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本页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大家分享的7篇八年级生物教案,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前检测:
1.昆虫的生殖方式属于 ,发育是
2.有些昆虫如蚕的发育经过 、 、 、 四个时期, 这种发育过程被称为 发育。
3.蝗虫的发育过程经过 、 、 三个时期,属于 变态发育。
4、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 中,用 呼吸;成体生活在 ,也可以生活在水中,用 呼吸,兼用 辅助呼吸。两栖动物常见的有青蛙、蟾蜍、大鲵和蝾螈。
教学目标: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重点难点:两栖动物盛衰的原因
教学设计: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有性生殖
雄蛙有鸣囊,有婚垫,雄蛙的鸣叫是为了吸引异性,雌雄蛙抱对使受精更加容易。
2、发育: 变态发育
青蛙为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发育成蝌蚪,蝌蚪外形和内部结构都很想鱼,用鳃呼吸,所以青蛙为变态发育。
卵 蝌蚪 幼蛙 成蛙
生活在水中 生活在陆地上
注:蛙卵团状,蟾蜍卵带状。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1、资料分析:
距今大概的年数
两栖动物发展状况
环境条件
3.45亿~2.25亿年
种类繁多,是两栖动物发展的繁盛时期。
气候温暖潮湿,水域密布,食物丰富。
2.25亿年至今
两栖动物走向衰退,种类减少,分布范围小。
部分地区出现了干旱和沙漠,气候干燥。
上表说明,两栖动物由繁盛到衰弱,与环境的变迁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而成体需要在潮湿的陆地上生活,随着气候向干燥方向的变化,使得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缩减,这直接影响了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
2、畸形蛙:畸形蛙可能是由于水环境污染而造成的,这种水中有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物质
3、如果采集一些蛙卵放到鱼缸中培养,应当为蛙卵的发育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答: ①蛙卵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充足的氧气等条件,所以,培育蛙卵的水环境应是水质清澈,向阳温暖,水中最好放一些水草。
②蛙卵发育成蝌蚪后,应用一些碎饭粒或碎菠菜饲喂蝌蚪。还应饲喂煮熟的蛋黄和水蚤等动物性饲料。还应经常换水,保持水质的清洁。
③当蝌蚪长出四肢时,应在水中放置一块石块或木板,以便蛙能登陆到陆上生活。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有性生殖 鸣囊、抱对
2、发育: 变态发育
卵 蝌蚪 幼蛙 成蛙
生活在水中 生活在陆地上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课后巩固:
1.都属于两栖动物的一组是( )
A.乌龟、青蛙、鳄鱼 B.大鲵、小鲵、乌龟 C.蝾螈、大鲵、蟾蜍 D.蟾蜍、鳄鱼、水獭
2.下列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体内受精,水中发育 B.体内受精,土中发育
C.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D.体外受精,土中发育
3.两栖动物是指( )
A.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B.有时在水中生活,有时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C.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D.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生活的动物
4.明辨是非
①.水质污染可导致畸形蛙的出现。( )
⑵.所有两栖动物的幼体都必须在水中发育。( )
③.所有两栖动物的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 )
④.雄蛙和雌蛙都能鸣叫。( )
⑤.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上生活的动物,就叫两栖动物。
教材分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信息交流,了解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进而明确什么是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
学情分析:学生对昆虫比较熟悉,但对它们是怎样生殖和发育的缺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直观教学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3、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重的作用。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1、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家蚕通过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后代。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2、其他昆虫的发育
像家蚕、蜜蜂、蝇、蚊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
像蝗虫、蟋蟀、螳螂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
创设情景:世界真奇妙!毛毛虫怎么能变成美丽的蝴蝶?
质疑:你们听说过丝绸之路的故事吗?悠悠文明史,慢慢丝绸路。小小的家蚕不仅同中华文明紧密相连,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你养过家蚕吗?你知道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吗?
组织学生看书————观察与思考
点拨指导
质疑:蜜蜂、蝗虫的生殖发育过程与家蚕和蝴蝶一样吗?
组织学生看书
指导帮助
质疑:饲养过家蚕么?有兴趣的话,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饲养、观察。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了望角
进一步探究
布置作业
课后记:
本节课在于明确变态,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的含义。学生掌握情况很好。
教学目标
1.掌握急救措施的一般步骤。
2.学会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具体操作方法。
3.分清外出血的三种情况,学会对出血进行初步的止血处理。
教学重难点
1、急救措施的一般步骤。
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操作方法。
3、根据外出血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止血处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
板书:二、急救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发生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例如,当你夏天游泳时,发现有人溺水;当你踢足球或打篮球时不小心摔倒,发生了骨折或外伤出血;或是你发现有人因煤气中毒而昏迷不醒,这时你首先想到的措施是什么呢?
