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这次为您整理了《枫桥夜泊》导学案(优秀10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学目的
1、理解古诗《枫桥夜泊》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
3、朗读训练,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
幻灯机、幻灯图片、朗读录音、颜料
教学过程
一、谈活导入,揭示课题。
师:大家熟知唐朝的诗人有哪些?
生:李白、杜甫
生:白居易
……
师: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位诗人——张继,了解这位大诗人的同学可以自由地来向大家介绍。
生;他写的诗歌多愁善感。
生:他的诗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师(相机以补充):《枫桥夜泊》是诗人夜泊枫桥,见景伤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
二、自由读诗,了解诗意。
1、教师出示幻灯片。
2、出示学习方法。
1自由读诗。
2根据注解上台讲诗句的意思。
3、生朗读古诗。
4、生上台讲诗句。
生a:我知道“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思是:
生b:我知道:
……
5、师根据挂图相机纠正,指导。
三、深入读诗理解思想感情。
1、听录音范读,画节奏。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师:诗歌中描写了那些景物?
生:月亮
生:乌鸦
……
3、师:看着幻灯片,背诵诗歌,告诉老师这幅图该涂上明快还是阴沉的色彩。
生:阴沉
师:表现阴沉的色彩该用什么颜色?
生:蓝、灰
生:淡绿、黄
4、请学生将幻灯片上色。
5、师:这样的图画,这样的诗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哀愁。
生:表达了作者浓浓的忧伤。
生:表达了作者的痛苦。
生:表达了作者的失望。
……
6、师总结:大家从诗句中的哪些景中读出这份情感?说一说。
7、生发言,师归纳;月西沉,乌鸦噪,清霜寒给人凄清的感受。江枫摇、渔火闪、人独卧、无泫眠感知了诗人忧愁。寒山寺、夜半钟、敲客船、落心头,深知诗人心境凄凉。
师:这样浓浓的哀愁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出来。
生:用低沉的语气。
生:用压抑的语气。
生:用缓慢的语气。
8、指导朗读,师范读(以下带点的为重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9、学生练习朗读。
四、进一步感悟诗情。
1、师:这首诗是写“愁”的,请同学们结合诗中有关的词句来谈一谈作者“愁”些什么?
生:思乡之愁。
生:忧国忧民。
生:考试落榜
……
2、师:同学说得很好,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下来。
3、生试背——指名背。
五、小结:大家的朗读把我带入了悲凉之中,这就是诗的魅力,就是景物描写的魅力。希望大家多读、多背优秀诗歌。
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文章层次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的方法。分清作者列举了对方哪些“新解”。又是怎样逐一加以反驳的。
2.了解什么是论证。学会使用论证的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等。
3.理解并学习本文中“质疑”的问句手法和丰富的语言。
教学建议
批驳论证的方法
驳论文就是证明“敌论”是错误的,批驳与揭露是驳论的方法。批驳的方法多样,本文主要运用的是批驳论证。
批驳论证就是驳斥“敌论”在论证过程中逻辑上所犯的错误。表现在文章、言论中是论据和论点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或者是错误的逻辑关系,因而,从这样的论据中推导不出它所得出的结论。
批驳论证,主要是批驳敌论的歪理,所要批驳的是一个议论的过程。因此,我们就要善于把它的议论过程透视,从而找出它的破绽之处;破绽找到了,批驳它逻辑上的荒谬也就好下手了。
批驳论证,基本上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批驳“推不出”的错误;一种是反驳“循环论证”的错误;一种是“偷换概念”的错误。
批驳“推不出”的错误,这是批驳敌论在论证过程中违反推理原则,所运用的论据导不出要证明的论点,但是他又要硬推,就必然产生逻辑错误。例如《〈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文中“考据家对这首诗中‘乌啼’‘江枫’‘愁眠’作的考证”。
批驳“循环论证”的错误,就是批驳敌论在论证过程中以论点的正确来证明论据的正确,使论证出现了“倒置”现象。它不象正常的论证那样是以论据的正确可信来证明论点的确凿,而是反之。鲁迅先生对“循环论证”是深恶痛绝的。1925年初,他根据当时顽固派和许多改革者的思想“逻辑”,写了《论辩的魂灵》一文,列举了他们诡辩式的奇怪言论,并活画出了他众叛亲离在论证上所犯的错误。
批驳论证过程中的“偷换概念”就是本来论证的是甲,但是在论证的过程中却偷偷换成了乙,当然也就证明不了甲了。
比较阅读教学建议
把《〈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与《短文两篇》这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篇课文的写作意图或写作目的,了解两篇课文的写作手法。
拓展阅读教学建议
组织学生查阅搜集一些古诗(文言诗)和新诗(白话诗),进行有选择性的批判地阅读,从而予以质疑。本着“怀疑与学问”的精神,提出自己的“见的”。“见的”的正确与否并不重要,无非是一种尝试而已。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与难点:
1.学习在驳论文中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方法。
2.体会反问句式在驳论文中批驳敌论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作者为了“质疑”,在这篇驳论文中竟用了20多个问句,其中有设问句、反问句等问句。反问句也叫反诘句或激问,它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语气强烈,感情激越,色彩鲜明,增强了批驳敌论的力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学习这一新课,并体会本文的论证特色。
二、预习课文
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并做下面的练习,教师引导作答并投影或用小黑板显示。
①给下面加粗的字注意
A.招徕(lái) B.揆(kuí)情度(duó)理 C.惭愧(kuì)
D.乌啼(tí) E.玄(xuán)学 F.江枫(fēng)夜泊(bó)
G.糟蹋(tà ) H.愁眠(mián)
②解释下列词语
A.索隐:探索隐秘的事情。
B.索引:把书刊中项目或内容摘录下来,每条下标注出页码,按一定的次序排列,供查阅的资料。
C.索然无味:形容枯燥乏味。
D.揆情度理:揆、度:估量、推测。按照情理来估量、推测。
E.脍炙人口:脍:切细的肉。炙:烤肉。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
F.招徕:招揽。
三、研读课文
请若干学生依次朗读全文,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同学们研讨,解答下列问题:
①解释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
明确: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其魅力在于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夜泊图。首句即从视觉、听觉、触觉三个方面描绘子秋江夜泊的环境和诗人的感觉。第二句不但写了当时典型的景物江枫和渔火,点明了地点,更重要的在于写出了诗人漂泊异地的羁旅之情,未写人而人在其中。满怀愁思,辗转难眠,不是诗人自己还是谁呢?最妙句在于末句,既承接上句“寒山寺”写了钟声,又暗示了听见钟声者乃诗人本人。秋寒霜重,夜阑人静,忽然一声幽远清晰的钟声传入正在辗转难眠的游子心中,引起怎样的感觉不言自明。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不禁细细体味当时的环境和诗人的心境。这首诗就是这样通过一系列常见却又典型的景物、细节,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夜泊图。
②分析课文
③阅读全文,找出所有的问句,体会它们在批驳“敌论”(即论证)过程中的作用。(答案从略)
四、归纳小结(学生议论,发表看法,教师引导修正)
这篇驳论文的开篇新颖独特,采用“诱入”的技巧,即先不让对方马上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绕开一笔,将对方的言论或行动加以弘扬,并连用了三个反问句吸引读者。全文用设问、反问等20多个问句进行“质疑”,通过推理、证明、分析等手法,对“敌论”逐一进行批驳,从而确立自己的主张和观点。
五、作业 (略)
六、板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味道
2 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3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
1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愁眠”的心情
2 在读中体会寒山寺钟声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愁眠”的心情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 赏诗句导入,感受枫桥钟声越千年
1、 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因为发愁而无法入眠,也称一个词就是——愁眠
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2、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
3、为了听到这钟声,诗人等了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
4、张继是谁?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
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寒山寺又名枫桥寺,因为它就在枫桥的边上。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5、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6、质疑: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写钟声?钟声的魅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呢?张继是谁?
