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优秀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次为您整理了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优秀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 篇1

《桥》教学反思《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成功之处:上课开始我让学生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描写洪水或雨水可怕的句子,用心体会。学生从“像泼”“像倒”两个短句体会出不仅描写雨水之大,还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爆发作铺垫。从“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可以看出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到了洪水凶猛可憎,像魔鬼一样向人们逼近,让学生感悟险情并明确:险情越险,为后文渲染的气氛越浓。接着我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感受其高大的形象和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练习,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教学中我进行适当的朗读指导,以读促思,让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升华情感。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紧,没有让学生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做到读说写结合。以后我会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把每个环节安排得恰到好处。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 篇2

《桥》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为一篇微型小说,记叙了一位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暴发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在党性面前,他一视同仁,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在人性面前,他又推着儿子先走,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他用一位共产党员的信念和一个父亲的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教学时时常要借鉴名师的'教学设计,蒋军晶在设计这一课的时候,采用群文共读的方法,在故事情节上,将课文通过分析老支书与船长做法的区别来理解人物形象,在文章写法上,与《在柏林》进行对比,来理解微型小说设置悬念,结局意外的特点。

所以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我也采用了蒋军晶老师的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在课堂上,针对环境描写,通过对“舔”、“狞笑”、“泼”等词语的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当时环境的危机与紧迫,理解洪水的可怕。以此突出人物的可贵品质。在这个环节,学生畅所欲言,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与《诺曼底号遇难记》进行比较的环节,通过让学生对比两人做法的异同,深层次的分析老支书的人物形象,在这方面,学生更是从人物的身份入手,来分析人物的做法。大部分学生都可以从老支书要求不守规则的人退党,结果所有人都按要求排队来体会在人们心中,党员身份的神圣,理解的更深刻。

最后,在与《在柏林》进行对比分析的时候,学生不仅体会出微型小说结尾设置悬念的好处,也模仿这种写法,让学生进行小练笔,进行写法指导。对于群文阅读的尝试则让我看到了课堂的转变:不再是围绕一篇文章的繁琐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在第一课时初读文本之后,结合语文要素的一个知识点,去以一篇带多篇,让课堂容量增大,学生接触更多同类型的文本,学会方法的同时也能够增加阅读量。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 篇3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桥》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它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和家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所以到最后,学生也说出了这其实是一座“生命桥”、“希望桥”、“救命桥”、“感人桥”。

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两条线来展开。第一课时,我以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好地抓住了“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等句子,充分感悟了当时危急的情况,对人们当时的恐惧之感就体会更深刻了。再来读,紧张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这样危急的时刻,老汉的出现也就成了必然。这一课的教学也就为下一个课时埋下了伏笔。

在第二课时,我自然地以老汉的言行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快地找到描写了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大山。”“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通过“冲、揪、凶得像豹子、”等词的体会,学生也就体会到了老汉的不殉私情,舍己为人。再来练笔写一写老汉可能会喊些什么,学生也都能写能说了。对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汉的一揪一推,更是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另外,在教学本课时,我注重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宽大的胸襟。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针对这些特点,我在备课时抓住课后题“老汉是个怎样的人?”来贯穿整堂课,之后再过渡到题目明明是桥,却处处在写老汉,老汉和村民之间究竟有怎么样的联系。过渡到题目,再引申到桥的含义,最后理解表达方法。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朗读等效果上来看,这一点还是成功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语言的生发点,情感的突破点,想象的链接点,把抽象的语言变成生动的形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进作者、文本的情感世界,语言与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与提升。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受最深的是认真备好课是讲好课的根本,深入研究教材是备好课的根本。教师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必须深入解读文本,教师解读文本的程度越深,领悟文本的涵义就越透彻,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就越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