学生: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
板书:1.“120”紧急呼救
活动一:
假设,现在有一同学在教室里不知什么原因突然晕倒,昏迷不醒,让你去打“120”急救电话,你会怎样拨打?
(请3个同学即兴表演)
学习目标二
板书: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
活动二: 如果在野外一时找不到电话,而情况又十分危急的话,那就只能先行采取救治措施,等病人暂无生命危险时再去找人帮忙。
(教师讲授)
脑对缺氧十分敏感!对脑的抢救要以秒来计算!
在常温下,人心跳停止3秒以上大脑就会因缺氧而头晕,10-20秒可昏厥,30-40秒可抽搐,60秒后呼吸中枢衰竭,4分钟后脑神经可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10分钟后脑细胞死亡。所以急救成功的关键在于抢时间:即前4分钟,甚至前60秒。所以如果病人的呼吸或心跳停止后再去打电话等急救车过来后再开始抢救,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这就是急救的意义所在!当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当心脏停止跳动时人工胸外心脏挤压。
(播放教学课件)
教师:急救措施往往可以在危急情况下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所以学会这些方法是非常有用的。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提示其操作要领。
学生示范:人工呼吸操作方法
学生示范: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操作
[联系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学习目标三
板书:3.出血和止血
教师:很多同学有过跌伤外出血的经历,那么你们当时是如何处理的呢?
学生回答
教师:同学们所说的情况都属于外出血,实际上出血可以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二种情况。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这两种出血的处理。
板书:(1)内出血
教师:内出血是指体内器官的出血,一般不易诊断,所以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救治。
板书:(2)外出血
教师: 外出血是指体表的出血,我们可见到血液的流出。这种情况应该首先做必要的止血处理。实际上外出血又可以根据血管类型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几种。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血液、血管和人体循环系统时将血管分为哪些类型呢?根据动脉及静脉的血液和血管壁的特点来归纳出动脉和静脉出血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学案内容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对于外出血的处理,也正是根据这三种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措施,我们来看下面的内容。
活动三:
(播放多媒体课件“外出血的处理”)
学生练习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很多日常用药和急救的常识,了解这些生活中的常识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同学们不但要学好课堂知识,同时还要多向医生、医务工作者等知识经验丰富的人询问和请教,多从生活中学习和积累知识,让我们更有把握应对各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
[拓展深化]
[课堂小结,结束新课]
[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书86页第2题,练习册
●板书设计
二、急救
1.“120”紧急呼救
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
3.出血和止血
(1)内出血
(2)外出血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2.教材分析
2.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与原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变化,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抓住重点,借用多媒体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
2.2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认同动物的运动要依赖一定的结构的观点,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的重大意义,从而真正理解运动和行为的关系,为今后学习动物的行为打下基础。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相互合作的信心和能力。
③情感目标: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严谨的生活态度,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2.3 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运动系统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运动需要身体各系统的配合才能完成,运动对动物的生存有重大意义。
②难点:运动是动物结构和功能的统一,运动是动物行为的具体表现。
2.4 教具准备:
①教具:多媒体课件、猪的胫骨和脊椎骨各一根、自制模型、条形木棍(一头钻洞)、小铁钉1个、玩具汽车、细绳。
②学具:20 cm×2 cm纸板(或木板)2块、皮筋2根、小铁钉1个。
3.教学过程
3.1 复习提问
①动物的运动方式有哪些?
②动物为什么能运动?教师稍作引导。
3.2 导入新课
提供一组动物捕食、迁徙、求偶的视频材料。提问:
①这些动物在做什么?
