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
【教学内容】
课本42~45页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并学会解答方法。
2、能够正确地口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式题。
3、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及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对连加、连减的意义的初步理解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小圆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小猴子摘桃子,结果在捉青蛙的时候把桃子都丢掉了。这节课小朋友们又来到了小河边,他们看到了一幅更有趣的画面,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那我们就去小河边看看吧。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出示情境图,提问:图上画的都是谁?他们在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一)连加
1、师引导:有4个同学在聚餐,有3个同学在看小猴跳水,远处 又跑来2个同学,河边一共有几个同学?
2、指生列式解答,引导学生用“先算……再算……”的方式说清 运算顺序。4+3+2=9(个) 2+3+4=9(个)
7 5
3、观察今天学的加法算式与以前学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教师小结:像这样3个数相加叫做连加。
4、你能提出类似的数学问题吗?准备怎样列式解答?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
①小河里有2条粉红色的鱼,2条红色的鱼,3条黄色的鱼,小河里一共有多少条鱼? 2+2+3=7(条)
4
②石头上有2只青蛙,河里有3只青蛙,岸上有1只青蛙,一共有多少只青蛙? 2+3+1=6(只)
5
③草地上有5朵黄花,3朵红花,2朵紫花,一共有多少朵花? 5+3+2=10(朵)
8
(二)、课间休息:拍手游戏
(三)、连减
1、引导:树上原来有5只猴子,跳进水里1只,又有2只猴子向 水里跳,树上还剩几只猴子?
2、指生列式解答,引导学生用“先算……再算……”的方式说清 运算顺序。 5-1-2=2(只)
4
3、观察今天学的减法算式与以前学的减法算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师小结:像这样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2个数叫做连减。
4、你能提出类似的数学问题吗?准备怎样列式解答?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
①石头上原来有6只青蛙,跳到水里3只,跳到岸上1只,石头上还剩几只青蛙? 6-3-1=2(只)
3
②原来有7条鱼,被小猴吓跑了3条,跳起了2条,还剩几条?
7-3-2=2(条)
4
三、自主练习,拓展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能提出连加、连减的数学问题吗?
附板书:连加、连减
4+3+2=9(个) 5-2-1=2(只)
7 3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师出示卡片,学生接力比赛。
2、出示连加、连减题,学生说计算过程。(43页第1题)
二、实物投影出示44页2,学生观察。
小组讨论: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答?
全班交流,归纳概括:
①一共剪了多少朵花?
②一共用了多少张纸?
三、实物投影出示45页5图,学生观察,指名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
1、提问:一共有多少只猫?怎样列式解答?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全班交流,归纳概括:
①一共有多少朵花?
②一共有多少只蜻蜓?
四、操作:剪纸44页第3题,学生根据操作列式解答
五、自主练习4:
先数一数西红柿、青椒、茄子各有多少个?
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附板书:
连加、连减
2+2+1=5 10-4-2=4
4 6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这一天风和日丽,大海上风平浪静,一艘轮船正在大海上航行。突然,轮船的甲板上传来焦灼的大声喊叫:“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只见一个人举着一杆枪,瞄准桅杆上端的一个小孩。“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只听见“砰”的一声……同学们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吗?
生齐:想!
师:俄国著名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所写的《跳水》一文将会告诉我们答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跳水》。
师板书课题,强调“跳”的笔顺。
生齐读课题。
师过渡语:这是个精彩的故事,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读一读,要将一篇文章读正确、读流利,先要掌握好生字词。
二、自主阅读,掌握生字词。
1、师:请大家独立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重点掌握字词的音和形,对于意义暂不作要求,在分析课文时再重点来理解。
学生自学生字词。(师巡视时有学生问“唬”单独时读第三声,为什么课文中没标声调,引导小组内自主解决。)
2、师: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互相检查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同桌之间互查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老师检查全班同学字词的掌握情况。
师:课文中大多数生字词很简单,老师充分相信大家有能力掌握好,接下来我们一起巩固一下较难的字词。
ppt出示:
①你能读准下列词语吗?
