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对其进行阅读赏析,领略古诗文的美。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湖心亭看雪 篇1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1

.《湖心亭看雪》教案1

.《湖心亭看雪》教案10

.《湖心亭看雪》教案9

.《湖心亭看雪》教案8

.《湖心亭看雪》教案7

.《湖心亭看雪》教案6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2份

.《湖心亭看雪》(赏析与点评)

.《湖心亭看雪》教案2

.《湖心亭看雪》教案1

.《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

.《湖心亭看雪》译文

老教师与新教法评《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自学评估练习

.《湖心亭看雪》评估测试练习

.《湖心亭看雪》综合能力测试题

.《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一)

.《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二)

.《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三)

.《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四)

《湖心亭看雪》图片素材  

《湖心亭看雪》ppt课件  

《湖心亭看雪》ppt课件(2)  

《湖心亭看雪》ppt课件(1)  

《湖心亭看雪》mp3课文音频朗读  

湖心亭看雪 篇2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

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理清文章线索〗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确: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合作探究〗

(一)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本段文字写景所用手法为白描,你能否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两个例子并加以分析。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学生再朗读体味)

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现作者此种情怀的词或句子吗?并分析。(独、痴)

(二)难道真的无人拥有如此情趣吗?看来不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还有谁有这样的闲情雅致。(湖心亭对座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

作者在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此正所谓“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见作者用笔之巧。(强饮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而且连饮三大杯,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惆怅。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我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约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怅惘!

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分组完成下列问题〗

1、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2、 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

3、 寒冬腊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钟情山水的独特个性却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读此段,找出表现独寂的夜游者相逢的心境的词。

见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惊喜,也是作者夜游的独特心境。

作者落拓不羁,放浪于山水之间的高雅情调得到了应和。

4、 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还有什么深意吗?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5、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

6、 从小品文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本文是张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

〖达标训练〗

一、课堂讨论: 对“西湖”诗文的认识有哪些?

二、自测题。

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c  )。

a、惟长堤一痕                      b、一童子烧酒

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d、余拿一小舟

2、下面句中加点字与“客此”的“客”用法相同的是(  c  )

a、顾之,客请与予对局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以河为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         d、有两人铺毡对坐

3、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是“一痕”、“一点”、“一芥”?

因为湖上雾浓,所以长堤、湖心亭看似“一痕”、“一点”、“一芥”,形容船小。

4、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试将与本文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 烘托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知识网络〗

线索                  重点                          灵魂

景中含情

湖           叙事                  写景                           抒情

情景交融

心                                        移   一痕

天空    步   一点     局部     孤独落寞

亭    时  崇祯五年十二月   全景   云层    换   一芥            有超凡脱的

大雪三日更定            湖水    景   两三粒            闲情雅致

看    地   湖心亭

雪    事   看雪                     由大到小,突出“小字”

白描手法,如临其景

湖心亭看雪 篇3

胡良华语文团队课堂教学实践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执教:徐亮

时间:年12月11日

地点:马鞍山市第一中学八年级六班

参与:胡良华徐亮陈经武侯正红郭兆雨

教学目标

⒈积累文言词汇。

⒉体会白描的写景方法。

⒊欣赏雪后西湖的奇景,感悟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怀。

⒋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⒈赏析文中描写雪后奇景的文字。

⒉体会白描的写景方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

试领悟作者的精神世界,学习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⒈教法选择: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⒉课时安排:拟用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假如作者心中有一个春天,那么他笔下的景物就春意盎然;假如作者心中有一份柔情,那么他笔下的景物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作者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景物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板书:《湖心亭看雪》)

二、检查预习

(一)朗读课文

⒈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听读课文,了解学情,纠正错误的读音、句读。

⒉指名学生朗读,检查朗读情况,共同校正朗读上的错误。

⒊老师范读。老师用慢速读,力求学生听清字音和节奏停顿。

⒋学生按教师要求再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

⒈质疑: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没有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⒉请学生试译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三、整体感知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写了什么事情。

——张岱雪夜独自到湖心亭看雪巧遇金陵客。(抓住记叙的要素)

四、品读课文

(一)⒈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字概括呢?(“痴”)

⒉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学生讨论并明确课文所写“痴人”的“痴行,痴景,痴情”。)

痴行:雪夜

痴景(奇景)(白描):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  醉情自然(补充作者及其背景介绍。)

(二)、体会白描的写景方法的妙处。

⒈“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展示图画)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五、作业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⒈赏析二文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⒉二文表达感情上的不同?

