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优秀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优秀10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学教案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一、解题

本文的题目是《天马》,当一看到这个题目时,自然我们就会产生疑惑,这是一只怎样的马?为什么要称其为天马?顺其疑惑,便开始了对文章的解读。

二、主要内容的了解

《天马》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记的“天马”。本文虽然是一片知识性较强的说明文,但是在我看来,它还带有淡淡的散文气息,读起来让人觉得兴趣盎然,文中准确、科学、优美的词汇和语句,值得我们细细的品味。

三、理解

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开篇点明“天马”是我们旅游局1983年确定的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

2、关键词:确定

本段语言简练,我重点抓住“确定”一词,理解“确定”的意思就是明确而肯定。那么在中国浩瀚的古文化遗址里,为什么对于选择“天马”作为标记,就如此明确而肯定呢?带着疑惑,随文解读。

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先介绍了这个图形标记的来历——根据东汉时期的一件青铜雕刻工艺品描绘的;然后介绍了这件文物珍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

2、关键词:轰动世界、结晶、珍品、杰作

读到“轰动世界”,我们不禁的就会产生疑惑,我国出土那么多的古代艺术品,为什么它的出土会震惊全国甚至轰动世界呢?——细细一读才会发现原来它是“珍品”(1969年,这件文物珍品在甘肃威武出土,立刻震惊全国,轰动世界。)那它为什么能被人们视为“珍品”呢?——那是因为“它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和冶炼铸造技术的结晶,是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代表杰作”。“结晶”是指非常珍贵的成果。“杰作”是指超过一般水平的好作品。“公元25——220年”我国就能设计冶炼出这样的珍贵的、超过一般水平的成果,难道不能“轰动世界”吗?

三自然段:

1、三自然段主要是从整体上介绍了天马,体态轻盈,神形兼备。

2、关键词:神形兼备

(1)“神形兼备”:神是指神态,神气;形是形体、实体。兼备是指同时具备两个或者许多方面。在本文则是指天马无论是从形态上还是神态上都是具备的。

(2)我们经过图文对照不难发现,体现“神”的词语有:自由奔放、体态轻盈、动作协调,体现“形”的词语有:昂首扬尾、四蹄腾空。如此坚硬的一个青铜器作品却能表现出这般的神韵,这正呼应出二自然段提及的它是“造型艺术和冶炼铸造技术的结晶”。

(3)那么本段的最后一句,“使人感受到力量,又激发人们的想象”自然就是看到艺术珍品所产生的结果了。

四自然段:

1、四自然段主要是从局部,细致入微的向我们介绍了天马的底座外形特点,以及它令人叹服叫绝的设计构思。

2、关键词:惊叹、叹服叫绝

3、读到这,我们肯定要想天马的什么让人惊叹呢?

其一:构思,选择龙雀做为底座,美观。“马的一只后退,正踏在一只龙雀的背上。”

其二:龙雀底座不单单是一个底座,不单单是一个支撑天马的支撑点,她更使整个作品融为了一体,是“整个艺术品的一部分”。

其三:龙雀是传说中的神鸟,也叫飞廉,它是风神,飞行疾速,马却踏着它,赛过它,这无疑有具有了独特的象征意义。

4、这样一个“金字塔”似的构思,却出于两千年前我国古老的劳动人民,也许刚才“惊叹”,那么现在就只有“叹服叫绝”了。“叹服叫绝”是指称赞而且佩服,忍不住连连称好。

五自然段:

1、五自然段也是从局部入手,介绍了天马头和尾的艺术处理。

2、关键词:随风飘动、璎珞、中国特色

3、“头上却有一穗迎风飘动的璎珞”,“迎风飘动”简单的一个词,生动的使这个本为静态的艺术品活了起来,无疑对应了三自然段中的“体态轻盈”。

4、璎珞:璎珞一词,通常指佛像上的装饰。《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中音译作吉由罗、枳由罗,又作缨珞、缨络,即由珠玉或花等物编缀而成的装饰物,是印度富贵人家的佩戴物。《,《佛学大词典》说“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它既具有中国特色,既表现出了“天马”刚劲有力的特点,又不失其动态飘溢之感。

六自然段:

1、六自然段笔锋一转,介绍“天马”名称的由来,突出“天马”艺术造型设计构思的高超奇妙,更进一步地让人领悟到“天马”的艺术价值和蕴涵的象征意义。

七自然段:

1、关键词:象征

2、七自然段是在前面对“天马”详细介绍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点明了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象征意义所在。可谓水到渠成,画龙点睛。

四、

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

(一)文章的结构:当我们对文章的每一自然段做了细致的分析后,起文章的结构也就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了:

其一:一段:(一自然段) 其二:一段:(一自然段)

二段:(二自然段) 二段:(二三四五六自然段)

三段:(三、四、五自然段) 三段:(七自然段)

四段(六自然段)

五段(七自然段)

(备注:在第二种分段方式中,第二段可分为三层:1、讲述“天马”的历史以及艺术价值;2、“天马”的造型特点;3、“天马”名称的由来)

(二)文章的'暗线

以上我对文章的整体结构作了大概的分析,这是文章的明线。当然这篇文章还存在着一条暗线:

1、二自然段“震惊”——四自然段开头“惊叹”——四自然段结尾“叹服叫绝”。

三个看似都是表示惊讶的词语,却意思不同,所表达的程度也不同,准确的语言,生动的突现出人们内心的变化。刚出土的文物“震惊”了人们,内心的触动处于第一时间的震撼,当人们“走近”他观赏他时,不由得便发出阵阵地“惊叹”与称赞,观其表不知其意那是不够的,于是人们又“走进”它,了解它的象征意义和独特的构思时,除了了称赞更多是被其折服了。所以我说,作者的这三个词语用的恰如其分。

五、

总结说明文的写作特点

1、说明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用来表述事物的内容和形式,规定、阐发和分析事理的。凡是用说明或主要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能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就是说明文。

2、说明文的主要特点是说明性、知识性和客观性。它原原本本地说明事物“是什么”,写作说明文的目的就是给人以知识。在解说事物的时候,一般不过多地提出作者的看法和主张,极为尊重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尊重科学本身。

3、说明文虽然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并不排斥议论、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方式。有些科学小品(或称科技说明文),往往用文艺笔调写出,也不可否认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但就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这一点来看,并没有失去其主要特点。

4、说明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实体事物的说明,一类是对抽象事理的说明。前者重在说明事物的外形构造、方向位置、运转过程、生产过程等,后者重在说明事物的特点、本质和规律。在一篇具体的说明文中,两者也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5、说明文也有自己的结构特点。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一书中说:“说明大体也有一定的方式。开头往往把所要说明的事物下一个诠释,立一个定义……从下诠释、立定义开了头,接下去把诠释和定义里头的语义和内容推阐明白,然后来一个结尾,这样就是一篇有条有理的说明文”。这段话,就讲了说明文结构的基本方式,其要求是言之有序,有条有理。在说明事物时,或由表及里,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合,或由概念到举例,或由此及彼,或由远及近,或由浅入深,或由质量到数量,或由特征到区别,或由因及果……。总之,要分主次、分层次解说事物的各个方面,给人以明晰的印象。

6、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周密、通俗。即在用词、造句方面能准确无误地表述事物,能正确地运用专门术语和概念性语言。语言简洁明晰、干净利落、平实贴切,不拉杂,不堆砌形容词之类的修饰语。说明事物的语言必须恰如其分,恰如其实,没有疏漏,无懈可击。要多用群众中明白晓畅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说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把专门性知识说得有趣味,让大家都看得懂,喜欢看。只有说明文的语言做到了准确、简洁、周密、通俗,才能达到使人有所知的目的。

本课的写作特点:

《天马》这节课从分类特点来说,是属于对实体事物的说明,重在通过外形构造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结构方面来讲,本文分主次,分层次介绍了“天马”。从主要表达方式来说,文章以说明为主,由于其特殊性,所以在说明说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方式,故给人以淡淡的散文气息,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语言特点来说,本文语言准确、简明,用词形象生动。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很好体现了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性于客观性,是一篇极具特色的说明文。

教师教学设计 篇2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唱起内心深藏的旋律,伴着新教师的培训学习。自今年开始,很幸福地正式走上教师岗位,这是我梦想的实现,更是我梦想开始的新征程。

