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我们该怎么去写反思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激趣;探究;实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下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做法。
1. 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是激发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1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四年级语文课《蟋蟀的住宅》中,我创设了情境。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同学们,你们见过蟋蟀的住宅吗?今天,老师将带我们到蟋蟀的住宅去看一看,逛一逛,好吗?不过,请同学们看仔细了,他们的住宅到底怎样哦?”出示课件让学生看图观察思考。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这样,学生对蟋蟀的住宅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都想去深入了解蟋蟀的住宅。
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1.2 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教师应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不断创设情境,形成连动的整体情境,使情境得以持续。
2. 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是引导探究 要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2.1 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大大提高。还以《桂林山水》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探究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2 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2.3 读画相结合,感知内容。 学生的潜力真是无穷啊!有时完全能超出教师的想象,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读得花样翻新,读得多姿多彩,读得津津有味,最终都离不开读的真正目的——读中思,读中获,读中领悟文章传达的内涵。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让学生边读边思,一直是笔者不断尝试和不断恪守的原则。每篇文章引导学生读前,笔者都充分咀嚼文章,力求提出精、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考了文章的内容,又明白的文章的内涵,从中感悟出文章要传达的真谛。
关键词:求同存异 质疑 生活情境
课堂是汲取知识的主阵地,课堂如成了死水在我看来那是老师的悲哀,学生的悲哀,不经过激碰,思维何以活跃?没有思维的课堂,老师的价值在哪里?上课的意义又在哪里?作为教师,要还原真实的课堂,去追寻语文课堂的生态之美,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轻舞飞扬!
一、倾听花开的声音――认同学生的不同感受
语文探究最大的特点是答案的发散性与开放性,这也正是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所在。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不要小看了现在的孩子,他们所处的是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接触的东西未必会比成年人少,求知的速度更不会比成年人慢。可是我们的老师受师道尊严传统的影响,认为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就得唯教师为尊严,这其实同现代教育思想是背道而驰的。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根据学生求新、求异、爱求刺激的心理,给他们以尽可能的赞同,促使学生用积极进取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具体问题的情境中去,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汲取知识,增长才干,培养创新精神。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吃透教材,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他们标新立异,但又能自圆其说而不是只求怪异。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喜欢只有一个声音,对于不是自己预期的答案总是不屑一顾,然后死拉硬扯把学生思维拉回到原定预设的轨道。其实那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更不必说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生也会很受打击,他们的思维被最大限度地束缚,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创造精神与思维的动力。比如《尊严》一文,文章主旨是要让学生懂得何谓尊严,何谓人格,懂得去尊重别人,把握了这个大方向,如果学生有这样的看法:如果因为要尊严而饿死了,那么尊严的意义又在哪里?这样的想法又何尝不可!这样允许学生自主思考,才使学生积极求知、主动进取。
二、疑问是求知的开始――学会质疑地寻找问题
“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这是巴尔扎克的至理名言。确实,有疑才有问,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思维探究的火种。所以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势必让学生学会质疑。课堂上老师要用尽一切手段,促使学生有质疑的积极性,使其思维整节课处于激越状态。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教师在上课开始时讲了很多关于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整首诗埋下了伏笔,然后在分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问:“如何来理解文中‘碧空尽’、‘唯’的含义?”这样便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基调天马行空想象其中难得的深厚友谊。于是一段时间的探究后学生就提出了一大串关于两人友谊、关于文章写法的问题,并且把写法和情感的线贯穿了起来,古诗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空的支持,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可提出质疑。每位有经验的老师应当善于运用多种设疑方法,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思想的火花。对于难度较大、比较容易遗漏的内容,如果从正面切入难以奏效,教师可以旁敲侧击,给学生指明探究的正确方向,进而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究、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如此状态下的课堂必是生机勃勃而活力无限的。
三、还教学以本真――取境生活来创设教学
哲学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可是现在却有那么多的家长或者教师把孩子禁锢在书本中而不让他们感受实践与生活。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枯燥的课堂中转向社会中活生生的知识,就像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学、做合一。”让语文教学兴趣盎然而且事半功倍。
(一)课堂模拟生活:生活是最生动的教材,学习的源泉离不开生活中的许多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切身的感受中得到直接体验,从而理解文本的内涵。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开始时,为了提升孩子们的情感认识,明确战争对人类的伤害。我找来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图片,讲解的时候更是煽情,可是当笔者悄悄关注学生的反应时,却发现沉浸在其中的却是少数,有的学生还在笑呢!这使我认识到战争离他们太遥远了,生活在蜜罐中的他们对家人生离死别的感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就改进了教法,启用了5・12大地震的视频、图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将学生的思绪拉向了亲人在一瞬间分离的惨烈现场,并配上扣人心弦的音乐。然后又提出问题:如果这是一场残酷的战争,它摧毁了大家的家园,夺去了亲人的生命,此刻你有怎么样的感受……“角色替代”的方法让他们迅速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体会人物的真实感受,更何况作为民工小学我们班有很多学生是四川来的,那种乡音所带来的感情尤为强烈,学生们很快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去了。
(二)课堂还原生活:课堂即是生活,在课堂教学中,从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把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作为材料恰当地创设情境。
[关键词]课堂观察;教学目标;随机评价;常态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61-02
常态课教学作为教师日常专业教学活动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较真实和直观地反映教师的实践状态,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教师应如何展开对常态课的观察研究,从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教学规律,探究教学方法,反思和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实效呢?
