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程专业前景6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该页是漂亮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理的石油工程专业前景6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石油工程专业前景 篇1

[关键词] 石油专业;博士;留学生;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4-0100-05

随着中国教育、科技的发展以及留学生奖学金资助力度加大带来的杠杆作用,来华留学的学生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共有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328330名各类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的69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1]同时留学层次也逐步提高。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仅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的留学生人数就由5841人增加到22390人,其中2010年学历生比例达到829%,博士研究生达到留学生总数的1343%①。目前,中国接收留学生的高校数量不断增加,但是每所学校的留学生所占比例还非常低,远未达到通常认为的国际化大学留学生比例的要求。[2]适合中国国情的、面向留学生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仍处在起步阶段,尤其是在石油特色工科院校,石油专业博士留学生培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探索提高石油专业博士留学生的培养质量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石油专业博士留学生培养质量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提高中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而发展留学生教育是教育国际化的一项重要衡量标准。发展留学生教育不仅对教育和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被赋予了经济和政治意义。具体来说,提高石油专业博士留学生培养质量具有以下意义。

(一)提高石油专业博士留学生培养质量是推动中国石油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博士留学生教育属于留学生学历教育中的最高端,博士学习期间强调研究的创新性,博士生经过了硕士阶段的科研训练,具备了一定的科研基础,而且他们年富力强,思维活跃,没有繁杂的社会事务,可以专注于科研,是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博士留学生大多是所在国家学生中的佼佼者,学术水平和科研潜质都较好,为中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生源。他们的加入对所在科研团队来说是一种智力支持,对其进行培养的过程也是推动团队科研发展的过程,这也符合《纲要》中所提出的“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这一要求。此外,通过博士留学生的培养,在形成优质资源的同时,可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吸引更多优质国际生源,形成一种优质生源与学校国际声誉的良性循环,这是建设国际化大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一点在欧美国家的留学生教育中体现得最为显著。以美国为例,在过去的30年中,在美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人数增长了3倍左右,构成了美国博士研究生人数增长的主体。[3]这些留学生大多是世界各地学生中的精英,他们的加入提高了美国博士教育的生源质量和博士生的科研产出,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使这些学校形成了吸引高质量生源的良性循环。[4]而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在这些博士生毕业后,通过其完善的技术移民政策,吸引其中最优秀的部分留在美国工作,从而为美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5]

因此,大力发展石油院校的博士留学生教育,一方面能够吸引全球范围的优质生源,推动中国石油领域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另一方面能够不断提高中国石油高校在石油领域的国际声誉,使学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首先实现国际化,推动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发展。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第30卷第4期张宪国,等:提高石油专业博士留学生培养质量的探索(二)提高石油专业博士留学生培养质量可为中国石油工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创造条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12年中国进口原油285亿吨,进口依存度达到587%[6],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这已经显著影响到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因此,拓展海外石油上游市场的“走出去”战略成为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石油高校的留学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留学生教育,在中国海外石油勘探开发的“走出去”战略中具有长远而特殊的意义。

中国的石油特色高校博士留学生主要来自非洲、中亚、南亚、中东等产油国,这些国家正是中国石油企业油气勘探开发合作业务最活跃的国家。留学生选择的专业主要是油气藏开发地质、石油工程、油气藏勘探以及石油化工等石油专业,他们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就业去向主要是本国的石油公司和政府部门,作为博士毕业生,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进入本国石油公司的研究机构和决策机构。在中国经历了3~4年的学习生活,他们比本国的其他人更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处事方式,对中国有着更深的友好感情,在合作中更容易找到促成双赢的结合点。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合作双方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能否达成共识和促成双赢合作,在中国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使博士留学生们与具有相同专业教育背景的中国石油公司的石油专业人员具有相同的石油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思维方式,从而在油气勘探开发合作中更容易相互理解和达成共识,促成双赢合作,这为中国石油工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提高石油专业博士留学生培养质量是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需要

对高校国际化水平的评价,不仅要考虑留学生的规模,还要考虑留学生的组成结构。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层次的留学生教育国际化程度不高,除了留学生规模问题外,还存在着留学生结构问题。来华留学生中开展语言学习和短期培训的比例较高,非语言类专业的学历教育(尤其是对中国科研推动最大的博士研究生)留学生人数较少 。《纲要》中的“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和“优化来华留学人员结构”就是针对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大力发展博士留学生教育是优化来华留学人员结构的关键。

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并不仅仅是招收留学生和国内外合作办学,[7]更重要的是扩大国内研究生培养机构的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国际学术视野的高水平、高素质研究生,而博士留学生的加入对推动高校及研究院所的国际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非洲和中亚、南亚等产油国大多有被欧洲殖民的历史,以巴基斯坦为例,该国虽然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是其官方语言为英语,学校也是用英语授课,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也有明显的英式教育印记。因此,这些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所受基础教育与所在研究团队的中国学生不同,其思维方式和科研习惯有很强的西方教育的印记。这种差异在科研协作中往往能够激发新的认识,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和知识创新。同时,这些留学生的英语水平明显高于研究团队中的中国学生,在跟踪国外研究前沿、组建国内外科研团队及实验室间的交流等方面有更便利的条件。而且,留学生培养实践表明,博士留学生的加入在提高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阅读国外文献的积极性以及拓宽中国学生国际视野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对研究团队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当前中国石油高校石油专业博士留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博士留学生教育起步较晚,同时中国属于非移民国家,与欧美多数国家相比,有着更加严格的移民政策,因此,中国博士层次的留学生教育规模远小于欧美发达国家,从国家到高校,针对博士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尚不完善,在博士留学生的教学、科研及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中国石油高校的博士留学生培养中具有共性。