一艘船撕开龇牙咧嘴吓唬桅杆
``` ``` ``` ``` ```
指名读。
师:这五位同学读得很正确,请注意“艘”“撕”“龇”都是平舌音,“吓唬”是轻声音节,“桅杆”不要读成“危杆”。请大家每个词语齐读两遍。
学生齐读词语两遍。
②你能写好“艘”和“龇”吗?(先一起书空,学生的笔顺不正确,老师板书后再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其他同学练习各写三个。学生评价两位上黑板所写的,师强调“艘”中一竖要连着“又”,“龇”左右要写紧凑。)
③比一比,再口头组词。
艘()撕()瞄()桅()
搜()嘶()描()脆()
开火车组词,很正确,师小结:形旁可以帮助理解字义。
4、小结识记生字的好办法。
师:同学们对本课生字掌握得比较好,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你记生字的好办法吗?
生:危险的木杆就是桅杆。
师相机桅杆图片,“你们知道桅杆在哪吗?”让学生初步感受桅杆的高度。
生:我记“龇”时,“齿”表示意义,“此”表音。
师: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记,不错!
生:用眼睛来瞄准,所以“瞄”有目字旁。
生:一只老虎张开口“吓唬“人。
师:相信用上这些记字方法,大家可以学得更轻松,记得更牢固。
过渡语:初读课文,我们掌握了生字词,一定能将课文读得正确而流利,怎样读得有感情呢?那就需要更透彻地理解课文,接下来让我们更深入地走进课文。
三、朗读课文,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提出在读课文中遇到的问题。
师:首先,让我们沉下心来自由地朗读课文两遍,并针对课文内容大胆提出问题,记得,不动笔墨不读书,希望大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问题处做好批注。
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2、师:接下来,请各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互相讨论各组员提出的问题,组内不能解决或存有争议的问题,请各组长整理好并作好笔记。
3、小组长汇报各组没有解决的问题,大家共同探讨。
①师:在朗读课文时能提出问题,是种收获;各个学习小组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也是种收获;总结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样也是大家的收获。接下来,我们一起分享各个小组有待解决的问题吧!
注:各小组汇报时,教师可以分类简单板书,并说明:有些问题没有记录是因为老师认为有些问题可以归属为某个大问题,如果这堂课中� )
生:孩子为什么要一味地追那顶帽子呢?(没板书,估计可以归属为某个问题。)
②共同解决问题。
a 、理解“放肆”,复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师:六个学习小组都没有不能理解的词语吗?那老师考考大家,“放肆”怎样解?
生:放纵
师:找个近义词来理解,这方法不错。
生:“放肆”就是随随便便的意思。
师:能放入课文中去理解吗?
生:是猴子取下了孩子的帽子。
师: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本文指猴子因知道水手们拿它取乐,因而言行变得毫无顾忌,更为大胆,取下了孩子的帽子。这就是放入课文中去理解。
可以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用近义词替换、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
b、学生探究第一个问题。
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是全班加老师同行,集大家的智慧,这些问题一定能够解决。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生:我解答第一个问题,桅杆很高,跳下水以后可能很难马上浮起来,孩子很危险。
生:我认为海水的浮力很大,孩子没有太大危险。
师:跳水肯定不会是百分之百的安全,那�
师:有时间吗?
生:在甲板上垫些软垫子也行。
生:我认为这不好,甲板很硬,也许垫子不够厚,还是很危险。
师:时间允许我们去找垫子吗?
生:我看父亲大喊让孩子暂时抱住横木等待救援。
师:看来,大家还没有体会到孩子此时的处境,孩子在哪?
生齐答:横木上。
c、教师相机引导孩子感受孩子的危险处境。
ppt出示孩子危险处境的一段文字。
师范读。问:孩子此时处境怎样?
生:危险。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了?
生:“只要……就…… ”“即使……也……”这两对关联词。
师:你读读这一句,好吗?
你们从这感受到了什么?
生:孩子极度危险。
生:孩子进退两难。
师:这个词运用十分准确,不管怎样,孩子都是十分危险的。
齐读这一句,把你们感受到的危险表达出来。
生齐读关联词一句。
师:你还从哪感受到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生:“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发抖使得他有可能摔下来,很危险!
师:那这个孩子为
生:我
师:尊严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啊!
你们还从哪感受到了孩子的危险处境?
生:“水手们全都吓呆了”,这些水手们可是环游过世界的啊,应该很有经验,他们吓呆了说明孩子真的很危险。
师:你很细心,抓住了侧面描写也就是水手们的反应来感受此时的危险。
通过孩子的动作、水手的反应还有两组关联词,我们感受到了孩子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让我们静下心来想象画面,把你们所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齐读整段。
d、引导孩子回到第一个问题
师:孩子随时都可能失足而粉身碎骨,还有时间找救生工具吗?你们想的办法可行吗?
