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文是细心的小编老李帮大家分享的6篇诺曼底号遇难记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水库小学 张艳莉
昨天讲了《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文章记叙了1870年3月17日夜晚,在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的航线上,“诺曼底”号与“玛丽”号相撞,在一片惊恐慌乱中,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使船长所有的人都得救,但自己却随船一起沉入了大海的故事。我细细总结了我的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文章,是展示作者的思想,展示作者的存在的舞台。因为有了阅读,才可以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心灵。透过阅读,进而来阅读人生,阅读生活,阅读快乐。对于类似于《“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种文字美、精神更美的“文学精品”,我想,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所以,我确定了研读这篇课文的重点是:感受哈尔威船长这个形象,我猜想,编者的意图也不过如此。 “要让学生充 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充分地读书是一个培养语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读的重要性 毋庸多说,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才能读出情,读出趣,读出乐,读出思,而不至于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呢?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如:“船长大声吼道”(自由读),为什么读的那么大声?读的那么快?再试试,学生读时兴趣盎然。但由于时间短没能很到位的让学生放开去读。
我们都知道,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容易产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热血男儿,而现在的和平年代同样有生与死的考验,同样可以产生光照日月的英雄。但是,说容易,做却真的很难。试想,当我们面临生死抉择时,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像哈尔威船长一样镇定自若地指挥他人脱险而置自己生死于度外呢?我不敢肯定自己能,所以,我也没理由通过四十分钟的这一堂语文课,就硬逼着孩子们全部将思想化为行动。我定位的教学目标中“情感渗透点和德育渗透点是:感受船长人性的美,为他的人性美而感动。本来,拓展环节,我还想把学生的视角引到“和平年代”的抢险救灾(如非典时期的白衣战士;汶川5.12地震中的舍己救人的战士,等)还有勇斗邪恶等。让孩子们在感受英雄群像的同时,震撼心灵,引起自己的思想二因子:“高尚”与“渺小”在震撼后进行对话……但时间没来得及。我不知道我定位的目标对不对。
二、读与思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在“读”字上苦下功夫,语文教学出现了勃勃的生机,与此同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语文课仅仅靠读行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可见,语文教学中,读与思应齐头并进,二者不可偏废。在教学中我常常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提问题。由此我想,教师只有善待每个学生的提问,学生才能提问。这里的“能”包含着爱提问、敢提问和会提问。爱提问是会提问的前提。一个学生如果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太简单、太没有价值而遭到老师、同学的嘲笑就会不敢问,也就谈不上爱问,更谈不上会问了。学生由于敢问、爱问,问得多了就会发展到会问。有了教师的鼓励,学生才敢问、爱 问;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才会问。本节课,我的存疑“大副会真开枪吗”“船长为什么不留下,而选择”激起千层浪。我想:教师只有善待每个孩子的提问,才能使不同提问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问”会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这不正是当今教育之所需吗?善待每个孩子的问题,课堂中让每个孩子都有感受、体验的机会掌握质疑的艺术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师生之间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让不同质疑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曾记得张艳春老师说过一句话: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作为语文教师,我感受更深。目前灵气不足的我是因为缺乏一种底气,底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还须大力增加底蕴,用什么来充实?只有靠平时的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了。庆幸的是,在学习气氛浓厚的水库小学,我不会让自己倦怠。高年级的小语教学,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字描绘画面的想象能力。所以,尽管我花了几天的时间,从《铁达尼号》上剪辑了适合课文内容的画面影片,但学校多媒体无法用,怎么办?面对困难还是决定透过文字想像让学生去感受,我想:这是用心灵的感受,不是仅凭借视觉的感受。视觉是人类重要的感觉器官,但视觉刺激太多,将使我们其他的感官能力降低。但是语文文字的魅力将更加打动人的心灵。我是一个爱读小说不爱看电视的人,所以,在独断地认为:能通过想象体验的场面决不直接用画面刺激,这是扼杀孩子想象的行为,也剥夺了孩子用心感受的时空。在让学生用心灵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再引出直观画面,我想效果会更佳!)还记得,几年前与朋友一起看《泰坦尼克号》(略谈情节),当影片结束时,我已经热泪盈眶了,我至今也忘不了,女主人公深埋在皱纹里的那双含泪的眼睛和她那段饱含哀怨的诉说:铁达尼号沉没时,有1500人落海,附近有20艘救生艇,只有一艘回头,6人获救,1500人才活了6个,后来,救生艇上的700个人只有等待,等死,等着活命,等着宽恕,可是永远也等不到…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经过我的精心备课,认真准备,终于结束了,对这一课的教学,我进行了课后的反思。下面我就这节课的一点体会谈一谈:
这一课通过描写哈尔威船长在轮船遇到海难时,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指挥抢险,将船上60人安全救出的故事,赞扬了哈尔威船长尽忠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在这节课中,我用激qing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灾难现场,让学生也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场面,从而受到哈尔威船长尽忠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的感染,树立对哈尔威船长的崇敬之情。课堂教师连接语的设计,我动了一番脑筋,每一个环节都设计了精彩的连接语,例如: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哈尔威船长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亡留给了自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作为一船之长,他的职责就是保证船上所有人的安全,船长在危难之时,想到要把船上所有人救出去,这是一位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船长;为了救船上的人,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具有忘我精神的船长等等。这些连接语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理解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很有帮助。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就有一个困惑,如果设计成两部分:教师从灾难入手,先让学生了解海难的可怕,渲染气氛后再学习描写哈尔威船长的三个画面,学习海难的部分会不会冲淡课堂效果,会不会挤占课文重点部分学习的时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还是想尝试这样教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让我对这样设计教学感到课前的顾虑在课堂上表现出来了。学习灾难不仅挤占了学习重点的时间,而且纵观课堂整体效果,感到主线不够鲜明。另外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作者:祝畅红
教学目标 :
1.通读全文,初步了解全文内容,能够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分析故事发生的原因,并以辩论形式进行深入探讨;
3.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4.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影片中感受并分析什么是英雄行为。
教学重难点:
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通读全文,初步了解全文内容,能够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分析故事发生的原因,并以辩论形式进行深入探讨;
教学重难点:
1.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
一。音乐导入
[播放《my heart will go on》的音乐,引起学生联想,创设课堂情境。]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艺术创作,从面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请同学简单介绍雨果,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通读全文,了解全文内容
1.以竞赛形式进行:五分钟内通读全文,合上书,回答投影片上问题:
问题如下:1)“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发航行的?
2)“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
3)刚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
4)在紧急情况下,船长哈尔威是如何果敢地指挥救人的?
5)这场海难的结局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870年3月17日夜晚,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
2.全速前进的“玛丽”号撞向了“诺曼底”号的侧舷,将船身剖开了一个大窟窿。
3.船上发生了巨大的震荡,人们惊慌失措、你推我搡,船上一片混乱。
4.先消除惊恐,强调“必须把60人救出去”——了解情况,确保没有其他险情——严肃纪律,优先救出弱势群体——指示“快干”,确保全体人员获救
5.60人全部获救,船长屹立舰桥,随轮船一起沉入深渊
[结合学生回答,老师略作点评、补充]
2.大家平时讲过故事,有时讲给大人听,有时讲给朋友听,有谁能够告诉我,讲故事要注意讲清故事的哪些内容?(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学生回答,教师简单归纳,并过渡]
3.那么现在,请大家开始准备,先同桌互讲,然后请几位同学以故事接龙的形式为大家讲述这个故事。
[学生准备,约六分钟左右,学生讲述时,老师就学生讲述的要点进行评价、指点]
三。“诺曼底”号沉没了,几个月后在海事法庭上双方代理就这场海难事故责任确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结果未定;现在假设我们正在海事法庭上,分别是双方的代理,我们来一场模拟辩论会,看看事故责任方到底是谁?
准备活动:1)将班级分为两方:一方为“诺曼底”号辩护;一方为“玛丽”号辩护;
2)各方在预备时间内找到对已方有利的证据为已方船只辩护;
3)辩论开始后,举手经过老师同意后发言,可列举已方证据,也可反驳对方观点。
[对双方同学的表现予以肯定和鼓励,对学生辩论作出适当指导]
四。作业
1.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许多人物,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说出原因并作简单分析,15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2.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影片中感受并分析什么是英雄行为。
教学重难点:
1.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教学准备:投影片、录像欣赏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就上次作业 作适当点评,选两到三篇较好的作业 作示范点评。
2.在作业 中,大多数同学都非常欣赏哈尔威船长,认为他是一位英雄,大家觉得在文章中哪一部分最能体现哈尔威船长的英雄特征。[十六小节后的一段对话]请大家准备一下,一分钟后请几位同学朗读。
二。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1.文章中有两个“谜”,让我们大家来共同揭开谜底。
谜一:哈尔威船长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文章指出:“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
谜二: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哈尔威船长在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吗?