钟声为什么能够留传这么长的时间?
二、初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
导语:问得好!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
(大屏幕出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初读古诗,提出要求
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流利了、顺口了为止。
2、再读古诗,提高要求
读得不错!字字有交代。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不但通顺流利地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3、师生配合
读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们一起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三、细读古诗,感受“愁眠”意境
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读《枫桥夜泊》,有人读出的是忧愁,有人读出的是寂寞,有人读出的是凄凉,也有人读出的是寂静。
2、默读诗句,找到体现“愁眠”的词语
请大家静静地默读《枫桥夜泊》,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生默读,圈点批注)
3、交流张继看到了什么
枫桥夜泊的时候,张继睡着了吗?从那个词看出来的?(板书)
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读读第一句诗,看到了什么?
① 月落
因为“愁眠”,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
② 江枫
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想像一下,那是怎样的江枫?
那是被霜打过的缘故。秋风吹过,你看那江边的枫树——
落叶飘零,江枫瑟瑟。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
③ 渔火
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找一个词来形容形容你想像中看见的渔火。
( 忽明忽暗的、若隐若现的、星星点点)
4、因为愁眠,张继又听到了什么?
交流张继听到了什么
① 乌啼
几声凄厉的乌啼,打破了夜的沉寂,但是,当乌啼声飘过,茫茫秋夜反而变得更加沉寂。还听到了什么?
② 钟声
是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板书)
5、交流张继感受到的
看到了,听到了,因为愁眠,张继还感到了什么?
大家知道,霜是覆盖在地上的,所以,李白才写过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可能满天呢?难道是张继的感觉出了问题?
想一想,夜泊枫桥的这个晚上,张继冷不冷?秋霜那么重,穿得又那么单薄,还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吗?其实,身体的冷还在其次,更要紧的是张继的心,他的心也是——为什么?
预设:因为他很孤独、他考试落榜了、他思念他的亲人了、他觉得自己很无助。
7、“对”与“伴”对比,体会“愁眠”之苦
想到这些,诗人感觉冷上加冷,寒上加寒。此时,他最希望谁来安慰他?
可是都没有,只有眼前这些让人感到凄清的景物。
所有这些景物与愁眠之间用一个字形容他们的关系是——对
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愁。一个看起来极其普通、极其简单的“对”字,“对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无限——
(寂寞 孤独 忧愁 凄凉)
8、配乐朗诵
因为无限伤感、忧愁、孤寂,诗就这样诞生了!
(师范读)生齐读
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了凄清的夜空。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晚上,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在心里轻轻地念道——
师引读时高声、低声、轻声带读,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去。
四、结合练笔感受“钟声”的魅力
1、月亮已经落下去了,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景物可以相对了。只剩下诗人独自——愁眠
忽然,就在这时侯,你听——(钟声和音乐缓缓响起)
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声声敲打着愁眠,声声陪伴着愁眠,声声抚慰着愁眠。
2、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张继啊张继”,写一写钟声的诉说。
3、师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像张继那样,用心去感受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悠悠传来的钟声,好像在对孤独的张继这样说——
五、欣赏描写“愁眠”的诗句
1、 古人写愁眠时离不开明月。因为愁眠,诗人们写下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齐读
2、没有明月,诗人把愁眠寄托给了谁?之前没有人写过,之后没有人超越,使《枫桥夜泊》成为千古绝唱。齐读全诗,感受钟声的魅力。
六、总结
1、今天,你读了《枫桥夜泊》,你的心里有了一种感触、一种感受、甚至一种感动。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哪座桥?
来到枫桥,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谁?
想到张继,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充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 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和张继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夜泊、你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和枫桥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孩子们,这就是古诗的魅力!
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搜集古典诗歌中写“愁眠”的诗句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涛声依旧》,听过这首歌吗?
生:没有
师:有机会可以听一听,不但曲好,而且词也不错。其中有这样的歌词,谁来读?(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 《涛声依旧》
生:读
师:谁再来读读?(生读)。读得很好听。
师:歌词中有一个词“无眠”,谁来读?
生:无眠。
师:谁再来读?
生:无眠。
师: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睡不着觉。
师:谁能为“无眠”找个近义词?
生:愁眠
生:失眠
师:难以入眠是——
生:难眠
师:不曾入眠——
生:未眠
师:就是睡不着觉。再来读读歌词,读出睡不着觉的感觉。
生:读
师:是谁在敲打我的无眠?
生:留连的钟声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呢?一起去看看。早在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生读)
师:再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生再读)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
生:寒山寺的。
师:为了听钟声,诗人盼了多少年?