学生明白跳水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师:那这位父亲为什么选择用枪呢?
生:枪有威慑力,能吓得孩子赶紧跳水,不会犹豫。
生:枪有杀伤力。
师:父亲难道真的要朝儿子开枪,“杀伤力”这个词不恰当。
生:枪有威慑力,能使孩子不惧怕高度立刻跳水。
师:是啊,在横木上多呆一秒就多一些危险啊!联系上文来看,父亲为什么用枪?
生:这位父亲本来拿枪打海鸥的,看到儿子在横木上所以决定用枪。
师:哪个词语反映出船长作出这个决定的'速度非常快?
生:“就立刻瞄准儿子”,“立刻”一词。
师:与其他水手的惊慌失措相比,船长身上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生:镇定。
生:临危不惧。
师:父亲有危险吗?(没有,他的儿子有危险。)
临危不惧是指自己面对危险不害怕,用在这不太合适,可以换个词。
生:冷静。
生:急中生智。
师:这是位沉着冷静,果断机智的父亲。(板书)
师:尽管跳水有一定危险,但想比其他办法,危险系数更小一些,船长也很有经验,他估计到水手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跳下水救孩子,哪个词证实船长的的估计没错?
生:“水手们已经跳进了大海”,“已经”一词。
e、借助想像,补充情节。
这两个问题在质疑部分被提出,那就顺其自然地引导孩子们解决,并肯定:能抓住课文的空白处提问真不错!
1、书中写的故事是节选,还有个结尾。那就是对船长看到孩子跳水后的描写。可惜老师查找了很久的资料也没有查到。那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想一想,当船长看到孩子跳到水里后,他有怎样的神态、动作和语言?
生:我想象动作,孩子救上来以后,全身湿淋淋的,父亲拿出准备好的毛巾一把裹住孩子。
师:你的想象与老师的一样,船长还是那样沉着冷静,水手跳下水时,他已经冲进船舱拿出了毛巾。
生:我想象他的语言,他会对孩子说:“对不起,刚才用枪我是迫不得已!”
生:我想象他的神态,刚开始他是眉头紧锁,孩子被救上甲板后他才长舒了一口气。
师:想象合乎现实,这毕竟是他的儿子啊,人之常情。
2、当孩子听到父亲让他跳到水里的命令时,并没有领会父亲的命令,而父亲此时已数出了“三”,想一想,他会开枪吗?
生:我认为船长会朝别处开枪,通过枪声逼迫孩子跳水。
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根据。
生:不会开,第五自然段说:刚喊出“三”,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父亲喊出“三”,但没有开枪。
师:任何事情都是发展变化的,在危机时刻任何意想不到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保持清醒的头脑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老师相信不管出现什么情况那位沉着冷静的船长一定能作出正确选择。
f解决为什么以“跳水”为题?
生:“跳水”是课文最精彩的部分。
生:“跳水”是课文的高潮部分。
生:“跳水”能体现父亲对孩子的爱。
师:“跳水”使故事化险为夷,凝结了父亲对孩子的爱,这种命题方式是抓住关键情节、关键内容命题。
当然,这个题目是编者后面加上去的,我们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试着拟题啊!
四、默读课文,复述故事。
过渡语:这么一篇名家之作,不说全文背诵,至少要能够复述吧?
快速浏览全文,完成课后练习,理清故事脉络。
1、师:首先请大家快速默读全文,完成课后练习,理清故事脉络。故事是在人与物的相互联系中发生发展的,你能理清本文人与物的关系吗?
(取乐)(捉弄)(威逼跳水)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追赶)
师生共同完成表格,教师简单概况起因、发展、高潮、结尾,说明孩子横木遇险、船长威逼孩子跳水是复述的重点。
1、再次默读课文,尝试复述故事,自己讲过自己听。
2、请同学复述。
第一位同学漏掉了水手拿猴子取乐的情节,教师引导:这是故事的起因,能漏掉吗?
