研究论文有刘晓明的《体育学科德育渗透浅议》;孙继霞的《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包培龙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探讨》。
十一、反思及困惑
在过去三年中,虽然我们在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策略作了部分探索,但不尽人意,还需要改进和深入研讨。如何建立符合学生发展性的评价机制,各学科德育渗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我们还在研讨之中,也专家能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
为支持本科生进一步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以及我校实际情况,学校决定组织开展20xx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项目资助类型及数量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
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20xx年,我校拟立项创新训练项目100项左右,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17项左右。
二、申报经费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资助额度一般为1-2万元/项;创业训练项目资助额度一般为1-2万元/项;创业实践项目资助额度一般为5-10万元/项。具体经费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而定。
三、申报对象
原则上申请创新训练项目应为已立项20xx年“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的项目;申请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的学生应有创业兴趣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学生。
四、项目申报与评审
项目申报:申报个人或团队提出申请,每名学生只能申报主持1个项目,每个团队原则上不超过5人,鼓励跨学科、跨年级合作研究。
项目评审:由学院组织预审后报教务处。学校组织相关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申报项目进行材料审查、现场答辩,择优遴选。经公示无异议后,确定资助项目,报教育部备案。
五、具体安排
1.申报。有意申报项目的学生(团队),请于4月11日前登录科技创新管理系统进行申报(网址:属于原大学物理实验选课平台,用户名和初始密码为学生学号,大学生科技创新网也可登陆),并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申请表》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业训练、创业实践项目申请表》一式四份报所在学院教务办公室。各学院于4月16日前将本单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汇总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业训练、创业实践项目汇总表》及申报材料报教务处。表格从大学生科技创新网下载。
2.评审。4月18日-22日学校组织专家进行网上初评,初评通过的项目参加现场答辩,答辩时间4月26日上午。
3.立项。5月中旬学校发文公布立项。
六、其他
1.“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足兴趣,强调自主。参加申报项目的个人或团队,须在导师指导下,自主设计可行性方案,并及时撰写并提交相应材料,提前做好答辩PPT准备工作。
2.希望各学院按照相关要求,精心组织项目申报,严格开展项目预审,切实遴选高质量项目。原则上,每位指导老师指导项目不超过2项。
3.对创新训练项目申报立项事宜如有疑问,可与教务处实践教学科联系。
摘要:由于国家还没有出版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开发与研究适应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培训教材势在必行。从课题结题报告的角度出发。阐述了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理论与事实依据、研究内容与问题、研究过程与方法、主要研究策略等观点。
关键词:幼儿教师 数学 培训 教材 开发
1问题的提出
一是完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目前,国家还没有出版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多数地区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使用全国统编的高校(或中师)学前教育专业教材,不能解决幼儿教师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在于探索幼儿教师新的培训教材体系,促进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学改革。教育部要求,幼儿师专既要培养高素质的未来幼儿教师,又要培训高能力的在职幼儿教师。所以,开展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开发与研究.既能完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又能促进高师数学教学改革;二是有利于高师增强为学前教育服务的意识。教育部要求高职高专实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对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就是高校的教学与幼儿园实际相结合;三是有利于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教育部在《纲要》中指出:“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和幼儿师范学校要认真、深入地学习《纲要》的精神,改革学前教育课程和师资培养方式,并主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贯彻落实《纲要》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所以,研究本课题正是落实《纲要》的体现。
2研究的理论与事实依据
第一,理论依据。主要理论依据是:《纲要》;M.瓦根舍因(M.Wagenschein)的范例学习理论;约翰·杜威(JohnDewey)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的理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理论等。
第二,事实依据。在总结以往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经验和教训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牡丹江市幼儿教师数学培训的现状与问题,包括了解了大量的个体幼儿园教师,还关注了把素质教育作为切人,突出其实用性。