生:十年 。
师:十年,120个月 ,3650天 。这钟声的魅力为什么如此之大?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也写过这样的钟声。(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
生:我想应该是寒山寺的。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又”字说明就是寒山寺。
师:不能光凭“又”就推断是寒山寺呀,再看看。
生:诗中提到张继,张继写过《枫桥夜泊》。
师:作者说,每次只要经过寒山寺,路过枫桥,诗人都会想起一个人,谁?
生:张继。
师:为什么几度经过忆张继呢?早在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也写过这样的钟声。(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 《宿枫桥》
师: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到过哪,听到过什么?
生:到过寒山寺,听过钟声。
师:一年又一年,变的是南来北往的人,不变的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七年可以变成多少年?十年可以吗?把七年变成十年,诗人也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把十年变成百年,诗人也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把百年变成千年,诗人还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
师:十年不变的是钟声,百年不变的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这钟声在陈小奇的笔下这样写道(生齐读);这钟声在200多年前的王士祯的笔下这样写道(生齐读);这钟声在500多年前的高启的笔下这样写道(生齐读);500多年前的陆游还是这样写钟声(生齐读)。
师:问题来了,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这几首诗都提到钟声?
师:问得好,继续问。
生:为什么钟声都跟寒山寺相关?
师:是呀,继续问。
生:为什么钟声会让诗人难以忘怀?
无限愁眠寄钟声
师:我们知道所有问题都跟一个人紧紧相连,所有问题都跟一首诗息息相关。这个人是张继,这首诗是《枫桥夜泊》。(大屏幕出示这首诗)
师: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生自由读)
(指一生读)
师:好,读得不错,字正腔圆。注意了“眠”是前鼻音,“寺”是平舌音,这叫清清爽爽,还要有板有眼地读。
(生读)
师:谁再来读,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律和味道。
师:好,每一次读都是超越和进步,老师和大家一起读,听清要求:每一句前四个字你们读,老师读后三字(师生合作读)。
师:再反过来读,争取 向王 老师一样读出味道(师生再合作读)。
师: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出古诗特有的味道,老师读题目,你们读诗句(生齐读)。
师: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你读后的情绪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说说。
生:愁绪满怀、失落、孤独、忧愁、惆怅……
师:还有吗?晚上夜深人静,月亮落下去,带给你什么感觉?
生:很深沉。
师:其实还有比深沉更好的字眼,我送你们一个词“沉寂”
师:每个人读古诗都有自己的感受,对比着想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会孤独吗?读杜甫的《绝句》会忧愁吗?
为什么读《枫桥夜泊》读出的是惆怅、悲伤呢?不着急,我们静静读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插图、注释,更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看看诗中哪些地方给你带来这种感觉,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
(学生圈划,批注)
师:看着大家划的一条条线,你们一定都有自己的心得了,你的心得到底如何,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各位。张继枫桥夜泊是睡觉时,这个夜晚他睡着没有?
生:没有。
师:诗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
生:愁眠(圈出)
连续找了7名学生读:“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
生:因愁不能入睡。
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失眠、无眠、难眠、不眠。
师:齐读“愁眠”这个词(生齐读);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生齐读);轻一点(生再齐读)。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说。
生:月落 (用曲线划出)
师:月亮落下去后,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幽暗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江枫(用曲线划出)
师:江枫在你眼里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秋风一吹,枫叶落在江里。
师:哦,好一幅凄清的画面!愁眠啊愁眠,再看,诗人在江中看到了什么?
生:渔火 (用曲线划出)
师:找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渔火” ?
生:闪烁。
生:星星点点,若隐若现的
师:你太有才了,星星点点,若隐若现,好一副愁眠!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用直线划出) 。
师:在哪?(生:姑苏城外寒山寺)什么时候(生:半夜)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还听到了什么?
生:乌啼 (用直线划出)
师:那是什么样的乌啼? (生: 孤独、凄惨)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
生:霜满天
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霜满天”吗?
生:没看过
师:老师也没看过,因为霜凝结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满天呢?是不是张继感觉出了问题?
生:我觉得张继没错,是心里的惆怅让作者感到霜满天,借霜满天表达心中的惆怅。
师:得叫你老师,字字珠玑。他说了一个关键字眼,霜满天是因为心中充满了——
生:惆怅!
师:按生活常理判断,这个晚上诗人应该感到——
生:冷
师:原因可能是衣服少,而且深秋的晚上,还在江边,自然冷。但让张继感到寒冷,除了身体上,更是张继的——
生:心
师:那你们猜猜,他的心为什么感到寒冷?
生:因为寂寞
师:再猜?
生:听到了钟声,想起了家乡。
是:的确,心冷可能是浪迹天涯,想起了家乡。
师:还有吗?
生:钟声的绵长,代表了他的愁绪。
师:有人查过资料,了解张继的背景吗?
学生摇头
师:有人说他之所以愁眠是赴京赶考未中榜;也有人说是因为张继为官清廉,受到同僚的排挤,弃官不做;还有就是你们猜的,他浪迹天涯,离家太久,想家了,所以睡不着。所以觉得眼前——
生:霜满天
师:身心都是霜满天。
师:看诗句。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生:愁眠),都伴随着(生:愁眠),都笼罩着(生: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生:对愁眠。)
师:对是什么意思?体会过对的味道吗?词典里“对”有这些意思(大屏幕出示)
对:①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
②面向;朝着。如:对着高山。
③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
④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
——见《现代汉语小词典》(第4版)
师:应选哪个。(生选,交流)
师:是呀,他认为江枫,渔火都是成对的,此时此刻,他认为愁眠的不仅是他,还有什么?