另一位同学复述脉络清楚,但没有把握重点。
第三位同学复述较精彩。
五、再次默读课文,交流对课文的感受和认识。
1、师:一篇课文对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与认识。(从船长、水手、孩子等角度谈)
2、有哪位同学愿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生:我很佩服船长处乱不惊,急中生智救了儿子。
生:我想对水手们说:开玩笑要适可而止,要懂得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
生:这个孩子经历这样一场生死考验未必是坏事,他以后会更加懂得生命的宝贵。
……
老师的感受: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会在意想不到的情境中突然发生,处理突发事情,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是我们在社会上生存的必备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在课堂上能够学到的,它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并将这些经验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到用时我们才能急中生智、应对自如。老师希望大家永远是平平安安的。
六、课后作业:
写写对《跳水》一文的感受和认识,或者想像课文空白处,补充情节(孩子被救上甲板后船长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假若数到“三”,孩子没跳水,船长会开枪吗?为什么?)并写下来,将文中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抄写下来。
【教学特色】为了避免教学中烦琐的分析,突出文章阅读重点,主要采用板块式阅读法。其二,重视学生个人独特的阅读体验,在师生平等对话的阅读氛围中促进师生、生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学会“模仿、显然”等词语的运用。搜集和积累用来形容情况危急或处境危险的词语。
2、通过朗读与默读等阅读方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发表自己阅读理解,体会事件给人的启示,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运用分析语言的能力。
3、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弄清事物的发展过程,在了解事物发生变化的基础上,体会、学习船长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重视学生个人阅读的独特体验,注意激发学生乐于将个人的阅读感受、想法和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共同收集有关作者生平等相关背景资料。其二,学生课前必须熟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流利。
课时:2至3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计导读提纲,学生自主学习。
(一)自学准备:编制导读提纲
1、初读全文,学习生字、新词。
⑴写出�
⑵请你编出与课后生字相对应的形近字六组。
例:艘( ) 嫂( )
⑶你能解释下面的词语吗?并用带点词造句。
放肆 心惊胆寒 吓唬 模仿 显然
⑷本课还有哪些生字、词语需要学习,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些生字、词,请自编题目练习。
2、再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⑴通过阅读,我读懂了事情主要写发生在( ),( ),由于( )以及( )和( )情况,造成小孩( )。结果( )。
⑵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请简要的写下来。有什么不解的问题也写下来
⑶你知道列夫·托尔斯泰吗?请收集作者相关资料,越多越好,并记在摘记本上,课上与同学交流。
(二)导读课题,提出质疑。
(三)学生自学,学会初步探究
(据导读提纲学生自学,这一教学步骤可根据各班具体情况安排课前、课堂或课后。)
二、初读,整体感观全文其貌。
1、结合导读提纲,检查预习,初步感知全文
⑴听写词语:环游 帆船 航行 风平浪静 水手猴子 撕叫 吓唬 孩子 龇牙咧嘴 船长 瞄准 桅杆 海鸥
⑵指名或分组朗读课文
2、启迪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自由质疑,讨论学习重点。(如果学生质疑过程中重点不够突出,可在精读的环节教师再次点拨质疑(见三(二)环节。)
三、精读,潜心会文领其意。
师:同学们,读书只做到读得正确、流利,仅感知课文大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自己的深入阅读思考以及与同学交流,真正悟出情、悟出味、悟出理。老师相信经过同学们自己的努力与共同协作,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一定能迎刃而解,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刚提的问题来深入的学习课文吧。
(一)弄清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悟出情。
1、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什么?
由学生自由发言,在学生自读写批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同时教师注意相机引导,重点弄明白以下问题:
⑴事情发生的环境、起因。
⑵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水手、猴子、孩子、船长各有怎样不同的表现。各环节事物之间是怎样联系的。
(二)质疑探究,领悟事件其内涵
师:通过这个故事,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同学们在了解了事情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什么疑问?
1、再次质疑,凸现学习重点。(如果初读时学生的质疑以理出学习重点,该环节可略去。)为什么水手有时间逗猴子?孩子为什么不顾后果的追猴子?在当时的危急情况下,�
(教学注意:小组交流准备发言提纲,全班交流要以组为单位进行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联系实际谈启示:作者通过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孩子得救后,船长、孩子、水手都会说写什么?请说一说。
四、展读,凸现个性化表达
(一)乐于表演同学: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感受故事的惊心动魄、扣人心弦。1、小组练读2、推荐小组上台赛读。要求:朗读时注意人物的身份、语言,当时的情景,可以结合表演,自由发挥。
(二)乐于搜集资料的同学:扩展知识,简介作者。1、小组交流。2、代表介绍,教师补充。
(三)乐于写作的同学:写一则读后感,与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2、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理清课文层次,练习给课文分段,复述课文内容。
3、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质疑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跳水
2、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3、据学生回答,板书:谁?在哪里跳?为什么跳?怎么跳?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以上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能找到哪些答案?