第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培训工作要重视人的发展,应该是对完整的人性和人格的建构。数学培训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幼儿教师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更要培养教师的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幼儿教师的数学学习活动,通过数学观念的恰当构建,提高对世界的认识和解读能力,通过数学方法与技能的有效把握,培养改造世界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第四,建构主义心理学基础。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对外部所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积累,而是学员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数学培训教材强调对被动式学习的超越,强调学员是学习的主人为前提,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条件,以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特征,以发展学员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学员通过在对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在赋予知识的同时,培养自主意识、自主习惯和自主能力。
3研究的内容与问题
第一,研究的主要内容。从学员实际出发,有利于学员发展的实际,促进学员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更新。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突出实用性,着重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拓展数学思想方法。
第二,解决的主要问题。全面剖析数学培训教材的编写特点,努力追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和谐统一;了解幼儿教师、家庭和社会对教材编写的需求,使教材编写El趋完善。
4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4.l主要研究方法。
4.1.1文献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学习,了解研究前沿的最新动态,提升学员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眭。
4.1.2比较法。以三年制高师教材与中师教材为依托,编写新型培训教材。
4.1.3实验法。对学生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问卷、数据统计对教材试用后进行反馈与分析,再与第一次数据进行比较。确定两个实验班,分别采用新、旧教材进行教学对比实验。
4.1.4问卷法。对学生进行有关学习状况、学习动机、学习适应性等方面问卷调查。
4.1.5调查法。深入幼儿园,反馈职后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4.1.6统计法。通过对各种研究数据进行处理,为课题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4.1.7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采取互动研究的方式,让“教研”与“科研”有机结合,提高研究的效益。
4.1.8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成功、失败的经验与教训,不断对研究进行反思,及时调整研究思路,保证研究有序有效的开展。
4.2课题研究的过程。
4.2.1设计方案,宣传发动。分析学员数学培训的整体状况,制定实施计划,提出具体的研究方向与方法。
4.2.2建立组织确保落实。组建课题领导小组,保证课题研究工作落实到人,使每个教师都置于网络的管理中。形成例会度,定期交流课题研究情况,对研究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控。
4.2.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要求全体实验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教育研究方法,并进行专题培训,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
4.2.4及时反馈,修订不足。经过一段实验后组织实验班学员座谈、反馈信息,针对学员提出的问题,对教材加以修订,如内容上又将难度降低对难度大的例题、习题、练习题进行删减,增加一些与幼儿园有关的题目。
5主要研究策略
第一,以人格本位。所谓人格本位,就是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学员的个性差异,从培养学员人格素质的高度出发。即一切从学员的情感、爱好心理素质、价值观念需要出发,一切以学员的个性发展,能力的培养为着眼点。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健全的心智,知识和能力综合发展的幼儿教师。
第二,注重社会功用性。幼儿教师要实现社会化,必须力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所以,培训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数学培训教材的开发,要关注社会的发展。教师应走出教室,走向幼儿园,走向社会,及时了解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特点和方向,为数学培训注入新鲜的时代气息。
第三,注重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数学教材不仅表现在为学员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数学理念,数学思维,更重要的在于服务幼儿园。《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因此,数学培训教材的开发,除了培养学员一些基本的原则性的数学及能力外,还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增加一些可供选择的幼儿园的知识内容。如“数的概念”、“集合概念”、“空间和几何图形概念”、“量的概念”,幼儿园中的教学实例。还要选择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故事,供学员阅读拓宽视野。
6研究成果
第一,教师的素质提高了。通过数学培训教材的开发,促进了教师专业的成长,教师对案例的分析加强了,对问题原因的解剖深人了,对教材整合的能力拓展了。
第二,教材内容更新了。在素材的选择上联系学生的实际水平案材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真实的生活情景及幼儿园中的教学实例。