一、研究教学目标的基态
教学目标就是预期学生学习的效果,它具有导学、导教和检测的功能,是课堂教学的方向。很多语文教师将教学参考用书上的教学要点提示看成是教学目标,其实这些要点提示充其量是给我们定下一个教学框架。所以,教师要在这个框架下进一步根据学段目标、针对文本特点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学情,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下面是两位老师对《美丽的彩虹》(北师大版一年级)预设的教学目标。
第一个教师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1)识记生字,指导学生写“巨”和“空”;(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美。
第二个教师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1)识记生字,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巨”和“空”的占格情况并练写;(2)能读出问号表达出的疑问语气;(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模仿诗歌第二小节进行仿说、练写。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和导语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读出对彩虹喜欢、留恋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感受彩虹的美。
第一个教师的教学目标比较空泛,指导书写没有明确的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这一目标泛化,没有考虑学段要求,制定不科学。对本篇课文来说,没有明确感情朗读的重点,没有把握诗歌教学的重点,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能结合本文句式仿写,完成从积累到运用的语言实践。第二个教师的教学目标无论是写字、朗读还是语言积累、仿写,都目标明确具体、方法恰当,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试想一下,一节课要教什么,教师自己都没有弄清楚,学生能学到什么?能明白什么呢?
二、落实教学目标的动态
预设的教学目标是教师想教的内容,课堂观察就看教师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是否一致,看教学流程是否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预设的学习内容会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产生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这就看教师能否顺势而导,有效调控,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让所有的环节都指向教学目标。请看人教版《蟋蟀的住宅》教学片断实录。
师:你从文中了解到蟋蟀的住宅内部有何特点呢?
生1: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我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板书)
生2:老师,“卫生”不用写了。清洁就是卫生,卫生就是清洁。
(其他学生也随声应和。我一时之间有些疑惑了。是啊,平时我们常说“清洁卫生”,“清洁”和“卫生”似乎是不分家的等同词。正因为太熟悉了,所以备课时不曾留心这个问题,可文中为何明白地写着“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呢?直觉让我感到这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师:(作沉思状)哦!清洁就是卫生。那文中为什么要写:“住所是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是不是作者真的犯了重复的语病呢?那大家查一查字典,看看这两个我们熟悉的词语是怎么解释的。
(学生纷纷拿出字典,快速地翻查起来。其实,我也不知道这两个词语究竟有何区别,也拿出词典,急不可待地和学生一起查。不一会儿,他们就争先恐后地举手了)
生:“清洁”的意思是干净,没有灰土和尘埃。“卫生”指合乎健康标准。
生:老,我认为这两个词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像我们平时吃东西,就选干净的,因为干净,没有灰尘,没有细菌,肯定就合乎健康标准。
师:(我心中有数了)是吗?干净,没有灰尘就一定合乎健康标准吗?
(我故意强调“一定”一词,提醒学生注意思考分析,沉默了一小会儿)
生1:不对!我曾在报纸上看到:有些小贩为了让桃子看起来干净、光滑就用洗衣粉泡,这样的桃子是有毒的,人吃了会生病的。
生2:买的北方大馒头又白又软,看上去很干净,其实有些是加了化学增白剂的。吃多了,对人体健康有危害。
(没想到学生的生活知识如此丰富,他们的发言让我获益匪浅;同时更启发了我的思维,丰富了我的知识,提升了我的理解)
师:仅仅是吃的东西有这种看似清洁其实却不卫生的情况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1:我家装修房子买涂料时,店老板告诉我们:有些人家新居装修得很漂亮,但是涂料中有甲醛,这是一种会致癌的有毒气体,对人体健康有危害。
生2:我也知道,有些地板也含有超标的有毒物质,用这种地板铺在房子里,看上去清洁、漂亮,其实是有害健康的。
生:(共同)“清洁”不等于“卫生”,两个词的意思不一样。
师:那我们来看看课文,为什么说蟋蟀住宅内部既清洁又卫生呢?
