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实录精选9篇

一、欣赏图片,找出要求,明确单元主题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伯牙绝弦》教学实录精选9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篇1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初读感知

出示自学提示1

1、自由读课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读出节奏。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评价-----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

四、自读感悟

出示自学提示2

请再读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组织交流。重点指导四个善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五、细读品味

出示自学提示3

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而钟子期只是一个靠打柴为生的樵夫。伯牙和子期是什关系?

从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音,划出相关句子,认真体会。

1、学生自主学习,体会。

2、组织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理解“善哉”)

b、说话训练: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善弹的伯牙一定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学生想象)

我也能体会伯牙的心声:

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时,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 [出示课件训练题]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志在明月里,你感受到了吗?于是发出了赞叹……

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

c、“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四、拓展延伸

⑴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⑵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符合当时情景的话。)(知我者,子期也!)

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再读读这些句子。

⑶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知音。之后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了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已经去世的消息。读课文的句子。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⑷此时,你能想象伯牙的心情吗,如果你在当场,你会对伯牙说些什么呢?

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

⑸总结: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子期死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时候的伯牙绝的仅仅只是弦吗?断绝琴弦的时候,他还断绝了什么?(断绝了他的希望,断绝了他的前程,断绝了希望,断绝伯牙对艺术的追求)

6、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传说,也谱写了一首同样优美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在这优美的乐曲声中一起朗读课文,再次感受一下这个感人的故事。(学生朗读)

六、背诵课文

其余时间诵读,背诵课文。

七、作业布置

我们中华民族非常重视友情,历史上赞颂友谊的名言佳句不计其数,为了更深刻的理解文章,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课下作业,大家看一看。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2

这次参加“课内比教学”活动,我所执教的内容是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不管伯牙如何弹琴,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的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属于中华民族优秀经典诗文。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

本课教学目标有三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绝的心情。

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在备课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本课内容特点,主要设计了“自读自悟—品味交流”的教学方法。具体说来可分为学生的“读”和“悟”,“说”和“写”,老师的“导”、“染”、“补”。

“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法。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让读贯穿始终。新课导入后,就按照“要求学生读准确、读通顺、读流畅”的目标,确定了五个读的环节:一是教师范读或教读,要求学生注意老师读的停顿和语气;二是学生按照提示自读;三是学生试读,老师指导;四是指名通读全文,老师评价;五是全班配乐齐读,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味。然后又“读”“悟”相结合,先让学生凭借注释读懂课文的内容,接着又采用悟中读,读中悟,分角色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伯牙和子期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的真挚友谊,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心情。

“说” 是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我在本课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要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和时间。允许学生发表对课文内容个性化的理解。学生会说的老师坚决不说,学生不会说的要引导学生说,尽量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所有的学生都敢畅所欲言,在交流中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当学生对事物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后,往往能写出真知灼见。学完本课后,我想学生在思想上必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是最有话写的时候,于是我设计了“听着这千古绝唱,读着这动人的故事,你感动吗?面对悲痛与绝望的伯牙,也许你想安慰他,也许你想赞美、鼓励他,也许你还想到了别的,拿起你的笔来写一写吧。”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完全融入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里去。

“导”是新课程理念下老师教学的主要方法。我在设计本课中始终把启发、引导作为我的课堂角色。把引导学生“品味交流”作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手段。不管学生是读中悟,还是悟中读,我都是一个组织者和指导者。

比如在落实“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这一教学目标时,我将“绝弦”作为切入点,首先设置了“伯牙为何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找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这一答案。然后又设置“从课文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音?”等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艺术美以及伯牙、子期之间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

比如在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句话时,我设计了“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他除了用琴声表现高山流水,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依依杨柳、皑皑白雪、沙沙春雨——然后又设置“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杨柳,志在白雪,志在春雨,你怎么赞叹?”等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伯牙琴技出神如画,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

“染”就是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情境,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激发思想的火花。我在设计本课时选择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的效果。比如老师配乐深情的朗读,学生朗读时也配音乐,新课结束时,又让学生在古筝曲《高山流水》中背诵课文。