2、交流汇报。
三、理解课文尝试分段
1、课件播放课文的动画片,学生欣赏故事。
2、学生欣赏后,提问:谁能用一个词形容看故事时的心情?据学生回答,板书:惊险
3、故事中最惊险的部分在哪?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这一惊险场景?
4、指名朗读5?D6自然段,互相评议。
5、此时的孩子站在最高的一根横木上,摇摇欲坠,情况十分危急!大家能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
6、故事写到这儿,就达到了?D?D高潮。板书:高潮
7、这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所有人都迫切想知道什么?板书:怎么办?结果?
8、怎么办?结果怎样?孩子得救了吗?是谁救了他?板书:船长
9、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板书:
10、谁自告奋勇把这一段读一遍?学生读。评议。
11、孩子安全获救,你们的心情怎样?船上的人呢?在所有人当中,谁最高兴?为什么?
12、当儿子转危为安,作为船长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谁能告诉他呢?(指名回答)
13、哪几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事情发展的经过?板书:经过。请男生齐读2?D6自然段。
14、猴子为什么会摘孩子的帽子呢?指名回答并板书:水手取乐
15、师指板书总结: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所以猴子放肆;因为猴子放肆,所以去摘孩子帽子;因为帽子被摘,所以孩子去追猴子;谁能接着老师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事情的过程介绍完整?(指名练说)板书:命令得救
16、从老师的板书,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请大家拿出笔来,就按这个顺序,在课文中把段落划分出来。
四、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认真阅读,解决了心中的疑问;通过共同探讨,分清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了解故事发展过程的同时,顺利地给课文分了段。其实,给课文分段的方法还有很多,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共同探讨其它的分段方法。
第二课时
一、体会情感评价人物
1、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了具体的了解,现在,老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用“?D?D”划出描写孩子动作、表情和语言的词句,并用箭头图表示出孩子的心情变化过程。(指名上黑板画图)交流评议。
2、文中除了孩子,还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3、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你还可以想什么办法救孩子?
船长真的会开枪吗?他为什么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这说明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机智灵活冷静果断
4、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仅仅两句而已,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生动。这种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二、斟词酌句指导朗读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 并想一想好在哪里?
2、交流汇报,指导朗读。学生发言,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适时出示课文中的词句,指导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互相评议。
三、谈谈体会续编故事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2、孩子得救了,而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课后,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篇。
总评: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3-4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达到的目标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堂课根据此目标设置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习,基本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
二、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了和谐与统一。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较完美地处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达到了和谐、统一。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三、课堂气氛活跃,发言面广,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整堂课教师设计的问题较有层次,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达到了水到渠成。
四、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探索的欲望。这节课,教师准备了《跳水》的故事动画短片,供学生欣赏,设计了多个层次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到故事发生的现场,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同时,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训练较为到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问题提得较为零碎,要是能进行一下整合,会显得更有条理。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按什么方法学习《跳水》的前三自然段?(板书:注重事物的联系)
2.一学生复述课文第1—3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故事的“趣”。
[演示gai课件1]动画(1):一艘轮船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航行。船上的水手、船长的儿子正在逗猴子取乐。突然,猴子抢了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做怪相,逗得水手大笑,孩子气得脸通红。
3.学生摆放卡片,并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水手、猴子、孩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二、学生质疑。
导语:故事又是怎样发展?如何结束?事物间的联系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请继续看画面。
[演示gal课件2]动画(2):猴子将帽子放到最高横木的一头后,爬到桅杆的顶端,孩子摇摇晃晃走上横木取帽子。水手全都吓呆了。
1.学生摆放卡片,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形成如下板书:
附图{图}
2.看了、听了故事的后部分,你们感到什么问题最不好解决,告诉老师。
[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设计教案。下面以2000年本人在《四川教育》助教行动——创新教育研讨会(乐山)上的课为例。]
学生质疑:(1)孩子为什么非要拿到那顶不值钱的帽子?(2)为什么孩子在横木上难以转身?(3)船长会不会向孩子开枪?(4)“40秒钟”,时间很短,为什么大家觉得它太长了?