(此举旨在让课堂教学回到预设目标上,回到对文本的研读和学习,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教师要灵活应对,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同时,教师要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性资源,让课堂在预料之外多一些灵动的精彩。
三、随机评价的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进行随机评价,既是促进学生发挥潜能、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途径,更是为促进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一位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的《劳动的开端》一课,指导朗读“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秤煤了”这两句时,引导学生思考:“从万丈深渊摔下,人会怎样?你体会到了什么?”在学生说出摔得重、摔得疼后,教师指名学生读。可是,这名学生读得无滋无味、波澜不惊。基于此,教师巧妙引导:“小运铎这一跤摔得皮开肉绽、遍体鳞伤,谁能体会?”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感情表达的重点之后,又找了一名学生朗读。这名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问大家:“你们听出了这一跤摔得重不重?摔得疼不疼?”学生回答:“摔得重,摔得疼!”教师接着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摔得再重、再疼,劳动还是要继续!接下来看看,小运铎是怎样挑煤的。”看,教师没有将随机评价简单地看成是朗读结果的表象判断,而是将随机评价与学生表现、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的学习,推动教学向预设的目标展开。
【关键词】语言风格 于漪 苏静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2-0064-02
特级教师的语言,语音优美、节奏适度、逻辑清晰、深入浅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现实教学中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语言存在问题。本文通过研究于漪和苏静的语言风格及形成原因,以期为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形成优秀的语言素养提供借鉴启发。
一 课堂教学语言风格的内涵及重要性
教师语言风格是指教师运用语言表达手段所形成的教师语言特点、再综合上升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言语气氛和言语格调,具有独创性、稳定性、整体性等特征。
靳立鸿认为,教师课堂语言风格主要有典雅庄重型、情感激扬型、方法导引型、沉稳理智型、知识渊博型、语感体验型、质朴自然型等类型。刘启珍指出:于漪老师以抒情的语言风格领先;钱梦龙老师以诱导的语言风格著称;魏书生老师则以商量的语言风格取胜。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克斯的研究表明,教师的语气如果单调平板,儿童就不会产生学习兴趣。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教学的语言艺术。《学记》明确指出教师教学语言艺术修养的标准:“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苏霍姆林斯基说:“假如在语言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可见课堂教学语言风格的重要性。
二 于漪与苏静课堂语言风格
1.于漪的课堂语言风格及分析
第一,生动亲切。课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于漪这样设计教学语言:“京剧讲究脸谱、颜色、线条,红脸表示赤胆忠心,黑脸表示憨直无私,白脸表示内心奸险。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高大身材,青白脸色,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自命清高的性格。最后一次出场,黑瘦,破夹袄,蒲包,草绳,用手爬着走来。突出塑造了受摧残的形象。可见外貌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中十分重要。艺术高手有时只用语言描写,同样能深刻揭示出人物的思想性格……言为心声,作者抓住了反映人物内心深处的关键语言来表现,使人听声如见其人。要做到这点,需有很深的功力,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善于敏锐地捕捉。”
可见于漪教学语言的生动性来自她对各种修辞手法的熟悉和运用。精彩贴切的比喻能启发学生联想想象;适时的设问、反问能启发学生深究;气势流畅的排比能激发学生感情的波澜;必要的反复强调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第二,词采丰美。于漪善于运用同义词、近义词的转换和成语、俗语等避免语言贫乏。教学《茶花赋》时,于漪这样做结:“祖国如此伟大,人民精神如此优美,一朵茶花能给人以启发吗?能。为什么能?那是由于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进行巧妙的艺术构思,不断开阔读者的视野。由情入手,由景入理,水融。从包蕴的春色,我们看到祖国的青春健美,欣欣向荣;从茶花栽培者的身上,我们感到创业之艰难,任重而道远;从茶花的含露乍开,形似新生一代鲜红的脸,我们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意境步步深化。而三幅构图又十分传神,像拨亮一盏灯,使满堂顿时生辉;又似金线串起散落的珠子完成了一件艺术珍品,促人深思,引人遐想。”她在教学中索引古人之语更是常事:“诗以一字为工”、“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她对古典文论烂熟于胸,才能这般自如。