“补”就是教学内容的拓展。适当的拓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我在设计本课时涉及了三个方面的拓展,一是新课前拓展,我让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友谊的名言名句,顺便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本课中来。二是在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时,我补充了一些伯牙鼓琴时可能想到的景物,像明月、杨柳、白雪、春雨等,引导学生模仿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三是在体会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时,我补充了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的那首短歌,配以音乐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伯牙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绝的心情。

最后来说一下板书,我主要围绕伯牙的心情变化来设计:没有知音时—孤独;相遇知音时—欣喜;失去知音时—悲痛,最后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极端方式来悼念逝去的知音。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篇3

背景:

本周,我上了人教实验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回想一下这次授课过程,感觉有很多不足之处,留下了许多遗憾。但也有少数几处“亮点”,使得这堂课充满了活力。

教学片断(一)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生1:白雪茫茫。

生2:虎视眈眈。

……

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小黑板出示)

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炊烟袅袅   泪水涟涟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春雨绵绵  笑声朗朗

师:同学们,大家一齐来读一读这些词吧!(生齐读)

评析:初看起来,这只是老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作的平常积累,并无什么新奇之处。其实,我在设计这样一个文字游戏的时候,除了要达到积累的目的之外,还巧妙的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作了充分的铺垫。看似简单的开头,其实为化解教学的难点,丰富学生的语言作了充分的准备。

教学片断2:

正式上课:

师:江城武汉,九省通衢,在长江与汉水交界之处,有一处著名的,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景观,你们可知道,是什么吗?

生:黄鹤楼。

师:在黄鹤楼的对面,有一座高耸入云的现代建筑,和我们平时的生活息息相关,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

生:龟山电视塔。

师:在龟山电视塔的脚下,还有一处著名的景观,这里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大家知道吗?

生:(齐)古琴台。

师:是啊,在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而凄婉的故事;在这里,回响着一段千古传诵的绝唱……有谁知道古琴台这个地方的来历呢?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好吗?

生:讲述古琴台的故事。

师:你讲得真好啊!真是个知识丰富的好孩子。你刚才讲的只是一个民间故事。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这个故事的历史记载。只有5句话,77个字的一篇小文章。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37页。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评析:老师从学生身边的景观出发,从他们最熟悉的景观入手,一步步引入古琴台,这样的开课,让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接下来,请一个同学简单的讲一讲古琴台这个地方的传说,引入课文,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老师提出的“5句话,77个字”也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教学片断3: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哪位同学读明白了?

生: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太美了,像泰山一样巍峨!”伯牙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太美了!像江河一样广阔!”

师:你说得太好了!“志”是什么意思呢?

生:心里想着的意思。

师:说得太好了,请你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通过看后面的注释知道的。

师:你真会学习!是啊,结合注释来理解课文,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方法。同学们,当伯牙在鼓琴时,钟子期是怎么赞赏的呢?

生:“善哉,”

师:这里的“善”是什么意思呢?你能借助注释告诉老师吗?

生1:我知道了:“善”就是“美,好,棒”的意思。

生2:我补充他的,这里的“善”表示的是赞美的意思。

师:说得真好!这个“善”字还在课文里的另一句话中出现了。(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个“善”字有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里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

师:你回答得真好!同学们,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当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钟子期是这样赞叹的……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钟子期是这样赞叹的……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同学们,难道钟子期的琴声里只有高山,只有流水吗?还有什么呢?

生1:我想还有他的欢乐和忧愁。

生2:我想还有四季的景色。

生3:我想还有他思乡的情怀。

……

师:是啊!伯牙的琴声何止高山,何止流水!(小黑板出示课前谈话中的词语)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萋萋兮若芳草!”

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袅袅兮炊烟!”