生:江枫
生:渔火
生:寒山寺
师:仿佛周围的一切景物都与他一起愁眠,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孩子们,这就是张继些的《枫桥夜泊》,这个晚上,江风瑟瑟,渔火点点,乌啼凄厉,让人心寒睡不着呀!于是《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
音乐响,教师配乐朗诵。
师:我们齐读。
师:月亮深沉,乌啼凄凄,霜布满了天地,江风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钟声想起,张继心中不禁勇气这样的愁思,所以《枫桥夜泊》就这样流淌在张继的笔下。读——
师:姑苏城外寒山寺——(生接读:夜半钟声到客船)(反复三次,声音一次比一次轻)
师:月亮落下去了,还看得见吗?(生:看不见)(师擦去板书:月落);乌啼划破长空,转为沉寂,还有吗?(师擦去板书);这满天的霜气看得见吗?(师擦去板书);江枫还看得清吗?(师擦去板书);这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还看得见吗?(师擦去板书);这点点渔火忽明忽暗,忽有忽无(师擦去板书)。天地间还有什么可以相对的呢?没有了,没有了。突然,听——(视频、课件——钟声)
师:钟声响起了,一声又一声,那钟声贴着水面,来到张继的船上,声声传入张继的耳朵,进入张继的心里,那钟声似乎在对张继说着什么?拿起笔,展开想象,请用“张继啊,张继——”开头写写,此时此刻,你就是寒山寺的钟声,你款款地告诉他,轻轻的告诉他,充满什么情的告诉他——
(生写)
生1:张继啊张继,如果你无法入睡,如果你很孤单,让我来陪伴你。
师:多么知冷知暖的钟声。
生2:张继啊张继,人的一生有悲欢离合,不可能是事事如意的,当你烦恼忧愁的时候,要学会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师:这是多善解人意的钟声啊。
生3:张继啊张继,为什么不睡,为什么为么忧愁,这一切是为什么?
师:这是充满好奇的钟声。
师:这钟声有抚慰,这钟声有劝解。这钟声让张继的愁眠之情也渐渐化去了(师擦去黑板上仅有的“愁眠”)。其实愁眠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心情,我相信你们也会有愁眠的时候。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愁眠啊,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数不胜数,我们不妨来看一组中国古代诗人写愁眠的诗歌。(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师:大家一定发现了,所有诗所有愁眠都跟一种景物有关,那就是——(生:明月)。明月照愁眠,愁眠望明月。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那是在明月当空的晚上,诗人可以把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愁绪寄托给明月。但是,要是没有明月呢,怎么办?张继把自己的愁眠寄托给了寒山寺的——(生:钟声)。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张继,走进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生齐吟诵背诗)
师: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像张继那样浑然天成,感人心肺,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你听,从张继之后,这钟声一直在历史的天空悠悠回荡。四百多年过去了,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七百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一千多年过去了,钟声在王士祯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当代诗人陈小奇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这就叫经典,这就叫文化。(板书:经典 文化)。我们学了这首诗,在你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如果你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看一座桥——(生:枫桥);在枫桥上,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生:张继);想起一个人,你一定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生背诵《枫桥夜泊》,再齐背诵。)
师: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夜泊、寒山寺、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 学习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与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泊”在这里为何意?师随学生回答而板书“停泊”。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儿停泊?对,在姑苏城外枫桥这地方的古运河上,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生读。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很好,读出了感觉,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课题。有感觉,有韵味,很好。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好,谁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
正确流利,口齿清楚,很好。这“寒山寺”的“寺”我们平时在念的时候有的同学将它念成了翘舌音,请注意,它是平舌音。这位同学念准了,很好。来,我们一起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预备起——
生齐读全诗。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好,字正腔圆,通顺流利。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图,想想每一诗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听出来了没有?他读的时候,哪两句诗句的节奏是差不多的?你听出他是如何停顿的吗?
对,这样读就叫做有节奏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前两句。
生齐读前两句。很好,后两句谁接着读下去。
指名生读。好一个“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生齐读后两句。真好。我们读古诗,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这自不必说,我们还要读出它的感觉与韵味。来,就像刚才读题目一样,大家一起将《枫桥夜泊》有情有感地读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1)好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半夜时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的时候,诗人张继在干什么?顺着学生回答再问:其实同学们的感觉是敏锐的,都感到诗人张继是彻夜未眠啊。,那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划。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说明他没有睡。教师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教师板书:乌啼)
霜满天。张继他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教师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也看出他并没有睡觉。(张继睹江枫望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啊。教师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噢,是的。教师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他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在这深秋之夜,诗人他望江枫,看渔火,谁说他睡觉了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1)好一个失眠者张继。张继啊张继,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歇,而你却久久不眠,为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教师板书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谁能说几个带“愁”字的词语。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对,依然是月落乌啼满天霜,仍旧是江枫渔火半夜钟,这些景象使得张继愁绪满怀。请你们再抓住这些词语,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三个,读一读,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请试着读出这种感觉来。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你来读读第一句。)
乌啼,在寂静寒冷的深秋的夜里,突然听到了几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有些心慌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你再来读读第一句话。)
“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寒冷。(身体感到寒冷。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也感觉到了这寒霜凛冽,这霜气逼人啊?真好,你也有这样的经历是吗?你的感觉很细腻,你有诗人的潜质。带着这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这里除了身体感到冷,还有什么也感到冷?请带着这种心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身心俱冷,这种感觉很强烈。来,大家一起再读第一句话。)
渔火若明若暗,微弱闪动,似乎也说明了诗人的心跳动不已。(是的,诗人忧心忡忡,心事重重,来,带着你那颗驿动的心读读第二句。)
这钟声一声声地传来,似乎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哦,你是这样理解的,那就请你带着你的感觉读后两句。
(5)轮读:研究第一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一句,研究第二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二句,研究后两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后两句。
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眠而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啼,身感寒霜降临;看渔火幽幽,望江枫隐隐,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独凄清而愁绪满怀呢?来,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
(1)好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教师板书“对”字)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对,“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是呀,这一对啊,对出了千古愁思,对出了不朽的失眠。带着你对“对”字的理解齐读《枫桥夜泊》。
(2)断肠人在天涯。张继啊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请问你为什么如此地孤独,如此地忧愁呢?你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来,张继,请问你为何愁容满面呢?
哦,你在想念妻子和儿子,但这里没有妻儿的殷殷关切,这里有的只是——请读前两句。
来,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你为何到了子夜还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呢?
哦,你在忧国忧民,但这里没有实现你的理想和抱负,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张继,你忧心忡忡,彻夜不眠,请问这到底是为何呢?