(一)石油高校留学生规模和师资问题导致英文授课的专业课开课不足

与短期培训和本科层次的留学生相比,博士留学生主要是开展专业的学习和科研,而汉语学习课时较少,多数石油高校博士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只有一门32学时的基础汉语课程,远不能满足学生日常汉语交流的需要。因此,博士留学生的专业课程需要单独安排全英文授课,但是目前中国高校的博士留学生教育中普遍存在英文专业课开课不足及教学效果差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博士留学生规模小,达不到开课人数下限;二是师资力量薄弱。

在石油高校士留学生的规模本来就小,而作为石油核心专业的石油工程、油藏开发地质、油气勘探等特色学科专业通用性弱,学科面窄,同时,博士生的研究方向分散,这些都造成每门课程的选课人数少,甚至只有一两人,达不到学校规定的开课最低人数要求。

师资问题也是制约专业课程全英文授课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英语教育不断加强,高校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国际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不乏中国高校教师的名字和身影,但是系统地讲授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对专业英语的要求要远高于日常交流和教师们在自己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目前石油高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中,能够给博士生进行全英文专业课程授课的很少,严重制约了全英文授课专业课的开课。在很多高校,为了使博士留学生达到毕业的学分要求,不得不根据能够用英文授课的教师的情况而“量身定做”课程,造成博士留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影响了培养效果。

(二)国际化核心课程建设滞后,制约留学生教育的发展

国际化的核心课程建设是特色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部分,是吸引留学生和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前提,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际化核心课程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的软肋,高校在这一方面整体滞后。石油高校也不例外,其滞后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是教材建设的滞后。受到学生少和师资薄弱两方面的制约,目前多数石油高校没有自己的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全英文教材,使用国外教材就需要教师专门花费大量时间备课,而且国外原版教材价格昂贵,使得留学生教学的经济成本和教师的时间成本都大幅上升。

另一方面是全英文教学的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的滞后。对于中国多数高校来说,在非语言类的特色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层次留学生教育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本科层次留学生教育,这就使得留学生教育缺少“本―硕―博”一体化的留学生培养课程体系。对石油专业留学生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只能是停留在单一课程的教材建设上,难以形成体系,这就影响了石油专业留学生的培养效果。

(三)留学生情况复杂、管理保障不到位导致石油专业留学生管理难度大

留学生管理难是目前中国高校留学生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留学生难以融入中国社会,容易形成“小圈子”。目前,中国高校的石油专业博士留学生主要来自非洲、中亚、南亚、中东等石油生产国,学生的宗教和文化背景多样,、生活习惯等方面与中国学生差异较大。同时,留学生住宿单独安排,使得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交流机会少,他们很难融入周围的大环境,容易形成留学生自己的生活小圈子,留学教育的效果因此而大打折扣,这是造成留学生管理难的一个原因。

二是留学生在作息上存在干扰。中国的留学生教育还处在一个“先规模、后质量”的发展阶段,宽进宽出的政策使得不同层次留学生的生源质量差异很大。石油高校中人数上占多数的本科层次留学生生源质量相对较弱,自由散漫的倾向较重,留学生公寓夜间噪音大,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不同层次的留学生居住在一起,在作息上存在干扰。对于科研任务重、压力大的博士留学生来说,长期的这种影响对其开展科研和学习非常不利。

三是留学生公寓设施不足,增加了管理难度。留学生的饮食习惯与中国学生差异较大,学校餐厅难以满足其需求,因此高校往往允许留学生在公寓内做饭,但随之而来的用电安全、公寓卫生等问题成了留学生公寓管理的难题。

四是缺少高层次的留学生管理人员。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宗教和文化背景复杂,留学生管理人员不但要外语好,能与留学生交流,还要对不同国家和宗教的文化习俗有所了解。因此,留学生管理人员比面向中国学生的管理人员要求更高,但多数高校对留学生管理人员的引进和岗位待遇等方面的规定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留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造成了留学生管理难的问题。

(四)石油专业科研资料的保密制度尚不完善

油气是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资源,中国石油高校与石油工业紧密相连,目前中国石油企业的研究能力整体较弱,在这个阶段石油高校承担着为企业解决一部分生产难题的角色,开展了大量直接服务于油气勘探开发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与欧美高校有很大不同。正是这种原因,使中国的石油高校在掌握油田实际资料方面远远超过欧美高校。所以,中国石油高校的博士留学生在科研中会接触到大量来自油田的商业秘密级资料,而且部分资料(如油井大地坐标等)还关系到国家安全,具有更高的密级。这就使石油专业科研资料的保密问题成为博士留学生培养中的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在高校与石油企业的合作研究中,资料保密要求一直是研究合同中的一项重要规定,尤其是近年来多起石油资料泄密案件的发生,使资料保密问题在石油高校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随着博士层次留学生的增加,如何在更好地规范资料保密工作的同时不影响科研和学生培养,成为石油高校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提高石油专业博士留学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为提高石油专业博士留学生培养的质量,针对上述问题,结合石油高校的特点和中国的国情,特提出以下对策,以推进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一)建立适应国际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高校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建立适应国际化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留学生教育的重要举措。高校可从现有师资的培训和人才引进两方面入手,建立适应国际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对于现有师资的培训,一方面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包括国内的英语培训班、短期的国外英语集中培训、访问学者交流等,对教师进行外语集中培训提高,以达到英语授课的要求;另一方面可鼓励教师参加国外的国际学术会议等短期交流,开阔教师的国际视野,及时掌握国际学术前沿,建立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长期联系,并使教师的国际学术交流常态化。在教师引进中,可将国外学习经历和外语水平作为一项考核标准,直接引进一部分具备给留学生英文授课能力的教师,以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目前,许多石油高校已经开始在新教师招聘中加入“有国外学习经历”这一要求。

