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故事端午节来历50字优秀14篇

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之一。

屈原的故事 篇1

农历五月初五那一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早在周朝,就有了“五月五日,要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但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和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吃粽子,南方人赛龙舟。同时,端午节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喝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应出我国的优良传统。

战国时期,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后来屈原的主张受到了某人的反对,并且不断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听了,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便写了《离骚》、《天问》等不少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去请楚怀王到秦国议和。屈原看穿了秦王的诡计,进宫陈述,不料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了城都。议和那一天终于来临了,楚怀王如期赴会,结果一到秦国就被囚禁了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死于秦国。楚衰王即位不久,秦国又来攻打楚国,楚衰王一见,吓得仓惶逃离京城,秦兵攻占城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死于秦国和城都失守的消息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便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中。江边的村民得知屈原投入汩罗江中,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还拿来粽子、鸡蛋投入江中,好让鱼虾不伤害屈原的遗体。

屈原的历史典故 篇2

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立的新纪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死后,两度被放逐,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他就是屈原。他的死令人惋惜,可他的美却永远保存下来,还记得他的《离骚》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时刻忧国忧民、心系祖国,表现出一个爱国者的宽广胸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令世人为之慨叹。“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面对奸诈小人的种种丑态、伎俩,他不为所动,宁死也不与他们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更加体现他的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面对黑暗的官场,选择退隐,但仍然不忘先前志向。“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即使面对无数困难与挫折,仍不改变信念。“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即使“被肢解”也决不放弃、不后悔、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信仰更加坚定,一个忧国忧民,执著追求理想,法身自好、上下求索,不改初衷的诗人形象站立在我们面前。屈原教会了我们很多,他的美更是让人难以忘怀。屈原,我们永记你!斯人已逝,其美永存!

屈原的故事端午节来历50字 篇3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端午节(英文为dragonboatfestival或doublefifthfestival)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5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贵

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2010年,6月14日,6月15日,6月16日为法定放假日子。2010年6月16日为端午节。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五)端午节,放假一天(农历端午当日)……”据此,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在文化逐渐多元、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着不少挑战。这迫切需要人们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又要适应当今人们需要。

名称由来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节日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佩饰

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儿童头上还会用雄黄酒画上一个“王”

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作文素材大全《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长命缕,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荷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五毒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端午的卫生习俗

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

其他优秀作文素材推荐参阅: 篇4

作文素材:雷锋个人简介

雷锋事迹:孩子们的知心人

作文素材 雷锋的名言警句

屈原的故事 篇5

我觉得这本书给我的心得是殷纣王暴虐骄奢,秦始王焚书坑儒把大批的文学术士活埋,将各国史书,诸子百家着作权都烧毁,而且还大肆调民夫修筑万里长城,在咸 阳城郊外兴建阿房宫,又再征用七十万人去建一作陵寝,致使百姓穷困痛苦,以为东海有做仙人岛,岛上有着长生不老药,救命人取回,船上载满老人小孩,结果一 去数年,没有回来。

我觉得屈原真是忠臣,满腹热血,置身于君不付一切,贯彻到底,无时无刻不担忧楚国国运,但是因遭小人记恨,遭陷害,而被逐出宫廷。屈原失望之余,于是投江自刎。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作文 篇6

新一个端午节就要到了,我们不由得想起了大夫屈原,因为我已经习惯于把屈原大夫和端午节联系在一起了。那么端午节是因屈原大夫而有的么?非也。那

先说端午节吧。据有关资料显示,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也有说蛟龙害人,人们在端午日画龙的彩绘,划龙舟,是告诉龙我们是同类,不可伤害。

再说屈原与端午节。我们有一个共识是屈原是爱国的典型。屈原的爱国可以说是至死不渝了。他经历坎坷,起落多次,皆因为政者的王对之认识肤浅,外加“枕边风”的作用,屈原大夫就成了“罪人”。当他看到自己深爱的祖国被秦打败并占领的时候,以死抗之,投了汨罗江。到这来我们就会明白,原来祭祀图腾龙的节日怎么成了纪念屈原的日子。是爱国这个情节在里面作用,原来投入江中喂龙的粽子一改作用,成了挽救屈原食品。

总的来说,端午节在先,屈原投江在后,只是屈原头汨罗江的时间是端午节当�

屈原的历史典故 篇7

大神说的这几句话,大意是说:“对于君王,你可以怀念却不必寄托希望。他身边那群人的嘴连金属都消熔得了,你当初一片天真当然要遭殃。上过当的人总该特别小心了,为什么不能改一改你的直心肠?你想登天偏又放弃了往上爬的梯子,看来你从前的老脾气,还是照样!