(老师板书:拿帽 开枪 转身 40秒钟)
三、精读,理解。
导语,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说明你们很会读书,爱动脑筋。那么,这些问题由谁来解决?
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故事的“险”。
1.小组讨论:孩子为什么非要拿那顶不值钱的帽子?
(小组争先发言:(1)孩子觉得自己是人,却被小小的猴子耍了,太丢人了。(2)水手的哄笑,大大地伤了孩子的自尊心。(3)猴子的放肆,水手的大笑,使孩子觉得自己太没面子……)
2.书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孩子觉得自己太没面子了?(学生读书)
听听,猴子好像在说什么?
(学生想象 回答:(1)来呀,来拿你的臭帽子吧!(2)哈哈!笨蛋,你是拿不到你的帽子的!……)
真气人,孩子怎么想?
(学生想象回答:(1)哼!死猴子,我非把你捉住拿回帽子不可。(2)你不要高兴得太早,看我怎么收拾你!……)
3.为了夺回面子,维护自尊,洗刷耻辱,孩子又是怎么做的?(一学生读有关句子)
“气极了”这三个字该怎么读?(气愤,语气加重)试读,齐读。
4.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吓呆了”是什么样子(学生体会:口张得大大的,眼睁得圆圆的,全身僵硬,气也出不来了,呆若木鸡了。)
这三个字又怎么读?
(学生体会:语音要小,语速要慢,“呆”要重读。师范读,生自读、齐读。)
5.下面讨论大家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孩子在横木上难以转身?
(学生讨论:书中描写孩子处于绝境的两个句子,第一句讲桅杆高,甲板硬,从横木上掉下来,就会粉身碎骨,说明处境危险。第二句同样讲他的处境危险。从图上可看出横木周围没有遮拦物,没有扶手,横木很窄。此时,孩子心中也很紧张,他稍微一动,就会失去平衡,掉下来,更不可能转身了。)
写孩子处境危险的这两句话又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紧张,语速稍快)齐读。
6.请一学生读本段最后两句。学生评析。
7.按要求读有关句子。
8.同学们,难道我们就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孩子被摔死吗?快想办法救救他呀!
(学生想办法:(1)搭云梯。(2)拉网接。(3)抬垫子。(4)叫水手爬上横木抱孩子。(5)叫直升飞机……)
9.抽一位没发言但在思考的同学,问:你觉得他们的办法行得通吗?为什么?
(生答:行不通。他们的办法虽然可行,但是时间不允许。他们没有注意事物间的联系。若照他们的办法去做,孩子早就没命了。)
学习第5~6自然段,体会船长的“智”。
导语:大家的办法都很好,关键是时间不允许。咱们还是看看船长是怎么化险为夷的。请默读第5~6自然段。
1.船长是怎么做的?结果呢?
(板书:瞄准 跳水 得救)
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沉着、机智、当机立断)
2.同桌同学讨论大家提出的第三个问题:船长会不会向孩子开枪?
(正方发言:(1)会开枪。为了逼孩子跳水。(2)与其让孩子率死,或变成残废,长期痛苦,不如一枪打死……
反方发言:(1)不会开枪。因为世界上没有父亲向亲生儿子开枪的。(2)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开枪打死自己的儿子,岂不是没有人性了吗?(3)不会的。打死了儿子,就断子绝孙了。即使开枪,也不会打在儿子身上……)
大家发言很激烈,也很精彩,我们还是看看书吧。齐读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思考:如果要开枪会喊“三”吗?(不会)有个同学讲得好,即使开枪也只是鸣枪示警,不会朝孩子身上打。
2.讨论:父亲的话该怎么读?