哦,你在为没有考上进士而闷闷不乐,是的,这里没有考场的得意,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
(3)问了各位张继,我明白了,张继的愁是对故乡的魂牵梦绕,是对亲人的切切思念,是对社稷民生的深深关切啊,来,带着这样的愁味一起读。
学生齐读。
教师范读。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四、钟声叩心,释放愁怀
1、钟声响起,述说情怀
(1)这里什么都没有,但是,听……(播放钟声)在这幽冷清透、万籁俱寂的时刻,在诗人愁上复愁,夜深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地响起,穿过寒霜,紧着水面,飘入船舱,一记,两记,记记撞击着诗人的心坎。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学生练习写话:在这幽冷清透、万籁俱寂的时刻,在诗人愁上复愁,夜深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地响起,穿过寒霜,紧着水面,飘入船舱,一记,两记,记记撞击着诗人的心坎。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评析,释放情怀
(1)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这钟声使人愁上加愁愁更愁啊;这钟声像是老母亲的慰语啊;这钟声似乎在为他指点迷津呢;这钟声催人奋进、激人拼搏;这钟声又好似警钟,敲醒了一个梦中人……)
(2)听,寒山寺的钟声还在敲呢。(播放钟声)来,就让我们带着这钟声特有的意蕴,一起再读这首诗。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五、总结拓展,人文关照
张继,唐朝诗人,自幼家贫,刻苦好学,虽有考场失意,但依然坚持不懈。他久别妻儿老母,远离故园,最终考得进士。他为官正直,忧国忧民。张继的枫桥一愁啊,愁出了深深的情怀,愁出了浓浓的亲情,愁出了无穷的力量,愁出了无限的人格。难怪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凤称张继的那场一千多年前的失眠为《不朽的失眠》,推荐给大家阅读。好,下课。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利用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揣摩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 ,疏通古诗大意。
2、要充分预习,有感情朗读古诗,勾画诗中重要的字词,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自学导航】
1.我能背诵一首思乡的古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给带点字注音。
枫桥夜泊( )
(唐)张继
月落乌啼( )霜满天,
江枫( )渔火对愁眠。
姑苏( )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 )到客船。
3.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4.解释诗句中带点字词的意思
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的意思是 。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
5.自己多读几遍这三首诗,结合课文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合作探究】
问题1:《枫桥夜泊》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再读古诗,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问题2:你觉得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心情的字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能力提升】
1、想象《枫桥夜泊》中描绘的画面,抓住“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变成“枫桥夜泊”的片段,将《枫桥夜泊》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在班级展示。
3、总结古诗词的学习方法,朗读技巧。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7
来源:江苏教育论坛
古诗教学很容易会上成“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理解课,学生一般显得比较被动。洪榴老师上的《枫桥夜泊》这一课打破了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一、教路清晰,重感悟
课堂教学的环节清晰而又流畅自然,从“了解作者――初读古诗(包括检查预习)――读懂诗题――读懂诗句――体会感情”,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逐步深入,渐渐地走进诗中,再现出当时的情境,学生好像变成了诗人一样去“看”、去“听”、去“体会”。洪老师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由于在预习时解决了字词的意思,在理解诗句时洪老师始终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来让学生对诗进行感悟,并且在描述景物时紧扣一个“愁”字,特别是听到那“乌啼”、“夜半钟声”,更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境。对“愁”字的学习也是别具特色:结合诗句的理解,眼前“秋”天的一景一物到了诗人的“心”中,让他更加忧愁,这样,学生在体会“愁”的字义时也牢牢地记住了字形。
2、 在理解诗句之后洪老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配合课件演示,把学生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使学生仿佛变成了诗人张继,老师问“张继”:“张继,这个夜晚你觉得怎样?”“张继,一个人在他乡的日子怎么样?”“张继,这个寒冷的夜晚,你站在桥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诗人张继那满腔的愁绪已经自然而然地到了学生心中,水到渠成地体会出来了。
二、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洪老师在课堂上多次有意识地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通过查工具书去理解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字词,而后又引导说“光理解字词是不够的,还得把字词放入句中,去体会诗句的意思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在朗读古诗时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感悟诗人当时的心情时老师这样引导“有一个好办法,让我们成为诗人来体会”等。
此外,洪老师在朗读指导、板画设计等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里不再展开。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本文转载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驳论据的方式
(二)能力训练点
了解诗歌赏析应注意的问题 ,
(三)德育渗透点赏析诗歌时,不要牵强附会的理解以至破坏诗的意境。
(四)美育渗透点感受诗歌意境的美。
二、学法引导
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驳论据的方式
2.难点诗歌的赏析
3.疑点 对“新解”中说的现实客观存在的事物应如何看待?
(四)解决方法
1.指导学生查阅资料
2.召开一个诗歌赏析交流会或开一堂诗歌赏析课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查阅资料
2.阅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反驳了哪些“新解”?为什么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进行反驳?
(2)你读过《枫桥夜泊》,也听过老师讲解这首诗,你认为对这首诗到底应该怎样鉴赏?
3.开一个小型的诗歌赏析交流会,了解诗歌赏析应注意的问题。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复习巩固驳论文的文体知识。
2.能够赏析张继的《枫桥夜泊》。
3.能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看看作者列举了对方的哪些“新解”。
(=)整体感知 .