师: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评析:这一部分的教学,师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一起读通文本,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伯牙琴艺的高超以及钟子期的“善听”,尤其是后面的发散,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当伯牙的琴声中有清风、芳草、炊烟、杨柳之时,钟子期是如何赞美的,由于有了课前对“清风徐徐、芳草萋萋、炊烟袅袅、杨柳依依”等词语的积累,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容易,同学们的齐声回答一下子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教学片断4: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同学们,你们都已经快成了伯牙的知音了!我们把这些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出来,那就是:(课件出示)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齐读)

师:这句话谁都懂了呢?“念”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觉得“念”应该是“心里想的。”的意思。

师:答得真好!“必得之”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认为“必得之”是“都知道。”的意思。

师:是啊!凡是心里想的,都能够知道。这多么不容易啊!由此看来,钟子期不但能够听得出伯牙的“琴音”,还能识得出伯牙的心意,更能够了解伯牙的“情音”啊!正因为如此,所以伯牙才识钟子期为他的――

生齐:知音!

(师板书:琴音 情音)

师:知音难道仅仅是听“琴音”,知“情音”的人吗?请你们再读文中第二句,看看再读之后对知音还有什么新的理解或认识?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我读了这句话以后,觉得这里的“志”字很有意思。我理解到,仅仅听“琴音”,知“情音”还不能称为知音,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他的志向。

师:你说得太好了!同学们掌声鼓励他!是啊,知音,仅仅是听“琴音”,知“情音”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知“志向”。

(师板书:知志向)正因为这样,所以伯牙才识钟子期为他的――

生齐:知音。

评析:这一部分的教学,老师带领学生从理解字词入手,一步步向文本的深处挖掘。尤其是在对“知音”的理解上,学生通过课后的“资料袋”已经知道了,知音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大部分同学在阅读本课时,就仅仅停留在对知音的字面认识上,认为伯牙把钟子期视为知音的原因只是因为钟子期能够听得懂他的琴声。其实这样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老师紧紧抓住“所念”“必得之”两个词,让学生的理解向深处前进了一步:知音不仅是要“听琴音”,还应该“识情音”。接下来,现次出示上文,让学生联系上一句中出现的“志”字来再次深入理解,学生顿时豁然开朗,原来,知音更重要的是要“知志向”啊!对“知音”一词有了如此透彻的理解,学生也就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含义了。

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篇4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 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 "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课下来,首先一点,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可能是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其二,在理解课文时,对课堂中生成的关注度还不到位,有时,忙于赶时间,就匆匆过场,这可能跟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后,需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与指导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有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着,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着不需要教”,深刻地揭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既要防止“一讲到底”,又要防止“一议到底”。该讲的内容还是要大胆地讲,例如对课文背景的必要介绍,对学生经过议论确实无法解答的问题的讲解,对课文必要的总结,等等。但讲解要有的放矢,要少而精,并且具有启发性。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拿到教材,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然后,我又上网搜索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关音乐等。

由于小学生接触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自然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诠释。我首先由音乐导入新课,初知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后通过层层深入的有梯度的朗读活动,穿插相关背景资料的介绍,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本文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内涵。因此,我把预设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情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上。

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的《杨氏之子》,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课外辅助资料进行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阅读补充资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这堂课上,我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个故事,抓住“读”为突破口,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整节课这样读中有悟,悟后有读,读反反复复,悟越来越明。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在教学尾声,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拓展说话,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学生对伯牙、子期的相关阅读链接无法通过自主预习做到,我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延伸阅读方面内容,我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我给学生讲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决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时让学生深情朗读伯牙所做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绝弦”。

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但我想我们仍需要不断追求,在磨课、上课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努力把遗憾降到最低!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篇5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 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心情,理解知音难觅,要珍惜知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文字片、音乐)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学习课文之前做个文字游戏,听老师说一个词语“杨柳依依”,你们能照样子也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学生纷纷说此语)

2出示幻灯片:

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   春雨绵绵   白云悠悠   白雪茫茫

请同学们读读屏幕上的这些词语,它们都是描写什么的?(自然景物)。在平时阅读中我们要建立积累的意识。

二、读通读懂,感知课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文言文,大家齐读课题。这个故事片股流传,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亮了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