[参考答案]
谜底一:有两种可能,一是危急关头,救人至上,心中只有救人的信念,忽略了自己;二是已抱定与船共存亡的决心,只要能把他人全部救出,自己愿与心爱的轮船一起葬身大海,意念清楚明确,并未忘记自己。
谜底二:从道理上说,哈尔威船长能把那么多人救出去,也一定能救出自己;他可以最后一个下救生艇,但决非不能上救生艇;他可以在水面上漂浮等人来救,但决非连在水面上漂浮一会儿都不可能。哈尔威已经抱定了与轮船共存亡的决心,以葬身大海作为最后归宿,所以他不想救出自己。
2.通过两个谜底的揭开,我们逐渐开始了解哈尔威船长,你能不能用四字短语来概括你心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参考答案]:忠于职守、敢于牺牲、舍已救人、勇于决断、沉着指挥等
三。欣赏《泰坦尼克号》中船撞上冰山后的片断,然后讨论:
1.在死亡面前,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本色,谁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造就英雄业绩,谱就英雄乐章,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时,你认为有哪些人称得上是英雄,为什么?
2.老师就学生的讨论发言进行归纳:
成就一个英雄的“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在灾难面前,最能够显现出人性的本色,在生死存亡关头,能够克服恐惧、镇定自若为别人考虑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
四。作业
课后练习三
补充阅读《伊文思小姐》
作者邮箱:
教学目的:
1、总体感知小说的中心意思和作者组织材料的特点。
2、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哈尔威船长的优秀品质。
3、了解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法。
4、初步了解小说的特点和小说分类。
教学重点:
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哈尔威船长的优秀品质。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句话,“危难之处见真情”,在危急之时,更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来,在这篇课文中,就塑造了这样一个英雄人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真正的英雄。
二、简介小说的基础知识
三、作者简介
四、课文解析
1、提学生朗读课文,分析本文段落层次。
2、自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起什么作用?
(2)这场海难的发生谁负主要责任?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3)文中是如何刻画哈尔威船长这个人物形象的?从文中找出这些语句来。
(提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重点让学生分析是如何利用侧面描写的。)
(4)提学生分角色朗读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要求读出语调、语气,思考作者为什么具体描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5)哈尔船长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文章指出:“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
(6)哈尔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
哈尔船长在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自己吗?
(7)请找出本文的场面描写,分析其特点。
五、总结本文中心
本文通过描写“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在一次猝不及防的海难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在死亡面前,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
六、布置作业
《新课程标准》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的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本方案设计旨在运用多媒体渲染、创设一个与文本一致的情感氛围,调动起学生的联想,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使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准确、全面地把握作品传达的复杂情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产生独特的体验,受到感染,引起共鸣,从而观照自身,引发认知冲突,潜移默化地向作者的语言靠近,向作者的人格靠近。
【教学内容】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9课。课文记叙了在从南安普敦到思恩西岛的航线上,“诺曼底”号轮船被一艘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玛丽”号撞破,情况十分危急。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船长哈尔威命令用救生艇救乘客,由于他机智、果断,结果乘客得救,而他自己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的感人故事。文章表现了船长在危难之时,首先想到的是别人、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崇高品质。
《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出自语言大师雨果之手,语言看似简单实则蕴意非浅,字字句句都渗透着船长那高尚的人格魅力,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感情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通过感受当时的危急,感受到船长镇定、尽职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船长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1、学生不了解海上航船规则及船长的职责,导致对课文理解有困难。
2、学生没有沉船时危急万分的体验、感受。
【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理解故事的情节不成问题,但是否真正能感受到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伟大情操呢?为此,我们根据学生具有对船长品质的情感认同,但苦于没有危急时刻的生活体验而难以真正理解船长的行为的特点,选择时机适量运用多媒体手段来适应学生特点,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媒体运用目标】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而并非仅仅是再现形象或理解感情。我们设计的多媒体也不是再现文学,而是让学生去品味、领悟、感受、补充文学,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情真意切的画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情感投入,而这也正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之一。
在这个多媒体设计中我们借“媒体”之力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促使他们“用心” 、“用眼”来学习,使主客观一致,让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统一在多媒体创设的整个情景中,从而带来能力与心理品质的和谐,保证语文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媒体设计运用与语文教学整合】
(本课已在2003年常州市省级实验小学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教 学 过 程流程媒体运用策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评价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1、媒体通过对《泰坦尼克号》dvd影像的采集,使哈尔威船长这个形象感性化了──他信心十足地屹立在了船头。然后,运用电脑三维动画,虚拟地制作了天空、大海、波浪、诺曼底号轮船,使小说中的场景在电脑中不断得到再现。这一切在舒缓、美妙的音乐中形成一部经剪辑的、合成的流畅的影片,使学生不禁浮想联翩,仿佛也开始了一次无忧无虑的海上航行。
2、接着,画面逐渐变黑,最后陡然一转──一艘阴森森的巨轮从荧幕深处轰然驶出,紧接着,碗碟的震荡、海水的涌入、人们的慌乱、轮船的破损、孩子的恐惧……这些,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从未经历过的灾难的情境,产生情感体验。
1、1870年3月17日,哈尔威船长像平常一样,带着他心爱的诺曼底号轮船航从南安普敦开往思恩西岛。他感到平静、愉快,甚至还有一点儿骄傲。夜晚悄悄降临了,薄雾笼罩着大海。一场灾难从天而降,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巨轮直向诺曼底的侧舷撞过来……
2、这一切来得那么突然,那么猛烈!让我们朗读第2自然段,再来感受一下吧!