(二)扩大博士留学生规模与重视招生质量并重

扩大留学生规模是《纲要》中的一项明确内容,同时也是解决专业课选课人数少、开课成本高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加强学校的对外宣传,形成良好的国际声誉,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前来学习,可扩大留学生的规模,降低英文授课的专业课程开课成本。

但是扩大规模并不意味着降低门槛,如果一味地宽进宽出、不重视招生质量,不但原有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会增加新的管理难题,降低培养质量,毁坏学校的声誉。从短期来说,扩大招生规模与重视招生质量是矛盾的,但是从长期来看,只有重视招生质量,培养出高水平的留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国际声誉,吸引真正的优质生源,从根本上实现扩大规模。

石油院校应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各种留学生奖学金政策,做好对外宣传,发挥特色专业优势,吸引优质生源,坚持和提高培养质量,形成优质生源和学校国际声誉的良性循环。

(三)加强国际化的核心课程建设

国际化核心课程建设是来华留学项目成功与否的核心,也是评价高校国际化教育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还是吸引留学生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国际化的课程建设。国际化的核心课程建设不是仅仅实现英文授课即可,而是要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高水平的课程体系。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与国外院校学分互认的前提,面向博士留学生的核心课程建设,不但能够提高博士留学生的培养质量,而且能够吸引优质博士留学生生源,为开展校际交换、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的博士留学生培养提供了可能。

留学生规模的扩大以及国际化核心课程的建设都需要一个过程,在过渡期间,可以先引进国外的原版教材,放宽留学生专业课的开课人数限制,使一些课程能够先开起来,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积累,建立适合石油高校自身的课程体系。此外,英文授课的专业课可以面向所有的研究生开放,而不仅仅是面向留学生,这样可为对此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课机会,也降低了英文授课开课的人均成本。

(四)配备专职管理人员,适度实行社会化管理

留学生住宿管理要与国际接轨,为此,可借鉴欧美高校的做法: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公寓资源,改善公寓的硬件设施,确保用电安全和减少学生之间的相互干扰;另一方面,将部分留学生的住宿推向社会,对于达到成年人年龄标准的留学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校外租房居住,以弥补学校的设施不足问题。

对于校内的留学生宿舍,采用公寓化管理,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在留学生专职管理人员的招聘和岗位待遇上,学校人事部门应考虑到留学生管理的特殊性和对管理人员要求的高标准,避免因人员缺位而造成管理不善。

(五)完善石油专业科研资料保密制度

在石油专业科研资料的保密问题上,对留学生和其他人员一视同仁,制定和完善面向所有研究生、实验室管理人员及教师的《实验室资料保密管理规定》。留学生和其他硕士生、博士生一样从入学进入实验室起,就签订科研资料保密协议,明确法律责任。对于保密资料实行项目组管理制,资料的使用仅限于参与研究、需要使用该资料的人,非项目组人员不能随意复制。

四、结语

当前,中国石油高校博士留学生教育存在着英文授课的专业课程开课不足、国际化核心课程建设滞后、留学生管理不到位和科研资料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需要从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招生“质”“量”并重、加强国际化的核心课程建设、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以及完善油田资料保密制度等环节入手,提高中国石油高校的博士留学生培养质量。

中国博士留学生教育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中国的移民政策非常严格,同时,中国石油工业现状决定的石油高校在石油工业中的角色也不同于欧美国家,因此,不同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博士留学生培养不能完全照搬欧美高校的模式,而应以欧美高校为参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高校的实际条件出发,逐步建立适合自身特点和条件的博士留学生培养模式。

注释:

① 见《国家留学基金委2010年年报》。

[参考文献]

[1] 王永秀。 来华留学生教学质量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13(3):7377.

[2] 陈瑶,高进军,李彦武,等。世界是平的――试论工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增刊):1518.

[3] 金帷,沈文钦,赵世奎。全球化背景下博士生教育国际化现状与趋势分析――以美国英国为案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6):7277.

[4] 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 International graduate admis

sions survey report[DB/OL]. (20130801) [20140310].http:///benchmarking/internationalgraduateadmissionssurvey.

[5] 孙传忠。美国引进人才的举措及其启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4):1415.

石油工程专业前景 篇2

[关键词]高教改革 地方学院 重大转型 科研工作 立足点 方向

日前,据国家教育部权威人士透露,高教改革思路已经明确,目前国内普通高校共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目前中央已形成统一认识,认为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正是教育改革。从目前就业市场状况来看,较为突出的矛盾就表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和市场上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严重供给不足这一现实矛盾。目前,我国每年都有大批本科毕业生或硕士、博士毕业生走向市场,其中尤以本科毕业生数量最多,如2013年就毕业了699万本科生,但其就业率仅达77.4%。与此同时,国内众多企业中处于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却相对短缺,其比例尤显突出。因此,目前急需对高等教育体系进行重大改革,而其突破口就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创建和塑造,其培养的对象将是符合市场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目前正在进行中的高等教育改革被认为是一种“革命性”的调整。从产业需求看,我国确实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一下子把那么多的本科院校进行整体转型,确实也要花相当大的功夫和力度。这需要使整个教育体系包括职业教育队伍,都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与此紧随的,应是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的意识等各方面都要发生变化,最终符合市场发展需要。国家为做好这件大事,在人、财、物等各方面都会有很大投入。由此也会导致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看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普通高校转型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实质是要回归到教育培训的本质。显然,这将终结过去那种使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严重不对接的扭曲格局,并让现代高等教育尽其本来职责。这种变革必将给未来我国带来各种“人才红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未来也会有一段艰苦的路要走,比如教师队伍、课程改革等方面,都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人的意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迅速转变的。但我们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事实上,目前就业压力客观存在,逼迫我们必须进行改革才行。当前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就因教法问题,导致其就业困难。这种情形需要有极大的改变。