第三,节奏鲜明和谐。于漪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导语:“巍峨啊,它有十层楼那么高,看到它,先烈们的高大形象如在眼前;坚硬啊,花岗石、汉白玉,那样庄严雄伟,象征着革命先烈意志如钢。站在纪念碑前,忆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看现在获得解放的幸福生活,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深感一定要继承先烈遗志,在新长征中勇往直前。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活动顺序和碑的方位顺序,认识和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从句型上看,有陈述、感叹、疑问、祈使;从句式看,有单句、复句;从长短看,短则二三字,长则近二十个字。句式富有变化,句法参差有质,产生了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和谐节奏。加上于漪调控得当的音量,柔和自然的音质,时而舒缓徐慢,时而高亢激奋,时而停顿间歇,时而一泻千里的语调语速,入耳入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2.苏静的课堂语言风格及分析
第一,富有描绘性和感染力。在学习《蟋蟀的住宅》一课时,苏静请孩子们总结蟋蟀的精神。孩子们很容易总结出了如“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等词。但她并没急于肯定,而是写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解释道:“君子就是品行高尚的人。在古人眼中,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如同天体的运行,恒久不息。而蟋蟀,用柔弱的工具建造出如此伟大的工程,不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么?它堪称动物界的真君子。所以,这句古代名言浓缩了我们刚才对蟋蟀洋洋洒洒的赞美,可谓言简意赅,这也是古人的智慧所在。”如此一番讲解后,加上苏静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声音悦耳动听,注意语调节奏,分析讲解声情并茂。孩子们不仅佩服老师学识的渊博、见解的深刻,也钦服于古人的智慧。寥寥数语,让孩子们不仅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难点,记住了经典之句,还由此对古典语言的简约丰厚之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第二,逻辑严密,以情感人。讲《白杨》时,苏静说:自古以来,多少真名士为后人称道,无不源自他们高尚的人文修养。孔子称赞其得意门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作《梦的解析》时,他身患癌症,朋友都离他而去。而事后回忆时他竟欣然说道:“我最孤独的时候也是我最光荣的时候,它成就了我最终的辉煌。”这是何等从容的气度!正所谓“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建设者之所以能够扎根边疆无怨无悔,不仅出于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追求。他们是一群如白杨般坚守信仰的真名士,视苦难为人生高贵的财富,把清贫当人生永恒的享受。苏静饱含感情的诉说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伟人的故事,而且形象地说明了边疆建设者们伟大的精神。她用语言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以情感人,表达丰富,典故、诗句、对联等信手拈来,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第三,诗意流彩。这是苏静语言风格中最具特色的地方,她给她孩子的评语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比如:杨凡:“虽然你不是苏老师最优秀的学生,但你一定是苏老师最难忘的学生。你无孔不入的叛逆因子常让老师头痛不已,你肝胆相照的侠义之举又总令老师感动至深,你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更让大家望尘莫及。”智英轩:“李贺有诗云:‘十年磨一剑。’如今英轩的剑已是初露锋芒,虽然‘霜刃未曾试’,但苏老师相信待到‘今日把示君’时,英轩必定学有所成,今非昔比。我欣赏你‘淡泊以明志’的心境,更为你勇挑重担的精神喝彩。”苏静给学生的评语中无处不流露出浓浓的诗意,蕴藏着她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由衷欣赏,师生间达成了一种内在和谐的默契。
三 于漪和苏静成功的原因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教育观点和信念。于漪说:“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首先要知如泉涌,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力量。”在她的教学中,不仅是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其全面和谐地发展。而苏静对孩子们说:“苏老师之所以让你们学习诗词,并不是想让它成为你们将来谋生的手段,而是想用它为你们的精神打底。”正因为这样的教育理念,苏静的诗教中到处都渗透着育人的功用。
2.具有广博的知识积累
语文涉及的知识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还要对其他各科知识有所涉猎,此外还要具备教育理论知识,把握学生的心理及发展规律。于漪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学,一生致力于把自己所学的先进教育理念运用于教学实际。苏静广泛涉猎古今诗词、散文,对古代建筑艺术、甲骨文、音乐也有浓厚的兴趣,出口成诵,并掌握了许多遗闻轶事,这使她的诗化教育在适当的时机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创造出了诗界的神话。
3.热爱学生
于漪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在她眼中,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她身体不好,孩子也经常生病住院,但她几十年的从教生涯从没因此落下过一节课,且有很多视学生如子女的感人事迹。在苏静诗教课堂上,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任意挥洒创意,并都给以鼓励和赞美。她由衷地赞叹“我的学生最好,我的学生美丽无比、潜力无限,我为我的学生深感骄傲!”