这一节中,“惩于羹而吹齑”这一句,就是成语“惩羹吹齑’的来处。羹,就是羹汤;齑,是捣烂的蒜韭之类。在喝热汤的时候烫了嘴,于是怀着戒心,见了蒜韭之类的凉小菜,也撮口去吹吹它。人在某件事情上受过打击,吃过亏,以后变得过分谨慎和警惕,就叫做“惩羹吹齑”。《唐书·傅奕传》说:“惩沸羹者吹冷齑,伤弓之鸟惊曲木。”

诗的原文中,另一句“众口其铄金”,后� 这句成语的“众口”却变为舆论的意思,形容舆论的力量很大,即使最坚硬的金石也要被消毁。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作文 篇8

农历五月初五那一天,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早在周朝,就有了“五月五日,要吃粽子、赛龙舟”习俗。但端午节众多活动都和我国伟大文学家屈原有关。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吃粽子,南方人赛龙舟。同时,端午节是自古相传“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喝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应出我国优良传统。

战国时期,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后来屈原主张受到了某人反对,并且不断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听了,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忧郁、悲愤,便写了《离骚》、《天问》等不少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去请楚怀王到秦国议和。屈原看穿了秦王诡计,进宫陈述,不料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了城都。议和那一天终于来临了,楚怀王如期赴会,结果一到秦国就被囚禁了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死于秦国。楚衰王即位不久,秦国又来攻打楚国,楚衰王一见,吓得仓惶逃离京城,秦兵攻占城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死于秦国和城都失守消息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便投入了滚滚激流汩罗江中。

江边村民得知屈原投入汩罗江中,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尸体,还拿来粽子、鸡蛋投入江中,好让鱼虾不伤害屈原遗体。

屈原的故事 篇9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出身于楚宗室贵族,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还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屈原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的故事端午节来历50字 篇10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1、佩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

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2、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

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屈原的故事端午节来历50字 篇11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预防五毒之害。各地还有“吃五黄”以克五毒之俗,黄鳝、黄鱼、黄瓜、黄酒、雄黄,喷雄黄于室内各处,有的还投于水缸水井中。中国神话传说中常出现用雄黄来克制修炼成精的动物的情节,比如变成人形的白蛇精白娘子不慎喝下雄黄酒,失去控制现出原形。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黄粉末撒在蚊虫孳生的地方,还饮用雄黄酒来祈望能够避邪,让自己不生病。但现代科学证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砷是提炼砒霜的主要原料,毒性太大,所以雄黄已逐渐在市场中失去踪影。

金华各地端午节是女儿回娘家看母亲的日子,送到娘家的礼品是一担粽子,俗称“担端午”,担端午从初一到初四都可以,方言“四”与“喜”谐音,做母亲的喜欢女儿初四来。俗谚云:“三日清明,四日年,端午一个大午前。”到初五日吃过中饭,端午节就算过完了。而今,端午节更像是孝敬长辈日,晚辈往往在这一天给长辈送绿豆糕或各种营养品。

端午节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灶头及床上悬挂菖蒲、艾草,金华 相传端午日白娘子盗仙草救活许仙,所以各地习俗都以为这一日采草药最灵。人们采车前草、六月雪、紫苏、青木香等泡茶或治痧,也有的采菖蒲根浸于卤水,以备疗疮。有的在端午日取枳壳、陈皮、厚朴、山楂及麦芽糖煮“午时茶”,认为喝了“午时茶”能驱秽气。药店里还有端午送药头的习俗,平时各家药店在自制饮片时,把拣出来的断头残叶积聚一起,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就成筐放在门口,让顾客免费自取,或送到大主顾家中说是端午节五毒出洞,让大家在午时熏烟,可以驱虫毒,去秽气,免疾病。

端午节前后,各地城乡都流行挂香包,香包或用丝线钩织成,或用碎布料缝制成动物等各种形状,其中心形居多,中纳香粉、樟脑或艾草等,或用于出售或分送亲朋孩子,挂在胸前辟邪。

旧时,端午节期间,武义城乡还要推端午船驱五鬼,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武义城隍庙就用毛竹扎制龙船,船上绑着五个纸人,象征五鬼,加以裱糊、上色。到初五日,道士在城隍庙各个角落催促“疫鬼”上船,推船前,由打锣开路的人围着船敲三圈,叫“侧船”;后由七个男青年推船疾行,以免“五鬼”中途“逃脱”。导以响锣,鸣放炮仗,叫“推端午船”。各行各业停工半日前往观看,沿街各店各户纷纷向“龙船”撒茶叶、米,最后将船推至水中,意为驱出“恶鬼”。乡下则于端午节前到庙里念经三日,端午日推一小木船入河,也叫推端午船。相传古时永康王崇五鬼缠身,一老道帮助捉鬼,封五鬼于酒坛,投于江中,坛漂至武义,被人捞起打开,五鬼遂出,作祟于此,城隍得知派判官捉五鬼,在端午日扎龙船送鬼出境。后才有此俗。

端午日,有的地方还要“驱蚊虫娘”,老年妇女用火把照亮墙角落,口念“蚊虫娘,蚊虫娘,送你到东阳;到东阳,吃得胖,回来过重阳”。或“蚊虫娘,不要在家叮婆娘,快到田里叮稻娘”等,然后送火把出郊。有的在门上画石灰符,符多为八卦图,也用以驱蚊,画的时候也念类似的咒语。