第三,校本文化得到凸显。数学是^类悠久的文化的体现,着力挖掘数学的文化底蕴,展现数学文化的魅力,发挥数学文化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的作用,是培训教材赋予数学教师的职责。在数学培训教材的编排中,每个章节都增加了相应的数学文化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数学文化修养。把校本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努力创设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校本文化,尤其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进行数学文化教育。使学员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数学文化的感染,产生文化的共鸣,体现数学的文化品味,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
虽然研究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成果,教材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材中涉及幼儿园数学实例还不充实,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等。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核心。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务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
1、方案的制定
语文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以个性化教学理论和<新课标>思想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研究主渠道,从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和学生入手,关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建设,力求师生和谐互动互进,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教出个性,学生学出个性,实现“以科研促提高,以提高赢发展,以发展求质量”的目的。
2、研究的重点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传统教学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精于分析,教学形式单一,很显然,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束缚,更谈不上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采取何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提高教学质量,亟待研究解决。基于此,我们确定以下几方面作为研究的重点:
(1)写作教学现状和对策。
(2)个性化阅读写作教学和语文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
(3)个性化写作中科学的思维训练体系。
(4)写作教学和语文课堂的交融、整合。
(5)个性化写作过程中资源的开发。
通过重点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1)课堂教学:师生民主,氛围宽松,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形成自、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个性;
(2)队伍建设:积累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经验和教学案例,提高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的业务素养和学科科研能力水平,为学校培养学科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
(3)学生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水平,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健全人格的形式和发展。
3、主要研究方法:
①调查研究法:我们在课题的研究中,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和把握学生、老师在教学中的现状和感到的困惑,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②文献分析法:课题组及时搜集、整理、借鉴国内外教学的相关理论、实践经验和教学案例。
③行动研究法: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观察和感悟,注重挖掘材料和积累素材。
④经验总结法:将在实践中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并从中总结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方法。
4、课题实验的组织与实施
课题起止时间从20__年至20__年,具体分三阶段开展:
(1)从20__年10月至20__年9月为起步阶段: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制订方案,明确思路,做好计划,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个性化教学”课题相关理论,要求教师教学时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自身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2)20__年10月至20__年9月为攻坚阶段:理论创新,有所突破。探索语文个性化教学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系。
(3)20__年10月至20__年10月为总结阶段:运用整合,总结结题。对各阶段的测试数据、资料统计进行分析整理,撰写实验报告,介绍实验做法。
现将各阶段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起步阶段:转变观念,更新理念
1、领导重视,骨干参与,更新理念,深化认识
课题开题后,语文组成员人人参与,深入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新课程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总方案及实施方案”;课题组教师一起交流谈心得,认识传统教学带来的弊端。通过学习讨论,深化了对课题的认识,在沉重的反思的同时,打开了教学的一扇新窗户。
2、结合本校实际,制订课题方案,明确实验研究思路。
课题开题之初,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从上好第一堂实验课开始,课课落实,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自身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明确要重视语文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校语文教研组围绕“新课程下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这一课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作为课题的领衔人,我带领全组人员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开展“经典重温”阅读工程