1 大声地读一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度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心里可以跟着默读。

3再读课文,不仅把字音读准,边读边感受课文的节奏,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注意正确的停顿。

4指名读课文。教师根据情况进行点拨指导。重点是最后一句。

5全班齐读课文。

三、感悟理解,升华情感

(一)读懂课文大意

1题目是“伯牙绝弦”,你们理解题目的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绝弦的意思的?(看书后注释)还有那些方法呀?](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查字典、看插图、展开想象)

2 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课文,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

3 指名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大家听。

4伯牙擅长弹琴,子期擅长听琴。文中哪个字的意思是擅长呀?(善)

“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都是什么意思?(出示幻灯片)

5 哪个字的意思是心里想到?(志、念)

你们看中国的文字内涵多么丰富呀!

(二)深入理解课文

1从哪能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 引导学生读“伯牙鼓琴,只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旨在流水势,钟子期面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请你用文中的语言说说。

(3) 用现代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高山,怎样的江河?从那个词看出来的?

(4) 指导朗读这句话。

2想想,在伯牙的音乐中仅仅是高山、流水吗?还会有哪些景物?

(1) 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还会有哪些景物。(出示开课时的词语幻灯片)

(2) 现在你们就是善听的子期,我就是善鼓琴的伯牙。

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曰——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子期曰——生:“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伯牙的心声,子期都能够理解。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 怎么理解这句话?

(4) 这正是真正的知音(板书)

(5) 此时此刻面对善听的子期伯牙会说什么?

(6) 再读1-4句

3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病逝。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1)师:子期死后,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再无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子期死,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再无人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此时伯牙的心情是怎样的?

(3)带着这种感情再读最后一句。

(4)伯牙在子期的墓前曾写下一首短歌来追悼知音。(放课件)

①学生在音乐的背景下低声诵读短歌。

②师生共读。

(5) 没有了知音把高山流水再无人能懂。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一誓言能感受到什么?

(6) 再读最后一句。

4 后人根据故事,感动于他们之间的情谊,编写了《高山流水》让我们在音乐中去体会着人间真情吧。(放课件)欣赏音乐。

5 配乐背诵课文。

四、作业:

1搜集有关知音的古诗文以及名言名句。

2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                    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知音)

子期     善听       必得之     死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篇6

阅读列车

一、我是小小翻译家。先译带点字,再翻译句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二、在广袤的语文世界中我积累了三句交友名言。

1.

2.

3.

三、课文探幽――填空

1.俞伯牙和钟子期相传为(    )时代人。关于二人的传说,《   》《      》和《        》中记载。

2.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        )的知音,是(      )的知音,是(      )的知音。

3.今人用“高山流水”比喻

4.写部首。乃(   )善(   ) 哉(    ) 兮(   ) 鼓(   )

伯牙学琴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còu zòu)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diào tiáo)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啊!

一、填空

(    )的大海 (    )的涛声 (    )的山林 (    )的景象

二、理解词语

一气呵成

历久弥新:

心旷神怡:

三、用×选择正确读音。

四、选择正确字义,

举①往上托,往上伸。②举动 ③兴起,起 ④推选,选举。⑤提出 ⑥全

举目远眺(  ) 举世闻名(   )一举两得(   )

五、“涛声鸟语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迪?请简单写一写。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篇7

一、文本解读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点评:文未见已感动。老师对此篇文章的解读不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充满了情感。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先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

二、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五、说学情

本课教学,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文学习的基础在,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2.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点评:老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从学情方面去精心考虑。“一切为了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已,需要真真切切地落实在每节课上,落实在每个教学活动中。从上面老师对学生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师注重到了教学的基点是学生,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时以学定教。)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 ——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课前有一个想象词语意境的简单交流,“杨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风徐徐”“炊烟袅袅”让孩子想象出来优美的意境,用心读出这些词语的声音、画面、味道,感受语文是一门美的学科,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美读和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点评:教学有时间——课堂时间一般是40分钟;教学无时间——凡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资源对学生都起着教育教学的作用。此时,老师在课前,看似无意却实属有心的安排了一个想象词语意境的词语交流,用想象意境读 “杨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风徐徐”“炊烟袅袅”这些词语,将学生的思绪、情感,学习的氛围带入到了课堂的学习中。)