今后,中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其中调整的重点将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尤其是现代高等教育,必须符合就业市场需要,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这已成为当今教育界共识。

一、地方学院转型背景及其发展方向

显然,目前国家对于高校改革的大方向已经确定,但其具体实施步骤还有待公布,作为地方学院的广大基层教育部门也正在等待国家有关改革转型的细节文件陆续出台。

总的来看,目前广大地方学院,不管原来是地方师范学院,还是地方理工科学院,在国家高教改革的宏观背景下,都将逐步改变为面向职业教育,同时符合就业市场需要的应用技术型本科学院。

正在转型中的地方学院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将发生许多重大变化。显然,应用类专业应使学生在动手能力上更强,因此在理论知识教育、实习和实训等各方面,都要更倾向于实际应用。[1]从整体上看,这种转型的中心问题还是课改。“职业”这个词应渗透在日常教育的方方面面。在课程体系中,应把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

从职业教育体系的现状来看,目前现有高职教育应进一步强化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努力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而目前的综合性本科院校也应努力往职业教育方向发展。如今的职业教育体系已有3+2连读,也就是说,中职毕业的中专生,如果深造2年,就可获得大专文凭;而高职毕业的大专生,深造2年就可获得本科文凭。另外,还可通过3+2人才分段培养模式来进行选择,使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变得多样化。以后,不管是传统本科还是类型化职教,都将根据人才目标来确立人才培养模式。未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更注重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显然,这对那些职业倾向已较为清晰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重大利好。由此可以给他们的未来成长带来不少新的机会。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也非常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大批素养高的优秀毕业生,以满足就业市场需求。而目前国内众多高校培养出的各类研究型人才,仅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部分需求,只属于就业群体中的小众部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

可以预计,未来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将不再是纸上谈兵的人,而是一专多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在人们头脑中,未来职业教育也不再与传统的本科教育对立起来。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早在几年前(当时还为其前身茂名学院),该校就提出要树立“大工程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2]近年来,该校又进一步提出在协同创新视角下,大力培养“卓越”工程人才,[3]以不断提高就业率及知名度。

二、高教改革背景下地方学院科研工作立足点及其发展方向

与以上转型背景相对应的是,未来地方学院科研工作思路也将发生重大变化。我们认为,在高教改革及地方学院转型背景下,未来地方学院的科研工作将围绕以下四个立足点来开展工作。

1.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各项经济建设

未来形势下,地方学院的科研工作将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及所在地的各项经济建设。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该校地处粤西南石油化工基地茂石化公司附近,正因背靠这一基地,所以该校一向大力发展以石油化工为特色的工程应用型专业,最终使该校在其前身茂名学院基础上,于2010年成功升格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确立了以石油化工为特色的办学方针。

可以预计,由于各地方学院逐步转型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势必会突出相关重点学科的重要性,这样各地方学院也会高度重视对重点专业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就在其行政系统内,专门成立了学科建设办和重点学科办,并已花几千万元资金兴修了综合实验大楼,以适应学院升级后的专业发展需要,并集中体现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办学特色。

2.服务于地方文化发展

地方学院身处各地,因此与各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紧密相联。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虽然该校突出的是应用型工程技术专业,但不可否认,广石化学院毕竟地处茂名这片土地上,因此必然要跟当地的地方文化发生紧密联系。

茂名立市虽较晚(1959年设立),但其地名却可追根溯源至西晋时期的著名道士潘茂名,其历史文化根基可谓颇为深厚。从文化根源看,茂名文化与历史上的冼夫人文化、高力士文化、潘茂名文化都有着重要关联,以上文化又与粤西地区的高凉文化有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一系列历史文化因素,茂名地区至今仍保留了大量与冼夫人文化有关的历史文化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为此,在茂名地方和该校领导大力支持下,该校于2010年成立了冼夫人文化研究中心,2013年又成功申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此外该校还先后成立了南方诗歌研究所和妇女发展研究会。由此大大加强了对茂名地方文化的研究力度,并促进了其应用与开发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茂名先后立项建设了茂石化炼油厂和乙烯厂等全国知名的石油化工项目,可见茂名文化又与石油化工等现代工业文化有着紧密关联。为加强这一领域工作力度,目前该校又准备筹建相关研究机构,以大力促进对石油化工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建设。

3.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创建

地方学院除了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服务外,还必须紧密围绕地方党委的政治领导,尽力为地方和谐社会的创建而服务。从广石化学院来看,该校在社科部基础上,又成立了应急管理研究中心,由此为学校和地方维稳工作保驾护航。同时,该校团委、学生处还配合各二级学院党委,为创建校园和谐社会不断努力,由此也在茂名当地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4.服务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塑造

地方学院的科研工作除上述各方面外,另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为现代职业教育服务。对于这一领域,过去我国从学术界到普通民众,都没有予以足够重视。因此,在这一领域的许多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少空白,如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思想、方法及其应用等各方面,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当前高教改革势在必行,其大方向已经确定。在此宏观背景下,众多地方学院都将面临从普遍综合型本科院校逐步向符合就业市场需要的应用技术型本科学院转型。与此相对应,原有科研工作思路也将发生重大变化。本文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着重分析探讨未来形势下地方学院科研工作的立足点及其方向。认为在以上转型背景下,地方学院科研工作将立足于为区域经济发展及所在地各项经济建设、地方文化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等战略目标服务,并要努力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新任务紧密相联。因此,地方科研工作者的出路在于面向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开展工作,同时积极融入到与就业政策紧密配套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向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科技领域和学术高峰迈进。