②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生存和繁殖)
③你根据什么来判断动物在取食?(如:虎奔跑,虎咬住鹿的颈部)
④所有动物的取食方式都一样吗?(不一样)
⑤简述动物捕食的过程。(动物捕食时需要观察、奔跑和扑咬等)
小结:同捕食有关的运动是动物的捕食行为,同理动物也有繁殖行为等,所以运动是动物行为的具体表现。
3.3 运动系统的组成
学生讨论得出:运动需要骨、骨连接(关节)和骨骼肌共同完成。
3.3.1骨的外形和作用 取猪的胫骨和脊椎骨各一根,让学生观察骨的外形。多媒体课件提供常见杠杆作用的动画,让学生分析骨在运动中的作用。
3.3.2 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①多媒体课件提供关节运动的动画,师生共同分析关节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关节炎对运动的影响,了解关节脱臼的原因和后果。
②演示一根木条不能弯曲,两根木条连接后可以弯曲,连接处相当于关节,说明关节就是骨连接的方式。
3.3.3 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
①多媒体课件演示骨骼肌的结构,观察肌腱绕过关节连在不同骨上的特征。
②多媒体课件提供骨骼肌受刺激收缩的视频,说明骨骼肌有受刺激产生收缩的特性。
③用木棍和细绳演示,说明骨骼肌附于不同骨的特点。
④用玩具汽车和细绳演示,说明骨骼肌只能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并且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特点。
3.4 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关系
课件动画演示伸、屈肘运动,然后引导学生做伸、屈肘运动,感觉运动时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变化,最后用自制模型演示运动时骨骼肌(用弹簧代替)的变化。学生制作模型,观察模型运动时皮筋的变化情况。
小结:骨骼肌受到来自神经传来的刺激时,就会牵引骨绕关节活动,引起躯体产生运动。
3.5 观察人体骨骼标本
多媒体给出人体骨骼标本,学生观察人体的上肢骨和下肢骨,认识与运动有关的重要关节的位置。
3.6 运动同身体各系统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在体育课上运动时,自己身体的各种生理特征变化。理解动物的运动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的配合才能完成。
3.7 巩固理解
讨论回答:
①肌肉拉伤或骨折后,人就不能正常活动,为什么?
②通过学习,你认为在劳动和体育锻炼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小结:运动需要运动系统来完成,同时也需要身体各系统的配合。作为生活在集体和社会中的个人,我们应当承担起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3.8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物的运动不但依赖一定的身体结构,还需要身体其他系统的配合。运动对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
2.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说出种子植物比其他三类植物占优势的原因;
4.识别校园或本地公园内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能力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基本步骤及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三、情感教育目标:
1.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的交流和合作。
2.通过认识本地常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认同绿色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3.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的科学的结论。教学难点:
一、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
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生物知识积累不多,特别是实验的机会少、动手能力差,教学在重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同时,更应该教会他们初步的实验方法及步骤。初一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凡事都想知道个为什么,因此,讲课前安排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还能极
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与积极性。本课内容较多,学生年龄小,大脑兴奋中心容易疲劳,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中不断变换教学方式给予刺激和加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展示五张图片(海带、苔藓、桫椤、油菜、南瓜)哪些植物能结种子?提问:这些植物的种子结构是相同的吗?通过下面的观察实验,你会找到答案。
提示:在动手观察之前先阅读P83—P84实验内容。
提醒注意:观察种子结构的基本步骤是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
板书:菜豆种子的结构
强调:菜豆种子的子叶是2片,且肥厚,储存营养物质。
板书:玉米种子的结构
强调:玉米的子叶只有l片,瘦小,不储存营养物质小结:种子的大小、形状千差万别,但它们的结构是基本相同的,都有种皮和胚。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它是幼小的生命休,是种子结构的最重要部分。
提问:你想知道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植物分布更广,种类更多的原因吗?
小结:低温、干燥条件下种子的寿命可以延长。
过渡:种子植物的种类的确非常的繁多,你能说出下列种子植物中哪些种子有果皮,哪些没有吗?
小结: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被分为二大类
演示:一组图片(如银杏、冷杉、塔柏、马尾松、罗汉松、法国梧桐、女贞、夹竹桃、茶花、石榴等),以校园或本地公园植物为主。播放录像:蒲公英、鬼针草、杨、柳、竿彬等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小结: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果实对种子起到保护作用,所以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生活,分布更广泛,种类更多。总结:放CAI课件(内容: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的结构,及两种种子结构的比较)反馈:出示抢答题
学生通过识图自己总结山种子植物的概念。(启动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请两位同学在实物投影仪前展示自己收集的五种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并介绍它们的名称。(角色互换,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获取新信息。)(启发思考,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学生统一将胚芽涂成黑色、胚轴涂成黄色、胚根涂成绿色、子叶涂成红色。(通过实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请一位同学在实物投影仪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全班同学给予评价,并评价自己的实验效果。最后得出菜豆种子的结构。(通过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步骤同上(学生在玉米种子上涂色、展示“作品”、评价、总结)(再一次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分组讨论:P841、2、3、4题,并将
答案填在书上,(在教师指导下,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阅读P84第一段。(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判别实物(小麦、蚕豆)。比较它们的寿命,谁长谁短?
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同学收集的花生、豆角、松子、白果、苹果、橙等实物
学生答:(略)
请十位同学快速判断哪些是裸子植物、哪些是被子植物?(考查学生快速反应能力,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看录像,让一个学生上讲台来充当老师,对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略)(角色互换,逐步改变旧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请一学生对剩余内容进行总结。(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学生抢答:(略)(通过抢答的形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板书提纲
一、种子植物:
1.菜豆种子的结构:2.玉米种子的结构:
种皮果皮和种皮
胚芽胚芽
胚轴胚轴
胚根胚根
子叶(2片)子叶(1片)
胚乳
二、种子植物的分类:
1.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没有果皮保护。
2.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种子被包在果实中。
3.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生活,分布更广,种类更多。
练习反馈:
书P5练习123题,课课通P1—3
教学目标:了解免疫的功能,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免疫的功能,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一、导入
人体的三道防线分别是什么?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
㈠免疫的功能
免疫:免除疫病,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
1.观察P78图,说说免疫的功能。
2.免疫的功能
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思考:免疫是否总是对人有益?