阅读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认为是传播人类文化、吸取思想精华、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精神境界的最佳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强调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300万字”。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新高考也明确地将十部名著列入江苏省高考考查范围。因此,为学生开列书目,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积累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我校语文教研组经过认真研究后,决定三个年级一盘棋,高中三年学生必须有整体阅读的计划。
除阅读教育部推荐的经典著作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天天三个“一”:要求学生每天诵读一首古诗;课前交流一句座右铭;回家向父母背诵一句格言。
2、周周三个“一”:每周写一篇读书心得;举行一次读书会,在交流中互相促进和积累;每周一次专题讲座,由语文组教师分工协作,就写作中的基本理论进行指导。
为配合读书计划,各年级在平时及寒暑假的作业布置上特别注重阅读、写作的安排,例如:20__年高一年级布置的寒假作业是
(1)阅读:完成新课程推荐篇目阅读任务——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阅读时需做读书笔记,开学后将举行读书报告会,进行交流。
(2)写作:完成四篇小作,其中两篇为<三国演义>的读后感或文学鉴赏。
(3)积累:完成20首诗歌及其欣赏内容的背诵任务,一天一篇,开学前的作业检测将从中挑选五首进行考查。
为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高二语文备课组于20__年推出文学名著导读系列校本课程。老师们带给了同学们一份红楼大餐,解说了《围城》的经久魅力,诠释了《哈姆莱特》。让高二学生走进了文学的殿堂,享受了一次文化的盛宴。20__年12月,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我校举办了“弘毅读书报告会”,学生们就自己的读书经历与思想感悟作了交流。一项项活动的开展让阅读真正成为了“悦读”。经典的重温,让学生陶冶了情操,放飞了思想,积累了素材,拓宽了视野,成了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20__年由语文组陆纪登老师参与编写的名著<快捷通>出版,成为文科学生阅读名著的辅助资料。
二、营造语文课堂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1、创设个性化课堂教学情境
学校在教室墙壁上张贴古今中外名言警句,并开设图书角,让学生家中的书籍流通起来。2、挖掘教材中写作素材
高中新教材精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既是很好的课文,又是很好的素材。整合课本材料,指导学生运用到作文中去是提高学生作文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此,我校高三语文备课组做了,大量工作,编写了独特的校本作文材料。高三备课组长在20__年我校对外公开教学中展示了这一成果,得到了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
三、课堂内外的整合行动
1、20xx年高一备课组开设了“快乐作文”校本课程,20__年开设了“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在校园网、校报上开设专栏,并定期印发刊物,将学生习作结集出版。
2、邀请专家来校讲学。王力群教授的讲座提高了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作家毕飞宇、祁智、范锡林的讲座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校电视台定期播放名著的讲解,如“百家讲坛”的精彩节目的播放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提高升华,这些都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3、重组骥江文学社,不定期举行作文讲座、作文竞赛等,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语文组20__年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三次省作文大赛。在江苏省第六届“中学生与社会”现场作文大赛中,我校顾碧阳同学荣获高中组特等奖,朱葭同学荣获二等奖;在省教育学会主办的“高考作文杯”江苏省首届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中,我校徐天娇获特等奖,展楠、田晓贝、秦晴荣获一等奖;蔡慧、郭煜、周逸人荣获二等奖,我校被授予了优秀组织奖;在教育厅主办“镇中杯”第七届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决赛中,朱葭、田晓贝、鞠云三位同学荣获省一等奖。语文组辅导学生参加省中学生现场作文大赛,我校高三(19)班戴唯、三(21)班常晓丹获首届“高考杯”创新读写大赛一等奖,取得了南京大学自主招生的资格。在江苏省第七届“中学生与社会”中学生现场作文决赛中,高一(3)班赵宸艺同学荣获高中组一等奖。20__年11月23日我校组织部分学生参加了由江苏省教育学会主办的“高考作文杯”江苏省第二届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我校选手钱梦姣获特等奖,赵宸艺、唐燕、黄诗婕、孙燕霏、周晗5名同学获一等奖,二等奖4名,三等奖8名的好成绩。我校被授予“优秀组织奖”。20__年组织学生参加“我与经典有约”征文比赛,高三(7)孙熙伟、魏艳波同学获省一等奖,另有二十位同学获省二三等奖。
4、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内知识得以拓展延伸。20__年5月,结合高二所学<唐诗宋词选读>,全年级举行了诗词名句默写比赛,又举行了“走进经典”唐诗宋词朗诵比赛,学生自己写串台词,自己主持,自选朗诵篇目和配乐,经过激烈的竞争,高二(7)班陈靖雯同学脱颖而出,先后参加了靖江市、泰州市“雅言经典朗诵比赛”,获得了泰州市二等奖。
5、20xx年,在语文组的团结协作下,第二届“高考”杯(华东地区)创新读写大赛复赛在我校成功举行。我校高三两位同学获读写大赛一等奖,取得了名牌大学自主招生的资格;我校两位同学在“苏教国际杯”第九届江苏省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一位同学在“新语文学习杯”第八届“中学生与社会”现场作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七名同学在江苏省“高考作文杯”现场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赵宸艺同学代表泰州参加了首届全国中小学生“中华诵”夏令营活动,我校被评为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学校。