(一)音乐引路,揭题激趣:

播放《高山流水》。在大屏幕上播放高山流水的风景画,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静静的欣赏聆听,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下来,同时也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教师介绍:这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就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它记载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古文《伯牙绝弦》。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点评:音乐的引入已逐渐成为了语文的一种教学形式。形式应为内容服务。此时,学生由课前的读词想意境的美,进入由音乐引进的本课的主题《高山流水》记载的千古佳话——伯牙绝弦,学习的意境非常美。这样的导课非常自然,课前课始美境一体。同时,这样的教学意境潜意识地为本文后面要呈现的悲壮做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依法自学,疏通文意:

读懂课文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请教老师同学、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而“善哉 ”的善表示赞叹,好的意思。了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近的“志”字。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教师小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既抓住了善字同字不同意的特点,又理解了志和念的同意不同字。重复中有对称,凝炼里有变化,古文就是这样简约而不简单。文章不厌百回读,再来读一读这千古绝唱,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吧。

(点评:1、教学需要的是扎扎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老师在让学生读通课文中采用了自悟交流法,对学生初读课文提出了明确要求,且要求中有方法:“读准字音”是要求,“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是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机辅导。“老师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等。2、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思考的引导。学习课文时,老师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然后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四)想象意境,感情朗读:

通过想象情境,在头脑中、在学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耸,水的浩荡无边,读出“峨峨”的重音和“洋洋”的绵长,教师和学生的引读既让这一画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引领学生们思考“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语言背后暗含的意思,从所念的有高山流水,到仿照句式补充说话“善哉,悠悠兮若白云。”“善哉,依依兮若杨柳”理解所念的还有美好动人的事物后,教师引导: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想一想,伯牙的琴声只是在表现这些美好的事物吗?古人往往诗以言志,借物抒情,他在琴声还表达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出所念的还应有理想、抱负、情操、志向、心情等。教师升华总结:如此理解我心意的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 知音!

师: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正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伯牙与钟子期心心相印,他们就是一对真正的——知音。所以才会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视频,读《警世通言》,了解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深厚友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把听,说,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上永恒的经典。在诵读中,学生所能够领悟到的文本意义,丝毫不会逊色于单纯文字分析时所能够获得的信息。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到伯牙绝弦,绝弦二字不仅仅是不再弹琴的意思,更表现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后人感动于他们之间的情谊,谱写了《高山流水》,让我们再一次静静地聆听,细细的品味。

师:孩子们,再一次来看课文, 全文仅仅77个字,却让我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只有77个字,却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荡气回肠的故事千古流传,这就是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同学们用心地读吧,把这凝练、精美的语言留在我们的心中。

至此,从开始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换词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毫不保留地敞开爱生的情怀,不遗余力地沟通互动的情意,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知音情深的描述,从古唱到今。

这一份份深厚的友情让人动容,郭老师也特地选了两本描绘朋友间情谊的书送给大家,想读吗?感受友情的美好,珍惜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吧!老师的语言更能荡涤人的心灵,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读、去思、去交流。

(点评:1、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我们教学应该关注的重点,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重点句子时,不仅引领学生感悟课文的句子,同时,引导学生将课前交流词语和此时的句式结合,加以练习运用,可谓是匠心所在,前后照应,教学前瞻后顾,均是为了学生。2、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老师相机进行拓展,补充《警世通言》中的资料。通过补充资料,使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而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传百世的原因所在。)

八、说板书

伯 牙 绝 弦

善鼓     知 音 情 深      善听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篇8

教师:为什么六年级有那么多班,独独选择你们班,我憋了很久。

学生:这不简单吗,因为我们班是最优秀的。

教师:这么自信的话,为什么不自信的说。你们平时喜欢听歌吗?戴眼镜的喜欢周杰伦的,你们呢?