1、看平静、优美的海面的课件集成,享受航海旅行的快乐。
2、看剪辑的撞船录像,感受灾难的到来。
3、齐读第2自然段
1、“学之者不如知之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就开了一个好头。多媒体利用了它鲜明可感的形象,悦耳动听的声音、绮丽多变的色彩、强化感知刺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去学习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多媒体给学生尽量创造一个思想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氛围。
2、一幕幕紧急恐怖的画面接踵而来,再加上一声声碰撞紧张的旋律把灾难来临时的情感方式、生活方式生动地再现了出来,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情感,将学生的思想客观化、理性化、图像化了,课堂学习气氛渲染出来了、情感也就成了最好的老师。
3、多媒体画面的强烈对比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了当时的“危急万分”,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此时,再让学生读一读描写这种场景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为领悟船长的情操——“读书悟理”打下了基础。
初感“指挥 ”
铺垫情感 1、是啊,顷刻间,我们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了。
这时,船长呢?自己读一读第3自然段,体会一下。
谈谈你们的体会呢。
2、你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能读好船长的话吗?自己先练一练。
谁来读?
让我们一起读!
1、自由读、体会。
沉着镇定,临危不惧;经验丰富,镇定果断;指挥明确,下令清晰;信心十足,忘去自我。
2、练读。
指名读,并相机指导朗读(注意 “吼”字,读出船长的威严、果断、坚定。)
齐读第3自然段。
引读第4、5自然段。
声形并用
积淀情感1、黑暗中人们听到的船长威严的、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的镇定、机智的指挥的语言,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读好的,而这简短有力的对话,又恰恰是树立船长形象的关键所在,因而我们请一位电台的男播音员朗读了这一段对话,然后用左右声道的变换、音色的处理、图像的转换模拟出船长、机械师、大副三个人对话的场景。
2、当学生通过对文章字、词的分析,感受到船长字字句句的伟大力量,感受到船长的机智镇定、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时候,我们从《泰坦尼克号》剪辑了一段船员带领着乘客有序撤退的录像,以及一段原声音乐,随着悲哀而又不乏希望的乐曲,船长指挥得当的成果直观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一种敬佩之情将被激起,为下一个课件的运用起到煽情、铺垫的作用。1、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我们听到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自己好好地读读这段对话,细细地体味一下船长说的每一句话?
再与周围同学一起练习着分角色读读呢?
刚才有的同学读得不是很专注,现在,就把自己当作船长、机械师、大副,再练一练,细细体会一下。
谁来做威严的船长?机械师呢?大副呢?
乘客们,听……黑暗中,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
2、听了这一段对话,我们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这是为什么呢?同桌先讨论一下。
我们怎么会沉默的呢?
3、是的,正是船长这段简短有力的话让我们一下子明白了目前的处境,我们沉默了。其实,我们沉默的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愿意,也不忍心再违抗船长的意志了。这又是为什么呢?自己读读这段话,好好体会一下。
问一问,你的同桌是怎么理解的?
说说看,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再违抗船长的意志了?