4.勤奋执著
于漪的奋斗目标是: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她认真钻研教材,每堂课教案详到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修改,改好就背,背下来再口语化。因此她能使学生着魔般地跟随着她渐入文章之佳境,在不知不觉间受到熏陶和感染。苏静也一直在她诗教的道路上摸索前行,丝毫不敢懈怠。
综上所述,富有个性和魅力的课堂教学语言风格对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增进师生平等和谐交流、激发学生兴趣和启发学生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每位教师因其成长经历、所受的教育以及兴趣特长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语言风格。只要教师热爱教学,心系学生,勤奋执著,积极上进,就一定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语言风格,在教育事业上一路前行。
参考文献
[1]刘启珍。教师语言风格的性质及美学特征[J].修辞学习,2005(1):34
[2]靳立鸿。教师语言风格类型摭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31):28~29
[3]刘启珍。教师语言风格的性质及美学特征[J].修辞学习,2005(1):35
[4]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陈小英。用语言“粘”住学生[J].教学理论与经验,2007(3):35~36
[6]于漪。现代教师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手段;教学质量;基本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不能长时间维持注意力,如果我们能采用一些“寓教于乐”的手段组织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各科教学的基础,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讲究课堂教学艺术,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
生动形象、形势多变的学习方法,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或学习指导上,要从趣味着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用感和趣味性,从而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特别是课文中与大自然相连的知识,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生动有趣。比如,《蟋蟀的住宅》开头一段写道:“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蚕一样,他的出名是由于他的唱歌和住宅。”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听听蟋蟀和蝉的叫声,比较他们的差异,加强对蟋蟀的认识。对于情节性较强的故事叙述或具有较强动作性场面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亲自演示。如《狼牙山五壮士》中,第二段写五壮士引敌上山时,边撤边痛击敌人的场面,很有特色,一人一种姿势,一人一个形象。可请五位同学分角色表演,使学生形象深刻地体会课文所表现的壮士们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豪迈精神。
在课堂学习时,学生都有攀比向上的心里。所以,在教学时,让学生展开公平竞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比如“争红花”比赛,看谁在一堂课中抢答的问题最多、最快、最好;看谁把词语、课文内容理解的最透彻……每答好一个问题得一分,一堂课结束,看谁的分多,选出前三名,各得一朵“光荣花”贴在“光荣榜”上,学期末有奖。堂堂如此,让学生都动起来,学生兴趣高涨,课虽止,但意未穷。让学生带着乐趣学知识,学而不厌,乐有所学,学有所得。
二、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协调的学习气氛
情景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情境是沟通教材和教育对象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我在讲《草地夜行》一课时预先找了两个接受能力强、会表演的学生,分别扮演老红军和小红军。他们边听录音,边表演,其他学生边听边看。刚开始时,有个别同学对他们似像非像的表演感到好笑,课堂气氛不太好,但随着录音机中有感情的朗读和两个学生的成功表演,全班同学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当录音机中读到:“小鬼,快离开我,我掉到泥潭里了。”“咱们不能都牺牲”的感人语句时,有几个学生忘情地说:“快!快拉!”在整个朗读表演中,虽然没有老师的讲解,但全班学生都受到了教育。
三、设计灵活多样的讲课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围绕教材,以灵活多样的讲课形式,在课堂上运用愉快教育。不是无心插柳,而是有意栽花。要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设计好灵活多样的讲课形式,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老师的思路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内容中去,使他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所学知识。例如,我在讲授《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著名的古诗时,我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看图、释意、朗读、谈感受”四个阶段。让学生充分领悟课本知识并能掌握和应用。
四、借助电教手段,分散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是建立在直观表象基础上的。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借助电化教具,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直观形象,可以分散教学难点。
五、以课堂提问了解学生掌握所教内容情况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时常有回答不上来的现象,这时我们要善于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重视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学生回答不上来通常有两种原因:第一是对所学的问题理解地不够深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读书,深入理解。也可以沿着思路,设计一些有吸引力和推动力的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第二是因为心里紧张,教师要热情鼓励,亲切诱导,以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使其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当学生理解错误时,教师可巧妙地运用学生的答案而得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让他们认识到错误,重新寻求答案,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六、借鉴评书语言,讲好结束语
教学中,教师语言呆板,讲课、提问、作业,堂堂一贯制最让学生厌烦。相反,电视剧、评书对学生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课堂不是书场,讲课也不是说评书,但是在课堂上借鉴文艺手法却能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评书每讲完一次,临近结束时,总是设计一个扣人心弦的悬念,让人去猜想。上课时我把评书的悬念式结尾借用过来,很受学生欢迎。每讲完一节课,我都用简短、激昂的语言,给学生留下悬念。
七、认真批改作业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的程度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发现教和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总结教学经验,及时改进教学工作。学生能在自己学习结果的反馈中获得矫正的信息,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还可以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学习的核心。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变“先讲后练,以讲为主;先教后学,以教为主”为“先练后讲,以练为主;先学后教,以学为主”。从而把由教师灌输的讲读过程,变为生动的学生自学的阅读过程,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下面介绍几种经过反复实验而确立的有效教学模式:
一、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中的某个重点段落,然后集体讨论,教师相机指导深化,以“主”带“次”,理解全篇。
如:《小音乐家扬科》的自学可以这样安排:
1.从解题入手,抓住重点。出示思考题:从课题《小音乐家扬科》中,你觉得课文应写些什么?扬科成了音乐家吗?