3.免疫与人类健康
维护人类健康
不利排斥移植器官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原因:人体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
㈡计划免疫
1.接种疫苗防病原理
疫苗通常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面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在体内产生相应抗体,提高抵抗力。
2.计划免疫
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讨论:①你有没有参加计划免疫?
②接种过哪些疫苗?
③计划免疫有些什么好处?
小知识: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百白破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脊髓灰质炎糖丸小儿麻痹症
三、练习
P80练习
四、作业
完成课课练习
板书: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
防御感染
免疫的功能自身稳定
免疫监视
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
描述各种动物行为;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能正确区别各种动物行为,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动物的行为,树立正确利用和保护动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动物行为对于动物的生物学意义,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和实例。
难点: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动物行为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认识动物的行为
自然界中的动物,如果你留意观察的话,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孔雀在繁殖季节“开屏”;麻雀、家燕等鸟类在繁殖季节会筑巢;大雁南飞时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下雨前蚂蚁会搬家等。像这些动物所进行的,我们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活动,称为动物的行为。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动物行为方式吗?(可以从书本上找)
学生经过阅读书本和思考后,列举大量的动物行为类型。如:蜜蜂、蚂蚁的社群组织和通讯行为;鸟类的孵卵、育雏、定时迁徙、索食行为,某些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等。
问:动物的这些行为是天生就有的呢,还是后天通过学习得到的?对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难以回答,教师可通过适当的例子(如哺乳动物一生下来便会吮奶等)加以分析,并说明:动物的这些行为是天生就有的,是动物的本能。有些动物的行为如马戏团里的“小熊骑车”等复杂行为是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其训练的基础是条件反射。我们将在以后学习。
再问:动物的这些行为有何意义?
教师可以鸟类的季节性迁徙为例要求学生讨论,讨论结束由学生回答,再由教师进行补充。使学生明白动物的行为是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自身生存的行为方式。并要求学生思考其他动物的行为是如何适应于环境的(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发言)
在了解了动物行为的类型和意义后,下面我们将以蜜蜂为例来详细学习蜜蜂的社群组织和通讯行为。
(二)蜜蜂的社群组织
同学们都知道,蜜蜂是对人类有益的昆虫,它们过着社会性生活,分工合作。为人类提供了如蜂蜜、蜂蜡、蜂王浆等原料。在一个蜂群中,一般有一个蜂王,少数雄蜂和成千上万个工蜂,它们构成了蜜蜂的社群。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8页“蜜蜂的社群组织”,完成下表。(见板书)
完成表格后,教师进行小结。并使学生明白社群生活行为的意义:只有三种蜂分工合作,才能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繁殖后代。
(三)蜜蜂的通讯行为
在蜜蜂的社群组织中,大量的工蜂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采集花粉和花蜜。在大批工蜂出去采集花粉和花蜜之前,总有少数的侦察蜂先去寻找蜜源,然后回来“告诉”其他工蜂一起去采蜜。哪么侦察蜂是如何把蜜源的方位和距离告诉其他工蜂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69页“蜜蜂的通讯行为”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蜜源离蜂巢较近,侦察蜂表现为何种行为?
2、如果蜜源离蜂巢较远,侦察蜂如何告诉远近及方向?
在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一般两种舞蹈学生都能回答得出,但对于如何用舞蹈来告知方位,学生一般不大搞得清楚。教师再结合挂图或投影讲解给学生听即可。
最后利用板书小结。
板书设计
动物的行为
一、动物的行为:动物所进行的,我们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活动。
二、蜜蜂的社群组织
成员[数量性别工作
蜂王1个雌蜂产卵
雄蜂少数几个雄蜂交尾
工
蜂刚出蜂房几天成千上万个发育不完全的
雌蜂略
稍大些的工蜂略
再大些的工蜂略
成年工蜂略
三、蜜蜂的通讯行为
1、圆形舞:表示蜜源离蜂巢近。
2、“8”字摆尾舞:表示蜜源离蜂巢较远。
作业布置复习本章,完成实验册上的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虽然学生对动物的行为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但学生本身并不清楚动物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应先向学生列举一些常见的动物行为,使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具体形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举一些动物行为,教师再总结出动物行为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