这次培训虽然时间短暂,但授课教师的精彩讲解、闪光的个人魅力,使我受益匪浅。面对我们这些刚刚上岗的新教师,由学生转向教师的角色,很多方面感到无从下手。教育相关部门为我们考虑得非常周全。从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育教学常规到如何做好教育科研工作、如何命制试卷。从教育政策法规、班主任工作到怎样说课、评课等,面面俱到,细致入微,在各方面对我们加以培训。这引领我们树立起师德观念,规范教学过程,从而迈好第一步。感谢各位讲座的优秀教师,真诚地和我们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给予我们实用的指导。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顶那么多的赞词和光环,然而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才知道在这些光环的背后我们教师确实要付出了巨大的辛勤和汗水。许许多多教师都在和地奉献着。作为一各新教师,我要向那些长年在教育战线上辛勤工作的老教师学习,学习他们那种乐教会教、认真负责的精神。

首先,培训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进一步的清楚认识。在培训中,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当代教师身肩重任、角色特别这一问题。也有老师说到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很幸福地,细细体会、琢磨他们的话语,觉得很有分量。,这也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正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涉及做人的问题,学生都有向师性,实际上是做人的一种认同感;同时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基于爱,爱他们天真无邪的笑容,爱他们幼稚的想法,爱他们调皮捣蛋的活波等等。用孩子的视角看待他们,引导他们快乐学习。我们将会为学生树立榜样,当学生有所进步时,给予真诚的赞赏,当学生犯错时,给予包容,当学生失败是,给予他鼓励。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其次,培训中我学到了很实用教学技巧。在培训中,几位从事教育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当好教师的要点和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谈到教师的发展问题上,几位校长都强调了适时调整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终身学习的做法;另外,众多培训指导老师一再强调,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位老师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我即将任教高一的语文课程,如何使自己能够有质量有效率有能力地教好这门课,使学生能够持续地从心灵深处接受我的教学,这就需要我努力地备课、努力地锻炼、努力地学习……当然这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多学习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在这次培训中,各位领导和老师所讲述的一些方法,实际上就为我们新老师起到了“扬帆导航”的作用,我觉得包括我在内的所有新老师必须好好地吸收和采纳。

再次,在新课程培训中,我感触最深的是课后反思。以前,我都只重视课前备课,不注重课后的反思。在培训老师的讲解下我明白了,课后教学反思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在每一次教学实践中都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或突如其来的插曲,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一定思维能力,而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判断的。虽然在课堂上也不乏急中生智的先例,但多数时候处理这类问题很棘手,在上课时留下遗憾,教学反思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遗憾。

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及时回顾自己的教学内容补充是否合理,教学重点,难点是否突出,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思考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使下一步教学设计更科学,更合理。如果一个老师只是在不断重复以前的模式,只能称为“经验型”教师,而无法超越传统的“反思型”教师。

对于刚刚步入教师工作的我们,对新的生活、新的责任、新的角色多少有些怯懦,而本次培训中,学校领导和培训指导老师也十分注意我们的这种心理的变化,他们的讲话,从头到尾始终贯穿一个中心,那就是充满对新教师的鼓励。其一是鼓励我们要赶快适应学校的教学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其二是鼓励我们要更加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角色,改变以往学生时期那种趋向“感性”或者说是“浪漫”的生活态度。其三是鼓励我们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老师,做一名能够不断适应新知识新问题新环境的老师。其四是鼓励我们要坚持创新,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争做教学发展的弄潮儿。这些鼓励,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在教学起点上不抱怨、不急躁,多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一切工作都需要实践来证明,教师的成功=经验+反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本次培训精神作为指导,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学习,尽快成长为一名会教乐教的优秀教师。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三连音节奏、弱起起唱,并能唱准和感受三连音在作品中的表现效果。

2、人文教育目标:通过学唱国歌、介绍聂耳、讲述国歌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懂得唱好国歌的意义,并能用恰当的力度表现歌曲雄壮激昂的情绪。

教学重点:

运用恰当的力度正确的表达歌曲所表现的情绪、内容。教学难点:三连音与弱起起唱在歌曲中准确唱法。

教材分析:

《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聂耳曲,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曲,歌曲为四二拍,一段体,旋律线条起伏,节奏的顿挫、歌词的内容等作相应的力度变化,有层次的表现歌曲的内涵,以表现强烈的战斗性,使歌曲充满革命的激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钢琴。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按要求听录音走进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安定情绪。

二、基本训练发声练习

1、教师弹奏C调音阶,学生模唱

2、1=C→F2/412

34

54

32

1—演唱时要求有弹性、饱满。

三、新授

1、听录音《红旗飘飘》教师播放课件,学生听歌曲,老师问:通过听到的歌曲,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想到了为祖国争光、要热爱祖国……这时教师引导出国歌——切入正题。

2、讲故事:老师问:你对国歌了解多少?请你告诉我好吗?老师根据学生的了解介绍国歌的由来,《义勇军进行曲》是抗战题材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人大会通过决议,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由国歌的由来,介绍聂耳,原名聂守信,是云南玉溪人,在他二十三岁的生命中创作了三十多首歌曲和一些民族器乐曲,作品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的坚强决心,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富于独创的艺术形式,他的作品由《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卖报歌》等。

3、听国歌我们来听一听国歌的演唱,播放课件,动画中出现了哪些人物?(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国家领导人)你知道国歌是怎样写成的吗?你知道新中国是如何成立的吗?

4、唱国歌

下面同学们用自己对国歌的理解来唱唱这首歌。

5、分析作品

认识三连音、弱起起唱。通过屏幕上的显示,你怎样理解?说一说作品中三连音给你什么感觉?(一拍里包含三个等长时值的音,在进行曲速度中显得矫健雄壮,仿佛行进的号角、铿锵的军鼓声)大家随伴奏音乐演唱。

6、想一想国歌在什么情况下演唱?它给你一种什么感受?并进行表演。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国歌有了更深的认识,说说你今后将怎样为祖国和国家做贡献呢?

五、下课

学生在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本课主要目标是演唱国歌,国歌大家都会唱,所以在学唱时我只把容易出错的地方(如三连音、弱起等)重点讲述、练习。通过演唱国歌,表演升旗仪式或运动员上台领奖仪式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意教育,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激发他们的爱国情绪。

教师教学设计 篇4

知识技能目标:

进一步巩固认读钟表,并学习认识整时过一点或者差一点整时的情况。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看一看,认一认,比一比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认识整时过一点或者差一点整时的情况。

2、通过看一看,拨一拨,连一连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认读钟表。

情感态度目标:

1、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表盘、钟面图片

学具准备:学具盒中的表盘、"快乐的星期天"表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开火车游戏”

1、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钟面和如何看时间。下面老师就和同学们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开火车"

2、游戏规则:小朋友看钟面读时刻,看谁读的又对又快。

3、游戏过程:这是××火车站,火车站里有四列火车,(每一大组学生为一列火车)分别是开往深圳、珠海、广州、海口的火车。老师手举有固定时刻的钟面提问:“深圳的火车几时开?”依次指定小组读出钟面上的时刻。做完一组练习后,教师再拿出另一组有固定时刻的钟面提问:“深圳的火车几时到?”仍指定小组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4、师生一起做“开火车”游戏

(钟面的时刻分别为5时半、1时、9时半、5时、11时半、3时、4时半、6时半)

【通过形式活泼的“开火车、读时刻”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整时和半时的认读方法。】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过渡:小朋友们的游戏做得真好,有一个小朋友也想加入到我们的学习中来。她的名字叫小芳,她给我们带来了她一个上午的时间安排,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题:小芳的上午)

1、尝试认表。

⑴多媒体课件出示书上第一幅图,让学生认一认图中的钟表。

提问:①、小芳在什么时间干什么?(六时刚过一点点的时候刷牙)

②、你是怎样认出时间是6时刚过?

情况一:认为是6时,教师引导:看一看分针正好指向12么?分针刚刚走过12,应该是6时刚过。

情况二:认为是6时3分,教师予以肯定,并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情况三:认为是6时刚过,教师引导6时整的时候时针正好指6,

分针正好指向12;而现在时针刚刚走过6,分针过了12,

应该是6时刚过。

教师小结:分针刚刚走过12,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刚过。

⑵、多媒体课件出示书上第一幅图,让学生认一认图中的钟表。

提问:①、这是什么时间?(快8时)

②、为什么认为是快8时?