2.编列提纲,理清层次。自学课文,思考:扬科喜爱音乐,课文写了哪些事?除了写扬科喜爱音乐,课文开头还交代了什么?扬科的结局又怎样?从而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层次。
3.出示习题,指导练习。围绕下列问题,准备自学讲析课文重点:(1)扬科是怎样欣赏大自然中的“音乐”的?(2)扬科怎样陶醉在旅店的音乐声中的?扬科爱小提琴,设想他是怎样想的?(3)扬科看见地主食具间的小提琴,又是怎样想的?“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在讲述第三点时,可结合观察课文的插图,想象描述当时环境和扬科的心理活动。
4.自学课文,尝试讲析。学生先按自学要求,自学课文。第二步分小组讨论,排疑解难,互相补充,准备作尝试性讲解分析。第三步学生尝试讲解分析课文重点,注意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学生评析时,教师相机点拨,以加深拓宽,落实训练。
二、抓住思路,理解课文对思路较明显的课文,通过抓住文章思路的方法,去分析理解课文。
如《桂林山水》一课,有经验的老师是这样安排的:
1.审题,预测思路。出题后先提出桂林在地图上的位置,然后让学生思考:(1)看了题目,你认为文章是写什么的?重点应该写什么?(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以设置悬念。
2.感知课文,理清思路。通过以下“练读”,理清文章脉络:(1)哪几段分别写桂林的山和水?(2)课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3)在段落结构上,本文有什么特点?给课文列思路图。
3.阅读分析,理解思路。教师激情朗读,学生自读体会。指名列思路图,全班评析。在评议中,渗入必要的词句和读写训练,并组织质疑。
三、抓住中心,理解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中心词或中心句。然后以此作为自学题统摄全篇,读懂课文。
如《草船借箭》一课的自学题可以这样设计:
1.初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思考“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
2.找出中心词,统摄全篇。明确“草船借箭”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直接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心词语:“神机妙算”,并理解什么叫“神机妙算”?
3.细读课文,抓住主线。思考: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自学“借箭”一段时可启发学生找出描写第三天四更时的景色和诸葛亮与鲁肃的问答,借箭的巧妙调度等情节的重点词语。如“大雾漫天”“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笑着说”“……只管……就……”等,还可简单地勾划出受箭时船头船尾的方向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当堂讲解,集体评议。
4.反复诵读,深挖开拓。有感情地朗读,体味诸葛亮成竹在胸、足智多谋的气度和周瑜妒贤忌能、心胸狭窄的性格。
四、抓住提纲,理解课文要求学生列出课文的详细提纲,并以此深入理解课文。教师可在学生讨论评议时相机诱导。
如《蟋蟀的住宅》一课的自学题可以这样安排:
1.联系已有知识初读课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蟋蟀的知识,了解蟋蟀的特点。尝试讲述对蟋蟀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初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2.细读课文,编拟提纲。先归纳每个自然段的提纲,后再根据分段,写出段意,然后集体交流讨论,充分评议、修改。教师从中点拨。吸收反馈信息,作针对性的重点讲解。
新课程遵循生命关注理念,更多的是构筑学生的学习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从实践出发,倡议给足学生独立阅读、民主思索、得当展示、多彩创新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感悟、表达、创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让语文课堂更具有语文味。
我常常听教师们的常态课,现在教师们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上课,课上得着实精彩纷呈,令人赏心悦目,学生也学得乐此不疲。当然也有的课却令人深思,特别是对一些问题的研究,从师生合作提出问题到学生质疑、讨论、交流以及教师点拨、引导,步步为营,学生参与性高,课堂气氛热烈。课后伏案细想,语文课好像有点变味了。列举一则案例:
有位教师上《蟋蟀的住宅》一课。课伊始,教师就紧紧抓住课题展开探讨,引导学生质疑,学生对蟋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
蟋蟀的药用价值是什么?
蟋蟀的类型有哪些?
蟋蟀是怎样生长繁殖的?
蟋蟀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蟋蟀的分布范围有哪些?