4、听了你们的感受,我也打心眼里佩服船长的伟大。谁来读这一段话。
我听出了你对船长充满了敬重之情。我们一起来。
5、在船长的指挥下,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我们相互搀扶着,相互关照着踏上了救生艇。在船长伟大灵魂的感召下,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真正价值,战胜了灾难,赢得了活下去的时间。1、听录音
自由练读。
自由分角色读。
再练。
指名分角色读。
听分角色朗读。
2、讨论。
*了解了轮船的情况:火灭了,船不会爆炸了;机器停了,船不会前进了,口子不会扩大了,船下沉速度不会加快了。
*船长说“够了”时间有20分钟,来得及撤离;“够了”也显示了船长的信心,他会让每一个人都到小艇上去的。
3、多媒体出示第25自然段文字。
自己读并思考。
讨论。
* “巍然屹立” ——忠于职守;“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指挥有力(能结合有关的词语具体说)
* “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给灾难下达命令”(能联系上下文谈理解)
4、指名读。
齐读25。
5、看剪辑的“井然有序的撤退”的录像。
6、引读28。
1、我们以一段通过电脑合成并分相位的男中音朗读,一下子渲染了气氛,烘托了环境,使船长的形象立体化了,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进而激发起了学生的朗读欲,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想把在《诺曼底号遇难记》中体会到的情感用自己的声音给传达出来。
2、运用多媒体技术也要讲究艺术,在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后,艺术地再现情景就能实现大小、远近、快慢、虚实之间的转变,使学生未知的内容化为直观的教学信息。此时,适时通过电脑模拟了船长进一步指挥以后,船员训练有素地放着救生艇,乘客井然有序的撤离的场景。多媒体凭借着它独特的声光电优势,缩短了时空距离,引起了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产生更细致的情感体验,对船长的感谢、敬佩之情得到释放。多媒体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入景移情。媒体渲染
释放情感为了达到感受船长人格魅力、树立船长伟大形象的目的,我们从《泰坦尼克号》中剪辑了部分影象再结合动画制作,展现了轮船沉没时的感人一幕:画面中,船长毅然拒绝了救生衣,选择了又一次“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在“阴森可怖的薄雾”中,船长与大海“溶为一体” ;船长的形像就像一尊雕像永远立在了大海之上、立在了学生的心中。1、我们安全了,我们的船长呢? (配课件示范朗读第29自然段)。
乘客们,看着我们的船长吧,是他,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啊,你想向他说些什么吗?静静地思考一下吧。
2、来,看着船长的眼睛,说出你最想说的话吧!
3、这么一位多么可敬的、多么优秀的船长啊!
让我们记住这位英雄的名字吧……1、看剪辑与动画制作合成的“船长牺牲”的课件。
2、思考。
自由说。
3、引读30。
课件出示“哈尔威” ,并齐声深情呼喊。多媒体画面的转变,低沉而又震撼人心的音乐,让人看来、让人听来,仿佛是一场在海面上进行的无声的葬礼……多媒体的推进,一步步地启迪了学生的心智、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这时,引出“如果你就是获救的乘客或船员中的一个,面对着自己的船长徐徐沉入大海,你内心有什么感受,想对他说些什么?”的问题,将使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多媒体把学生的情感完全激发出来了。最后,多媒体画面中“哈尔威”这震撼人心的三个字由远及近逐步凸现,学生随着发自内心的呼唤完成对船长的最高敬意。板书: 忠于职守
诺曼底号遇难记 灾难
做人之道
【媒体运用优势】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指出“作者胸中有境,入境始于亲”。雨果没有采用直接的历史资料和文字说明表达小说中事故的灾难性,而是通过对“船长”理性的分析和对灾难的感性认识的相互穿插,以形成形式上的鲜明对比来震撼人心,语言本身是抽象的,只有通过情景才能缩短学生与事物的时空距离,增强形象的真实感。此时,多媒体凭着它创设情景的独有的优势走进课堂,使得教学的内容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语文教学的难点迎刃而解。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能恰当地把握时机,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就能优化教学的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流程图”见表格——“媒体设计运用与语文教学整合” )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人物言行语句的方法,感受小说中生动的人物形象。
2.能对文中意义含蓄,难以理解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出自己的理解。
3.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感受船长牺牲时场面的壮美及他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点:
重点分析船长的形象
课前准备:
1.查字典扫除生字词,尝试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搜查一些海难的故事,能向同学们简要介绍。
学时安排:1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一个关于海难的故事。
2)教师讲述:在灾难发生时,总有一些人露出自私可悲的嘴脸,也总有一些人抒写出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另一篇有关海难的文章——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二、学习课文
今天我们学习的方式比较新奇,采取模拟“事故调查组”和“追悼会”的形式展开本课的学习。学习的质量高低取决于“事故调查组”成员的一丝不苟的态度,取决于参加“追悼会”成员的诚挚的追念之情。所以,今天务必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只有在充分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才能做好“事故调查”,才能开好“追悼会”。(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式进行学习,同时对另种方式做好评点准备。)