本文就关于《枫桥夜泊》的几点新解提出质疑,采用驳论据的方式从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等角度有力地反驳了“新解”。
(三)教学过程
1.由欣赏配乐朗诵《枫桥夜泊》导入 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词语:
索隐(索引):把书刊中的项目或内容摘引下来,每条下标注出处页码,按一定次序排列,供人查阅的资料,也明引得。
招徕(lai):招揽。
望文生义:文,文字。指字面。义,意义。不了解文字的确切涵义,只是从字面上去作牵强附会的解释。
匠心独运:匠心,工巧的心思。独创工巧的艺术构思。亦作“匠心独造”。
揆情度理:(kui)(du6):揆度:估量;揣测。
索然无味: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形容毫无意味和兴趣。
(2)指名翻译《枫桥夜泊》。
[明确]乌啼: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啼叫,说明天将亮。
江枫:江边的枫树。
姑苏:苏州的别称。
整首诗的意思是:月亮落去乌鸦啼叫寒霜茫茫遍野,面对着江枫和渔船的灯火使人愁闷难眠。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里,半夜的钟声飘入到远来的航船。
(3)赏析《枫桥夜泊》: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子夜泊船时不能成眠,羁旅乡愁油然而生,于是欣然写下了这首佳作。全诗从远景描写着笔,首句七。爪字描绘了“月落”“乌啼~霜满天”三种景象。接着写在秋月渐落的背景下,描写近景中的枫叶和渔火,同时抒发愁绪。最后两句点明了诗画中景物的具体地域在姑苏城外的客船上,能听到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一个“到”字准确地勾勒出了钟声由远而近的听觉,衬托出诗人“对愁眠”的心境。全诗中景物既具体又夸张,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3.指名学生阅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列举的对《枫桥夜泊》的新解。
4.讨论下列问题:
(1)新解:有人认为在两句诗中罗列了三座桥和一座山。即(1)认为“乌啼”不是指乌鸦啼叫,而是指“乌啼桥”;(2)“江枫”也不是指江边的枫树,而是指寒山寺前两座并排的姐妹桥,一座叫江桥,一座叫枫桥。(3)“愁眠”也不是愁闷难眠的意思,而是指运河西岸,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的两座山之一“愁眠山”,又名“孤山”(另一座叫狮子山)。
(2)作者是如何理解《枫桥夜泊》这首诗的。
[明确]作者认为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主要在于诗人的匠心独运的杰出
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你看: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的心扉。
5.生再读课文,要求思考:“新解”的根据是什么?即反面论据是什么?作者采用了什么驳斥方式进行批驳的:批驳过程中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6.讨论新解(1):“乌啼”一“乌啼桥”
(1)反面论据:A.“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
B.在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
(2)作者采用了驳论据的方式进行驳斥,驳斥过程中采用了例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
驳A:“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
例证:乐府中就有《乌夜啼》的曲名。
事实论证:乌鸦受到惊扰,是会飞起来,叫起来的。
驳B:①无文献史料可证,有可能命名是在诗作成之后。
类比论证:梁祝故事普遍流传之后,在不同的地方,出现过多少个祝英台读书处和梁山伯墓、梁山伯庙。
②桥在河上,位置较低,揆情度理,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
7.讨论新解(2):“江枫”一“江村桥和枫桥”
(1)反面论据:寒山寺前有两座并排的姐妹桥一“江村桥和枫桥”。
(2)作者也采用了驳论据的方式进行驳斥,驳斥过程中采用了反证法:
假设“江枫”指“江村桥和枫桥”,那么诗人不会简称(①不合古人的习惯;②诗要讲究形象和意境),诗题应改为“江村桥枫桥夜泊”,所以假设不成立。
8.讨论新解(3):“愁眠”一“愁眠山” .
(1)反面论据A: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处有两座山,一座叫狮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叫孤山。
B:渔家既然掌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了,所以只好把“愁眠”解作一座山。
(2)作者还是采用驳论据的方式逐一驳斥了两个反面论据,驳斥过程中采用了道理论证和归谬法:
驳A:①道理论证:诗中要有一个“我”在,没有“我”就没有诗,没有文学。就《枫桥夜泊》这首诗而言,确是有个“我”在的。这“我”就在“愁眠”二字上。这个“我”,实为一篇主宰,全诤命脉。有了这“愁眠”的“我”,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钟声才有了活力,才染上了主观感情的色彩,才生出一种动人的意境。若把“愁眠”解释成两公里外的一座孤山,“月落”等等就全变成死的了,全诗也就变成死的了。
②无文献史料可证那座山在唐朝就叫“愁眠山”,有可能山的命名在诗作成之后。
归谬法:“愁眠山又名孤山”有两种解释:a.原名是“孤山”,那么“愁眠”之名定是后人附会上去的。b.原名是“愁眠山”,那么没有必要再起“孤山”的“又名”。因此,可以推测那座山不会在唐朝就叫“愁眠山”。
驳B:反问,强调掌灯和旅客“愁眠”不矛盾。
9.文章最后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明确]希望文学研究者不要把诗的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否则会使诗的意境
全失,兴味索然。
(四)总结、扩晨
这篇文章在摆出反面观点之后,采用驳论据的方式逐点加以批驳,同时运用摆事实、讲道理、反证法、归谬法等多种论证方法及反问等修辞方法,论证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你读过《枫桥夜泊》,也听过老师讲解这首诗,你认为对这首诗到底应该怎样鉴赏?
(五)布置作业
这篇文章为什么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进行反驳?课后背诵《过故人庄》《凉州词》《出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渭城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春夜喜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天净沙·秋思》等诗歌,下一堂课开一个诗歌赏析交流活动。 ·
(六)板书设计
13《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鸟啼——乌啼桥
诗中罗列了三座桥和一座山--江枫——江村桥和枫桥一驳斥(驳论据)
愁眠——愁眠山
结论:希望文学研究者不要把诗的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背诵复习古诗词
2.探讨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
鉴赏古诗词应能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积淀相关文、史知识;2.准确疏通诗句含义;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4.领悟作者的积极意义;5.体会作品的独特意境
(三)教学过程 ‘
1.导入 :诗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化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良好的文化涵养。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几首古诗词,探讨鉴赏古诗词的一些方法。
2.出示本节课涉及的诗词,背诵。①《过故人庄》②《凉州词》③《春夜喜雨》④《出塞》⑤《渭城曲》⑥《渔歌子》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⑧《天净沙·秋思》
3.示练习(一):选出下列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合”“斜”是拟人手法,把绿树、
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
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
怨杨柳”用了拟人手法。 ‘
请同学们回答本题中涉及的诗歌、作者、朝代,并背诵补全诗文。
请同学们选答案,并分析原因:A(化静为动)
得:鉴赏古诗:抓名句、名句抓炼字,炼字抓修辞
4.示练习(二):阅读《出塞》,完成下列各题:
(1)“龙城巨将”中的“龙城”指——,巨将指——,——代人
(2)对“秦时明月汉时关”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运用比喻,即像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隘。
B.运用夸张,即秦代明月一直照到现代,汉代关隘一直留至今天。
C.运用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关隘,可理解为秦汉以来明月就照着边关。
(3)读诗应掌握意境,对本诗前两句意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句气势不凡,意境高远,从千年之前万里之外写起,一下子拉开了广阔悠久的历史
时空,展现出一幅苍茫的月临关塞的风景图画。
B.首句从千年之前,万里之外写起,并与历史战争联系起来,这神来之笔,有一种历史凝。 重感。
C.首句虽写千年之前,但一切都是现实的,是唐代战争的写照,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兴奋的复杂感情。
D.首句起兴高起,别出心裁,既然写出了深沉的历史意识,又抒发了历史征人及其亲人的同情。 一
(4)读诗应以全诗着眼,全篇的主题是( )
A.表达诗人对千年战争的厌恶,对人民的同情。
B.反映唐代政治腐败,边关无将镇守。
C,赞扬千年来为战争献身的人们,并希望这种悲剧不再重演。
D.歌颂历史上阵亡的将士,激发人们戍边保国的壮志豪情。
[参考答案]
4.(1)卢龙塞李广汉(2)c(3)c(4)D
5.示练习(三):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列练习:
(1)诗人在“构图”上成功地运用了映衬手法,一面是秋风萧飒中“枯藤老树昏鸦”。一面是“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这是( )相映,而“流水”与“小桥”是( )相映,写景与写人则是( )相映。.