情况一:7时55分,教师予以肯定,并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现在时针接近8,快要走到8;分针还不到12,应该是快8时。

情况二:8时55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进行辨认,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情况三:快8时,教师予以肯定,并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师小结:时针接近几,快要走到几,分针还不到12,就是快几时。

【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尝试认表,教师帮助总结整时过一点或者差一点整时的特点。】

⑶、第三幅图,是9点整,学生认读没有困难。问学生:你是如何认读的?

(9时整的时候时针正好指向9,分针正好指向12)

⑷、第四幅图,放手让学生认读,并说说自己是怎样读的。

(快10时 现在时针接近10,快要走到10,分针还不到12,应该是快10时。)

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惊蛰这一节气到来时自然界的物象变化,体会春天到来时的明媚氛围和小动物们的欢快情绪,也感受人们春天里活动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

3、正确认读本课十八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了解惊蛰这一节气时自然界的物象变化,和小动物的欢快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一温暖美丽的春天已经悄悄来到了身边啦?你从哪发现的?(学生自由发言)。当你看到绿绿的小草,嫩嫩的柳芽,你的心情怎样?你们喜欢春天吗?不光小朋友偿喜欢春天,沉睡了一冬的小动物们在明媚的春光里也高兴地不得了。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七课《惊蛰》和小动物一起体验春天到来时的快乐与兴奋。

板书课题《惊蛰》

介绍:惊蛰是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是表明气候变化的时间,大概是每年阳历3月5日、6日或7日,标志着春天已经来到,在惊蛰时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呢?

二、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出示生字,这些生字宝宝就藏在课文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学生读课文划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

指名说说如何记住生字。

三、深入读文,理解内容

1、惊蛰到了,小动物们有哪些变化呢?

学生读文思考

指名回答,学生可能说小动物们从冬眠中醒过来了。

2、课文中都提到了哪几个小动物?你最喜欢哪个?

学生再读文,体会、注意小动物们的动作和语言。

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

①第一自然段:理解“冬眠”。

问:小金蛇的哪些动作和语言让你觉得它很可爱?

学生读后,指导朗读从“急忙唤醒”说说怎样读。

小金蛇的话,学生说说试读。

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

小金蛇的伙伴们可能都有谁呀?

学生答。

②第二自然段

第一句读出欢欢喜喜的语气。

刺猬的哪些动作和语言让你觉得它可爱?

指名读

理解“眯缝”动作表演

“喃喃自语”结合实际,早晨妈妈叫醒你,你又不想起时会怎样说话?再读小刺猬的话。

自由练习读文,表现出小刺猬的可爱。

③第三自然段

通过“高兴得大喊”体会怎样读青蛙的话。

指名读,比读。

通过表演理解“忸怩”。

④惊蛰到了,小动物们都爬出洞穴(★),在温暖的阳光下爬着,跳着,大声地叫着,多高兴呀,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表演读文,学习二十四节气歌

1、自读全文,体会惊蛰来到时,小动物们的快乐心情。

2、小动物们这么可爱,你们愿意来演一演它们吗?

戴头饰表演。

3、你还知道其他哪些节气?

指名说说。

出示二十四节气歌,师简单解释,齐读,自由读。

《教学设计》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线索。

3.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每一次感受。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感受中国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难点:

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线索。

3.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三)学习课文:

1.自学指导(一):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自学检测一:认识生字词。

2.自学指导(二):

(1)“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地方出现?

(2)每次出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全文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策略 篇7

一、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搜集筛选信息、提炼主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讨论点拨,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3、能结合自己“错过”的经历谈感受,并能产生新的认识。

二、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

三、学习难点

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四、教学过程

(一)审题导入:

“错过”的意思是——对,是“失去时机或对象”之意(投影显示);“过错”的意思呢?对,是过失、错误之意(投影显示)。

区别“错过”与“过错”:

1、从词性上看,“错过”是名词,“过错”是动词。

2、“错过:是一种行为,“过错”是一种结果。

3、如果说“错过”带给人的只是遗憾的话,那么,“过错”就是扎在人心头上的一根刺。

(二)积累一些含有“错”和“过”的成语。

含有错的成语:错落有致纵横交错错综复杂,一错再错错节盘根错落不齐错落高下,大错特错将错就错阴错阳差神经错乱参差错落交错不齐

含有过的成语:得过且过大喜过望过目不望;代人受过;闻过则喜;功过是非;有过之而无不及文过饰非过江之鲫

(三)导语: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错过很多很多:一颗流星划过天际,我错过了许愿。一个故事只讲一遍,我错过了聆听。因为堵车,错过了送朋友远行的火车;因为羞怯,错过了竞争班委的机会;因为懈怠,错过了优秀的成绩;因为误会,错过了一场美丽的友谊。人生就有许许多多的错过组成,面对错过,我们应抱有怎样的态度呢?

(四)走近作者——刘心武

刘心武(1942—),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四川成都人。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钟鼓楼》、《风过耳》、《四牌楼》等,还出版8卷本《刘心武文集》。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五)字词教学,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

贻误颟顸渊薮,惆怅斑斓

憬悟侥幸滞涩,情愫咀嚼

(六)多角度地阅读,流畅地表述自己的感悟。

(1)错过是人生常态

(2)有的错过,还有机会→感受→会有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有的错过,时不复来→咀嚼→惆怅中升华出憬悟

(3)错过可转化为掌握;错过亦可几近于过错

(4)对待“错过”,一要习惯,二要品味

(5)含笑对“错过”,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作者看待“错过”的观点:一要习惯,二要品味。

全文小结: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所蕴涵的哲理

校对:本文辨证地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了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我们要把握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终点”。

(六)读课文,理清层次。

1、听读课文——注意层次

2、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3、默读课文——总结层意

(1)介绍文艺性政论文(即杂文)知识: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可以议论;可以叙事。本文以议论为主,可作为文艺性政论文学习,文章的结构清晰。全文结构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

(2)教师出示自己所列提纲。

文章结构人生体验

提出问题人生路上充满了错过人生的错过真不少。

分析问题错过是人生常态为什么有许多错过呢?

解决问题正确对待错过追悟错过、习惯、品味错过。

总结全文展望人生

(七)品位错过

过渡语:一篇好的文章犹如一个美人,好的结构则是她的优美身段,那么优美的语言则是她善睐的明眸。好的语言需要品味,本文语言生动含蓄,有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来仔细品味其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示例:(1)、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的闪动着变换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点拨:朗读句子,找出你读不懂的地方

预测目标:“美景、奇景”、“预定的到站”学生有可能读不懂。

讲解:“美景、奇景”:小的错过

“预定的。到站”:人生最根本的追求

组织语言: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最根本的追求。

学法探究:如何来品位语言的深刻含义?

明确归纳:找出文章中所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之处,联系语境加以理解,品味出语句的深刻含义,然后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法实践:根据学法完成示例(2)

示例(2)、“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校对:错过在人生道路上有其特定的价值,人生因为错过才使收获更加可贵。

经典劝勉

过渡语:课上大家都谈了自己人生中最难忘的错过及自己对错过的体验,通过对本文的解读,想必大家对人生的错过有了新的感受。那么请仿写或选用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来劝慰某个同学或者勉励自己。

各抒己见:

赵刚在上初三以前,一直担任班干部。升入初三以后,班上进行班干部竞选,赵刚听说初三很紧张,当班干部影响学习,于是没有参加报名。事后,他看到班干部们工作得很顺心,学习也没有受到影响,面对这次“错过”,他很后悔。

如果你是赵刚的好朋友,你打算怎样开导他呢?