(学生体会:命令,着急,大声喊。每句后面一个字应拖读。“二”比“一”读时语音还应长一些。读出父亲迫切希望孩子跳水的语气。)
3.大家想想,猴子、孩子、水手,船长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请用“因为……所以……”,“……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回答。(将此句式投射在银幕上)
4.出示幻灯片:
附图{图}
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解决最后一个问题。
(学生看法:(1)水手太紧张。(2)每分每秒都关系到孩子的生命安危。说明水手的心早已系在孩子的身上。)
四、总结,深化。
1.大家的问题都解决完了,老师有一个问题请教大家:风平浪静一词与《跳水》这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学生发言:(1)因为风平浪静,水手才拿猴子取乐,导致故事的发生。(2)因为风平浪静,孩子才走向最高横木处于绝境,推动了故事的发展。(3)因为风平浪静,船长才举枪命令孩子跳水,使故事走向高潮。(4)因为风平波静,水手跳进大海很快地救起了孩子。)
总结:谢谢!从你们的发言中,老师体会到了“风平浪静”贯穿了故事的始末。看似轻轻一笔,可见作者的匠心。因此,我们作文时,特别是在描写自然环境时,一定要注意你所写的自然环境必须要与事情发展有联系。
2.读完这课,你想到些什么?
3.再次捧起书本,用你们的声音,你们的语气,向大家讲述《跳水》这个故事中最令人惊心动魄,最扣人心弦的一幕吧。齐读第4~6自然段。
附图{图}
评析:
1.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 随着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默读、自读、试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在读中感知、理解、体验情节的趣味、故事的惊险、船长的机智,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2.质疑解难,自主求索。
本课的教学设计打破了老师早就设计好固定的教学模式圈让学生钻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是充分尊重学生,根据他们在本课中想知道什么,想学些什么,让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课堂上灵活地按照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通过自读、自悟、讨论、评价等课堂教学体系,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教师则在当学生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加以点拨;方法欠妥时给予指导;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学有成效时给以鼓励。让学生自主求索,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整个课堂其乐融融,民主和谐。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四至六自然段,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3、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重难点: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熟读了课文,了解了“跳水”这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谁来说一说。
(船员逗猴子,猴子放肆起来;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孩子为拿到帽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
那么孩子是如何遇险,最后又如何转危为安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引导学文
㈠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猴子越闹越凶,孩子一气之下追猴子,出现了什么情况?读课文,思考问题并抓住重点词句读一读、画一画,理解之后自由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自由组合,充分理解、讨论)
2、指读第四自然段,并用词语概括段意。师:结合课文内容,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这段内容?(情况紧急、万分危急、千钧一发)板书:万分危急
3、为什么说情况万分危急?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想法。
①“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即使……也难以回转身来”
②“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孩子只要……就没命了”
③“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4、假如你当时在场,你会想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5、有感情朗读课文。情况如此危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能够表现出来?(语速快,声调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练读,指名读,范读,再练读。
㈡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读课文讨论:
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⑵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样想的?
1):①“立刻”
②“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2)想法:①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只能往海里跳,借助海水缓冲可能有生还的机会。
②要快,否则孩子就会失足掉下来。
③用枪逼迫孩子,使孩子不犹豫,马上跳下来。
2、拓展:还有没有其他的搭救办法?
(学生充分讨论、争论后,认为只有船长的办法最可行、最好。加深理解船长在短时间内想到最佳办法,非常机智果断。)
3、�
4、怎样读来表现船长的机智、果断?(语气坚决、语速快、声音响亮。)
练读,指名读,示范读。
㈢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事情的结果如何?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读课文思考讨论。
孩子得救了。理解体会:
①“孩子像颗炮弹……”
②“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①说明孩子从很高的横木上跳下来,就像炮弹一样猛,如果落在甲板上一定会死。由此可见船长机智果断。
②40秒钟虽然不长,但水手们由于担心、害怕、紧张,因而觉得时间太长了。
三、总结: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和同学交流。(船长机智果断,值得学习。开玩笑要适度。做事要多想后果。)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练习:
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六、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一部分内容在上完课以后进行了修改和补充。这篇课文情节紧张、惊险,描写生动。本课时教学重点抓住“情况危急”和“急中生智”两点内容来学习。学生在课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急中生智”的机智、果断、了不起。对文章重点内容及表现的主要思想有了深入理解。学习效果较好。课上学生发言积极主动。这节课内容涵盖量较大,课上应注意时间的把握。在理解、激情的基础上,应重视有感情朗读的训练,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使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达到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目的。设计特色:
⒈课上进行了拓展思维练习,如:还有什么解救孩子的办法?