六、板书:(略) 

湖心亭看雪 篇4

第28课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能力目标: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要点】

重点: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

难点: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设想】

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教学步骤】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新课探究】

一、作者介绍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畅,注意音韵铿锵。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更(ɡēnɡ)  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ɡ)   沆砀(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读课文,读清句读。

读清句读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此次朗读,完全可以借助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把握句意。这样在重新朗读时,就能体味出语句的停顿,读得韵味十足。

3.学生有感情的自读,并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4.熟读课文,对照注释,翻译并理解课文。

原文: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

这一天,夜深人静,我雇了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浓云、远山、湖水,上下一片白茫茫。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

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三、整体感知、讨论课文的结构

1.朗诵全文。

2.理清文章线索。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确: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3.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

层次结构: 文章首先交待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然后作者将笔峰一转,叙述了在湖心亭的奇遇。

文章有三个环节: “叙事初探张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赏奇景品雅趣”。

4.思考:从文章哪里可以读出西湖在张岱心目中的地位?

学生自读,交流,并在课堂交流过程中解决相关的文言词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独往湖心亭看雪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齐读,感受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复习第一堂课内容,找学生复述内容。

【新课探究】

一、赏析课文。

1.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2.张岱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奇景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明确,共有三句: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为什么?

——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后的“更定”时分独自一人去赏雪,他的那种落寞与孤寂无不与此有关。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透出了由湖心亭观雪之壮观景色,前一句“雾凇沆砀”的景致,这句把大雪盖地的静穆与水气,湖面上雪花水气茫宕一片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两三粒”映出了天地之浩瀚。

(3)总结:

我们大家会发现在这样一个时刻,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作者所乘的小船在缓缓行进,船桨划过水面,发出哗哗的响声,一切都是那么静谧,极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隐隐露出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好像淡妆的西子在向我们悄然走来,这对于看惯了西湖平日里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张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吗?恍惚中,作者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刚才坐得那一叶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觉得天地是那样的广大,而人又是那样的渺小。面对着这样的奇景,怎能不让张岱思绪万千!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3.本文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学生再朗读体味)

(1)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

(2)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现作者此种情怀的词或句子吗?并分析。(独、喜、痴)

分析: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经讨论,我们认为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自赏”、“落寞孤傲”的情怀。

4.难道真的无人拥有如此情趣吗?看来不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还有谁有这样的闲情雅致。

(湖心亭对座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 作者在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惊喜、愉悦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此正所谓“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见作者用笔之巧。

(强饮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而且连饮三大杯,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惆怅。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我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约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怅惘!

5.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点明主旨。

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痴”字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6.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练习一)

是因为相公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晚上八点左右)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练习一)

(1)比相公来得早,已经“铺毡对坐”,正在烧酒;(2)他们见相公后,甚为欢喜,还拉着他同饮;(3)他们是金陵人氏,客居于此,且是十二月,已近年关,仍有此兴致湖心把酒赏雪。

7.本文的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 “独”“大喜”“雾凇沆砀”等。

本文是张岱的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文言总结(作业)

【新课探究】

一、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及下船  及:等到。

余拏一小舟 拏:撑,划。

二、词类活用:

客此:客,客居,作动词用。

三、一词多义

一:余拏一小舟:数量词,一条;  长堤一痕:数量词,一道   上下一白:全。

是:是日更定:是,这;      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更:是日更定:更gēng,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焉得更有此人:更gèng,还。

白:上下一白:白色      三大白:酒杯

四、比较阅读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试将与本文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 烘托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小结】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本文通过用浅淡的笔触描述了山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天涯遇知己的愉悦化解了对故国往事怀恋的淡淡愁绪。

【结构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第一段:交代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

记述赏雪的具体经过

第二段:写湖心亭的奇遇

【教学实践与反思】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