四、走进生活,重在实践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考察活动。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考察家乡名胜古迹和地名由来、传统习俗、饮食文化等,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众多的写作素材。20__年高一学生利用寒假对靖江店铺名折射出的文化现象作了深入调查研究并撰写了调查报告。20__年汶川大地震后,语文组配合校团委在高一、高二年级中发起了“写给灾区孩子的一封信”征文活动,倡导学生将视野投向社会,关注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一)攻坚、发展阶段:理论创新,有所突破
1、理论学习是基础,创新是根本。课题组所有成员认真交流探讨,并结合学校的课题科研实际做了认真反思。正是沿着这条教改科研的思路,每学期语文组成员积极撰写论文,三年来,有数十篇在国家级论文比赛中获一二等奖。
2、我们以课堂教学为研究主渠道,抓住重点,探讨个性化教学的新模式,探讨个性化教学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关系。
教学模式是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最好桥梁,我们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将个性化教学理论贯彻到个性化教学中去,这样才能达到经验普及的目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老师及时总结,并将成功的经验运用到教学实践。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的教学,展示了语文课堂的魅力,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20__年我组羊琳老师在省语文优课评比中获二等奖;20__年我组荣雪飞老师在省语文优课评比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20__年羊君老师在省语文优课评比中获二等奖;丁杰老师获泰州市语文优课评比一等奖。黄越前、荣雪飞、羊君、曹成玉、羊琳等老师胜任高中循环教学。
(二)课题总结阶段:运用整合,总结结题
艰辛的探索产生了可喜的实验效应。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实验教师乃至其他教师的教学观念变了,意识到教学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能逐步意识到以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教学方法灵活了,教学手段丰富多了,青年教师也由一个高起点迈入,在实验中成长起来,能够熟练的驾御课堂,实施个性化教学。课题实验所带来的教学教研成果是明显的,成绩是可喜的,教师业务素质水平提高了,教学科研能力增强了,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高考成绩稳中有升。然而,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这只是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良好开端,在接下来的教学科研过程中,我们将把“语文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写作教学”课题实验研究精神继续延伸,深入挖掘,拓展课题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训练思维,个性发展的内涵。
三、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该课题进行了三年,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但还有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怎样促进学生由获取知识到形成能力的转化,怎样在语文个性化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个性化教学的评价问题等等,都是我们今后继续要研究的问题。
教改的路是艰辛的,但也唯有这种艰辛才能带给我们快乐和欣喜。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这只能作为我们今后继续课题实验的基础,我们将以此为动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一、课题的提出。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
(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获。
(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
(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
(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内容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一定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
(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
(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
1、20xx.8——20xx.10 成立课题组。
2、20xx.11——20xx.1 开题、评审、修改。
3、20xx.2——20xx.2 实验、明确要求。
4、20xx.2——20xx.4 初步总结。
5、20xx.5——20xx.12 归纳模式。
6、20xx.1——20xx.6 汇编成册,成果展示。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该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内容。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形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通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阅读量
一
古诗20首,文章10篇,成语40个
二
古诗15首,成语4类,50个左右,文章20篇
三
古诗34首,文章35篇,成语9类,名言警句30句
四
古诗10首,文章10篇,成语3类,歇后语10个
五
古诗20首,文章20篇,成语6类,名言30句,歇后语20句
六
古文30篇,古诗33首,文章30篇,对联(学习类)16副,歇后语成语如干
(三)阅读面分析
通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内容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建议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闸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2、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3、在课内外阅读的结合方面加大研究,要真正做到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