学生:不喜欢,因为听不清楚。

教师:我特别喜欢,这里有首曲子,听一听,闭上眼睛,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教师放音乐。)

学生:流水潺潺。

学生:听见了树林里鸟叫。

学生:青蛙叫。

生:欢乐的心情。

生:蝴蝶翩翩起舞。

生:所有动物在起舞,天籁之音。

教师:真是一群会听的孩子。只要用心听,就会与它心心相印,今天我们就学一首与音乐有关的文章。(出示课题)这是发生在2000多年前,初秋时候的一个故事,谁来读题。

生读生评:不够自信。

教师:清晰响亮,字正腔圆。

另一生读,师评:头一次学就把最难度的字音读这么正确。

(点评:当听钱峰老师说要上古文,觉得吃惊:小学生能理解古文吗?古文如此难懂,该怎么上?一上课,钱峰老师幽默的言语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而且钱老师叫学生读课题时,能及时灌输进古文的朗读方法:字正腔圆,为学生下面整读全首古文的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我个人认为,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有古文的学习方法,钱老师在点评完后,我认为可以再次点拨:我们学古文还要注意什么?一个帮助学生收集积累经验,而且可以为下文学习古文提供有效的方法。)

生朗读整首古文。

第一次读感觉如何?

生:这些词语读起来不顺口。

生:难读。

师:短短的五句话但不好读,不好懂,跟老师一句一句读。(师读生跟读,自由读,指生读)怎么没有掌声呢?真是让我叹为观止,第一次读就这么正确通顺。(一生读停顿读得好)了不起,第一读正确不算,还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除了读正确,我们也要读出古文的节奏来。

(点评:如果说钱老师上课的幽默与大气吸引了学生和在座的老师,我觉得此时钱老师能采用这么简单的教学方法更让我感动。如果是家常课,我一定也会让学生跟我读几个来回,但要在这么一种赛课中,让学生连续跟自己朗读两遍,需要多大的气魄和勇气。而且正是这么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出了古诗特有的韵味,品位出了古诗词的节奏美。一个简简单单的跟读,跟读出了多少学生对古文的喜爱。当老师再次个别抽读的时候,看着他们那自信的小脸,投入的表情,禁不住自己也想去秀一次。所以我认为,学习古诗词,教师有时需要有“给”的气魄。)

师:几遍读下来,咱们一定知道,整篇文章写了哪两个人?

师:读读第一句,你对他们有何理解?

生: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喜欢听。

师:哪个字告诉你?(善)读读,仅仅是喜欢吗?

生:善于。

师:读出他们的特点。(朗读句子)伯牙善鼓琴这个鼓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弹的意思。

师:这说明你会发现啊。看来读古文结合下面的注解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方法。刚才我们知道,一个善于弹琴,一个善于听。同学们,从课文中找找哪些句子也告诉我们伯牙善琴,钟子期善听?

(生默读划。)

板书:

(点评: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比如钱峰老师,抓住一个善字来理解古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感受、体会伯牙的琴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出钟子期与伯牙是知音。正是一个善字的教学,上出了语文课的语言味,也让我突然明白:原来古文也可以让学生去朗读体会,琢磨字词。减少教师的分析讲解,即使是字词的体会,也是可以让学生从朗读体会,“入情人境”的进行朗读,是有效感悟的基础。)

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师:细读第一句,从什么地放体会出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伯牙弹琴,钟子期一下子就能听出来内容是什么。

师:真好,你把古文内容理解了。

生:伯牙弹琴技术非常高超,如果伯牙没有把全部意念在弹琴上,钟子期就不会听出内容。

师:哪个词看出是全部意念?(志)读句子。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的脑中浮现出了什么样高山?

生:巍峨具大的高山。

(生读,一共读了四位学生:我看见了高大的山;虽然读的不是很清楚,但我听到了;齐读。)

师:你看,那么多画面仅用一个“峨峨兮”表达出来。这古人写话就是简单而简约。从钟子期的话中哪里还能看出他善听?