面教学设计 篇8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一次面就记忆深刻,无法忘记的人呢?如果有,请与大家一起分享(学生自由回答,谈自己的发现与感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作者阿累在见到文章主人公一面以后给他留下的印象而写的,你们知道是谁吗?(学生一起回答:鲁迅)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阿累的《一面》,看看他为什么只见到鲁迅先生一面就有如此深刻的印象。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利用多媒体)

1、作者简介

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1909年1月生,江苏涟水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同文书院学习过,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判刑,1935年经人保释出狱,旋赴马来西亚,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活动,被官方侦悉,迫令出境。1936年复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1937年,抗战开始,参加新四军。此后一直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3年离休。

2、关于鲁迅

鲁迅(1881.9—1936.10),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杂文集《坟》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3、字词积累

地窖(jiào)赫(hè)然窘(jiǒng)相捻(niǎn)摩挲(mósuō)虐(nüè)待憎恶(zēngwù)揩(kāi)油恣(zì)情

4、文章大意

本文以时间为序,回忆了作者1932年秋天在上海内山书店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一次会面。作者抓住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从而激励作者不断努力,并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三、阅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章已经很自然地给我们分成了两部分,但是第一部分的内容较长,你能给它分层吗?并说说每层的意思。

明确: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2自然段),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第二层(3——17自然段),写内山老板热情接待“我”。第三层(18——38自然段),写“我”有幸见了鲁迅一面。

2、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一面”,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一、二层,并介绍了“我”的职业和身份,那么在全文中,这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层写职业特点,联系下文可以看出鲁迅对“我”的态度,实质上是对普通工人、对人民群众的态度。第二层写内山老板的热情衬托出鲁迅的人民大众立场,这两层起到巧设伏笔、层层铺垫的作用。

3、有人说文章第二部分是多余的,与回忆性文章的写法不合,可以去掉,你认为呢?

提示:(总结发言)课文第二部分写出来“一面”对作者的深远影响个鼓舞,他既是沉痛的悼念,又是冷静的思索。这些情真意切的抒情议论,对深化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不能去掉。

四、课时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通读了《一面》,并就全文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作了讨论,同学们想一想,在本文中,鲁迅个作者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外貌)好,下一节课我们就作者对先生的外貌描写作些探讨,看作者是如何抓住鲁迅的外貌进行描写的。下去以后同学们要将作者写鲁迅外貌的语段找到。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一面》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吗?(学生答)

2、在第一、二层写“我”的职业和内山老板的热情的作用是什么?(学生答,教师补充)

二、研读三次外貌描写(投影显示)

1、请同学们把三处外貌描写的段落找出来,并朗读。

2、这三处外貌描写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各有什么不同?

3、三处外貌描写集中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特征,从中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

明确:文章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不避重复,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部分,使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富清晰起来。第一次描写,由于“阴天,暗得很”,加上距离较远,只能模糊辨出人物形象:外形,瘦瘦的;年龄,五十上下;衣着,“穿一件牙黄长衫”;嗜好,“嘴里咬着一枝烟嘴”。由于抓住了人物特征,虽只是模糊辨认,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第二次描写,由于离得近,观察得更细致了,作者对第一次的描写作了补充。刚才看到的是“瘦瘦的”,现在看得更清了:“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初愈的人”;脸色是“黄里带白”。还增加了对人物精神的感受:“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接着又写了他的头发和胡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作者抓住人物外貌中最主要的特征加以描写,虽疏淡的几笔,却刻画了鲁迅外形瘦弱而精神矍铄、意志顽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的形象。第三次描写,除了脸色、头发和胡须这些带有特征性的描写以外,作者对其“长衫”和“烟嘴”又进行了更细致的刻画。不仅连长衫、烟嘴的颜色,甚至连长衫质地“羽纱”,烟嘴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得十分清晰、明了。三次比较集中的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突出他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三、品味语言

1、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提示:“赫然”就是很鲜明,很明显,作者眼前为之一亮的感觉,表明了对鲁迅的敬仰和见到鲁迅译著的兴奋心情。因为是鲁迅译的,而鲁迅在当时是革命和光明的象征,所以说“像得了保证似的”。

2、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提示:同志,表示志同道合;朋友,表示亲密无间;父亲,表示崇敬热爱;师傅,表示效仿学习。不同的称谓表示作者不同的感情。“战士”则歌颂了鲁迅为革命而献身的顽强斗志。

3、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提示:“摩挲”就是反复抚摸,反复摸又“舍不得”,写出了作者渴望得到而又难以得到的那种矛盾心情。

4、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提示:既写出了作者为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也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由衷的感谢和崇敬之情。

5、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提示:结结巴巴”显示出作者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就在身边,一种深感激动和幸福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没有蹦出”,一是当时环境险恶,不能暴露鲁迅;二是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这表示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四、方法探究