[参考文献]

[1]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2013年11月。

[2]李润、关志强、邹刚明:《“大工程观”研究综述》,《南方论刊》2011年第5期。

石油工程专业前景 篇3

论文关键词: 环境工程 特色培养 石油石化 工程实践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环境工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重要性。然后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实际情况,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可供参考的特色人才培养方式,强调培养方案的实施应从加强基础、优化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我们也看到本校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服务于石油石化行业的特色人才,在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引言

近几年由于我国资源能源日益短缺以及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能源行业的发展战略,导致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因此各高等院校纷纷针对各自行业优势设置了环境工程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和教育部共建的唯一一所重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了较强的地位和行业优势,因此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

二、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现状

中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环境工程高等教育的师资和办学基础条件方面的不同,各高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环境工程专业的历史发展历程,从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上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比如一些院校由于脱胎于原化工、建材等行业,在课程设置上既开设了化学工程、建筑材料类等课程,又开设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环境类课程,课程间的重复现象很多,实验室建设也容易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而且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这众多的专业课程,自然是任务繁重、学时紧张,难免是“学习面宽、深度一般”。进而无暇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最终造成毕业生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这成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一大困惑。各高校应尽快探索出一种适合本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加之各个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与原始基础的不同,从而决定了环境工程专业在各个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的环境人才上有较大差别,因此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特色型环境治理的技术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坚持环境工程专业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主要培养以石油石化行业和社会环保部门为主要服务对象,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不同行业环境治理人才的需求下,高校应按照“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专业方向”的原则,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培养带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

本校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探索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形成“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三大原则为基础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本专业从培养能够从事环境工程有关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定位出发,针对专业方向需要,培养方案精心安排了专业选修课程。在培养方案及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方面,既要面向社会环保部门,又要突出石油石化领域环境工程的行业特色。

(三)培养方案的实施

1.加强基础。学生应比较扎实地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该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培养环境工程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一向重视基础教育,先后建成了《水处理工程》《环境监测》《物理化学》等校级及部级精品课程。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基础教育环节得到了评估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2.依托优势学科,优化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专业课程设置既要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培养具有特色专业知识的人才,增强市场竞争力。

本专业依托“环境化工”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点、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学科建设,建成了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队伍,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和中石油创新基金等省部级科研课题,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

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综合大实验以及在毕业设计中,教学内容涵盖了石油勘探过程、石油开发过程和石油加工过程等背景知识和对环境工程技术的需求。同时,教师及时地将科研项目中的成功案例编写进教材或讲义中、将科研成果带进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

3.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和实践教学是获取新知识的源泉,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相结合的关键,是训练技能、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本校依托校内外各类实践、实习基地等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实验资源,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为目标,以重视理论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和突出石油特色为原则,以石油石化和地方环保为背景构建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创造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条件。

(1)“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资源。自启动“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建设以来,充分利用学校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累计投入近500万元的建设经费,创建了独具工程或接近工程特点的实验条件和研究场所,总面积约达1300平方米。其中最具特色的有:①水处理工程实验室,包括石油石化污水处理及回用的实验装置等,可进行油田开发、石油炼制过程中排放污水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②恶臭污染控制实验室,包括多组分动态配气系统、动态嗅觉检测仪、恶臭污染评估及控制系统;③环境微生物实验室,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落地油污染土壤的问题,筛选高效石油降解菌群,构建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④环境监测实验室,包括炼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组分监测技术、石油炼化企业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的实验与研究;⑤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实验室,可进行油田开发及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三泥”进行控制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所有这些实验室及设备,工程实践性强,可达到与生产企业的情况接近或一致,为保障训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实验平台。

(2)完整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部门的紧密结合,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创新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课程和环节的结构体系,做到了“工程实践四年不断线”。

一年级学生进入基础性实验室,结合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在公共基础实验平台开展实验技能训练;二年级学生进入专业基础实验室,开展环境化学等专业基础实验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实验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技能;三年级学生进入学科专业实验室和研究性实验室,并开展课程设计等综合实验,通过认识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四年级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通过专业综合大实验、校外生产实习、理论联系实践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总之,实现了四年内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实践训练不间断、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的地位优势,使本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石油石化企业紧密结合,形成了有效的工程实践训练的产学研链。

(3)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具体措施是: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实行优异生导师制,安排硕士生导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参与科研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安排其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对于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其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等竞赛活动,指导其进行发明创新,并申请专利。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安排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一帮一制度,力求做到学困生不掉队。通过上述措施,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共有55人次获得科技奖励,有十几名学生获得了社会实践方面的奖励。

(四)培养模式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建立石大科技集团炼油厂、胜利油田稠油厂、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齐鲁石化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等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基地,并在实习过程中聘请石油石化行业专家作专题讲座。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等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构成了有效地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模式。

四、特色人才培养的成效

无论是过去计划分配,还是现在的自主择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主要就业方向为石油、化工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环保企业以及政府事业和研究机构,有些已成为该行业的环境工程领域中高级专家和技术骨干,就业形势较为乐观。

“环境工程”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本科专业,与目前我校许多石油主干专业相比,它面向石油石化行业以外的社会环保部门和研究单位就业适应的面要宽得多,尤其是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不断扩大。不仅如此,在石油石化领域,随着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随着“绿色油田”的建设与发展,大量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在石油钻井、采油、油气集输、油气加工等领域获得了十分深入而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迫切需要本专业毕业生能将环境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石油石化行业的应用相结合,使本学科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上既兼顾面向社会,又具有自己的“油味”特色。本专业的这种“双重面向”特色化建设,对于提升本学科毕业生的就业适应面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校作为石油高等学府对于石油工业发展所肩负的责任。