生:我从志在高山,伯牙心里想的是高山,钟子期话里也是高山。

生:我还从“善哉”读出。因为善哉表示感叹,说明钟子期已经非常强烈的感受到伯牙弹琴的是高山。

(请生感读。)

师:我分明听出了你的朗读中对伯牙的赞美。谁也来赞美?

(连读三位生。)

师:泰山读得特别好,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泰山很高。

生:泰山很高大,因为孔子曾经说登泰山而走天下。

师:读出王者的风范来。(指生读叹词一句)刚才同学一个哉就能发现这么多,细心学生还发现一个语气词。(兮,请生读)为什么一个句子连用两个语气词?

生:因为钟子期强烈感受到伯牙琴声中泰山的巍峨。

(生读。)

师:同学们,两个善哉在文章两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上面一个善是善长,而这里是赞美。再次读。

师:如此动听的琴声,子期想这样赞叹。

生读。

师:同学们,读书就应该刚才这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在这句我们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那么,这个句子你能把自己的感受放入句中朗读出来吗?

出示第二个句子: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你的江河读的特别突出,能说说原因吗?

生:江河跟上面泰山一样,也是赞美。

(生再读。)

师:听出了江河的浩荡之情。(抽生)你那洋洋兮也读的特别好,能说说原因吗?

生:江河都是很长呢。志在流水是伯牙心里想着,钟子期把他听出来了。

(生再读。)

师:高山也罢,流水也罢,善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听懂。这就是。

出示: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

师:结合刚才的两个句子,这个是什么意思?

生:我读懂了不管伯牙心里想着什么,子期都知道。

师:哪里看出来?

生:念。

师:刚才上文也有一个跟念相近的词,谁发现了吗?

生:志。

师:真好,能联系上下文,上下都联系在一起理解。

(生读句子 。)

生:我认为重点应该是“必”,说明伯牙所念,子期都知道。

(生读 。)

师:是啊,同学们,当伯牙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生读)当善琴的伯牙所弹,子期必得知。这就是(读对后一句) 。

(点评:“学语文,要有强烈的语文意识,要用语文的眼睛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心感受语文。”这是此次省优质课上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一番话。短短数语却掷地有声。我想这是王崧舟老师对如今语文教学方向的一次高瞻远瞩的引领,也是对本次语文优质课的一个总体评价,而这句话也更是该我们全体语文老师所牢牢铭记,反复咀嚼的。钱峰老师在简洁凝炼、短小精悍的古语言中细细品味其丰富的内涵,理解两个“善”字的不同意义,辨别找到“志”与“念”的近义关系,明白古人连续用语气词的用心所在,读出了语言背后人的心情,猜测了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将古文的意境淋漓尽致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打动了学生,也打动我们听课者。正是对教师有强烈语文意识的体现,上出了语文课的“厚实、丰实”。 )

出示伯牙与子期初时的话,配乐。此时,伯牙心情如何?

生:高兴。

师:高兴不已。

生:快乐。

师:快乐兴奋之极。

生:庆幸,终于有了自己的知音。

师:欣喜若狂。

生:激动。

师:激动不以。同学们,伯牙把这分激动不以,欣喜若狂流淌于高山流水。此时,你就是伯牙,你最想写点什么。

(配乐书写。)

生:子期,你真可谓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和心声。

师:还能从琴声中听出心声啊“相识半天下,知音只一人”啊。

生:知我者莫如子期。

师:曾经是满面春风皆朋友,如今是有缘千里终相会。

生:子期,我所念你必定能透过琴声参透,你真是谓世知音啊。

生:我虽然是宫廷乐师,可我内心的空虚谁知小,今日遇见你实乃三生有幸。

师:你真是走入伯牙内心去了,这正是伯牙想说的。

生:没想到你一个山村农夫却听出了我的心声。

师:让我们再在高山流水听出伯牙的心怀。

(生读,齐读。)

师:这心声,这情怀,子期都听懂了吗?现在你对这句有什么新的理解?