1、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1)抓特征;(2)多视角;(3)现个性。

2、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一件小事来突出鲁迅的伟大人格。

3、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表达对鲁迅的崇敬之情。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次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让人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廉价卖书,甚至亲自送书给一个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孩子般天真的笑声,使人想到先生性格的爽朗;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先生又是多么谦逊,那“带着奖励似的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于细微处见精神,鲁迅先生的品格是多么伟大啊!本文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心窗,人生是美好的,一人一事,影响一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爱心、善心,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我们现在用鲁迅先生的《自嘲》来结束这一节课。(齐读)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六、课外练笔(投影显示图片)

作者抓住了鲁迅先生的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下面请同学们从老师提供的人物肖像中各选一幅或你身边的人,通过你的'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外貌描写,最好能凸显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以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2、学会区分观点和材料,并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3、批判质疑,评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透彻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2、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习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批判质疑,评读文章,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是对人类科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所写,写作对象明确,意图清晰,针对性强。实为启迪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的绝好教材。因此,充分读懂原文,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意义当为学习之重。同时,文章论述问题深刻,理论性强,运用批判阅读的方法和质疑、评判的态度对文章进行分析,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论点突出,论述严密,事理充分,因此学习其写作手法,也能为学生阅读和写作同类文章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媒体】

PPT

【教学方法】

发问与质疑式阅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美国《中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的作者乔治。C洛比尔曾在该书序言里说:“科学上的失败只属于不愿再试一试的学生”;又说:“对于学生来说,科学应该是一种从无知到已知的再发现。学生不像海绵──他们不会自动吸收知识。他们是人,他们应该通过第一手的、自己动手操作的经验来学习。”你认为这段话与科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所倡导的观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找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引例证明,从而归结引申到科学探索活动中“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而导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文内容

(研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问题:作者谈论的话题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用什么方法加以证明的?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明确: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论证:

1、提出论题: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一自然段)。

2、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2~5自然段)

3、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自然段)

4、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极其重要意义。(第13段)

论证方法:讲道理、举事例

三、精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对话,评析文章

准备:课前预习给出下列三个问题:

1、怎样全面准确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2、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教育和文化背景下格物致知精神的缺失?

3、怎样理解作者衷心倡导的科学实验精神──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深远意义?

指导学生仔细透彻地研读课文,自行提出问题,多渠道查找资料,编写短文或发言提纲。可以以同观点小组结合的形式,合作写文。

参考提示:对下列每一个问题,你分别持什么态度?是全部赞成、部分赞成还是完全反对?可以用举事例或讲道理的方法来清楚地阐述见解,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A、关于作者的论点:对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来说,格物致知的精神非常重要。

B、关于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批判: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王子明“格“竹子的例子就是明证。

C、关于作者的论断:“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课堂实施:

第一步骤:小组交流,选出见解最独到、观点最鲜明、表达最通畅的发言或文稿。

第二步骤:全班交流,相同观点的整合和不同观点的碰撞;鼓励求异思维,倡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批判性的阅读。

(课堂讨论、交流,辨明道理,把握文章命意)

教师介入讨论及小结。

四、延伸拓展

1、再读课文,思考一下: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2、课外阅读《发明的故事》中《最重要的是思想》一文,比较两篇文章所强调的科学精神有何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试以《我所追求的科学精神》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教学设计策略 篇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

2、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情?

二、新授

1、板书课题。

2、问:两件事情中哪件是作者耳闻的?哪件事情是作者目睹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这两件事情给作者一个共同的感受,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温暖)

三、为什么会让人感到温暖呢?通过“读、悟、议、再读”,重点体会人物的感情

文章最为感人的是两处人物的语言描写。学习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

学生自由读两个小故事,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反复读,体会阿姨和母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

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

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为什么不抱怨护士?”展开,让学生各抒己见,明确了母亲把护士看成女儿,宽容护士的举动。“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再读:

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文中人物的高尚品质所折服。

5、想:

如果你就是文中的人物,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课文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作业设计

提供两个情景让学生进行写话练习并交流。

【板书设计】

阿姨为奶奶推门——听说温暖

母亲原谅护士——亲历温暖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