五、专业需求及前景

随着中国资源与能源短缺问题的加剧,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矛盾问题包括环境治理行业将会逐步实现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调整,如倡导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进一步推动了对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

与环境工程专业密切相关联的产业是被称之为“朝阳产业”的“环保产业”。随着我国政府gdp中用于环保比例的逐渐增加以及减排目标要求的提高,国家、社会投入到环保产业的资金将逐渐增加,企业投入到污染源治理的费用也将逐步增加,因此污染治理这个行业必不可少,环保产业的发展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环境工程专业10年以前就被提出是“未来人力资源短缺十大职业之一”。目前的调查结果表明,与往年相比,2010年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明显乐观,目前民营环保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环保部门开始招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投入的增加,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将出现上升的势头。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对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将会不断增加,专业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彭永臻,曾薇。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6):36-37.

[2]谭文轶。对地方高等院校新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08,(10).

[3]吴烈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式和人才培养定位浅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

石油工程专业前景 篇4

关键字 : 石油工业;石油专业;趋势;培养;

一、世界石油发展趋势

(一)石油工业发展前景仍十分广阔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 全世界石油可采资源总量约为4100亿吨, 扣除历年采出石油量,2004年剩余石油可采储量为1734 亿吨, 按全世界当年年产石油35.5 亿吨计算,储采比为48: 1。现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 可以满足未来30年内全球对石油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在保证足够的投资和工作量的前提下, 估计到2030年左右, 全世界的石油产量可能达到高峰年,产量约50多亿吨。

(二)石油工业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石油是重要的能源, 同时也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石油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自上个世纪以来, 石油工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到20 世纪40 年代, 石油在整个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就达到了40% 以上,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 在石油资源开发水平提高的同时, 石油需求成倍增长, 有力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石油作为国民经济的血液 , 成为各国控制和争夺的焦点, 进一步提升了石油工业的战略地位。

(三)新的世界石油工业格局已现雏形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范围内的企业兼并浪潮高涨, 世界石油巨头为应对国际油价的跌宕起伏, 进一步垄断国际石油市场,进行了大规模重组。西方石油巨头重新组合后,资本规模大幅膨胀, 其融资能力、谈判实力和市场垄断能力进一步增强, 极大地动摇了欧佩克组织的石油生产霸主地位。随着欧佩克组织的影响力相对减弱, 新的世界石油工业格局渐显雏形, 世界石油工业呈现出西方石油巨头和发展中国家的产油国共同操纵的寡头垄断局面。由于势均力敌, 任何一方的行为都容易引起世界石油市场的剧烈波动, 垄断竞争日益加剧。

(四)技术进步在石油工业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科技进步和石油新技术的应用, 大幅度降低了石油勘探开发成本, 增加了全球油气的探明储量和供应量。以深水油气钻井能力为例, 世界近海钻井开始于1938 年, 用了40年时间钻井水深达到300m,又经过15 年增加到600m, 4年后达到900m, 2年后达到1200m, 其后几个月就达到2100m。最近,在墨西哥湾的钻井已经达到水深2400m, 并发现了大油田。这样, 世界的勘探区域面积将大大增加,而平台总成本却在下降。

应用三维地震成像技术、水平井技术以及新的采油技术等为石油公司节约了大量成本。大型石油公司利用超级计算机技术使地震资料的解释周期缩短了30%-40% ,费用大幅度下降。随着优质油田的日益减少,在没有出现更为经济的石油替代资源的情况下, 开采难度大、成本高的油田势必成为开采对象。在这种情况下, 石油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将决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石油工业勘探开发难度增加的趋势与人才素质的提高

从总体来看,尽管世界各国在能源政策上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但是并不意味着人类能源的“碳化氢”时代即将过去。据专家预测,未来相当时期内,油气仍将是各国的主力能源之一,而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国对石油的需求还会增加,石油,特别是天然气的开发步伐并不会放慢。但是,石油勘探开发的部位将发生重大调整,一些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已临近尾声。各国的油气勘探目光将投向边缘、复杂地域,如沙漠、海洋、极圈、沼泽等地方。亚太地区,由于人口多、油气生产和消费较集中,一些边缘、海洋的大型油气勘探开发,已成为该地区国际合作的热点,呈现激烈竞争局面。石油勘探开发部位变化的趋势,意味着石油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这种发展趋势,无疑对未来石油科技人才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对石油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考验。

在业务素质方面,需要充分掌握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无论是海洋石油的开发,沙漠油田的勘探,老油田的挖潜,节能和环保技术的开发,都有赖于先进的科技与装备。这就要求石油高校教育教学内容要更新,实验设备要改进,教学方法要改革。石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要提高到现代高科技水平上来。不少国家的石油工程教育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俄罗斯对21 世纪石油科技人才的培养,曾考虑到油气生产已达“顶峰”,进一步发展,会遇到矿业、地质、自然更复杂的工作条件,要求未来的石油科技人员使传统的技术方法计算机化,研究非常规油气构造及残留地下石油储量的开发技术,培养运用现代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思想方法上,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教育,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未来的石油科技人才,应该熟知现代系统科学知识,具有现代思维方法,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综合分析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求真务实的创新能力等创造性思维方法,力戒保守性、片面性和经验主义。这些思维方式,对于驾驭复杂、多因素、非常规的石油工程技术问题,都是十分必需的。新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如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科学社会化与社会科学化;科学——技术生产一体;科学技术互相渗透等。处于现代科技发展新趋势大环境之中的石油科技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同样表现出这些特征。石油高等教育,应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与石油工业发展的新动向,加快改革发展,以适应新的形势。

三、结论

教育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智力基础,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石油工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提高经营和管理水平,这些都有赖于大量的掌握现代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的人才,也就需要能及时反映石油工业发展趋势,不断迎接新挑战的石油高等教育有一个大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伟欣,叶丛英。中国近海油气资源开发现状及前景[J].海洋石油,1999(03).