(点评:钱老师让学生补充,如果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最想说什么?拿起笔写下来。这一读写结合,不仅丰满了伯牙的形象,更将伯牙和子期的深厚情意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淀下来。正是因为老师们能把握时机,找准切入,指导有效,形式多样,才使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达到有效、高效。正是钱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本真,引领我们今后要走的方向。所以,这些课值得我们好好回味,细细品味。 )

生:这琴是他们之间的桥梁。

生:子期虽然是山野村夫,但能听懂子期的音乐。

师: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样才叫知音啊。伯牙和子期多么想这样像高山流水之间相伴而行。他们约定来年再在相识地方相见,伯牙满怀欣喜趁扁舟而来,然后等待他的是子期的死迅。他多想鼓一段琴给他的知音听啊。于是,他把千言万语容入了琴声。

(播放琴声。)

板书:

知音

师:你听出了什么?

生:伯牙没以前动听,但他似乎说:子期啊,你为什么不等等我。

生:我听出了琴声很悲伤,听出了伯牙对子期的这份诀别。

生:我看出了他对钟子期的怀念。

(点评:在通过斟字酌句,回环诵读,学生体会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那种知音难觅、相间恨晚的情感之后,老师说:“伯牙把自己这种情景记为高山流水,一吐为快。如果,你就是伯牙,你当时最想对钟子期说什么?”此时,学生早已融入了伯牙的高山流水之中,早就为他们的相知而不能相惜而感到无尽的遗憾,学生分明已成为了伯牙的化身,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就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学生的情感,更是伯牙的心声,将整堂课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

师:悲过悲喜,生别离,可此时,善听的子期再也听不到了,能把这份悲伤读出来吗?

(生读。)

师评:悲凉。断的只是琴吗?碎的只是琴吗?

生:伯牙心也碎了。

师:伯牙所念,子期必得知。断琴绝弦,使得高山流水终成绝响,高山流水依旧,只是山谷之间多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倒是“无琴”却“有情”啊!让我们记住这段佳话!下课。

【总评】

王崧舟老师在关于教学过程的简约评价时候说:“我觉得最典型的、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我们今天上午听的《伯牙绝弦》。嘉兴平湖叔同实验小学钱锋老师上的这一课,可以说是绝了。这一课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充满了大气,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灵动。为什么?过程简约!就像钱锋老师自己说的,“你的回答,简约而不简单”,依我看,钱老师这一课,恰恰是对“简约而不简单”地绝妙诠释。我们看他那个设计,简简单单的三个板块:第一块,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干什么?老老实实地一句一句地诵读古文,读出古文特有的节奏,那种神韵,那种意味。语就是语,文就是文,就这么简单。第二块,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语不是语,文不是文,语文的后面是什么?是琴声,是心声,是两位知音之间的那种生命与生命达到交流碰撞以后所产生的心心相印,心有灵犀,这是两个生命的叠加,两个人其实是一个人,这是一个人的两半,这一半渴望表达,另一半渴望倾听,无论渴望表达还是渴望倾听,它们都渴望理解,一种生命深处、灵魂深处的视域融合。那么,这就需要师生在激情和智慧的交流、对话中,将语文还原成这样一种场景、一种意境、乃至一种境界。这就很不简单了。第三块,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再回来,回到哪里?回到文本,回到语言,所谓语还是语,文还是文。回来干什么?回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回归,那是浪费时间。回来进一步体味,进一步深究。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竟然用如此凝练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是古文的魅力,要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在入脑入心的美读中,体味和深究古文的风骨、古文的意味、古文的精气神。从而实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教学旨归。你看,这就是简约却并不简单的完美体现。”的确是的,教师精湛的语言艺术是孩子上好课的法宝。钱锋老师是个非常幽默、机智、且功力较为深厚的老师,要让第一次学古文的学生理解文本,很有难度,但本课中,钱老师却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古文味十足。我想很大程度上是靠钱老师的语文功底和语言艺术来感染学生的。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思考:伯牙为何绝弦?

1、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学生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①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②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③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2、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1)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2)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3)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