蟋蟀的生活史是怎样的?
蟋蟀的物种名称是什么?
怎样分辨蟋蟀的雌雄?
蟋蟀是靠什么发出鸣叫声的?
针对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大家在课堂上砸开了锅,但最终只能解决一二。综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位老师提炼了一个研读专题:蟋蟀是怎样生长繁殖的?学生兴趣盎然,在课堂上查找资料,合作研究,寻找问题的答案,交流围绕“生长繁殖”展开,课堂热闹非凡:
生1:常见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芦)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
生2:蟋蟀的卵单产,产在杂草多而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
生3:蟋蟀的虫口过于密集时,常自相残杀。
生4:我知道蟋蟀的雄虫筑土穴与雌虫同居。喜栖息于阴凉、土质疏松、较湿的环境中。
生5:我查阅有关资料:蟋蟀是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它们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在南方,花生被蟋蟀破坏的幼苗达10%~30%,它们也危害玉米、黄麻、烟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响收成。
这个教学片段,围绕“蟋蟀是怎样生长繁殖的?”组织教学活动。不否认学生在认真地交流、探讨,交流的过程中懂得了许多有关蟋蟀的知识。但我毕竟要问:这是语文课还是常识课?如果是语文课,那么语文的本位又是什么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回到语文的本位上来”“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鉴于此,我以为该教师的教学正迈入了这一误区,蟋蟀的生长繁殖,是依附于语言文字中的一些科普知识,值得了解、探究,但属于常识范畴,不是语文课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当然我并不排除学科整合,适当的科学常识融入语文,不但不会影响语文教学效果,反而能充实、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知识积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加深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领悟。但若本末倒置,在语文课堂上花大力气研究“蟋蟀的生长繁殖”,这难道还是语文吗?
《蟋蟀的住宅》一文,侧重在于介绍蟋蟀住宅结构的说明文,但作者在平实的记叙中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充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因此读来极富情趣。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学会由外到里有条理地介绍一种物品的方法时,先用多媒体展现蟋蟀住宅的内外构造,自然而然地突破教学上的难点。接着,再利用多媒体逐一出示住宅特点“清洁、干燥、蔽阴”等,让学生对着画面练着说一说,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说的能力得到培养,也能锻炼学生听的能力,学生可以随时补充发言,增强课堂气氛。最后可以布置家庭作业,在充分理解“住宅特点”的基础上,动手画一画蟋蟀住宅,深刻体会其语意及写作特点。
总之,我觉得要想让学生真正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要想让课堂真正充满语文味儿,就一定得需要教师把训练抓牢、抓真、抓实。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基于这样的理解,许多类似于《蟋蟀的住宅》的教学,如,《猫》,讲成了一堂小猫常识课;《草船借箭》,讲成了一节气象知识课;《爬山虎的脚》讲成生物课;《鲸》讲成动物常识课等等,一下子都找到了问题的症
结――语文课应讲究语文味。
参考文献:
一、整个活动的组织情况
1、总体上来还是可以,所有上课老师都能够认真的做好准备,精心设计课堂,努力展示学、议、导、练得课堂教学模式。
2、大多数老师能够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参加听课。
3、由于学校网络的原因,老师的教案没有上传到qq群中,在下周二前,请老师按要求完成教案的上传工作。
4、活动中也存在不良的现象,
(1)、有的老师没有按要求参加听课,上午1.2.3节都是语数外,课改组老师共19人,除8个班上课,每一堂听课都至少有11人参加,然而最少的只有2个人听课,并且相对应学科的公开课也不参加听课。一堂课,不管上的怎么样,总有自己值得借鉴的地方,即使是一无是处,也可以给自己提一个醒,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必须按要求参加,学校也就对此进行一些考勤。
(2)、公开课的质量不是很高,没有很好的展示我们的课改特色。
二、本次教研活动的给我们的反思
1、小组评价没有到位
在上次会议上,我们将小组评价进一步规范化,并且公开张贴,量化评价,旨在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质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但在实际的课堂上,很少老师没有用,有的滥用,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任课老师一定要花时间去指导小组学习,培养小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规矩,不能将学生分好了组,就什么都不管,每个学生的分工,都需要老师进行指导,特别是三四年级。
2、上课的几个局限
(1)、教案教材的局限。
根据教材完成任务,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况,所以整堂课就放不下。
(2)课件的局限。
上课前,就下载一个课件,根据课件去讲,不是根据自己的思路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讲,在教学中,生怕课件出问题,生怕课件与学生的回答不一样。在教育技术现代化的面前,不要忽视板书的作用。
3、学议导练的四个步骤
(1)、学——没有落到实处
①、学不到位,预习只是局限于一个预习本。(本人的课,上不下去,原因就是学生的预习没有到位,虽然预习本都写得满满的,都是从词语本上抄的,课文一点都不熟悉)不同的学科学生的预习要求和程度都不相同,就语文学科来讲,至少要能熟读课文,划记好好词好句。
②、出题预习束缚了学生思维,所谓学就是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方法,在老师没有讲解之前获得的知识。如果老师出题,就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就变成了做题目。
(2)议——没有深度
学是议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学,讨论就成了虚设,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稀奇古怪,脱离教材(爬山虎、蟋蟀为什么要有住宅),讨论提出的问题也就不能实现老师的预设教学。
(3)导——生硬