石油工程专业前景 篇5

1.行为特征分析

(1)出游同伴参加石油工业旅游的出游同伴59.50%都是家人亲戚,出游同伴是朋友同学的游客数占总人数的26.30%。大部分选择参加工业旅游的游客不会选择独自前往,而是与家人、朋友同学一同出游。

(2)出游类型有85.34%的游客都是选择自行前往,只有14.64%的游客是团体出游,包括旅行社的组织。从笔者查阅的文献资料中了解,工业旅游游客多数是团体组织或旅行社组织,而大庆工业旅游团 体组织所占比例却非常小。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旅行社参与工业旅游的积极性不高,这与工业旅游景点门票价格较低,旅行社很难从中获得高的经济效益有关。由此可见,旅行社在大庆市石油工业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媒介作用并没有那么突出,甚至可以说没有发挥作用。所以在今后大发展过程中,工业旅游单位应该主动同旅行社合作,充分挖掘旅行社在旅游宣传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3)获知信息渠道调查显示,游客了解工业旅游的渠道是多方面的,有32.17%的游客是通过亲朋好友推荐了解到工业旅游信息的;有22.60%和21.73%的游客是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等渠道了解的大庆市的工业旅游信息;通过报刊杂志了解旅游信息的占7.82%;通过旅行社的介绍只占到2.60%;其他渠道为13.04%。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虽然大庆石油在人们的心中知名度很高,但提及工业旅游却知道的很少,大庆市的石油工业旅游知名度并不高。即使人们参加了工业旅游却也不了解工业旅游的具体内涵。对此,我们要进一步开展工业旅游的广告宣传,旅行社要做好工业旅游产品的设计,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在网络科技如此发达的现在社会,要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并给工业旅游游客带来便利。所以大庆石油工业旅游最好有自己的专业型网站,进行最新旅游动态的介绍、旅游促销活动的介绍,以及一些旅游景点经验的交流、旅游项目的合作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4)出游时间从图1可以看出,来参加工业旅游的游客有54.39%是选择在周末参加工业旅游,选择在节假日参加工业旅游的游客比例占23.68%,而选择在寒暑假参加工业旅游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7.89%,可见虽然寒暑假时间较充裕,但是人们仍然会选择一些闲散的时间进行工业旅游,这与工业旅游不需要太多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工业旅游要想在短时间内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不仅要深度开发工业旅游资源,其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也是起决定作用的。

(5)出游目的接受教育、开拓视野、认识知识的需要是旅游者选择工业旅游产品为消费对象的最普遍最重要的目的。通过统计分析38.79%的游客参加工业旅游的目的是想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满足其求知欲。而观光度假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4.13%。其他目的来大庆的游客占25.86%。通过交叉分析可以看出出游目的是增长知识的游客,大都对大庆市的纪念地和展览馆比较感兴趣同时参观后也比较满意。而对于石油矿场和石油城市观光这些工业旅游资源的兴趣则比较小。可见在知识性这方面大庆市的纪念地和展览馆已经可以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所以应该大力开发大庆市的石油矿场及城市观光等旅游资源,做好旅游资源之间的组合销售。

(6)停留时间通过对游客在大庆市的停留时间分析,有46.55%的游客是长期居住在大庆市,属大庆市常住人口。游客在旅游区停留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游客可自由支配时间,但也受旅游地资源赋存状况和旅游资源品质高低的影响。游客在大庆市停留3天以内的比例占近30%,而这部分人大部分是探亲访友,获知石油工业旅游信息的渠道也主要是亲朋好友推荐。这种现象跟大庆市旅游资源品质较低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大庆市应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增加其趣味性、知识性。

2.游客感知分析

旅游资源的赋存决定了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的生命力,优势旅游资源是旅游地规划与开发的支柱,为旅游地提供了强大的发展空间。为了了解大庆市石油工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优势旅游资源和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旅游资源,本问卷还对游客进行了满意度调查。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348份调查问卷中,有243份的游客对大庆市的纪念地和展览馆比较感兴趣,占总人数的69.82%,参观后最满意的旅游资源调查中,纪念地与展览馆占总调查人数的73.68%。不满意的旅游资源中,纪念地与展览馆所占比例只有8.77%。可见大庆的纪念地与展览馆在整个工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占有绝对优势。而对于石油矿场这类独具特色的石油工业旅游资源来说,感兴趣的人只占总人数的11.2%。参观后不满意的人数高达22.8%,大部分游客认为石油矿场这类旅游资源整体比较分散,没有吸引力,交通不方便,周边基础设施不完备等。所以大庆市的石油矿场要想成为独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还需要更合理的设计与规划。通过统计分析对大庆市工业旅游感知满意的比例占45.9%,一般的比例高达52.6%。而有48.7%的游客还会选择参加大庆市的工业旅游,对工业旅游持中立态度的游客大多认为大庆市工业旅游线路打造不够规范,旅游产品开发的也不够深入,旅游地服务质量与游客需求脱节等。