A.背景与主体 B.明暗 C.动静
[参考答案]
B C A
(2)对这首诗主旨理解不正确的( ) ·
A.表现了诗人对羁旅在外的游子的思念。
B.写游子的客愁、思乡。
C.表达天涯旅人的凄苦之情。
明确(二)(三)答案。
由以上两则练习可简单概括:
(板书鉴赏古诗词:积淀相关文、史知识、准确疏通诗句含义
教师讲解相关知识——文化历史知识、作家、作品风格、流派。
6.示练习(四)(五)(六):
<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有误的( )
A.全诗由述志和记梦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
B.诗中“尚”字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C.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与前两句写实相映衬。
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五)《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赏析有误的( )
A.这首诗描写了春江水涨,烟雨迷濛,鸟飞鱼肥,悠然垂钓的图景。
B.青山、白鹭、红花、绿水,景物色彩鲜明,再现了桃花汛期南国特有的色彩。
C.“青箬笠,绿蓑衣”,用借代手法勾画出一幅剪影式垂钓图,表现了作者恬然安适的情
趣。
D.“斜风细雨不须归”表现了诗人敢于搏击风雨,不怕困难决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六)《送元二使安西》诗文赏析有误的( )
A.本诗描绘了翠绿的春晨美景和饯行劝酒的动人画面,突出了“酒深情更深”。
B.三、四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难舍,无比挂念之情。
C.一、二两句中的春雨和柳色是对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当时错综复
杂、百感交集的心情。
D.“更”字显示出作者劝酒时的殷勤,在频频劝酒中透露出诗人对友人难舍难分的心情。
请学生分析后明确答案。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得出:(板书)鉴赏古诗 领悟作者的积极意义
体会作品的独特意境
由(六)《送元二使安西》联想到其他送别名句。
[参考答案](四)c(五)D(六)c
(四)总结、扩晨
总结诗歌赏析的注意点(见板书)
用本节课所学的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横线留给学生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的题目是 ,作者 。
2.诗的颔联,作者从 角度,写出了春雨 的特点。 ,
3.诗的颔联,作者从 角度,描写了一幅 图。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一句是以 反衬 ,意在表现(
)
A.乌云浓密 B.雨意正浓
C.小径黑暗 . D.船火明亮
5.这首诗中描写作者想像中景象的诗句是 这一句写出了 的景象。
6.从诗中找出点颔全诗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答:
7.作者的这首五言律诗传达了什么样的心情:答:[参考答案]1.《春夜喜雨》杜甫2.听觉细雨绵绵(无声无息、轻柔湿润)3.视觉江村夜雨 ’4.“江船渔火”“野径云黑”B5.“晓看红湿外,花重锦官城”春色满城,花城锦绣6.“好雨”“知”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雨之所以好,好在适时降落。7.通过成都春夜降雨,滋润万物的绚丽多彩的景色表达喜悦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能够背诵并赏析本节课所学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
积淀相关文、史知识
准确疏通诗句含义鉴赏古诗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悟作者的积极意义
体会作品的独特意境
知识点: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能力点:
培养朗读、品诗析句、表演诗的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德育渗透点:
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正确对待愁。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吟诵;
2、诗人为何而愁。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导语: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又以唐诗最为出色,先后涌现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所以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枫桥夜泊》。
2、板书课题,齐读、释题。
二、欣赏、学习古诗
1、齐读古诗。边读边读边思考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景色。
2、既然是深秋夜晚和拂晓的景色,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应该读出冷和静。请听老师吟诵一下,同学们在图中标出景物。
3、请生汇报,师板书并释词。
4、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5、你能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这些景物分类吗?(“所见、所听”或“动态、静态”)
6、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文中哪一个字点明了作者这种心情。
7、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成功地借助了这些凄凉、孤寂的景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忧愁。你觉得是怎样的忧愁让作者一夜未眠呢?(让学生畅所欲言)
8、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据史料记载,张继是因为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而忧愁。师简介科举。
9、课前老师编排了一个课本剧,同学们想看吗?(课本剧台词:旁白:“张继参加科举考试,谁知名落孙山,张继怀着无比的忧愁还乡,途中路经姑苏城外,将船停泊在枫桥边上。”张继:“想我张继十年寒窗,饱读诗书,本想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报效国家,谁知考题希奇古怪,此次赶考无功而返,我怎能对得起日夜操劳的母亲,有何颜面去见家乡父老,唉!”旁白:“张继忧愁难谴,看着月已西落,听到乌鸦啼叫,满天飞霜向作者侵来,江边的枫树、江上鱼船上的灯火伴着作者难以入睡,回想起半夜寒山寺传来的钟声,作者不禁有感而发。”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0、请生临场一分钟编排后表演(形式不限,如果没有学生愿意则此环节取消。)
1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12、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都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心中的忧愁,你还知道哪些带“愁”字的诗句吗?(已经布置学生课前搜集)请生汇报后带读所搜集诗句。
1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带“愁”字的诗句,大家想读读吗?投影出示。
14、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面对忧愁,有的人萎靡不振,有的人自暴自弃,而张继呢,则变愁为诗,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那么面对坎坷和忧愁我们应该怎样呢?(生畅所欲言,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愁。)
三、总结
我们应该做个坚强的人,变愁为号角,催人奋进;变愁为号角,勇敢地扬起帆,去破浪远航。
四、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编排本课课本剧,进行班级课本剧表演。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朝张继)
所见: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愁
所听:乌啼夜半钟声
□刘金
预习提示 正文 练习
预习提示
熟读本文,不妨从梳理本文的结构层次入手,看作者列举了对方哪些“新解”,又怎样逐一加以反驳的。
掌握下列词语:
索隐 招徕 望文生义 匠心独运
揆情度理 索然无味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前两年就听到有人对这首诗中的“乌啼”“江枫”“愁眠”作了考证,初听觉得很新鲜,同时也对自己过去望文生义的理解感到惭愧。然而听得多了,不觉产生了一点疑问:这些考证是可靠的吗?是必要的吗?它究竟是提高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还是贬低了它?