⒉设置了情景教学环节,如:假如当时你在场,你会想些什么?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四至六自然段,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3、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重难点: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熟读了课文,了解了“跳水”这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谁来说一说。
(船员逗猴子,猴子放肆起来;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孩子为拿到帽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
那么孩子是如何遇险,最后又如何转危为安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引导学文
㈠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猴子越闹越凶,孩子一气之下追猴子,出现了什么情况?读课文,思考问题并抓住重点词句读一读、画一画,理解之后自由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自由组合,充分理解、讨论)
2、指读第四自然段,并用词语概括段意。师:结合课文内容,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这段内容?(情况紧急、万分危急、千钧一发)板书:万分危急
3、为什么说情况万分危急?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想法。
(①“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即使……也难以回转身来”②“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孩子只要……就没命了”③“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4、假如你当时在场,你会想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5、有感情朗读课文。情况如此危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能够表现出来?(语速快,声调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练读,指名读,范读,再练读。
㈡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读课文讨论:
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⑵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样想的?
1):
①“立刻”
②“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2)想法:
①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只能往海里跳,借助海水缓冲可能有生还的机会。
②要快,否则孩子就会失足掉下来。
③用枪逼迫孩子,使孩子不犹豫,马上跳下来。
2、拓展:还有没有其他的搭救办法?
(学生充分讨论、争论后,认为只有船长的办法最可行、最好。加深理解船长在短时间内想到最佳办法,非常机智果断。)
3、�
4、怎样读来表现船长的机智、果断?(语气坚决、语速快、声音响亮。)
练读,指名读,示范读。
㈢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事情的结果如何?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读课文思考讨论。
(孩子得救了。理解体会①“孩子像颗炮弹……”②“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①说明孩子从很高的横木上跳下来,就像炮弹一样猛,如果落在甲板上一定会死。由此可见船长机智果断。
②40秒钟虽然不长,但水手们由于担心、害怕、紧张,因而觉得时间太长了。)
三、总结: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和同学交流。(船长机智果断,值得学习。开玩笑要适度。做事要多想后果。)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练习: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六、作业: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一部分内容在上完课以后进行了修改和补充。这篇课文情节紧张、惊险,描写生动。本课时教学重点抓住“情况危急”和“急中生智”两点内容来学习。学生在课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急中生智”的机智、果断、了不起。对文章重点内容及表现的主要思想有了深入理解。学习效果较好。课上学生发言积极主动。这节课内容涵盖量较大,课上应注意时间的把握。在理解、激情的基础上,应重视有感情朗读的训练,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使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达到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目的。
设计特色:
1、课上进行了拓展思维练习,如:还有什么解救孩子的办法?
2、设置了情景教学环节,如:假如当时你在场,你会想些什么?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返航是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胀和结果的关系。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鹏博士教育软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新课:
1、从《蛇与庄稼》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联系?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来学习《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出示《资料》部分,了解作者
三、再度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①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②课文有机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讨论以上问题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
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 显然 因而 放肆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2、指导学习-3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②讨论回答
3、讲读第4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
微机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5-6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讨论思考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
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1、按学习小组朗读
2、总结提问:
①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②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③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④这一天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
⑤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
二、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
3、学生书面造句
三、作业
1、抄写生词
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
板书设计 :
6 跳水
逗 拿 命令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 ←------ ←------
放肆 追 救 ↖ 跳水
水手
教学札记:
本文所列人物众多,关系也比较复杂,应引导学生理解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知道高潮的出现是由于众多关系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非单是猴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熟读课文,能初步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并做简单批注。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起因课文第2自然的归属问题有争议,把它归为起因是因为猴子放肆起来的具体表现就是第2自然段讲的摘去了孩子的帽子,因而引发了后面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跳水》这篇课文里,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谁说说这个故事大致是怎样的?(指名简要说一说初读后的感知。)
(二)交流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读一读,再组成本课的词语,读一读。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写错的字。
吓唬应读 xià hu 龇的读音 zī
猴书写时不要多写一竖。
3.解释词语,(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醒悟:认识由模糊而变得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课文中指明白。悟,理解,明白。
失足:没有把握住。走路不小心而摔倒。
(三)学生投入地读书,理解文章的结构。
1.轻声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
2.快速浏览课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文章分段。然后交流。
板书: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跳水,得救。
3.认真默读课文,把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画下来,并做简单的批注。
①自读,批注。
②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③在全班朗读句子,然后进行评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第二部分事情的发展过程,感受心情的变化担心、紧张。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3.形容处境危险或情况紧急,可以用哪些词语?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跳水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跳水,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