3.深度访谈分析

通过对游客的深度访谈了解到游客对大庆市石油城市布局及一些场馆的内部建设和”零门票工业游”比较满意,大庆市的城市雕塑和一些石油主题公园也受到游客的好评。但在访谈中对工业旅游游客感知的旅游产品及服务质量等五方面提出了问题,一是景区周围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大部分游客认为景区与景区之间过于分散,且没有专门的交通工具供游客选择乘坐。景区缺少停车场,自驾车的游客车辆无处停放。作为旅游景区,餐饮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可少的,而大庆市每个工业旅游景区都没有专门供游客休息停留的地方。二是场馆内讲解太过专业,有些场馆缺少专门讲解人员与游客沟通。对大部分游客来说都只是自己简单参观,没有专门的讲解人员。即使有讲解人员,他们的解说也太专业化,书面化,缺少趣味性和吸引力。三是场馆内旅游产品重复,参与性差。铁人纪念馆与石油科技馆、历史陈列馆内许多旅游产品重复建设,这导致旅游产品与游客的旅游需求对接错位。旅游产品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严重不足,并没有让游客真正的参与其中,游客也感受不到工业旅游的巨大魅力。四是没有专门的工业旅游游观光路线和专业的导游团队。对于专业的石油城市,其城市观光及矿井景观应成为其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但对大庆市来说,并没有开发出专业的观光线路,且景区基础设施等建设也不完善,相对来说则缺乏对旅游的吸引力。

二、对策

1.加大对大庆市工业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开发具有工业企业特色的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将旅游纪念品转化成工业旅游宣传品。开展工业旅游,不能仅限于简单的参观工厂、参观纪念馆和生产线,要使工业旅游系统化和体系化。多增加体验性和互动性旅游产品,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2.采取适宜的营销策略和措施

做好工业旅游宣传工作。大庆市工业旅游工业企业可以做专门的工业旅游网站,利用发达的网络系统宣传工业旅游。从满足旅游的基本要素出发,扩展工业旅游专业化服务。政府要起主导作用,加强对工业旅游的关注力度。旅行社也应该发挥重要的媒介作用。

3.企业内部也应该培养一批既懂营销又懂工业的复合型人才

以适应大庆市工业旅游营销工作的需要。鉴于大部分游客参加工业旅游是为增长知识,所以企业要更加注重资源的知识性和科学性,深度挖掘企业的文化内涵,同时不断开发其趣味性和独特性。坚决杜绝导游讲解同游客的需求脱节,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奇的旅游需求。

4.对于已经建成的工业文化旅游资源

不仅要提升其资源的品质,更重要的是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工业企业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扩大工业旅游的规模和项目。工业企业可针对小的节假日开展工业旅游体验游,利用工业旅游独特的教育性、科普性特征,开发不同的客源市场,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不同的工业旅游项目。面向政府机关营销策划以调研考察为主题的工业旅游项目;面向老年群体游客营销策划以怀旧为主题的工业旅游项目;面向学生群体营销策划以科学知识普及、修学择业为主题的工业旅游等。

5.对大庆市的工业旅游景区进行组合销售,规划设计专门的工业旅游游览线路

石油工程专业前景 篇6

关键词:海洋油气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 石油工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81-02

1 海洋油气开发战略地位日益重要,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

我国具有油气开发前景的海域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在这片广大的海域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据《油气杂志》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球石油探明储量为1757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173万亿立方米,其中海洋石油探明储量约380亿吨,海洋天然气探明储量约40万亿立方米,约占总量的20%左右。根据预测,全球海洋石油资源量约1350亿吨,海洋天然气资源约140万亿立方米。根据第三次石油资源评价结果,我国海洋石油资源量246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6万亿立方米,海洋石油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我国虽然海洋石油资源丰富,但起步较晚,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技术有较大差距,急需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海洋油气工程人才。

原油资源作为战略资源,其保障程度直接涉及国家能源安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能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国内石油供应形势严峻,陆上主力油田已进入开发中后期,油田增产更为艰难,陆上石油产量占全国石油产量的比重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而海洋石油产量却一直在稳定上升,是我国未来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和石油储量接替的重心。

1.1 原油消费持续增加,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2000―2009年我国原油消费量由2.41亿吨上升到3.88亿吨,年均增长6.78%。原油净进口量由2000年的5969万吨上升到2009年的1.99亿吨,其对外依存度也由24.8%上升到2009年的51.2%。未来受石油资源限制,我国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石油供应中断风险持续加大,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1.2 国内石油资源供应紧张,陆上油气所占比重逐年下降,海洋油气是未来石油天然气储量接替重心

2003年,世界海洋石油生产量达12.57亿吨,约占世界石油总生产量的34.1%;2003年世界海洋天然气生产量达6856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生产量约25.8%。分别较1992年提高7.6%和6.9%。根据Douglas-westwood咨询公司2005年的《世界海洋油气预测》认为,世界海洋油气产量将从2004年的3900万桶油当量/日增加到2015年的5500万桶油当量/日。2004年海洋油气产量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34%和28%。到2015年将分别达到39%和34%。

我国陆上大多数主力油田已经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老油田的持续减产已经无法逆转,而新油区的产能又难以弥补老区的递减。海洋石油产量近年来却一直在稳定上升,从2000年年产1019.4万吨,占全国石油总产量的6.7%,上升到了2008年的1990.7万吨,占全国石油总产量的11%。其中,渤海和珠江口两大盆地是海洋石油生产主要增长源。目前,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尚属中早期,是未来石油储量接替的重心。我国海洋油气资源丰富,海洋石油资源量占全国石油资源总量的23%;海洋天然气资源量占总量的30%。我国海洋石油探明程度为12%,海洋天然气探明程度为11%,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海洋油气整体处于勘探的早中期,资源基础雄厚,产业化前景良好,是未来我国能源产业发展战略重点。

1.3 深水海洋油气资源丰富,海洋油气产业将越走越深,海洋油气产业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