方式一: 海事局事故调查组(事故分析报告书)
“分析报告书”必须涉及以下内容:
此次海难的客观原因、人为因素、事故损失、责任判定、事故教训。
要求:“分析报告书”分析必须有理有据,叙述条理清晰;做出客观公正报告的同时,能很好地做出安全警示,让人们吸取教训。
方式二: 哈尔威船长追悼会(悼词)
请你以下面的其中一个身份来参加追悼会,宣读悼词。
身份选择:获救儿童、“玛丽”号船长、奥克勒福大副、见习水手克莱芒、哈尔威船长故乡的镇长。
悼词要求:内容重点倾向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要结合文章内容);情感真挚自然,要符合身份;能激起人们对哈尔威船长无限的崇敬之情。
活动经过:确定学习方式,自读课文,根据学习方式边读边做好阅读批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事故分析报告书”或“悼词”——全班交流(先听事故报告再开追悼会),做好互评交流工作——教师小结(对同学们的学习效果的肯定;海难原因的总结;哈尔威船长形象的总结)
三、拓展迁移
请你以文章中目睹海难全过程的一个人物或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四、作业布置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要求:分析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能有一定自己的理解。
引文来源 “诺曼底”号遇难记·示范教案
上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后,我觉得自己又有了些许的进步,这样的感受是在以前的课堂上从未有过的。因为在这节课上我经历了我教学生涯中最让自己感动的40分钟。也许是独到的教学设计吸引了孩子,也许是我的情感感染了孩子,也许是文章的内容打动了孩子,我落泪了,学生落泪了,听课老师落泪了,这真挚的情感体验完全来自于一个伟大的。人物形象——哈尔威船长。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学会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这节课后我细细反思,有几处自己觉得做得比较好、比较实、比较细。
一、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标给基础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同时也给我们这些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中都认识到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充分地读书是一个培养语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才能读出情,读出趣,读出乐,读出思,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如:“船长大声吼道”(自由读),“一个人的声音能盖过嘈杂的声音吗?”(齐读)学生读时兴趣盎然。与此同时,还注意变换形式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助读、闭着眼睛想像读等等。此外,还注意读的层次,如学“大声吼……”一句时,学生开始读得不到位,我采用了导读的方式,问学生:“怎样吼”学生读得稍好一些了,又提示:再大声些。学生读得又好一点。
二、读与思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在“读”字上苦下功夫,语文教学出现了勃勃的生机,与此同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语文课仅仅靠读行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在教学中我常常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也会提问题。教师只有善待每个学生的提问,学生才愿意提问。本节课,有个孩子在我意料之外提了一个问题“船长有没有逃生的机会,他为什么要随着轮船一起沉入大海?”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即时关注,还是置之不理呢?“疑问”会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这不正是当今教育之所需吗?想到这,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们。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发言竟成了这节课最大的闪光点。如果当时我把那个孩子的问题扼杀在摇篮里,也许就是这节课最大的一个失误。
这节课的教学主线非常清晰,围绕有几次喊话,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喊的展开学习,人物的品质在一次次喊话中走入人心。写话练习让孩子们的心灵再一次受到震撼,他们的情感已完全融入了课文中。结尾处的设计是本节课最大的一个亮点,那声声呼唤催人泪下,那句句真言震憾人心。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课堂驾驭能力还需提高,课堂上现场生成的东西把握不是很好。有个学生说哈尔威船长做为一船之长本应该与轮船共存亡,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面对孩子的另类想法我的大脑刹时间出现了空白,回答的意思不明确,这说明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教学机智、课堂经验都不足。
2、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过于单调,往往只想着用自己事先定好的那几个拿来用一用,可是回过头来看一看真是没有任何实效性,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没有提高。
3、对环境描写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讲得太少,其实课文的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旨在衬托船长的果断,凸现船长的高大形象。而我却忽视了这一点,说明备课时还需深入些、细致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