自然,今日之端午节早已破旧迎新、化繁就简,而那份孝父母敬长辈的内涵正在发扬光大。

屈原的历史典故 篇12

屈原的事迹,主要见载于司马迁的《史记》。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诞生于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不仅标志着中国是个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时代,而且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新天地。同时,以他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了汉赋的形成。

但是今天我要说的是关于屈原的爱情故事。随着最近电视剧《思美人》的热播,屈原一生的爱情故事被搬到了荧幕之后,关于屈原的爱情故事的研究也被掀起了。

历史上对于屈原的妻子记载很少,根据北宋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引《襄阳风俗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祭之。原通梦告妻,所祭食品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 ”这虽是一个传说,但屈原有妻子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毛庆先生据此推测“屈原有位妻子也是不成问题的,还可以估计她聪慧美貌、知书达理。”

屈原在《离骚》中说:“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我认为“女媭”是屈原的女儿。根据楚地的风俗,我还认为这个“媭”,即可指女儿,也可指妻子。《易》曰“媭者,姊也”,那么姊怎么变成妻子呢?因为楚地古代民间均有“女大三岁是娘,男大三岁是郎”的习俗,认为妻子比丈夫大几岁,是丈夫的福气,其妻可以像母亲呵护儿子一样呵护自己的丈夫。既然妻子比丈夫大,丈夫自然可以称其为“姊”了。如果此说能成立的话,可以猜想屈原的妻子年龄比屈原稍大,是一位贤妻良母式的女性,处事低调,不事张扬,事事支持和呵护着屈原,是屈原身后一位伟大的女性之一。因甘愿默默无闻,故没有直接进入屈原的作品,更没有进入古籍。更何况在古代“夫为妻纲”、“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的时代,哪有丈夫被贬流放,而妻子不随往服侍的呢?“‘屈原后裔巡访组’在寻访过程中,还发现了屈原有妻室的记载。陕西山阳县元子街镇屈家涧村同治十一年(1873年)的《屈氏宗谱》卷二,绘有屈原及其夫人像,分别注为‘三闾大夫灵均公遗像’、‘灵均公元配邓夫人遗像’。

“公元前322年,屈原与昭碧霞定亲了。屈原时年18岁,碧霞16岁。”昭碧霞是位知书达礼,聪明贤惠,才貌出众的大家闺秀。作为屈原的贤妻和爱女,对其“申申其詈予”的指责一下也是情理中的事。昭碧霞是屈原的结发妻子,昭碧霞是屈原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昭碧霞不仅出身高贵而且精通音律是个不折不扣的才女。昭碧霞出身高贵蕙质兰心,精通音律的她更是被誉为楚国第一琴师,是位才华和容貌皆令人心向往之的大家闺秀。更难得可贵的是,昭碧霞一生极富有奉献精神,她敢爱敢恨、长情坚韧,对丈夫屈原充满钦佩和关怀,并将屈原的诗谱成琴曲流传千古,无论顺境逆境皆对屈原不离不弃,将楚女的痴情诠释地淋漓尽致。

屈原的故事 篇13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在江上来回打捞屈原的尸身。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鱼龙虾蟹吃,人们纷纷往江里扔饭团、倒雄黄酒。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纪念屈原说在所有民间传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谭绍兵学者对这一说法进行了一系列论证。 黄榴�

屈原的故事 篇14

屈原,千百年来,人们用包粽子,赛龙舟,等各种各样方法来纪念他。可是,我却并不觉得他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完美,可以说,我对他很不满意。人们,正是因为他才学,他许多对国家有益意见而纪念他,可我,却不能忘记他一个致命缺点。

当年,屈原被放逐,因整日郁郁寡欢,才去跳江,使得他郁郁而终。虽说,他是为自己抱憾,为自己才华无人应答而自尽,但是,我想问一句,他这种行为正确吗?“跳江”,这是一种正确反抗方法吗?纵使他一心为国,才华横溢,可唯一缺陷便是--他懦怯!也许你会说,既然他那么一心一意为了国家,大胆地提出了那么多建议以致被放逐,如何能说他无胆量?可是,懦怯,不在于他对于国家兴旺勇敢,而在于他对于种种打击后放弃。跳江代表着他对一切都放弃了,自己理想,抱负已抛入九霄云外,他面对这个世界,只有逃避,那么,他头脑、才华、忠诚,又有何用?他这一举动,真是让人失望无比,一个人,如果对待事情只有绝望,没有任何崛起之心,那他如何成就伟业?跌倒1次要从第2次爬来,跌倒2次要从第3次爬起来……跌倒100次要从101次爬起来。屈原虽然“跌倒”了很多次,也“爬起”了很多次,但他始终没能坚持下来,他没有坚信着自己总有一天不会再“跌倒”,会如山一般屹立,他干脆不再“爬起”了,就是这样,他失败了。仅仅留下了那样一篇《离骚》,绝唱千古,书写着他一生遗憾。

虽然人们一直赞扬着他,但是,我赞扬他忠心为国,也鄙夷他放弃懦怯。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