导,要就学生的问题,正确的引导到自己所要讲的内容上,在听课的过程中,特别是语文课,老师在导的过程中,几乎都先想好了,板书设计都精心准备。有的老师从头至尾讲过不停,出现的题目一大堆。
(4)练——几乎没有
练就是为自己的教学查漏补缺的,坦诚的讲就是为提高成绩而设计的,所以教师在导中没有实现自己的意图,在练习中就得出现,。
三、课改给我们自己的压力
1、必须有运筹把握的能力,才可以驾驭课堂,随机解决学生的问题。
2、必须虚心的学习、交流。
关键词: 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素养 提高方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那么,如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释放语文能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呢?
一、语文教学联系生活
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到阅读中。语文教学更具生活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民主氛围,将课文反映的生活场景或是生活感悟还原出来,打通课内外壁垒,即用我们的理解与思考构思作者描写的生活天地。
1.教学情境化。挖掘教材中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因素,通过开放的、动态的语文课堂教学,创设开放的语文实践情境,通过有效的实施策略,促使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如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大多数学生对蟋蟀的生活习性了解较少,我利用三维动画的形式,把蟋蟀洞穴的特点和修建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感悟“伟大的工程”的意义,体会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通过应用电教手段,再现“情景”,有效地将课本内与课本外、课堂内与课堂外联系起来,拉近语文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教学综合化。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我和春联》后,我安排了一次以“走进对联世界”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猜对联—忆对联—聊对联—赏对联—贴对联—连对联—对对联—写对联—送对联”等一系列环节,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对联进行多样化的探究,感受中华文字的魅力,调动其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师这样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学习语文和体验生活相得益彰。
3.教学实践化。在实践活动中,注重发扬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让他们在语文实践活动的蓝天中翱翔。如习作指导《观察豆芽生长》,写观察日记;表演课本剧《将相和》、《百合花开》;竞聘“桂林山水”、“鸟的天堂”小导游;“课文感动人物”评选;“我心中老舍先生”演讲比赛;“走进名著”故事会;“校园小记者”记录校园精彩瞬间;《回归自然》单元,调查周边环境等。这样的实践性活动,巧妙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拓展了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机会。
4.教学开放化。作业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巩固知识、训练能力、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和桥梁。开放化的作业可有力地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高,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课改理念,对陶冶学生、张扬个性、完善和发展自我,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效、长效。在我设计的“语文乐园”和“语言信箱”,开辟了《词语万花筒》、《歇后语语小屋》、《成语接龙》、《佳作欣赏》、《地方风情》等栏目;在家收看电视新闻,课上进行口语交际;学习《桥梁远景图》,让学生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制作桥梁模型;学习《鲸》,绘画出鲸的呼吸图;世界海洋日,组织学生去海边捡垃圾,观看海豚表演,写下最深刻的一幕……在更加广阔的、自主的学习天地里,围绕学习的主题布置开放性的作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
5.教学整合化。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师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
(1)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数星星的孩子》一课时,我在引领学生学完课文内容后,利用网络及时拓展,开展了“探索太空之旅”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整理资料,动手制作成电子手抄报,如讲述张衡的小故事、我与宇航员手拉手、我的太空梦等,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结构与模式发生新的变化。
(2)语文和数学、科学的整合。如布置学生周末到田野上寻找植物的作业,向农民请教,认识并记录所见植物的名称。还可以要求学生一起合作量一量农田的长与宽,以及庄稼的植株距离,计算出面积和植株数量。然后将一天的感受和收获以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又如在饲养小动物、植树种花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习性、生长特点;查找有关资料或向家长请教有关知识,感受养殖过程的酸甜苦辣。有了真实的体验,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会说真言、吐真情。
二、学生生活贯穿语文
只有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世界,才能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能力。
1.日常生活学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不单单在课堂上学习,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学到。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可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通讯、旅行游览等,提高听说读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