我以为,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无论如何不在于如考据家所认为的在两句诗中罗列了三座桥和一座山,而在于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你看: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的心扉……这样一幅美妙而独特的图画,使千古读者,不知不觉好像亲临其境,和诗人一起体验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怀。
可是现在有人说,这幅图画不对了。首先,“乌啼”不是乌鸦叫。因为“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那么“乌啼”是什么呢?他们考证出,“乌啼”者,“乌啼桥”之谓也。说是在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因此断定,诗中“月落乌啼”,说的是“月亮向乌啼桥那方向落下去了”。——此种说法,我觉得远不是无懈可击的。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大家都知道,乐府中就有《乌夜啼》的曲名。传说刘义庆①(注释:①〔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封临江王。爱好文学,招纳文士。撰有《世说新语》。)因事触怒文帝,被囚于家。其妾夜闻乌啼,以为吉兆。获释后遂作此曲。又,乐府琴曲歌辞有《乌夜啼引》,传为魏何晏①(注释:①〔何晏(?—249)〕三国魏玄学家。)之女作。此外,唐教坊曲及后来的南北曲都有《乌夜啼》曲。我们能不能用“乌鸦的习性”把这些曲名和传说故事全部勾销呢?曹操在他的《短歌行》里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句,我们能不能以“乌鸦的习性”夜间栖宿于巢中不出为由去考证一番,说这月明之夜南飞的乌鹊是一种别的什么夜游鸟呢?事实上,夜间栖宿巢里的乌鸦,在特殊情况下,比如说受到什么惊扰,是会飞起来、叫起来的。其次,你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有何文献史料为证?如无文献史料可证,安知这乌啼桥不是在《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之后,由好事之徒命名的呢?须知这种情况是司空见惯的。比如在梁祝故事普遍流传之后,在不同的地方,出现过多少个祝英台读书处和梁山伯墓、梁山伯庙啊?第三,桥在河上,位置较低,揆情度理②(注:②〔揆(kuí)情度理〕按照一般情理推测揣度。),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除非你那座桥是建在突起的小山冈上的专给诗人写“月落乌啼”用的怪桥。
对于“江枫”的新解尤其牵强。我没有作过调查,不知道寒山寺前是否真有两座并排的姐妹桥,一座叫江村桥,一座叫枫桥。就算有这两座桥吧,诗人怎么会把它简称为“江枫”写入诗中?显然,把江村桥和枫桥合并简称“江枫”,不仅不合古人的习惯,甚至也不合最会滥用简称的今人的习惯。像这样的简称,除了诗人自己,还有哪个能懂?再者,诗是要讲究形象和意境的。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简称,究竟有什么形象和意境可言?有什么美感可言?可以说,除了留给一千几百年后的好事者作考证文章之外,什么意义也没有。最后,这个“新解”如果能够成立,那么,这首诗的题目也应当改为“江村桥枫桥夜泊”了,这行吗?
对于“愁眠”,新解者也有发现,说是“运河西岸,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有两座山,一座叫狮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名孤山。”所以,新解者认为,“江枫渔火对愁眠”,就是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的意思。我觉得,给这么一“解”,这句诗就索然无味了,整首诗也索然无味了。近来有些同志在那里大声疾呼:诗中要有一个“我”在,没有“我”就没有诗,没有文学!这说法对不对暂不去说它。单就《枫桥夜泊》这首诗而言,确是有个“我”在的。这“我”就在“愁眠”二字上。这个“我”,实为一篇主宰,全诗命脉。有了这“愁眠”的“我”,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钟声才有了活力,才染上了主观感情的色彩,才生出一种动人的意境。若把“愁眠”解释成两公里外的一座孤山,“月落”等等就全变成死的了,全诗也就变成死的了。如此,“夜半钟声”也变成没来由的了。须知,“钟声”到客船,实际是到客船上的“愁眠”人耳中。船是无知之物,它管你钟声不钟声呢?
因此,我认为,若是把“愁眠”解释成一座山,只会把全诗意境破坏无余,只会把这诗篇给糟蹋了。这种解释法是不足取的。也许考据家会说:“明明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有座愁眠山,你有什么理由说张继不是写的它呢?”我还是那句话:你有什么文献资料可以证实那座山在唐朝就叫愁眠山呢?如果没有,那么,安知它不是在张继这首诗出名之后,被好事之徒附会命名的呢?事实上,考据文章所谓“愁眠山又名孤山”一语已经透露了消息。不妨查究一下:这座山究竟是“又名孤山”还是“原名”孤山呢?如果是原名孤山,那么,“愁眠”之名,是后人附会上去无疑。如果真是“又名”,为什么要在唐时就已著名的(如果不著名,张继船过姑苏,就不会知它名,当然更不会把它写进诗篇了)“愁眠”之外,再起一个“孤山”的“又名”呢?这倒真是一个无法解答的难题。
“新解”还有一说:“渔家既然掌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了。”所以只好把“愁眠”解作一座山。我却看不出渔家掌灯和旅客在自己船上“愁眠”有什么“无从解释”之处。难道渔家掌灯之后就不许旅客睡下?或者,旅客睡下之后就不许渔家掌灯?
总之,我觉得,这样的“新解”,把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结果就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这样的考证、新解,即使不是牵强附会,也是以牺牲诗的艺术为代价的。老实说,作为一个唐诗的读者,我很不赞成这种“新解”。我希望,作这样考证和索隐的,只是那些旅游业的实干家。他们为了给寒山寺附近的名胜古迹招徕游客,去作这样的索隐和考证,以及给《枫桥夜泊》作出这样的“新解”,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希望文学研究者不要这样做。
练习
一 作者反驳了哪些“新解”?为什么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进行反驳?
二 你读过《枫桥夜泊》,也听过老师讲解这首诗,你认为对这首诗到底应该怎样鉴赏?
寒山寺
中国佛教寺院。在江苏省苏州市西枫桥镇。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寒山、拾得两僧曾居此,逐改今名。今寺为清末重建。以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句著名。寺内有寒山、拾得画像石刻及张继《枫桥夜泊》诗刻碑。
《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